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190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加入WTO与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改革 摘 要: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对外开放程度加深,金融风险更加复杂,为此,必须进一步加强金融监管。在新形势下,我国原有的金融监管已很难适应经济、金融形势发展的需要,改革我国传统的金融监管体制就成为当务之急。从分析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人手,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关键词:WTO;金融监管;功能性监管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金融业的开放程度进一步加深。在当今金融全球化的国际背景下,国际金融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金融风险的种类不断增加,威胁我国金融安全的因素也在增多,这对我国现行的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改革并完善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就成为一个非

2、常重要的问题。一、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近十多年来,我国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规范现场检查、加强对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及指导、推行以风险为基础的贷款分类管理和健全有关监管法律和规章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我国已形成了以中国人民银行、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为主体的分业监管的模式。在我国对金融业实施分业监管是与当前我国的金融发展状况相适应的一种选择,是我国金融业健康发展不可逾越的重要阶段。由于现阶段我国金融机构的内部约束机制较为薄弱,尚不具备综合银行制度要求的内外部条件,因此,分业监管是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必然选择。随着经济和金融形势的发展

3、变化,在我国的分业监管体制下,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监管内容和范围狭窄,监管乎段落后。我国目前的金融监管重点放在机构审批和经营的合规性方面,而对于金融机构日常的业务运营、资产质量和财务盈亏状况缺乏相应的监管措施。统一、规范、连续和系统的监管体制尚未形成;在监管范围上重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对其他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新出现的网络银行的监管基本属于空白;理想的金融监管手段应是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行政手段的统一,而我国的现实则是法制建设滞后,行政干预较多,造成在具体操作中随意性大,约束力不强,导致监管效果欠佳。2金融监管的成本较高,导致金融监管的有效性下降。

4、主要表现在:一是监管机构庞大,人数众多,人力成本较高。我国三家监管机构的职工总数超过20万人,大大超过了其他国家。庞大的机构运作起来,费用支出居高不下,而且很容易发生寻租和道德风险,加大了对监管人员的再监督成本。二是监管制度设计重复,成本增加。目前我国的金融监管法律规章中有许多相互间内容重复,一些相同的、近似的经常性监管项目没有一个统一的制度安排,每开展一次监管活动几乎都要重新进行监管制度的设计,监管成本很高。三是现场检查的实施效果差,监督成本高。我国金融监管当局的现场检查的实施没有统一的工作规范,也缺乏恰当的定期检查,结果每一次检查都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但效果很差,还可能会影响金融机构的正

5、常经营。3金融监管人力资源严重稀缺,金融监管能力偏低。在我国,高级监管人才严重不足,人力资源缺乏。很多监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缺乏系统的监管知识和工作经验,不了解被监管对象的实际,对金融业务不熟悉,特别是对外资金融机构很难实施有效的监管。监管机构较为僵化的人事制度又不能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人才,使得金融监管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4金融监管的组织体系不健全。从国际金融监管的普遍经验分析,有效金融监管的实施应建立金融当局的行政监管、金融行业自律组织、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和社会外部监督相结合的金融监管组织体系。目前我国的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都非常薄弱,金融行业自律组织刚刚起步,金融监管的效果不能尽如

6、人意。5在分业监管的实施中,缺乏一套合理有效的协调机制。我国分业监管模式是与金融机构分业经营格局相适应的,这样做有利于监管部门集中精力对各自负责的监管对象实施监管,有利于提高金融监管效率和监管水平。但是,分业监管使得各监管部门自成体系,缺乏一套监管联动协调机制,金融监管支持系统薄弱,使被监管对象有可乘之机,产生分业监管与跨行业违规经营的矛盾,出现业务交叉中的监管真空。例如,有的银行不顾中央银行的三令五申,采取种种方式违规向证券市场注入资金;有的证券机构向客户透支或违规办理银行业务,公开与银行争夺储户;有的保险公司违规进入货币市场(资金拆借)和资本市场(证券投资),违规以高利回报为诱饵,承保保险

7、业务,擅自开办险种,遇险后逃避赔付责任等现象时有发生。上述违规行为本应得到严肃查处,但是由于实行分业监管,负责货币市场的人民银行、负责资本市场的证监委和承担保险监管责任的保监委三者之间缺少联动协调机制,对一些违规行为处于想管管不了或不能管的被动局面。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金融监管无法落到实处,导致金融秩序的混乱。二、加入WTO对我国金融监管提出新的要求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金融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金融领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入世”后,我国的经济发展也融入到了世界经济的大环境中,对金融监管提出了新的要求。1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要有灵活性和针对性。经济中出现了各类金融机构,而它

8、们在经营特点、风险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等方面存在差异,因此,在金融监管制度的建立上也要有差别。我国正处于转轨时期,市场化的金融体系正在构建之中,国有银行、政策性银行、股份制银行、地方银行以及外资银行的资本结构、经营状况和风险管理能力各异。这就要求我们在相关风险监管指标的制定和监管方面,要根据各个银行的具体情况,提出针对性强、灵活度大的方案,进行分类监管。2注重风险性监管,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入世后,金融风险的范围扩大,有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流动性风险以及名誉风险等多种风险。我国在逐步融入国际金融竞争的过程中,要迎接来自各方面风险的考验。因此,要从以前的注重合规性监管向合规

9、性监管和风险性监管并重转变,在制定监管指标时应具有预见性,充分考虑到现阶段及今后一段时期内银行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推行全面风险管理的理念。3加强金融机构内控机制的建设。外部监管与金融机构内部风险管理相结合,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由对抗型向协作型转变,是金融监管的一大趋势。目前在我国国内尚无一家银行建立起完善的内部评级体系。要建立一个这样的系统必须解决两个关键问题:一是现有的信用管理人员的判断力如何;二是可用的定量评估风险的信息的质量和可利用程度如何。现实问题是,我们的风险管理人员的经验和技巧有限,并且银行不拥有关于客户的高质量的金融信息。因此,对商业银行来说,目前最可行的方案是建立一个能够对风

10、险进行标准化的决策系统,建立全面、及时、统一的数据库。一旦这样的系统得以运行,不同的风险管理人员对相同的客户就会得出相同的结论。4金融监管要注重金融创新因素。金融创新既可以化解并降低银行经营中的风险,也可能使银行暴露出巨大的风险,甚至将其推入破产的困境。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衡量与测定已经成为国际银行监管的重要课题。目前我国银行业有关的金融创新业务尚处于初级阶段,创新数量和品种有限,但是不应低估其业务推广的速度,而应及早着手进行相关监管法规的制定,5金融监管要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金融机构要主动接受市场的约束。在当前的国际经济环境下,各类金融机构应对市场约束持客观、主动的态度,积极向市场披

11、露足够、充分的信息,不仅能够加强内部风险管理,而且能赢得市场,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注重发挥市场机制的约束作用,是保证金融体系在整体上长期安全稳健运行的必要条件。 三、完善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对策1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金融监管体制,实现功能性金融监管。在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混业经营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大趋势。如果我国依然坚持分业经营,不仅无法维护金融体系的安全,还将丧失金融业运行的效率,束缚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因此,取消人为的限制,实行混业经营,为国内金融机构创造平等的竞争环境,是我国金融业未来改革与发展的必然趋势。金融业要实行混业经营,就必须对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加以改

12、革,以功能性金融监管体制取代传统的机构监管体制。实行功能性金融监管的好处在于:一是可根据经济功能来分配法律权限。如证券监管更强调公开性和透明度;银行监管关心的是公众对银行的信心需要,因此更倾向于保密;保险监管则是注重发生风险后的赔付能力。二是可根据各监管机构最熟知的金融业务来实施监管。三是可以大大减少金融监管职能的冲突、交叉重叠和监管盲区。为适应功能性金融监管的要求,我国可尝试设立国家金融管理局以取代中国人民银行,实行跨行业、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监管,将金融监管权统一起来,为我国金融业走向混业经营提供有力的保障。国家金融管理局设立后,履行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监管各类金融机构的职能。在国家金融管

13、理局设立货币政策委员会,负责制定和实施货币政策;在监管方面,国家金融管理局下分别设立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分别对各种金融产品进行监管。这样可望构造一个国家金融管理局领导下的多层次、有分工的金融监管体系。2完善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机制。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是现代金融监管的基础,只有金融机构内部形成良好、严格的内控机制,外部的金融监管才能有效。在我国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的建立中,最重要的是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完善必须服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和金融监管机构的监管要求,确保将各种风险控制在规定的范围内,以实现自身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完善我国商业银行

14、的内控机制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有效性原则,即所建立的内控机制要在银行各部门和各岗位得到贯彻实施,制度严密、协调、操作简便;二是审慎性原则,即建立内控机制要以审慎经营为出发点,要充分考虑到商业银行业务经营过程中各环节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容易产生的问题,并且设定在风险发生时所有可采取的补救措施;三是全面性原则,即内控机制必须全面、完整,覆盖到各业务部门和岗位,渗透到各业务领域和操作环节;四是及时性原则,即内控机制的建立和完善要与银行业务和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相适应,并随着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变化随时进行调整,以保证内控机制安全有效;五是独立性原则,即在建立银行整个业务过程的内控制度时,要保持各环节的相对独

15、立性。每个业务环节是一个总体单位,它们之间的操作上既有连续性,又有相对独立性。对于我国商业银行而言,应提高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的认识,树立银行稳健经营的发展方针,逐步健全内部制约机制和监督机制,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稽核,并自觉接受监管机构的指导和监督,以确保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3发挥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监管作用。有效的金融监管需要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建立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可以督促各会员金融机构认真执行国家的金融法律法规,协调金融机构同业竞争关系,确保金融业平稳健康发展。同时,也可以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有组织地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的竞争。近年来,在人民银行的指导帮助下,我国很多地区都建

16、立了地方性的银行同业自律组织。 2000年5月10日,中国银行业协会成立,共有22个会员,包括国家政策性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从一年多来的实际运行情况看,中国银行业协会在规范行业经营行为、提高行业服务水平、加强同业协调与合作以及督促各会员银行贯彻执行国家金融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当前金融一体化和市场化的大环境下,金融业之间的竞争加剧,我国的证券业、保险业也在尝试建立行业自律组织。随着金融业行业自律组织的建立和完善,金融机构在日常业务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就可以由金融业行业协会按市场规则来解决,一方面可以提高金融业的整体金融管理水平,维护金融稳定

17、与安全,另一方面可以促进金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交流,保证金融监管的有效。4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提高金融监管效率。第一,量化金融市场的准入和退出标准,实现动态监管和现场监管的有机结合。有效的金融监管是持续的、全过程的监管。结合我国当前金融监管的实际,应对金融机构从市场进入到退出进行持续实时的、全方位的动态监管;要依据有关规定规范现场金融监管的实施程序,提高现场监管的广度、深度,增加现场监管的透明度,避免各种因素对监管工作的干扰;随着金融业务的发展不断改革现场监管的内容,以保证监管的准确与有效。第二,建立金融监测、预警机制及金融风险的防范和化解机制。为增强金融监管工作的前瞻性,应建立

18、科学的指标体系,及时发现金融运行中出现的问题并采取相应的对策;各级金融监管部门要切实提高监管的质量和效率,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化解金融风险。第三,加大资金投入,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创新。适应金融电子化、业务创新和加入世贸组织的需要,加快金融监管手段的现代化步伐,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科技含量,形成现代化的金融监管方法系统,增强金融监管的科学性、针对性和有效性。第四,制定和完善对金融监管人员的再监督措施,实行监管责任追究制度。由于监管人员的不作为或滥用监管权力,会影响金融监管的效果,因此,要建立监管人员的再监管机制,对监管人员的违规和失职行为实行终身责任追究,不断提高金融监管工作的质量和效率。5加强与国际

19、监管组织和外国监管当局的合作。当今世界金融监管发展的一个趋势是实施跨境监管,以加强对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防止出现金融监管的真空,这就要求加强金融监管的合作。为此,我国应广泛、深入地研究国外金融监管的最新成果;积极参与国际或地区性的银行监管组织的活动,如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维护我国银行的整体利益;建立与各国金融监管当局的定期磋商和交流制度,有效地加强对银行跨境活动的监管。参考文献:1周道许现代金融监管体制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2李 扬,等中国金融理论前沿(2)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丁 俊功能性金融监管J投资研究,2001,(3) 4郭少明新

20、巴塞尔协议概述J.投资研究,2001,(6) 5唐双宁21世纪国际银行监管新趋势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研究,2001,(1)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