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184246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策略 提要近年来,随着网上银行的普及,从个体消费者网上支付、转账汇款、信用卡支付等方式,到企业的用户查询、转账结算等,网银正凸显纵向发展的态势。但目前我国网上银行发展水平仍然过低,各家网上银行也暴露出一些明显的缺陷。本文就此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现实网银发展模式、经营思想、立法监管等方面,提出完善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策略。 关键词:网上银行;边际分析;网络安全;网银模式 在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以及外资银行的大量涌入背景下,2010年我国网银逆市发展并成为银行业务的新增长点。同时,为了在与外资银行的竞争中确立优势,促进国内网络经济的发展,探究发展我国网上银行的策略是新网络经济时代下的必

2、然选择。 一、发展网上银行的必要性 (一)金融危机下经济发展形势的客观性。虽然源于2009年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冲击,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国内消费群体、中小型企业发展规模等都呈现缩减态势,但在过去的一年里,我国网上银行用户仍呈上升劲头。在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颁布的2009年中国网上银行的调查报告中可知:全国城镇人口中,个人网银用户占20.9%,同比增长2%;其中,活动用户占76.7%,呆滞用户占23.3%;未使用的潜在用户占13.9%。调查发现,中国网银用户量持续攀升。总之,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网上银行呈现逆市而上的客观性正要求在预期网银规模扩张下我们必须加强对网银的发展策略的探究。 (

3、二)网银与传统银行相比有着自身独特的优势。首先从边际分析的角度来看,网络经济有巨大容量的特点,新用户的增加不会影响其他用户的使用,也不会造成网络运营成本的增加。不同于边际成本增加和边际报酬递减理论,网络的用户规模越大,网络的价值越高,就越具有降低成本、获得成本优势的可能;而网络价值越大,对潜在用户的吸引力也越大。再从网上银行的内在因素来看:1、提供无限制的24小时服务。传统银行有着正常的营业时间,网银正因突破了这种弊端,因而越来越受到消费者以及其他使用者的青睐;2、服务项目多元化。正是因为网银能够把具有价值信息转化成同等价值的数字信息使得网银能够在交易结算时突破实体、空间、时间等,更多的传统银

4、行业务为之替代或着向其靠拢;3、营运成本大为降低。Internet的普及大量降低了银行业的固定设备投资,透过网络不需要广设分行,银行业务就得以进行,不受地域及场所的限制。 二、网银竞争策略分析 (一)缺乏赢利的传统网银模式。目前,我国基本上是传统的分支型网上银行,通过高市场份额占有率促使成本相对降低,增加行业进入障碍,从而赢得行业领先地位。首先,传统的网上银行缺乏长期战略优势。通过购买先进的设备、采用激进的定价和承受起初的亏损,以夺取市场份额成本型竞争策略理论目前被大多数的网上银行所采用;其次,根据美国学者Michael Porter的“入侵者研究理论”,其缺乏行业化、差异化、不可替代性,结果

5、必然导致竞争激烈和缺乏赢利。所以,突破依据传统意义上银行业务的网银模式是很有必要的。 (二)网银业务技术障碍日趋严重。网上银行是一种依据互联网而发展起来的金融工具,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业务的高度渗透性、交互性。信息技术的发展正日益成为一种使运营活动标准化并加速竞争性集聚,从而导致策略趋同的力量。目前,国内网银业务人员对技术层面的知识匮乏;技术人员缺乏技术创新并且偏重于同质化技术。 如何解决网银操作技术同质化、网银业务传统化以及不能很好地权衡技术和业务发展的平衡点等问题,迫切需要具有战略性眼光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有金融知识与科技专业的人才相结合,建立和培养有较强数理及财务分析、运用能力的专业的具有创新

6、思想的网银科研团队。 (三)网络安全成为用户的最大疑虑。由于互联网的易攻击性、无序性、匿名性等特点,借助于网络的网银很可能成为非法入侵和恶意攻击的对象。为此,很多客户对网络安全心存顾虑,不敢在网上使用自己的关键信息。现实调查表明,网络安全的确是多数用户最大的忧患。中国拥有上亿的网民,明显存在着巨大的网上金融交易服务客户需求。只有消除广大网民对网络安全的忧患疑惑,才能推动我国国内网络银行的发展。 (四)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不足。网上银行品牌意识:一来可以通过塑造优势品牌形象增加产品、服务的竞争力,既能保留老顾客,又能有效吸引潜在客户;二来通过品牌关怀达到技术化与人性化的平衡,可弥补技术造成的鸿沟;最

7、后通过品牌文化凝聚客户,提高客户的忠诚度。但目前国内各银行尚未建立长期有效的产品研发策略,营销模式比较粗放和分散,营销活动方案未取得明显成效。 三、网上银行发展建议 (一)明确网银的发展模式,转变网银经营思想。根据目前我国尚且是传统型网上银行模式来设计合理的网银模式:第一,在现阶段,我们应当坚持以传统商业银行发展网上银行服务为我国网上银行发展的主要模式,这是由我国银行业计算机网络建设的基础水平现状,网络金融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等因素决定的。选择纯网上银行经营模式,无疑会对金融秩序的稳定带来冲击;第二,网上银行可以考虑采取灵活的模式,比如以企业银行、家庭银行等安全性较高的封闭型网络银行模式面向一般

8、客户,提供安全性有保证的普通咨询或金融服务;第三,应当努力探索建立纯网上银行的模式。总而言之,在纯网上银行与传统银行之间选择一种平衡与其相比具有更多的优势,即混合型网银方式,也是未来网上银行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经营思想上,首先应树立网络银行以“顾客”为核心的思想,随时应顾客需求的变化调整经营方式、经营产品;其次在衡量银行优劣的标准上,改变以资产规模大小、机构网点数量、地理位置优劣论的传统银行经营思想,转向以获取和分析处理信息能力,为客户提供及时、便利、优质的金融服务作为依据;最后在传统管理模式上,侧重互联网的网络管理,避免人为的单向操作。 (二)提高网银的技术水平,强化网银立法监管。网上银行的

9、技术水平与网银的安全防护水平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加快引进和开发先进的网络技术,才能维护我国银行的健康发展。 互联网技术:防火墙等;建立服务平台技术:指纹鉴定功能的自动柜员机、可擦写的智能钱夹等先进设备;安全保密技术:网络安全系统、语音鉴别系统、智能卡识别系统、“RSA公钥密码体制”的加密机制、数字签名机制等。因此,一方面我国银行业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网络技术引进和研发的投资力度,尽快抢占新经济、新技术的制高点;另一方面要积极培养适应网上银行发展需要的有金融知识的科技高素质人才,为增强我国网络银行的竞争积蓄力量。 在网银的立法监管方面,一是应尽快建立全国统一的安全认证机关,以确保网络金融业务的安全发展

10、;二是以已有的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来进一步完善我国的电子支付法;三是要提高网银监管和网络安全意识。在银行内部员工的管理上需设立不同的级别和密码,建立不同级别密码相互制约的手段,以减少内部人员作案的可能性;强化客户的安全意识,提醒客户避免使用自己生日等易猜测的数字,注意保护好自己的计算机信息等;严厉惩罚网银犯罪,在法律上震慑犯罪分子。 (三)强化网银竞争优势,加快网络产品创新。差异型竞争优势是强化传统业务领域的优势,甚至将传统业务领域的产品进行技术和管理创新。进一步拓展纯网上型业务,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条件和客户需求,在产品开发中保持其竞争优势、领先性和可持续性。 在

11、产品策略上,我国银行业应当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发展自身产品为着手点,打造特色产品为主线,形成个性化服务品牌。同时,进一步建立专业的客户分层服务体系,完善品牌建设,这才是品牌策略的真正内涵。各家网上银行也已开始在竞争中突出品牌效应,逐步推出新的产品,如工商银行的“理财站通”、“金融家”等服务产品。 在市场营销策略上,银行业一定要重视市场营销的作用,建立自己的服务品牌,以获得更多的客户。我国银行业应该把传统营销渠道和网络渠道紧密结合起来,走“多渠道并存”的道路。一是凸显金融产品的个性化,那些技术性、复杂性、高层次服务产品必须依靠银行销售人员与客户之间面对面式的互动交流,树立网络银行良好形象;二是逐步

12、开拓金融产品的多样化,将有助于充分利用银行资源,全面满足客户需要;三是发展“多渠道”营销方式,可以实现客户资源共享。 主要参考文献: 1沈红梅,胡士平.我国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9.23. 2高鸿业.现代西方经济学(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2. 3浅议如何加强我国网上银行业务监管J.商场现代化,2006.2.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