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397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文章摘要 战后,在经历了较长一段时间相对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以后,进入9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尤其是银行危机再次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本文简单介绍了银行危机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并通过论述指出了我国现在银行业面临的潜在危机。关 键 词 银行业 判断标准 潜在危机一、银行危机的定义及判断标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8年5月出版的世界经济展望中将银行危机定义为:银行危机是指这样一种情况,实际或潜在的银行挤兑与银行失败引起银行停止偿还负债或为防止此情况的出现政府被迫大规模提供援助。与银行危机相关的概念有:第一,银行恐慌,是指整个银行业均面临挤兑的冲击。第二,银行危难,是指存款保险

2、组织或其他保险人通过提供必要的流动性使处于破产状况的银行继续营业,它是一种银行已经破产却并未丧失流动性的情况。对于一般的银行危难,可以称之为银行失败;对于保险组织都难以应付的银行危难,称之为银行危机。银行危机的实质在于资产配置失误,综观上世纪90年代以来的银行危机案例,尽管它们发生的社会制度背景、金融经济环境以及影响的广度和深度等方面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但是我们对这些危机案例细加考察就会发现:银行危机的实质在于商业银行资产配置失误而导致的流动性不足。传统银行危机理论是构建在以下两个假设的基础之上:第一个假设是部分准备金制度存在制度上的缺陷。在实施部分准备金的银行体系中银行为了满足存款人的要求必

3、须大规模压缩其资产规模、收缩货币和信贷供给。假如银行持有的储备,他们可以立即归还存款人的存款而不会引发银行危机。有些保守的经济学家包括过去芝加哥学派的经济学家都认为银行危机的存在足以说明部分准备体制不合理,建议用的准备制度取而代之。这种观点理所当然地认为部分准备体制存在内在的缺陷。第二个假设是银行“先来先取”的兑付原则。即当客户要求兑现时,银行以申请的先后顺序兑付。最先提出要求的存款人被偿还的可能性最大,而最后要求的存款人的偿付可能性最小。在上述两个假设的基础上,传统理论认为银行挤兑是由对银行体系的外部冲击造成的。当公众对一家银行的流动性或清偿能力感到怀疑时会挤兑。而银行危机之所以会传染,是因

4、为银行存款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虽然每一个银行家知道自身资产组合内容,但存款人却并不了解。存款人认为所有的银行都是类似的,当一家银行倒闭时,由于信息不对称,其他存款人将担心自己存款的银行也可能遇到同样的困难。为了得到自己的所有存款,行动的越早越好,于是对自己存款的银行发动挤兑。此时,每一个人的动机都很理性,但是集体行为本身的结果就不那么理性了。传统银行理论影响广泛,但暗含着这样一种含义,危机不仅会在任何实施部分准备制的银行体系里发生,而且特别可能发生在缺少最后贷款人或政府存款保险机构的银行体系里。有关专家认为可以根据以下4种情况判别是否构成银行危机:第一,银行系统的不良贷款在总资产中占10以上;

5、第二,政府被迫援助失败银行的成本占国内生产总值的2以上;第三,银行业出现的问题导致大规模的银行国有化;第四,出现较大范围内的银行挤兑或政府不得不采取冻结存款、银行放假等措施来应付危机。以上任何一种情况的发生都可以认为构成了银行危机。二、我国银行业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危机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的健康状况直接决定了整个银行体系的稳定性。从国际上常用的一些指标来分析,中国的整个银行业都面临着不同程度的系统性银行危机。1.不良贷款规模尽管中国在1996年正式规范了不良贷款的管理,但在2001年以前,中国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数据却一直处于不透明的状态,引起了外界许多猜测,比较普遍的看法是,中国

6、的国有商业银行在贷款高速扩张的过程中,相应积累了巨额的不良贷款。从最终披露的数字看,到2002年底,四大银行的贷款余额是8万亿,在2000年剥离了1.4万亿的不良资产后,这四家银行还有26的不良资产,这就是说,这8万亿贷款中本来有3.4万亿不良资产,不良资产率应是45。目前4家银行高达26%左右的不良贷款比率,近2亿元的不良贷款余额,反映了中国国有商业银行资产质量比较低下的状况。这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在全球市场经济的国家和地区中可能是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甚至超过了美国三十年代经济大危机时的情况了,不能不令人担忧。这一指标与东南亚一些曾经发生过金融危机的国家相比,也是比较高的(如下表)表:东南亚部

7、分国家金融部门有关指数日期印度尼西亚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不良贷款比率1998年12月49.213.611451999年12月3311.31112.738.92000年12月18.88.19.714.917.92001年9月14.7611.717.412.9资料来源:亚州开发银行2.资本充足率状况几乎所有拥有活跃银行市场的国家均要求其银行维持最低水平的资本。资本可以支持银行的持续增长,并且可以吸收非预期损失。资本充足且管理好的银行具有更强的抵御损失的能力,在整个经济周期(包括在经济衰退时期)为个人和企业提供信贷。因此,充足的资本水平有助于提高公众对银行系统的信心。面对3.4万亿庞大的不良资产,

8、四大银行的资本金是多少呢?在近几年银行增加资本金之后,四家银行的资本金应该是6200多亿。2002年四家银行准备前的利润不过是1200多亿。仅以不良资产的准备需要50%计算是1.75万亿,扣除利润1200亿,把资本金6200亿全部冲销光,还差1万亿。如果银行一分钱不分红,一分钱不交税,全部去弥补坏帐,以现有的机制和经营水平需要10年。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规定,银行总资本占其风险加权总资产的比率不低于8%,其中核心资本的比率不低于4%。鉴于国有商业银行的资本金比率不足,1997年中国曾发行2700亿元的特别国债补充商业银行的资本金,但在1999年以后,在总资产持续增加的情况下,由于盈利水平下降,资本

9、金没有持续得到补充,资本比率又开始下降。3.盈利水平低从90年代开始,中国银行业的盈利水平和资产回报率开始不断下降,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贷款质量下降的事实。与发达国家的一些银行相比较,更可看出中国银行业盈利水平的差距。2000年度,中国最大的银行工商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为0.13%,中国盈利水平最好的银行中国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为0.51%;而同期美国花旗银行集团的资产回报率为2.22%,美洲银行的资产回报率为1.93%,英国汇丰控股的资产回报率为1.4%。而且上述只是中国银行账面盈利水平的状况,如果用审慎的会计方法来衡量,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盈利水平可能会比账面反映的要差得多。4.政府挽救和防范银行失败的

10、成本高 人民银行曾在1998年,透过财政部以发行长期债券的形式,向四大国有银行注入资金2700亿元人民币,补充银行的资本金;拨给信达、华融、东方、长城四家资产管理公司400亿元特别资本。而为进一步解决四大银行的不良资产,2004年初,政府宣布向中国银行和建设银行注资450亿美元,很快财政部也有一个说法,注资之后两个银行可以用原来资本金核销3000多亿的不良资产纵观全球,近年来,大国中尚未爆发严重银行危机的国家,只有中国和印度,而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又是中国。按照西方金融界通常的标准来分析,中国的银行体系在缺乏竞争、缺乏对不良资产有效处置手段的前提下,本来是难以支持中国经济持续快速的增长的。但是,

11、在国际金融界一次又一次对中国银行业即将出现危机的预言中,中国的银行业依然保持稳定。近期不少海外研究机构和媒体又开始在预言中国的银行危机,有的还提出了银行危机可能爆发的时间。例如,年底英国金融时报刊登文章预言中国将在年之前爆发银行危机。实际上,在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中,能够支持银行稳定的因素是相当显著的:中国快速增长的金融市场和居民的高储蓄率,为银行提供了广阔的盈利空间,这也正是许多外资银行跃跃欲试希望进入中国市场的关键原因;鉴于银行依然支配着中国的大部分金融资源,中国政府依然保持了对银行体系的严格的控制,同时也潜在地对银行体系,特别是占据主导地位的国有银行体系提供隐含地担保,因而尽管这些国有银行

12、拥有全球范围内相比很高的不良贷款比率,依然能够以很低的利率从居民手中获取源源不断的储蓄;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所提供的财政收入的增长,也通常被认为是能够增强中国财政维持银行体系稳定的能力。但是,也正由于支持中国银行体系稳定的因素众多,我们反而可能忽视表面的稳定之下可能出现的银行危机。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对于中国的银行体系来说,最值得担心的倒不是类似东南亚金融危机中东南亚国家的银行业所出现的大规模倒闭风潮,最应当担心的倒是象日本的金融体系一样,因为迟迟不推出彻底的金融改革,不仅使得银行体系一蹶不振,而且还严重制约了日本经济的复苏和增长潜力的发挥,使得日本经济10年来徘徊不前。我们可以把银行大面积的倒闭形式主导的银行危机模式称为“东南亚模式”;相比之下,从对经济增长的危害而言,日本当前出现的银行体系积累高比率不良贷款、制约经济增长潜力发挥的问题并不比东南亚银行危机模式的危害更轻,这种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也许并不必然以大面积的银行倒闭风潮为代表,但是,对于银行改革推进不力、银行巨额不良贷款消化缓慢、但是政府又深入地介入到银行运作中的银行体系来说,在银行体系表面稳定的表象之下,银行危机的“日本模式”更值得警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