《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doc(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银联信行业金融创新研究报告系列之二产能过剩背景下中国银行信贷风险防范分析北京银联信信息咨询中心发布 正文目录第一章 产能过剩基本概念及主要成因分析6一、基本概念的理解6二、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7(一)经济发展背景因素7(二)政府推动因素10(三)产业结构因素11三、我国产能过剩情况的基本判断14第二章 当前我国主要面临产能过剩的行业运行状况分析17一、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分析17(一)钢铁17(二)水泥19(三)平板玻璃21(四)煤化工22(五)电解铝23(六)造船业24(七)维生素C25二、面临产能过剩潜在威胁的行业分析27(一)多晶硅27(二)风电设备29第三章 未来我国抑制产
2、能过剩的政策调整方向分析32一、经济发展32二、政府因素33三、产业结构调整33(一)技术升级33(二)环境友好34(三)淘汰落后产能,促进企业兼并重组35第四章 产能过剩背景下银行的信贷风险及对策分析38一、产能过剩背景下银行的信贷风险分析38(一)客户风险38(二)威胁第二还款来源38(三)信贷资产组合风险38(四)合规风险39二、银行应对产能过剩行业信贷风险的对策分析39(一)加强产业经济研究39(二)加强银行风险管理39(三)把握行业发展机会41图表目录图表 1:1999-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率7图表 2:2005-2009年中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占比情况8
3、图表 3: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8图表 4:2006年3月-2009年12月中国热轧库存量走势(单位:万吨)18图表 5: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全球分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速走势19图表 6:1980-2007年各国水泥产量19图表 7:1999年-2009年11月中国水泥行业投资额及增速20图表 8: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增速图(单位:%)21图表 9:中国平板玻璃出口量及增速图 (单位:万平方米、%)22图表 10:中国玻璃行业新增产能图22图表 11:上海期交所同LME当月期铝价格24图表 12:2008年6月-2010年2月维生素C价格变化图(单位:元/公斤)26图表
4、13:2003年-2009年3季度中国维生素C产量变化图(单位:吨)27图表 14:2005-2008年中国多晶硅供给与需求(单位:吨)28图表 15:2003-2010年全球新增风电装机容量趋势图30图表 16:2001-2008年中国水泥企业规模变化36图表 17:1996-2010年中国水泥行业前10大企业集中度变化36前 言每一个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由于资本对利润的追逐,在利润高的时候,都会吸引大量的投资,而导致产能过剩,之后优胜劣汰,行业获得整体进步,这是市场发展的规律和必然的过程。但如果生产能力严重过剩、有效需求不足,会引发恶劣的经济危机。自由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政府应尽量避免对于市
5、场的干预,保持自由竞争的状态,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达到效用最大化。我们认为,政府对于经济的有效管理还是可以避免资源浪费,并降低潜在的破坏和危害,引导市场朝着更优的方向发展的。特别是在我国尚不具备完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未能完全发挥其对经济的调节作用,政府的角色更为重要。我国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上升阶段,已陆续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环境中,银行应当如何认识产能过剩的问题,如何应对,是本文讨论的核心问题。希望通过本文,可以为银行应对产能过剩问题的决策提供参考,并为此领域有关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基础。第一章 产能过剩基本概念及主要成因分析一
6、、基本概念的理解一般认为,产能即生产能力的简称,指在计划期内,企业参与生产的全部固定资产在既定的组织技术条件下,所能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能够处理的原材料数量。生产能力是反映企业所拥有的生产加工能力的一个技术参数,与生产过程中的固定资产数量质量、组织技术条件有很大关联。对于产能过剩概念的解释,有的观点将产能过剩定义为实际产出数量小于生产能力达到一定程度时而形成的生产能力的过剩。也有人从供给与需求的角度出发,认为产能过剩是指供给和需求的不平衡,即生产能力大于需求而形成的过剩。还有的学者将产能过剩定义为工业部门的闲置富余产能超过某种合理界限现象,通常伴随价格下降和利润减少以至持续亏损。这个定义包含三
7、个要点:一是以“闲置产能”作为定义基础。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对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具有积极功能。例如一定程度闲置产能有助于调节和平滑需求波动,发挥类似于合理库存的调节功能。一定程度产能闲置剩余,对于保证较高竞争程度提升消费者福利,实现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机制具有促进作用,构成充分发挥市场竞争机制的一个因素。二是以“合理界限”作为定义关键。产能过剩定义实质困难在于,这里所谓合理界限并不存在某种具有普适性的“黄金分割率”标准,而是要在逻辑分析和经验研究基础上,通过适当观察指标加以区分和识别。三是以“工业部门”作为主要对象。暗含两方面排除含义。一是服务业和农业的能力配置及其与产量或需求关系,通常不采用产能过剩等
8、概念表述。二是宏观总量分析场合通常也不采用产能过剩概念。总供给大于总需求不称作“总产能过剩”而称为“总需求不足”,这两个称谓具有本质不同理论含义。在宏观总量大体均衡前提下,产能过剩部门与产能不足行业可能同时存在,因而产能过剩本质上是部门性和微观性问题。另外,产能过剩还有它在行业结构性上的解释。同样的产能,产品的质量不同、档次不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以及对环境的污染程度相差迥异。因此,在行业研究中,要对行业的产能进行结构细分,确定生产能力超额供给的领域和范围。除此以外,有一种衡量产能过剩的方法是从微观角度入手的,主要是从利润的角度来考虑。认为只要是能合法盈利的产能,就不是过剩产能。在这种视角之下,
9、过剩产能是为消费者提供产品的成本,高于产品市场价格的产能。二、我国产能过剩产生的主要原因分析我国之所以在现阶段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问题,究其原因,我们认为,这是由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背景、政府和产业结构等几方面的因素造成的。(一)经济发展背景因素1投资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模式我国是以投资为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投资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要保持经济的快速增长,必须要有足够的需求拉动,而我国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很大一部分是由投资需求拉动的。我国经济增长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2003年以来,我国资本形成率(资本形成额占GDP的比重)已连续6年在40%以上,2008年达43.5%,是世界平均水平的近两
10、倍,而2009年前三季度也高达37.4%。产能过剩最直接的原因是投资持续过快增长。一些行业如钢铁投资明显过热,导致产能扩张速度远远超过需求扩张的速度。表现为投资增长与消费增长的严重失衡。2005-2009年的连续五年中,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23%以上,而消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处于16%以下,前者比后者快1倍左右。投资在当期为需求,到下一期则形成供给,供给能力持续地以快于需求(最终需求)1倍左右的速度增长。图表 1:1999-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总额同比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亦不断上升,2005年为48.45%,2007年达到了
11、53.37%,2009年达到了67.05%。2005年至2009年5年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GDP比重的年增长率均保持在40%以上,5年间的年平均增长率达到了55.16%。图表 2:2005-2009年中国全社会的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与GDP占比情况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金融危机以来,受“四万亿”投资计划的影响,自2008年12月开始,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呈现逐月提高的局面;2009年的固定资产投资更是创近10年的新高。图表 3:2009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额及增长率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居民收入增速偏低我国经济发展的另一个问题是居民收入增速相对偏低。一个时期以来,居民收入中有越来越大
12、的份额用于增加储蓄,以备未来消费之需。因而,即期消费的增长受到一定的限制。增加收人等于增加储蓄的现象的确普遍存在。但这并不表明居民收人水平提升很快,也不表明即期消费已获得较好的满足而无需再继续增加,从而把全部新增收入都用于储蓄。正好相反,这是居民收入增长异常缓慢的反映,也是为准备未来消费之用而不得不抑制即期消费以增加储蓄所致。居民收人增速偏低,不足以支持即期消费水平的提升,导致内需不足,供给大于需求,造成产能过剩。3外贸依存度过高出口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另一个主要动力之一。我国经济发展的外贸依存度过高,而金融危机直接导致外需放缓。外贸扩张是在国内市场需求不足,同时投资过度增长情形下发生的。大量商品
13、的出口会提升投资的增长速度。可是,由投资引致的需求主要是生产性需求,即便消费需求有所增长,那也是相当缓慢的。所以,出口扩张带动投资扩张,必然加剧投资和消费二者的失调状态。其结果必然会拓展商品和产能过剩的领域,并扩大其规模。2001年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为43.3%,2002年为510.2%,2003年为60.4%,2004年为70%,2005年为62.6%。5年间除2001年与上年持平外,之后3年每年都提升约10个百分点,每年的上升幅度相当于上世纪整个90年代外贸依存度的上升幅度。2005年,在各方面政策的控制下外贸依存度才有所下降。在这几年,投资率也迅速提升,消费率则相应下降。这两种重要经济现象
14、的同时出现绝非偶然,而是由其内在机制相互联动所致,是必然的。因此,若不抑制外贸扩张,要根治产能过剩,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本轮产能过剩爆发的直接诱因之一是外需放缓。近年来,外需拉动对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以前,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对较低,基本都在10%以下。而2005-2007年3年中,由于外贸顺差的急剧上升,外需拉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猛增到24.1%、19.5%和23.7%。由于外需拉动贡献率的上升,一旦全球经济出现明显放缓,外需减弱,不但出口行业的产能过剩会明显暴露,而且与出口相关的投资也会冷却。这会通过第二轮的投资减速来进一步暴露产能过剩的严重性。4资金成本低我国资
15、金成本低,资金流宽裕,财政体系宽松,获得贷款容易,因而容易出现投资一拥而上的局面,造成产能过剩。在资金方面,首先,相对较低的利率水平是主要的诱因之一。它使得企业资金的可得性增强。由于贷款利率相对较低,投资的成本较低,企业能够轻易形成投资能力,从而使企业进行低成本扩大产能具有现实可能性。也就是说,只要投资项目的边际回报水平高于资金成本就可能吸引资金流向这些领域。当前宽松的货币环境客观上使利率水平维持在了低位。其次,近年来存贷利差一直维持在3.3%以上,这实际上是对商业银行贷款投放的一种变相激励。在商业银行盈利模式未发生根本改变的前提下,传统的信贷业务仍为其利润的主要来源,因此商业银行放贷的积极性
16、依然不减。第三,社会资金过剩。突出表现在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超额储备过多,随着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的加快和经营机制的转变,尤其是在经济的繁荣期,商业银行在利益驱动下,增强了放贷的意愿。5市场机制不完善目前,我国的市场机制并不完善,难以充分发挥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难以实现对社会资源的合理调配。在自由竞争的条件下,市场对于资源的配置、供求的平衡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而在我国不完善的市场经济条件下,重要生产要素非市场化。价格的扭曲、信息的不对称易造成企业投资的冲动。利益的驱动,使投资和重要要素资源的储备竞争进一步加剧,企业数量不断的扩张,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进而导致产能过剩。(二)政府推动因素除了经济因
17、素以外,政府有关部门在管理上的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产能过剩的产生。例如,有关部门在制定宏观调控政策和产业政策时,缺乏理性的思考,缺少调查和研究的基础,缺乏长远的眼光,没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意识。政府的鼓励和推动作用成为一些产业快速发展的动因之一。容易出现行业的发展在政府引导下一拥而上的局面。在很多时候,一旦行业发展过热,当政府发现并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下文件约束时,为时已晚。此时,产能过剩的状况已经造成,不良影响也已经显现。同时,在地方政府层面上,政绩考核和税收制度的不合理也是产能过剩的重要诱因之一。首先,在政绩考核上,由于GDP增长显而易见,容易凸显政绩,因而,原本应该以综合
18、的考核体系来考察地方政绩的做法被许多地方政府简化和异化为一味的关注GDP增长率。为了片面追求GDP 的高增长,地方政府不惜拼资金、拼土地、拼环境、拼成本、拼规模,进行盲目投资,不顾地区的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上大项目,大上项目,不仅造成大量资金浪费,而且使我国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出现加大的趋势,导致部分行业产能过度膨胀。例如,煤化工产业投资强度大,拉动GDP效应明显。一个百万吨级的煤基甲醇项目的投资接近50亿元,一个年产60万吨的煤制烯烃项目的投资接近200亿元。在金融危机余波仍影响实体经济的今天,为了保持经济增速、缓解政绩压力,个别地区甚至不顾实际条件,以极低资源价格引进大型煤化工项目。
19、西部某水资源匮乏地区的大型煤化工项目的用水价格大约比当地的自来水价格低35%,个别项目甚至低65%。其次,在税制结构上,我国以生产性增值税和营业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是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的强劲动力。只要上投资项目、企业开工投产,不管产能水平高低、赢利与否,都要按生产规模向地方政府缴纳增值税和营业税。不完全市场分割也由此产生。一些地方政府为保护地方利益、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某种程度的“经济割据”。一方面阻碍了商品流通,干扰了经济的正常循环,使部分产能过剩产品在国内难以进入合适的消费市场;更重要的是,它为低水平重复建设提供了前提条件,使低水平产能得以生存甚至过度扩张。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成为
20、地方政府投资膨胀、增产扩能的另一个主要诱因。(三)产业结构因素我国的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当今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构成产能过剩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国原材料价格低、人力资源成本低。经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品缺乏核心竞争力,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度依赖低附加值产业。同时,我国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使用又缺乏有力的约束,使得企业可以忽视环境成本,滥用环境资源获取经济利益。市场发展的不平衡又造就了行业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小,集中度不高的局面。1技术中国经济发展到目前的阶段,迫切面临着技术升级的问题。我国企业过去普遍采用“以市场换技术”的模式,结果市场让出去了,技术却没换来,或者换来的是落后的技术。我国
21、在众多传统制造业的生产规模都已冠上世界第一的美誉,但我们仅可称得上是某某产业大国,而非强国。与美国相比,中国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水平还相差甚远。如果以人均比例衡量,中国这方面的成绩仅相当于美国的8%,甚至还低于巴西和俄罗斯的水平;后两者分别达到美国水平的14%和18%。而德国的比例为94%,法国为86%,日本为57%。我国产业的技术水平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弱。这使得企业的竞争主要体现在资源投入和产出的数量扩张,以及价格的竞争上,而不是集中在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和质量的改善上。一些产业在技术结构上的发展非常不平衡,产业集中在低端产品上,产品缺乏技术优势。以平板玻璃为例,虽然此行业产能过剩现象明显,且普通
22、浮法平板玻璃严重供大于求,但是,此行业的平板显示、光伏发电等高档品种仍需进口。2环境可以看出,目前所谓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电解铝、维生素C等,基本上都是高污染、高消耗的行业。发达国家为保护本国环境和资源,限制一些行业产品的生产,但我国却在大力发展这样的行业。一些企业不计环境成本,一味追求短期利益,大规模发展,造成产能过剩。这样的发展方式短视,没有可持续性,时间越长暴露的问题越严重。我国对于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与使用尚缺乏有力的约束。环境问题对于我国来说,已经不仅仅是承担国际责任的问题,而是关系到我国能源安全和居民健康的尖锐问题。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情况下,如果不能降低能耗,减少废气排放,在不久的将来
23、,我们可能面临严重的能源缺口,而环境的恶化将使生态系统面临崩溃的威胁。以多晶硅行业为例,国内在建多晶硅生产项目大多使用改良西门子法生产多晶硅,生产1千瓦的太阳能电池约需10公斤的多晶硅,需要消耗电能3000-5000度,耗电量巨大。而且,比能耗更为严重的是污染问题,每提纯1吨多晶硅就会有8吨以上的四氯化硅产生,以及三氯氢硅、氯气等废液废气。未经处理回收的四氯化硅是一种有极强腐蚀性、难以保存的有毒液体。如果能有效分离尾气中的四氯化硅、三氯氢硅、氯化氢和氢气,那么不仅可以返回系统循环使用,其中四氯化硅如果能达到99.99%以上的纯度,还是极有价值的光纤级原料副产品(目前光纤生产用四氯化硅全部由国外
24、进口)。但国内近期一窝蜂上马的多晶硅项目,除新光硅业等少数几家外,都还没有完全掌握尾气回收技术。已有的几个多晶硅提纯项目所回收的副产品四氯化硅纯度不高,约为9599.9%,只能免费送给气相法生产白炭黑的厂家,甚至每吨要倒贴1500元左右。据华盛顿邮报的报道,中国某多晶硅制造商在9个月里持续在工厂四周空地倾倒有毒废弃物四氯化硅,造成土地无法种植农作物。而在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一个小规模的多晶硅提纯项目使得周边土地上树木枯死,稻田荒芜。我们现在是把清洁能源出口到了国外,但却把能耗和污染留给了自己。等到大批新建项目投产之日,大量产生的四氯化硅难以处理将成为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更坏的可能是,在多晶硅产
25、能过剩的同时,付出重大污染代价却无法获得相应收益,整个产业将面临严重损失。3规模除了技术和环境问题以外,我国一些行业产业集中度不高也是目前产业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企业规模小,难以产生集群效应。同时,小规模的企业重复建设,会造成能源的浪费,加重环境负担。许多行业由于体制方面的原因,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仍无法实现资本和品牌的有效集中,如由于地方保护主义的存在及体制改革的滞后使得许多跨部门、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难以实现,其结果往往是产业竞争过度。即一些技术和资本密集型产业难以形成垄断竞争的市场结构,结果必然是行业投资增长过度问题难以得到市场机制的自我校正。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众多行业的产业
26、集中度偏低。以水泥行业为例,尽管近年来水泥行业的集中度提高较快,但我国排名前10位的大型企业集团水泥生产总能力也只相当于世界水泥工业第一位的法国拉法基集团(Lafarge)一家的产能。从国外水泥发展历史来看,水泥企业的平均生产规模都在60万吨以上;除中国水泥之外的国际前五大水泥集团的集中度达到42%。从水泥行业的发展规律来看,经营区域性特征明显的水泥产品,龙头水泥企业在区域市场中的市场份额只有达到60%以上,才能起到稳定区域价格的作用。目前,世界前50家水泥巨头的生产集中度已达到60%以上。2008年我国共有水泥企业5000家左右。其他国家水泥行业集中度已经达到了80%,而我国水泥行业集中度仅
27、为30%左右。2009年年底水泥行业企业平均规模约32万吨,前10家企业集中度仅为21%。水泥生产企业数量多,产业集中度偏低,造成了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再比如钢铁行业,根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理事会议公布一组数据,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前五强占全国钢产量的比重只有29.1%。排名前五的钢铁巨头河北钢铁、宝钢、武钢、鞍本、沙钢等五大集团合计产钢1.65亿吨,仅占同期全国钢产量的29%。钢铁业前五强的集中度仅提高0.5个百分点,前十强的集中度也只提高0.9个百分点,离国务院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的“到2011年达到45%”的目标仍然相去甚远。集中度低、产能过剩等成为钢材价格回升、行业盈利水平提高的
28、主要障碍。此外,玻璃行业也同样面临着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我国前5位大的玻璃集团总产能仅占全国的30%左右。而国际上前4位跨国玻璃集团就拥有全世界(不包括中国)65%以上的产能。三、我国产能过剩情况的基本判断目前,我国还没有建立对产能过剩定性、定量的科学评价标准。发达国家一般用产能利用率或设备利用率作为产能是否过剩的评价指标。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是表示生产能力利用程度的指标,能够最为直接反映产能利用情况。它被定义为长期均衡中的实际产量与最佳生产能力之间的差异。美国、日本等国家很早就开始对产能利用率指标进行工业统计和跟踪分析,用于反映工业经济实力和工业经济走势。威
29、廉史蒂文森从企业生产运作与管理的角度对产能利用率的解释是:生产能力分为设计生产能力(指可实现的最大可能产出)和有效生产能力(指在考虑了产品组合、排程的困难、机器维修以及质量因素等情况下的最大可能产出)。设计生产能力大于有效生产能力。实际产出与有效生产能力间的比率称之为生产效率(production efficiency);而产能利用率(capacity utilization)则是指实际产出与设计生产能力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的生产资源是否真正能得到有效利用。那么,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则是以行业的现有产出占该行业可以达到的最大设计生产能力的比重来衡量。 产能利用率随着经济周期上升或下降。根据各国发展
30、经验,它一般有一个正常水平范围,存在一个警示区域。美联储公布的数据显示,工业部门能够以高达81%的产能利用率安全运行(即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如果在80%以下徘徊,可能会挫伤企业投资的信心,引起失业增加;如果利用率进入82%85%的范围时,生产瓶颈就会出现,这会对价格尤其是生产者物价水平产生新的压力。除了产业利用率外,企业存货水平也是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一个较为直接的可靠指标。企业存货水平是指生产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保存在他们库房里的产品数量,它是了解供需状况的一个较为直接的指标。评价存货水平是否过高或过低的最常用的指标是存货一销售额比(I/S),指按照最近的销售速度需用多少天才能卖完存货。也可称
31、之为存货可销售天数。根据经验,I/S为1.5个月较为合适,有些行业会要求少一些,有些则会高一些。I/S太高了,企业将不再继续增加库存,而这一行动将会终止生产活动,导致产能闲置;I/S太低则意味着销售比存货增长更快,企业就会赶紧下更多的商品订单,从而增加生产,提高了产能负荷。这个指标能直接反映企业的供货能力和市场需求的衔接情况,是一个从供需角度考察企业产能利用状况的不错指标。目前我国对于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还比较模糊。我国没有产能过剩的直接统计数据,只能依靠间接度量方法统计产能过剩。一些学者根据主要行业所表现的过剩特征,提出了一些效益指标作为考察产能是否过剩的间接的辅助性指标,比如:产品库存、产销
32、率、产品价格、亏损面、资金利税率等。但这些指标都只能间接反映产能利用的情况,根据这些指标进行判断时往往是依据经验,缺乏预警体系。而且,影响效益指标变动的因素有很多,产能过剩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单纯用产能过剩来解释主要指标的变动显然是不够的,还有许多因素也需要考虑在内。运用这些指标时,应注意结合考虑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原材料供应等诸多其他因素的影响,比如,产品价格下降的因素有很多,有时因为受历史或政策原因的影响,产品价格偏离市场轨道,在市场真正起作用,价格下降是理性的回归,并不就意味着产能利用率偏低。因此,指标变动与产能过剩的关联性并不是很强,以此作为产能过剩研究的判断依据仍有一定的困难。同时,对
33、产能是否过剩的判断往往是对趋势的判断,如果只进行较短时期内的数据比较,缺乏长期的连续的跟踪分析,对产业未来的走势很容易产生错误的判断。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以上这些指标都从总量上来考察产能是否过剩,并不能对各行业出现的产能过剩的特征加以区别。例如,重化工业化阶段的产能过剩和轻工业化阶段的产能过剩,由于两类产业性质的差异而必然存在特征上的巨大差异,出现的产能过剩也必然不同。因此,应在经济运行周期和经济发展阶段的大背景下,对我国目前一些行业领域出现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特征分析。因此,目前在判别上,我国比较普遍的做法还是通过对未来预测的需求量数据与现有生产能力的存量或增量进行比较,来判定产能是否过剩。但
34、需求量的预测值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无论用哪种预测方法进行预测,都会与真实情况发生一定的偏离。因此,用预测值作为产能过剩的判断指标会存在着一定的误判风险。但就我国现有的条件来说,这种方法仍是最具可行性的。国家有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在进行行业监测和管理的同时,会对行业产能与需求现状进行不定期的摸底调查,以预计未来的产能规模与需求的比例。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最佳生产能力的结果,但是市场无时不在变化,竞争环境无时不在变幻莫测,竞争主体也无时不在更新自己的理性决策,从一个较长时期来看的最佳生产能力也难以恒久的称谓最佳。经济时期不同了,经济环境不同了,生产能力也就不同了。产能过剩与否是某些行业或企业把握其生
35、产状态、资源配置效率以及技术利用效率综合博弈和平衡的结果。不同行业的产能过剩由于其产业发展特性会表现出不同特征,产能利用水平存在差异。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下,产能过剩会表现出不同的特征;不同行业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产能形成过程也不尽相同;不同类型的行业产能可能变动的幅度也不一样;同一行业内不同企业的产能利用水平也有区别。因此,有必要对不同的产能过剩特征加以具体分析。第二章 当前我国主要面临产能过剩的行业运行状况分析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先后出现了一些行业产能过剩的现象,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关注。从1999年开始,我国政府就下发文件,先后对淘汰落后产能、规范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做出具体的指导
36、和规定。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产能过剩行业结构调整的通知指出,钢铁、电解铝、电石、铁合金、焦炭、汽车等行业产能已经出现明显过剩;水泥、煤炭、电力、纺织等行业目前虽然产需基本平衡,但在建规模很大,也潜在着产能过剩问题。2009年9月26日,国务院同意发改委等部门关于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简称38号文件)。对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多晶硅、风电设备,以及电解铝、造船、大豆压榨等产能矛盾突出的行业进行了风险公示。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产能的过剩、平衡与否,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问题,不容易给出精确的预测和分析。在这里,我们将对一些有代表性的行业发展,做出初步
37、的分析,为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产能过剩,以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和特点提供参考。一、面临严重产能过剩的行业分析(一)钢铁据统计,2008年我国粗钢产能6.6亿吨,需求仅5亿吨左右,约四分之一的钢铁及制成品依赖国际市场。2009年,全国粗钢产量达到5.6784亿吨,同比增长13.5%。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最新报告预计,2009年中国粗钢产能将达到7亿吨左右,比2008年的6.6亿吨再增加0.4亿吨。受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中国累计净出口粗钢286万吨,再次呈净出口局面,但同比减少4479万吨,下降94%。国内粗钢消费创历史新高,弥补了国外需求的下降。2009年全年产钢5.68亿吨,比上年增产0
38、.68亿吨,增长13.5%。根据“我的钢铁”网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1月14日,全国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达1245.6万吨,同比增长100.8%,环比增长7.6%。主流钢材品种库存显示,螺纹钢高达445万吨,同比增长170%;热轧卷板高达395万吨,同比增长178%;线材112万吨,同比增长83%;冷轧88.6万吨,同比增长25%;中板121万吨,同比增长16%。螺纹钢与热轧卷板的风险已经非常高,钢材库存的结构性风险正在积聚。如果再加上钢厂库存和终端用户库存的话,整个钢铁行业的库存可能接近8000万吨左右。行业的库存风险也在积聚。由于供给大于需求,钢材价格低迷,全社会钢材、钢坯库存上
39、升,国内市场风险加大。2009年钢铁行业发展回顾及2010年展望报告称,2009年全行业仍有28%的企业亏损。在产能过大的压力下,钢铁行业增产不增收,库存增加,价格下跌。2009年全行业销售利润率下滑至2.2%,同比下降53.4%,26个城市5个钢材品种库存同比增加一倍,这预示着产能过剩将直接影响行业的健康发展。图表 4:2006年3月-2009年12月中国热轧库存量走势(单位:万吨)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图表 5:2007年11月-2009年11月全球分地区粗钢产量同比增速走势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二)水泥中国是世界水泥生产大国。近30年来,我国水泥产量以超过年均10%的高速度
40、持续增长。目前全国共有水泥生产企业5000余家。我国水泥总产量连续20多年一直居世界第一位。图表 6:1980-2007年各国水泥产量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2008年我国水泥产能达到18.7亿吨,其中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018条,产能约11亿吨,落后水泥产能约5亿吨,其余为水泥粉磨站和其它类型回转窑。当年产量14亿吨,我国水泥产量已占全球50%。其中,新型干法水泥产量9.3亿吨,落后水泥产量4.2亿吨,其它窑型产量0.5亿吨。2009年-11月份,全国水泥投资1505.6亿元,同比增长59.8%,继续维持较高的增长势头(见下图)。2009年1-11月份全国水泥产量14.93亿吨,同比增
41、长19%,增幅比去年同期提高了13.3个百分点,较上月增速略有增长。预计2009年全年产量约16.0亿吨,比2008年约增加2.0亿吨,增速约15%。图表 7:1999年-2009年11月中国水泥行业投资额及增速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据中国水泥协会2009年的最新统计数据,2009年全国在建水泥生产线418条,水泥产能6.2亿吨,另外还有已核准尚未开工的生产线147条,预计新增水泥产能近2亿吨。全国在建和拟建项目全部建成后,将新增水泥产能8.3亿吨。2009年全国新建投产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176条,新增设计水泥熟料产能1.95亿吨。其中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69条,占新增总产能的56
42、.47%。截至2009年底,全国已有1113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在运行,年设计熟料产能95859万吨。日产5000吨及以上生产线设计水泥熟料产能占总新型干法水泥熟料产能的比重为45.27%。这些产能全部建成后,如果三年内不能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水泥产能将达到27亿吨,而国内市场需求仅为16亿吨。根据有关部门预测,全国水泥需求的极限值仅为18亿吨。2008年全球水泥产量也只有28亿吨。生产能力将严重过剩。2008年我国水泥消费量为13.7亿吨,预计2010年消费量最多不超过16亿吨,即使全部淘汰现有落后产能及小型粉磨站,届时新型干法水泥产能仍过剩3.3亿吨。产能过剩矛盾突出。(三)平板玻璃平板
43、玻璃是重要的工业产品,除应用于传统建筑、汽车、家具和装饰装修等领域以外,电子信息和光伏发电等新兴领域的需求也日益扩大。近年来,我国平板玻璃工业发展迅速,2008年总产能达到6.5亿重箱,平板玻璃总产量5.74亿重箱,约占世界玻璃总产量的50%。其中浮法玻璃产量为4.79亿重箱,占平板玻璃总量的80%。2009年上半年,我国新投产生产线13条,新增产能4848万重箱,目前各地还有30余条在建和拟建浮法玻璃生产线,产能约在1.2亿重箱左右。这些项目建成后,平板玻璃产能将超过8亿重箱。2009年全国累计销售平板玻璃仅31024.61万重箱,产能明显过剩。在出口方面,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国际市场
44、需求萎缩,出口大幅下降。2009年1-9月平板玻璃出口量135万吨,出口金额4.1亿美元,同比下降43.8%。2008年平板玻璃行业濒临亏损。2009年上半年,全行业亏损4亿多元。尽管2009年前三季度已经实现扭亏为盈,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2009年底工信部又下发了关于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行业健康发展的意见,严格控制平板玻璃的新增产能。图表 8:中国平板玻璃产量增速图(单位:%)-10.00-5.000.005.0010.0015.0012345678910111220082009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图表 9:中国平板玻璃出口量及增速图 (单位:万平方米、%)数据来源:国
45、家统计局 银联信图表 10:中国玻璃行业新增产能图 11324231918132902000400060008000100001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05101520253035新增数(条)新增产能(万重箱/年)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银联信(四)煤化工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国。近年来,一些煤炭资源产地片面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不顾生态环境、水资源承载能力和现代煤化工工艺技术仍处于示范阶段的现实,不注重能源转化效率和全生命周期能效评价,盲目发展煤化工产业,造成环境污染和煤化工产业的过度发展。在具体的分类上,煤化工分为传统煤化工和现代煤化
46、工两种。传统煤化工行业包括合成氨、甲醇、焦炭和电石四种产品。现代煤化工是指那些替代石油或石油化工的产品,目前主要包括煤制油、煤制烯烃、二甲醚、煤制天然气、煤制乙二醇等有机原料。自2006年以来,国家发改委曾经在2006年7月和9月、2008年10月三次紧急叫停煤化工项目。但国内煤化工产能仍然增长迅速。规划将煤化工打造成支柱产业的省份接近20个,其中不乏一些煤炭资源调入大省和一些已被国务院确立为“资源枯竭型转型城市”的地区。2009年38号文发布以后,仍有神华陶氏榆林百万吨煤制烯烃项目、中电投新能察布查尔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山西安泽200万吨二甲醚项目、中煤能源鄂尔多斯300万吨二甲醚以
47、及中电投霍城60亿立方米煤制天然气项目等一批煤化工项目奠基或者开工。此外,还有神宁300万吨煤炭间接液化等若干特大型煤化工项目紧随其后、跃跃欲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煤制油项目总规模已超过4000万吨,大约是2008年全年二甲醚表观消费量的20倍;虽然国内尚无煤制烯烃的大规模商业化运行经验,但是国内煤制烯烃的在建以及规划产能也已经达到2000万吨/年;目前国家有关部门核准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不过4个,产能110亿立方米/年左右,但是闻风而起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达到14个,产能接近550亿立方米/年。这些项目的总投资已超过1万亿元。由于国内煤多油少气贫的资源禀赋,传统煤化工在我国已
48、有很长的发展历史,主要产品产量多年位居世界第一。但近年来,传统煤化工的产能增速高与需求,产品供大于求的态势不断扩大,装置开工率不断下滑。2009年全年焦炭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煤化工投资已超1万亿元。2008年全国焦炭的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电石约68%,甲醇53.6%,2009年甲醇受进口剧增的冲击影响,开工率进一步下滑到44%以下,大概在42%左右。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国焦炭新增产能3000万吨左右;在建电石项目31个、新增产能700万吨;甲醇项目25个、新增产能860万吨,这些项目全部投产后,将进一步加剧产能过剩矛盾。(五)电解铝受近几年国际国内价格迅猛上涨的影响,我国铝工业出现投资再度反弹并过度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