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研究金融学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研究金融学毕业论文.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研究(初稿)2绪论3一、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基本理论3(一)商业银行表外项目定义3(二) 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主要特点31. 充分利用非资金资源32. 形式多样发展迅速33. 金融杠杆性高盈亏数目巨大34. 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3(三)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分类与风险31. 信用证业务的主要风险4(1)市场风险4(2)信用风险4(3)经营风险42.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风险4(1)信用风险4(2)结算风险4(3)经营风险43. 备用信用证和保函业务的风险4(1)备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面临的风险4(2)保函业务中银行面临的风险44. 票据发行便利业务的风险4(1)信用风险4(2)流动性风险5
2、(3)国家风险55. 金融衍生业务及其风险5(1)市场风险5(2)信用风险5(3)流动性风险5(4)操作风险5(5)法律风险5二、商业银行表外项目产生的原因分析5(一)金融环境动荡5(二)脱媒和证券化使金融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6(三)金融市场竞争加剧6(四)银行业监管的加强6(五)技术进步的推动6三、表外项目对商业隐含的影响7(一)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71. 积极影响7(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7(2)有效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7(3)对表内业务产生拉动作用82. 消极影响8四、对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监管8(一)会计制度标准化8(二)建立国际衍生产品的信息监管制度8(三)资本充足规定9(四)加
3、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9(五)高级管理层要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9(六)建立银行内部有关表外业务的规章制度91.坚持信用评估制度92.定价要合理93.加强成本管理,重视规模经济效益94.制定保护性条款95.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两手抓,将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适当分离9【参考文献】11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研究 摘 要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世界经济处于动荡之中,市场利率汇率起伏不定,通货膨胀居高不下,经济时而高涨,时而萧条。为了应付这种不利的市场条件,满足客户的各种需求,同时为了增加收入提高资本与资产的比率,银行开始大规模的从事表外业务活动。有些银行表外业务是在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随后
4、发生的巴林银行事件和次级贷款危机,让人们认识到了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风险和对其实施监管的必要性。本文着手于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基本定义,通过对比、归纳得出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目前所面临的问题和困境,并试图从中找出对其进行监管的有效途径。【关键词】 商业银行 表外项目 利弊分析 绪论近二、三十年,整个国际金融环境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利率和汇率波动频繁,金融业竞争日益激烈,金融自由化、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明显加强,科技革命日新月异,金融创新层出不穷,所有这些因素都使商业银行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商业银行不得不寻求更多的规避风险手段,以保证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因此,众多国外商业银行走上了综合化、电子化、证券化和业
5、务表外化的道路,经营模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表外业务的飞速发展。在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结构中,表外业务成为了一种与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紧密联系又迥然不同的业务,并与资产负债业务一起构成商业银行的三大支柱。表外业务作为西方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拓展的一个重点,其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远非表内业务可比,在银行业务结构中的地位也日趋重要和显著。新兴的市场金融服务,已不是单纯的资金供给问题,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是我国金融发展高级化的要求,是金融深化的必然,是未来我国商业银行现代化的重要方向,我国商业银行走向混业经营的发展趋势。因此,对我国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研究具有迫切的现实意义。一、商
6、业银行表外项目的基本理论(一)商业银行表外项目定义商业银行表外业务(Off-balance Sheet Activities,简称OBS),是指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而仅可能出现在财务报表脚注中的交易活动,这里的可能意味着并非所有的表外业务活动都需要在银行财务报表的脚注中列明。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不涉及资产负债表内金额的变动,但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的交易活动。这类交易活动虽然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但与表内资产项目和负债项目关系密切,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表内业务,因此需要在资产负债表的脚注中加以记载反映,以便于银行和有关管理当局对这类
7、交易进行必要的监管。广义的表外业务是指所有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的经营活动,除了狭义的表外业务外,还包括银行从事的无需列入资产负债表脚注中的,在传统意义的中间业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务,不仅对表内业务的数量没有影响而且不构成银行的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从而对表内业务的质量也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二) 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主要特点与银行传统的表内业务相比表外业务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 充分利用非资金资源商业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活动时,通过运用自身的信誉机构设备及人员不动用自身资金,而是依靠其特有的场地、人力、金融技术、经营诀窍、金融工具为客户提供服务、给予承诺、提供保证等,并收取一定
8、的手续费,从而实现对自身非资金资源的充分利用。2. 形式多样发展迅速表外业务形式多样、操作灵活,银行既可以提供没有风险的金融中介服务,又可以涉足具有较高风险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既可以直接参与金融市场的操作,又可以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既可以在场内交易,又可以进行柜台交易;既可能是无形市场,也可能是有形市场,这种灵活性使银行表外业务获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从而在西方国家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3. 金融杠杆性高盈亏数目巨大针对金融衍生工具类业务而言,资金成本低属于以小博大高收益高风险的杠杆性。金融业务若变化趋势与交易者的预测相符收益会很高,而一旦预测与市场走势不符,亏损也相当惊人。比如进行期货交易通常
9、只需缴纳较低的保证金就可以操纵金额巨大的合约。4. 透明度低,监管难度大除了一部分业务以脚注的形式标注在资产负债表上以外,表外业务大多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这使许多业务不能在财务报表上得到真实体现,银行的经营透明度降低,监管当局股东债权人等外部人员难以了解银行的整体经营水平。(三)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分类与风险信用证是银行有条件的付款承诺,是国际贸易中最主要的结算方式。在国内贸易中亦可使用.1. 信用证业务的主要风险在信用证业务中,由于开证行承担第一性付款的责任,只要单证一致、单单一致开证行就要履行付款责任。所以信用证业务中最主要的风险都由开证行承担,主要风险如下:(1)市场风险按UCP500的
10、规定,信用证业务只认单证不认货。当单证一致、单单一致时,开证行就必须付款,而进口商开证申请人则可能因为市场价格变化使产品滞销等因素不支付货款,此时开证行将承担资金损失的风险。(2)信用风险如果由于市场或其他原因引起开证申请人财务状况恶化,使开证申请人无力支付货款,则由开证行承担开证申请人的信用风险。如果银行作为信用证的保兑行据,UCP500规定其付款责任等同于开证行,所以商业银行还可能面临由于开证行资信和资金实力等问题带来的信用风险,当信用风险发生后商业银行可能面临流动性风险。(3)经营风险指银行在开立议付信用证及审单过程中,由于业务人员违规操作或疏忽给银行带来的风险。2. 银行承兑汇票业务的
11、风险在银行承兑汇票业务中既面临银行内部管理因素造成的风险也面临外部因素造成的风险.(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不仅包括承兑的申请人资格资信问题带来的风险和因恶意诈骗引起的风险,也包括商业银行在承兑或贴现银行承兑汇票时原承兑行的资信问题引起的风险;另一方面用伪造变造复制银行承兑票据进行诈骗也会给银行造成资金损失。(2)结算风险当汇票申请人无法到期支付时承兑或贴现该汇票的银行自然面对结算的风险。(3)经营风险如果银行内部人员对汇票审核不清,业务操作过程中出现失误或人为错误,将使银行承兑汇票面临经营风险。票据作为一种要约证券,其真实性有三层含义:首先是票据本身的格式要素必须齐备;其次是票据确由承兑行开出并
12、非伪造;最后是汇票所依据的商品交易必须合法。3. 备用信用证和保函业务的风险商业银行担保业务的最主要风险是信用风险,即被商业银行担保的债务人,因不履行付款义务或发生其它违反主债务合同的行为或者债权人提供了合法的符合担保合同规定的赔偿文件,商业银行就面临着从担保人变成主债务人的风险。备用信用证和保函是两种最主要的保证业务,备用信用证既可用作一般的非融资性担保,也可用于融资性担保它常被用于替代银行保函或用于贷款担保,甚至在发行债券发行商业票据和资产销售方面备用信用证也是一种重要的保证形式。(1)备用信用证业务中银行面临的风险开展备用信用证业务面临着信用风险、利率风险和流动性风险。首先开证的银行可能
13、因为其申请人信用问题而承担向受益人支付的风险而接受信用行也可能面临开证人违约的风险;其次存在大量的利率和流动性风险如果被迫在没有预先得到通知的情况下偿还信用证款项它将不得不以不利的利率筹。(2)保函业务中银行面临的风险开展保函业务使商业银行主要面临信用风险和经营风险。信用风险可能是由申请人自身的资信和财务问题造成,也有可能因市场因素造成。而操作风险则是保函形式多种多样缺乏固定的格式,银行在出具保函过程中,可能因为条款订确导致纠纷,尤其是申请人银行和受益人三方基于各自的经济利益对银行保证方式、保证责任和保函的效期等会做利于己方的理解,最终导致因保函条确带来的风险发生。4. 票据发行便利业务的风险
14、票据发行便利作为贷款承诺类的表外业务是中期便利安排中最常见的一种。(1)信用风险在票据发行便利中,由于银行有包销承诺,并且有义务按借款人的意愿购买票据,此会产生信用风险;另一方面由于这种包销承诺是57年,因而包销银行付款人每次票据发行时,存在短期的信用风险,在整个承诺有效期内还存在长期风险。同时在借款人发行票据后,商业银行就始终面临着借款人破产或其他原因行还款责任的风险。(2)流动性风险一旦商业银行作了票据发行便利安排和包销承诺,如果借款人在票据不能售出时,向银行借入资金,而银行因某种原因难以筹集这笔资金,票据发行便利就会产生流动性风险,银行也可能面临筹资风险。(3)国家风险当借款人与作票据发
15、行便利安排的银行及其参与行不在同一国家时存在的风险。5. 金融衍生业务及其风险衍生金融工具具特色的内在杠杆作用和其功效的两面性决定了衍生产品的高风险性。商业银行从事衍生产品交易的目的,大致可分为避险保值和投机两种。进行套期保值的目的是要通过衍生产品的价值变动来抵补他在相关市场上的资产价值变动。商业银行在实现保值目的的同时,也放弃了获得高收益的可能。而投机性的衍生产品交易是为了赚取高额利润,但高收益常与高风险并存,因此不同目的驱使下的交易使银行面临的风险程度大不相同,具体地说,银行作为投机者所面临的风险远大于作为套期保值者所面临的风险。从事衍生交易投机的风险,很可能使银行陷入破产的境地。由于金融
16、衍生产品大都是金融创新的产物,其开发过程需要成本,成功与否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从事衍生工具交易的银行同时面临着风险成本和风险收益。金融衍生工具本身所包含的风险类别与其他表外业务相比,同样面对着信用市场、国家流动性、经营筹资结算及法律四大类风险,相对又有一定的特色。(1)市场风险由于基础资产的价格变动导致衍生产品价格或价值变动而引起的风险称为金融衍生产品的市场风险。这种风险可能由经济、政治、社会、自然等因素导致,而且不同的衍生产品所涉及的市场风险也不尽相同。(2)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由衍生工具的契约性决定的,交易所内保证金制度有效地保证了契约的履行基本上不会有信用风险的发生,而场外交易既没有保证
17、金也没有交易对手资格等方面的限制,通常只能以信用为保证契约的履行存在很大的风险。同时许多表外业务由于自身的特点,甚至不清楚交易对手为谁更谈不上对其信用程度的考察了。(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可以分成资金风险和流通量风险。资金风险主要是指一机构在结算日或在被要求增加保证金时,不能履行支付责任。流通量风险则指由于市场深度不够或市场混乱,商业银行不能在接近原价格水平上结束或对冲某一交易头寸。(4)操作风险操作风险即经营风险,包括由于计算机系统或银行内部控制系统不完善而导致的风险。这种风险与人为失误系统错误、程序不严谨和控制不充分有关,尤其是某些衍生产品的结算方式和价值计算比较复杂,因而会加剧这种风险
18、。在衍生工具的交易中,操作风险可能造成比其他风险更为严重的损失,如巴林银行因内部控制不严使尼克得以越权操作,最终使银行陷入倒闭的境地。(5)法律风险由于合约在法律范围内无效,合约内容不合法律规范或者由于税制破产制度等法律方面的原因而造成的风险称为法律风险。相对而言场外衍生产品的交易中法律风险体现更为明显。法律风险会使整个银行的投资策略无法得以实施或者导致该银行损失增大收益减少,使银行本身的实力产生一定的影响。许多衍生工具在近十年左右才出现,因此相关的法律显得很不稳定,有些衍生工具可能不具有法律效力,交易双方的权利得不到法律的保护,其义务也可能不受法律的约束。二、商业银行表外项目产生的原因分析作
19、为特殊的企业商业银行同样要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利润最大化,为实现这一目标银行力求确保其金融资产的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表外业务可以满足目标要求成为商业银行积极发展表外业务的内在动力,具体讲有五个方面原因:(一)金融环境动荡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多数国家用浮动汇率制取代了固定汇率制,两次石油危机又造成了全球性的国际收支失衡,80年代初西方发达国家陷入战后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而此时发展中国家的债务危机使许多西方国家的商业银行损失惨重。随后出现的金融自由化浪潮使得各国纷纷放松金融管制,营造宽松的金融环境,这种环境客观上导致了利率和汇率日益频繁剧烈的波动,各种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投资收益也处于
20、难以预料的变化之中。金融环境的动荡使商业银行企业和个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从银行的角度来说,由于利率的剧烈波动,银行在传统的借短贷长的经营过程中,资金成本变动频繁而资金收益则通常比较固定,这使得银行通过存贷业务获得预期利润的计划越来越难以实现。银行的经营状况极不稳定而汇率的波动则使得银行的资产价值暴露在极大的风险之中。从银行客户的角度来说金融市场的动荡使其面临的财务风险增大,因此客户要求银行提供承诺保证他们在需要的时候能以可预见的利率水平获得资金融通以及提供各种金融工具帮助他们套期保值。金融市场上规避风险的强大需求推动了金融衍生工具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的产生和发展。(二
21、)脱媒和证券化使金融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是资金盈余方和资金短缺方之间的重要媒介。20世纪60年代以后,借款人为了降低资金成本开始寻求新的比较便宜的资金来源,直接融资的方式被一些规模大、信誉好的公司所采用。随着越来越多的借款人绕过了银行这个传统的媒介在金融市场上直接融资的比例迅速上升,出现了脱媒现象。80年代以后融资证券化的趋势日趋增强,发行证券成为借款人新的低成本的筹资渠道,商业银行作为融资主渠道的地位进一步下降,金融市场发生了结构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商业银行的传统贷款业务相对萎缩,也为银行拓展表外业务带来了机遇。直接融资使投资者面临着较大的信用风险,大多数投资者不愿意承担这
22、种风险,因此他们希望银行能够提供各种形式的信用担保,从而将部分信用风险转移给商业银行。另一方面借款人为了能够顺利发行票据和证券,必须获得市场认可的信用地位,而以银行的信用担保作支持则是便捷有效的途径。这样的市场需求推动了商业银行备用信用证贷款承诺等表外业务的迅速发展,使商业银行的业务在传统的表内业务基础上拓展到了一个更广阔的空间。(三)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从21世纪70年代末期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放松了金融管制。证券市场国际化。金融业务自由化使得金融部门内部原有的分工逐渐消失,出现了各种金融组织经营多样化一致化的局面。与此同时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体化使许多银行同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来自外国银行的压
23、力也越来越大,非银行金融机构利用其新颖而富有竞争力的金融工具与银行展开了对资金来源和信贷市场的争夺。面对巨大的竞争压力商业银行不得不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和降低贷款利率的方式来吸引资金维持信贷市场份额,而这直接导致了银行传统利差收益的减少,也加剧了银行同业间争夺有限的存款来源和信贷市场的竞争。在竞争中商业银行来自存贷业务的利润日益减少的同时,客户的要求也在不断变化。银行提供的一般性金融服务已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为了适应这种变化,寻找新的利润来源,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商业银行突破了传统的业务范围不断开辟新的业务领域。(四)银行业监管的加强20世纪90年代以后,逃避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的管理成为表外业务发展的
24、重要动力之一。1988年7月,巴塞尔委员会发表了巴塞尔报告Basle Report在巴塞尔协议的基础上对银行的资本充足性比率提出了十分具体的要求:要求银行在1992年底前,资本/风险资产的最低资本充足性比率达到8%。银行为提高资本充足率,传统的办法只有两个:一个是扩大资本;另一个是缩减资产。扩大资本主要靠盈利和增加股本,由于银行传统的存贷款业务受到强大挑战,仅靠盈利积累已无法取得明显效果,扩大股本会导致股权稀释影响股东信心。如果提高利润留成比例更会影响股东权益,缩减资产或将高风险资产转为低风险资产,尽量不经营或少经营高风险资产。这些方法虽然在短期内能有效提高资充足率,但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金融
25、形势下,显然不利于银行的健康发展。巴塞尔报告对银行资本充足率的要求进一步限制了银行表内业务的发展和盈利水平的提高。在这种情况下国际金融界的对策一是兴起了银行业相互兼并扩股增资的热潮,另一个则是加大表内资产表外化的步伐减少传统的资产负债业务,将盈利点向表外业务方向转移,迅速扩张的表外业务可以使银行获得巨额收益来补充资本,达到不扩大银行资产业务的同时加速资产头寸的周转速度从而增加贷款的创造,从而在不增加资本的情况下提高资本收益率。在众多的表外业务中金融衍生工具业务以较高的资本收益率吸引了大多数商业银行,一般而言这一比率可达30%40%而经营其他银行业务的收益率不高于15%。(五)技术进步的推动科学
26、技术的进步特别是通讯技术和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飞速发展在许多领域引发了深刻的变革,反映在金融业则是出现了数据处理电脑化、信息传递网络化和资金转帐电子化的潮流,这一切为银行表外业务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三、表外项目对商业隐含的影响(一)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经营的影响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是以利润最大化为主要目的。按此目标,凡能为商业银行带来利益,又有利于银行发展的业务,商业银行都应积极经营。纵观现代银行的发展历史,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经营的盈利点从来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最初的货币兑换到存贷款业务,从证券投资到各种金融服务业务,银行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不断进行业务创新的历史,是从一种传统业务转向另一
27、种新兴业务的历史。当前,经济的发展使银行的经营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表外业务就是在国家金融监管不断加强,金融自由化程度逐渐提高,金融竞争日益激烈的宏观背景下,在存贷利差趋于缩小,传统业务风险日益增大,而收益却逐渐缩减的微观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市场又为银行提供了无数盈利的机遇。表外业务的迅猛发展给商业银行业务结构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对银行经营管理产生着重要的影响。1. 积极影响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可以达到降低经营成本,提高资本利润率,增加经营利润的目的。因此,可以说多层次、多品种的表外业务拓宽了赢利渠道,结束了银行单纯依赖存贷利差获取利润的局面。金融服务业务一般不需
28、要动用银行资金,仅仅是通过提供满足顾客需求的某种服务来收取服务费,一般不会由于顾客的不守信用而导致银行的本金损失。甚至在有些情况下,尽管某些表外业务可能在初期业务量并不很大,盈利并不高,银行也不能就此中断该项业务,因为这是银行在逐步塑造自己象的过程,使客户感觉到该家银行能够开展的业务品种达到了一定规模,而且服务优质,无形中增加了客户对该家银行的信任感,并很容易将其他业务也转向该行办理,起到了稳定客户资源的作用。表外业务对商业银行的积极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1)降低成本、增加收入西方商业银行之所以竭尽所能大力发展表外业务,无非是为了提高资本运营效率,提高资产利润率。一方面,开展表外业务基本
29、上无需运用或较少运用自有或营运资本,而且还可以放慢资产增长速度,因此可以避免资本充足率的限制,不必负担管制成本,无需为这类活动及其风险提取相应的准备金或一定水平的资本额,降低了经营成本。许多表外业务还能降低资金成本。例如利率互换可以使双方都减少利息支出。在典型的互换中,信用等级高的国际大银行在欧洲债券市场上筹集固定利率资金,然后把这些资金互换给筹集浮动利率资金的信用等级较低的银行、公司,这对于双方而言都有利可图。有资料表明,世界银行在筹集到美元资金并将其贷放出去之前,一般都要先互换为其他货币,这种举措在1993年为世界银行节约了大约40个基点的利息支出。另一方面,开展表外业务为银行带来了大量的
30、手续费和佣金收入。同时,银行还可以通过投机,利用各种表外业务在外汇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和金融衍生工具市场赚取高额利润。因此,许多商业银行的表外业务收入近年来都接近,甚至大大超过了表内业务收入。(2)有效分散风险,增加流动性商业银行的传统利润来自存贷利差和证券投资的收益。无论是银行贷款还是证券投资,由于都是对银行资金运用的业务,银行不仅面临着本金损失的信用风险,同时还面临着利率、汇率波动等市场风险,而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转移和分散上述风险。而且商业银行通过开办信息咨询业务,在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的同时,也能为银行的放款和投资提供决策依据,从而减少资产业务的风险。套期保值如
31、果运用得当,可以转移汇率及利率风险。备用信用证、票据发行便利等工具则可以分散、转移信用风险。例如,票据发行便利将传统的由一家银行承担的风险,转由多家机构分担,其中由投资人承担短期风险,而由承购银行承担中长期风险,从而避免了风险的过度集中。很多表外业务都具有高度的流动性和可转让性。例如,商业银行通过有追索权的贷款出售,可将流动性差的贷款证券化,从而获得新的资金来源,加速了银行资金的周转。再如,可转让的票据发行便利,又使银行的包销承诺具有了流动性。表外业务不可谓没有风险,或有资产、或有负债业务随时都可能转化为现实的风险资产和负债。各种市场咨询、管理咨询等业务,如果妄下结论,不但会影响银行的社会声誉
32、,而且会引发经济赔偿纠纷,造成银行的经济损失。但是相对而言,表外业务特别是其中的金融服务类业务主要是接受客户委托,以中介人的身份进行代理业务,其风险主要应由委托人来承担,是一种安全性相对较好的银行业务。(3)对表内业务产生拉动作用现代经济中,人们不仅仅要求银行提供存贷服务,而且要求银行提供保管财务、投资理财等服务;要求银行提供信用卡、资产评估、工程审价、会计审计服务;要求银行代客买卖证券、外汇、黄金等。一家银行如果不能敏感捕捉客户的需求信息,并对其迅速作出反应,不能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客户就会转向其他能够提供全面服务的金融机构。相反,一家银行为客户提供的金融产品和服务越多,就越有利于与客户建立长
33、期稳定的关系,客户对这家银行的依赖性也就越大。开拓表外业务,服务客户、联系客户、吸引客户,可以对传统业务起到稳定与促进作用。一方面,商业银行通过提供多元化的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的不同需求,扩大银行的顾客群,与客户建立更广泛的联系,从而保证银行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另一方面,通过表外业务也可以提高商业银行的竞争能力。这种竞争能力取决于其经济实力,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负债的规模和盈利能力。商业银行通过开展表外业务,可以间接增加资产规模和负债规模,以手续费收入的形式扩大银行利润。表外业务不但通过增加利润为银行补充资本金提供了可能,而且因为其风险权重较低而只需对应较少的银行资本,因而扩大表外业务规模也成为银
34、行提高资本充足率的有效途径。表外业务不但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表内扩展到了表外,而且更进一步把商业银行的业务经营范围从信用业务扩展到了各类非信用业务,并利用自身在信用业务中形成的良好信誉、雄厚的资金实力,丰富的经验等优势,在新的业务经营领域中开辟并巩固了自己的阵地。因此,表外业务的开展对表内业务的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滚动效应和联动效应,可以大大增强商业银行的经济实力,为商业银行在激烈的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 消极影响表外业务在给银行带来巨大利润的同时,表外业务的风险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商业银行的发展,甚至威胁到了商业银行的生存。因为表外业务虽然能为单个银行转移和分散风
35、险,但从整体上看,风险并没有减少。许多或有类表外业务潜藏着风险,而且这类表外业务比较集中,很可能使风险在某一时刻集中于某些银行。因此,表外业务虽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并降低某些金融风险,但与此同时又不可避免地带来了新风险,尤其是衍生金融工具的无限扩张,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安全经营的隐患。四、对商业银行表外项目的监管(一)会计制度标准化大多数会计准则是在表外业务发展之前建立,因而无法说明与表外业务相关联的风险暴露和收入流量。现有的会计标准不能反映表外业务对资产负债表内科目的影响,尤其是衍生工具的出现,是对银行历史成本会计法的最大挑战,因为银行会计制度的主要原则之一是根据市场价值确定衍生工具的风险暴露
36、程度。而实际上许多场外交易的衍生工具通常是为客户度身制作的,不存在二级市场而无法确定其市场价值。即使是流动性较强的衍生工具,一旦出现金融恐慌,其流动性也会随之消失。此外,由于交易员的工资奖金往往与当年交易盈利挂钩,因而会产生虚假利润,使一些短期内表现为帐面盈利而长期内亏损的复杂衍生合约不能通过传统的审计与平衡方法及早发现。为改变这一状况,西方各国监管部门均纷纷表示要尽早统一表外业务的会计标准。1990年9月,英国银行家协会和爱尔兰银行家联合会发表的关于国际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实务建议书,是迄今为止对银行表外业务的会计实务方面具有权威性的论著。(二)建立国际衍生产品的信息监管制度良好的信息对进行交
37、易和风险管理决策至关重要。以巴林银行的倒闭为例,如果掌握更多的巴林银行衍生工具头寸的信息,也许会阻止其将所有资本积累于风险之下。缺乏信息的透明度也会导致市场参与者过度反应,并阻碍政策制定者为限制极端事件的影响作出及时决策。良好的信息还能帮助投资者们作出更好的投资决策。巴塞尔委员会和国际证监会组织技术委员会,于1995年5月向世界各国金融证券监管当局发布了有关银行及证券公司进行衍生产品交易的信息监管制度。新发布的监管制度由两个主要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列出了一系列有关衍生产品交易的资料分类目录,如信贷风险、流通风险及盈利,以便于监管当局在扩大和改进其申报制度时,可从中抽选资料,并采取统一的方法评估风
38、险。第二部分列明有关规模庞大和活跃的国际性衍生产品交易商的细分类别资料。这一信息监管制度的目的是为监管当局提供基本信息,以便他们可以开始评估其衍生产品交易活动。(三)资本充足规定西方金融管理当局除对资产规定风险系数及资本充足比率外,将表外业务也规定风险系数,纳入风险资产的范畴,一并计算资本与风险资产的比率,从而将有关表外业务纳入资本管制,以限制这些业务的发展。1988年7月通过的巴塞尔协议,对表外业务按风险程度作出分类,风险系数跨度为0100%,因交易期限,表外业务种类,交易对象而加以区分。表外业务的风险系数又称“信用转换系数”,把表外业务的本金量乘以一个“信用转换系数”,就得出一个“相当于表
39、内业务的信用量”,然后根据债务人的身份再把每一种“相当于表内业务的信用量”归入巴塞尔协议所规定的五个风险级别中的一种,经与风险权重相乘,最后便可得出风险权重的资产。对于利率和汇率合约,英格兰银行还提出有关“潜在风险转换系数”的建议。利率合约包括:单一货币的利率互换、基础互换、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货、买方利率期权等。汇率合约则包括:交叉货币互换、交易货币利率互换、直接远期外汇合约、货币期货、买方货币期权。尽管对许多表外业务作出了资本充足比率的要求,但由于大量的衍生工具太新奇,难以确定其实际风险,因而对于由此而确定的资本充足性标准,许多投资者仍心存质疑。著名的美国评级机构穆迪公司认为,需要通过长期
40、的验证才能确定表外业务,尤其是衍生工具的合理资本要求,呼吁国际清算银行需根据衍生工具市场的发展不断向上调整现有的资本充足比率规定。1996年1月颁布、1997年底正式实施的测定市场风险的巴塞尔补充协议进一步强调风险的内部测定和管理。一个银行是否具有健全、完善的内部风险管理系统,会成为各国中央银行和国际金融市场评定银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四)加强清算、结算和支付系统主要是缩短标准化交易日与最终支付日的时间差,更广泛地采用金融工具交易的同时交割支付制度,进一步加强主要处理系统的可靠性,以增强各种金融工具的市场流动性,增强市场吸收和消化因市场心理突然转变而引起市场剧烈波动的能力。此外,各国金融监管
41、当局在督促国内银行加强自身对表外业务管理的同时,还相互间注意加强信息交流与集中化管理,加强国际和国内的净额安全和交易的国际规范化,防止商业银行因过分依赖存款保险和央行作为最后贷款人而过度冒险产生的道德风险,加强市场的流动性。(五)高级管理层要重视表外业务的风险管理在每一项表外业务的开拓、发展和管理过程中,银行的高级管理层应该了解、决定、控制和监测所从事的表外业务交易活动,尤其是投机性、自营性的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六)建立银行内部有关表外业务的规章制度1.坚持信用评估制度银行对表外业务应实施严格的信用标准,要加强对客户的信用调查和信用评估,对较长期的货款担保与承诺,应定期重新协商合同条款,以减少
42、信用风险,银行应坚持与信用等级较高的对手交易。2.定价要合理由于新的金融工具行为所产生的内在风险还没有被人们完全掌握,所以人们很难对他们作出正确的定价,以使其业务收入完全补偿它所产生的固有风险。因此,新金融工具是否对整个金融体系起到不稳定的影响,将取决于能否对这些新金融工具内在的各种风险,包括短期和长期的风险作出恰当的估价。例如,在美国,期限短、质量高的备用信用证业务收费率为担保金额的2550个基本点,期限长、质量差的收费率为125150个基本点,在无追索权的贷款出售时,收费率为15个基本点。银行应根据市场变化调整表外业务的价格,不应为了竞争而盲目削价,否则收入无法抵补风险。3.加强成本管理,
43、重视规模经济效益银行在从事表外业务时,不但要考虑资产收益率,而且要考虑资本收益率和成本收益率,使表外业务能获得规模经济的效益。4.制定保护性条款如在担保业务中,银行应要求客户存入部分资金弥补银行在该业务项下必要的费用开支,贷款证券出售应有汽车、住宅等抵押品。5.前台交易和后台管理两手抓,将前台交易和后台结算适当分离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前台交易是直接进行交易业务的,后台是指交易入帐、结算和核心帐等业务。在前台交易中,交易员进行衍生工具的交易,应根据每人的经验、效绩规定不同的限额、笔数;要求交易员必须加强模拟,决定在最坏情况下的经营策略;培养交易员时时根据市场的价格变化情况,及时而经常地调整风险
44、敞口金额。银行要将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管理与交易职能分开,管理人员不但要管好前台交易,也要重视加强对后台的结算、报告系统的管理,形成前后台监督机制。【参考文献】1 李意.现代商业银行表外业务拓展策略分析J.价格月刊,2004,(12)2 于春红.我国商业银行发展表外业务分析J.商业研究,2006,(3)3 李健.有关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几个问题J. 商业研究,2006,(5)4 吴成良.国际上商业银行为什么大量发展表外业务J.现代商业银行,2005, (3)2 董天新.“中航油事件”引发的思考 J .金融教学与研究,2005, (1)5 王德芳.浅议当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J. 现代商业银行,
45、2003,(10)6 余坚,等.论资产证券化的法规监管J . 金融研究,1999 , (2)7 杨家才、黄旭东、郝飚.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业务创新情况的调查报告J.武汉金融,2002(2)8 姚少华、杨晓妮.西方银行表外业务风险探索积及启示J.财务与金融,2003(3)9 赵岩.美国银行表外业务风险财务分析模式J.国际金融,1999(4)10 刘金章. 金融风险管理综论M,中国金融出版社,199811 葛家澍.企业会计准则2006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2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13 翟强. 信息经济学与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 M. 资本市场评论,200114 许宪春.中
46、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改革与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15 田国强. 经济体制设计理论和信息经济学M.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编,199516 Frank K.Reilly,Keith C.Brown,Investment Analysis and Portfolio Management,FifthEdition,the Dryden Press,199717 Bank for International Settlement.International Convergence of Capital Measurementand Capital Standards.Basle,Switzerland,199818 Barr,P.G.Risk Management Gets New Respect.Pension and Investments,1995-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