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184343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1 大小:1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会计毕业论文.doc(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研究内容摘要2008年9月以来,世界经济遭受了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为严峻的挑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我国及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取向,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迅速出台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一揽子计划,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给出了收入预期的定义及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由消费需求引出当前国内内需不足的严峻形势,进而引出目前政府实行的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提出收入预期和货币政策有效性相关的话题。其次为了分析问题,本文梳理了20世纪30年代以来,中外学术界关于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的研究文献。

2、传统的货币政策传导理论主要侧重于货币市场的变化对经济主体预期所产生的影响,在资本市场发展以后,原有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又增加了一个新的变量,出现了中央银行资本市场(资产价格)企业(居民)预期这样一种新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新的传导机制下,资本市场处于中介地位,资产价格是关键变量。在一个资本市场发育较健全的市场体系中,资产价格的货币政策传导效果会比较理想,由此预期因素也越来越凸显其作用。这两种传导机制下,各个学派均认为收入预期会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造成影响,但不同学派观点并不一致。再次探讨了收入预期的形成,由其影响因素入手,具体分析了由各因素引起的预期的变化。又分析当前已经实施的货币政策,又一次将收入

3、预期与货币政策联系起来。最后得出这样的结论:收入预期会对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在对全文总结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启示:中国通货紧缩时期,货币政策完全可以有所作为。关键是要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使收入预期向良性方向发展,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关键词:收入预期;消费需求;货币政策AbstractThe world economy has suffered the most severe challenges since the Great Depression of the last century in September 2008. To

4、 cope with the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 and a serious impact, and promote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ur government adjusted the orientation of the macro-economic policy in time, implemented the proactive fiscal policy and loose monetary policy appropriately, the rapid introduction

5、 of the promotion of stable and rapid economic package development, to alleviate economic operation of the outstanding contradictions and boost confidence, stable the expect, all of these can play an important role.First, the paper gives the definition of income expectations and the impact of the ro

6、le of consumer demand, consumer demand from the domestic demand leads to shortage of the current grim situation. In turn, the current government made moderate relaxed monetary policy, the income expectation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related topic. Second, in order to analyze problems

7、, this article carding literature from 30s of the 20th century, Chinese and foreign academic circles since the income is expected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 and research literature, the traditional theory of the monetary policy focuses mainly on changes in the currency market on the eco

8、nomy arising from the impact of the main aspects of in capital market development, the existing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added a new variable, a central bank capital market (asset price) enterprises (residents) a new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Conduction in the new mechani

9、sm, role as an intermediary in the capital market, asset prices are the key variables. Development of capital markets in a more healthy market system, asset price effects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would be more ideal, which is expected to factor in more and more prominent role. Third, discusse

10、d the formation of income expectations, which start with the impact of factors, specific factors are analyzed by the expected changes. Revenue is expected to be linked with monetary policy once again, which has been implemented and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monetary policy. At last, deviated from the

11、target level, and on the basis of summing up the full text, it can put forward some constructive insights, and come to this conclusion: Chinas deflationary period, monetary policy can make a difference. The key is to improve the operating environ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

12、sion channels. Then, the expected income can have a healthy development and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monetary policy.Key words: Revenue expected; Consumer demand; Monetary Policy目 录一、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 11.1 收入预期的定义及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 11.2 消费需求与货币政策的实施 11.2.1 内需不足的现状 11.2.2 货币政策的定义及使用 21.3 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 2二、西方经济学界关

13、于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的理论 42.1 瑞典学派 42.2 凯恩斯及新凯恩斯学派 42.3 货币主义学派 52.4 理性预期学派 62.5 芝加哥经济学派 7三、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收入预期和货币政策的讨论 73.1 我国居民收入预期 73.2 货币政策在中国 8四、收入预期的形成的分析 94.1 不确定性 94.2 信心 94.3 知识 10五、收入预期与当前的货币政策 105.1 我国根据当前预期制定的货币政策 105.1.1 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 115.1.2 调整优化信贷结构 115.1.3 充分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 115.1.4 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 115.1.5 完善人民币汇率

14、形成机制 115.2 前景的分析 12六、结论和启示 136.1 提高透明度 136.2 建立并维持信誉 136.3 加强沟通 14一、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1.1 收入预期的定义及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收入预期是指居民根据自身掌握的信息与经验对可支配收入的事前估计、判断。目前在我国,收入预期对消费需求的影响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随着我国分配体制的改变,城镇居民固定收入增长缓慢,而暂时性收入变化较大,居民不得不结合固定收入与暂时性收入来预期收入的变化,并根据收入预期安排消费支出。第二、我国就业制度、社会保障体制的巨大变化,使人们失去了收入预期的原有基础,收入预期的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导致

15、现期消费需求下降。第三、宏观经济环境由通货膨胀转向通货紧缩,人们将调整其收入预期。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会下降,那将抑制消费需求的增长。相反,如果居民普遍预期收入上升,则将促进消费需求的增长。第四、居民实际收入的低幅增长使居民收入预期呈下降趋势。第五、我国与收入及消费有关的各项经济政策的实施也将影响到居民收入预期的变化,从而带动或抑制消费需求的持续增长。1.2 消费需求与货币政策的实施1.2.1 内需不足的现状中国国家统计局局长谢伏瞻2007年1月25号曾表示:中国内需不足主要表现在消费不足上。为了扩大国内的消费需求,最重要的是扩大居民的消费需求,因为我们的投资增速很快,投资所占的比重也比较大。

16、他并称,要提高消费需求,就要增加收入,应通过提高收入来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通过改善消费环境,提供或者是培育一系列新的消费热点,来促进国内的消费需求。周小川在“二00八中国金融论坛”也曾表示,亚洲金融危机后,中国消费占GDP比重由百分之六十逐渐回落到百分之四十左右,远低国外水平。他指出,中国消费结构呈现家庭消费比重偏低而公共消费比重过高,物质型消费较多而服务型消费较少等特点。据知,此番全球金融危机前,国际普遍呼吁结构改革,即中国扩大内需,特别是扩大消费内需、减少对出口的依赖。当前,中国明确提出扩大消费以增加内需,与近年来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方向相符。1.2.2 货币政策的定义及使用货币政策是指中央银

17、行为实现既定的经济目标(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实现充分就业和平衡国际收支)运用各种工具调节货币供给和利率,进而影响宏观经济的方针和措施的总合。1从2008年初到12月初,中国经济总基调已经出现了4次较大的变更,从年初的双防(防通胀和经济过热)到年中的“一保一控”(保增长和控通胀),到9月份的“全面保增长”,以及11月的“保增长、扩内需”。2009年,这种基调又被转承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上来。98年亚洲金融危机以来,连续10年稳健的货币政策在最近三年随着经济形势的改变不断改动,目的只有一个,促进经济发展。而目前由于外需不足,人民币升值压力不断增加,长期依靠的出口已经受到削弱,投资所占的

18、比重也已经相当大,唯有依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才是长久之路。目前无论企业还是个人从资金来说都不充裕,政府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正顺应当前经济形势的发展,四万亿的投资和09年利率的下调更加保证了中国能在这次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当中带动世界经济的发展,对缓解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增强信心、稳定预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另一层面上来说,随着中央财政债务依存度的提高和财政大规模基础设施项目投资效应的递减以及“挤出效应”的出现,财政政策要逐步淡出历史舞台,转由货币政策“独木撑天”,单独承担启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任务。1.3 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作为反映经济走势和影响百姓生活的关键指标,消费者价

19、格指数(CPI),是对一个固定的消费品篮子价格的衡量,主要反映消费者支付商品和劳务的价格变化情况,也是一种度量通货膨胀水平的工具。2009年6月10日公布的5月份我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和工业品出厂价格(PPI)数据延续了2月份以来同比双双下降的局面,但也出现了PPI环比由负转正、粮价略有抬头等变化,见图1。国家统计局有关负责人分析认为,尽管各国为应对金融危机采取了各种政策措施,一些经济指标也出现了止跌迹象,但总体上看主要经济体的衰退还在持续中,全球需求依然低迷。尽管近两月由于流动性充裕推动一些基础性产品价格明显反弹,但与去年高位比仍然较低,我国工业品总体上供过于求的局面短期内难以改观。世界

20、经济依然低迷的大环境,总体上制约了我国物价和经济形势。 图1 2008年-2009年4月CPI、PPI涨幅走势图资料来源:搜狐财经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研究员张立群强调“当前总的物价形势没有变化,还处于低位,表明了相对于我国经济增长或供给能力来说,需求还是不足的,要坚持扩大内需。世界经济的问题是深刻、复杂的,过于乐观的情绪和投机因素不会持续很长时间。”如此复杂的经济形势,我们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增强各项宏观经济政策的预见性、灵活性、有效性,采取正确的刺激内需和扩大投资的措施,就可以力保中国经济的稳定运行。深入探讨居民收入预期与货币

21、政策有效性问题就不仅具有理论意义而且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二、西方经济学界关于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的理论2.1 瑞典学派 早期西方经济学文献中谈到的预期,更多地相当于预测的概念,并未涉及到经济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环境的不确定性、知识与信息的有限性等构成当代预期理论的主要问题,货币政策更没有正式被提出,但是经济学家已经看到了对未来判断的重要性以及其对现实经济运行的影响。 在关注不确定性因素在经济演化过程中的作用时,瑞典学派引进了预期分析方法,并最早提出了预期的概念。按照他们的看法,预期在经济活动中起着重大作用,预期是人们开始经济活动的根据,人们的经济活动都离不开预期。他们认为价格上涨的预期成为生产

22、者制定生产计划,订立新契约、工资协议和租金协议等的依据(魏克赛尔,1982),强调企业家对未来的主观预期及不确定性风险等因素在价格形成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对收入、未来利润水平的预期会对投资、储蓄等宏观变量产生影响(米尔达尔,1963),并认为经济主体会根据客观形势对预期不断地进行动态调整,即预期具有动态性,而且经济主体间的预期行为是有差别的。(林达尔,1963)可见,瑞典学派已承认预期是影响经济运行的“决定性”因素。6虽然瑞典学派较早认识到了预期问题的重要性,但对预期的认识存在以下三点缺陷。第一,他们将预期更多地看作是人们的主观心理活动,使预期分析具有主观性;第二,没有说明预期的形成机制,预期没

23、有内生为经济系统的一个决定性因素,这就使得预期分析难以纳入经济模型当中;第三,他们的预期带有很强的适应性,没有充分认识到信息的内涵,知识、信息收集和整理等问题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2.2 凯恩斯及新凯恩斯学派在凯恩斯的经济理论体系中,预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基本原因在于他强调未来不确定性对人们的经济行为具有决定性影响作用。凯恩斯认为,由于供需时滞的存在,企业家只能以预期未来他所生产的产品是否有消费者购买以及消费者愿意支付的价格来确定现时的产量。这说明“如果他(指企业家)真正从事这种消耗时间的生产,他就没有别的选择,只能根据这种预期行事。”同时凯恩斯指出,预期的可变性常常由公众的“动物精神”所驱动,

24、故预期利润率十分不稳定,投资决策可能受非理性的乐观主义或悲观主义情绪的影响,引起商业信心的大幅摆动。在将现在和未来联系在一起时,对投资未来利润率的预期远比利率重要得多。“有效储蓄之数量乃定于投资数量,而在充分就业限度以内,鼓励投资者乃是低利率。故我们最好参照资本之边际效率表,把利率减低到一点,可以达到充分就业”。凯恩斯虽然偏爱财政政策,但也不否定货币政策的作用。然而,他的预期还主要是指人们的主观情绪与心理状况,与基于宏观经济模型之上的理性的经济预测相比,他离理性预期还有很大的差距,因而被称为“无理性预期”。 新凯恩斯主义继承了凯恩斯主义关于货币影响产出的思想,同时针对凯恩斯主义在解释“工资一价

25、格机制”时缺乏微观经济基础的不足,从最大化行为和理性预期的基础上去探寻关于工资和价格粘性的原因,进而建立了包含确定价格和接受需求的厂商、新古典生产函数、市场不完善、信息不对称等方面具有坚实微观基础的宏观经济模型,从而为货币政策有效论奠定了坚实的微观基础(GMankiew and DRomer,1991)。他们进一步区分了预料之外的政策和预料之中的政策的不同效果,结论是:既然所有粘性因素都使预期价格水平的上升不一定立即完全地转化为工资和物价的调整,那么预料之中的政策对总产出和经济周期也有影响;另外,与预料之中的政策相比,预料之外的政策对总产出的影响较大。新凯恩斯主义者汉森、萨缪尔森、索罗和托宾等

26、人也肯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随着他们对货币政策作用的认识的加深,他们提出了“逆经济周期调节”的“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主张。2.3 货币主义学派货币主义者Cagan(1956)首先提出了适应性预期概念。根据这种预期的定义,经济主体可以根据他们自己以前的预期误差程度来修正每一时期的预期,因此,这种预期被称为“适应性预期”。然而,“适应性预期”往往并不能与事实相符,原因是:“人们形成一个变量的预期,所利用的信息超过该单个变量过去的数据。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几乎肯定要受到现在和过去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同时也受他们对未来货币政策估计的影响。此外,当人们碰到新的信息时,常常会很快改变自己的预期”(米什金,19

27、98)。 货币学派的代表人物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政策能够防止货币本身成为经济波动的一个主要根源”,“货币政策能够发挥的第二个作用,是为经济运行提供一个稳定的环境继续用米尔的比喻,就是使货币政策这架机器润滑运行”,“货币政策有助于抵消经济体系中来自其他方面的主要波动”。由此可知,弗里德曼充分肯定货币政策对稳定经济的作用。2.4 理性预期学派理性预期首先是由Muth(1961)提出的。他认为,对实际预期数据的研究表明,企业在现实中所作的预期平均比一些简单模型所作的预测要准确,像是出自更精致的方程系统。由此,他对人们的预期行为提出了一个新的假说:“人们的预期本质上同相关理论的预期一致,因为它们都是对

28、未来事件的有根据的预期”,他称这种预期为理性预期。他的一个基本假定是:人们在进行预测时,总是以自己尽可能收集到的信息作为依据,并因此对经济变量作出最佳预测。在此基础上,Lucas(1972)等学者认为,由于“理性人”的预期存在,使货币对于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没有什么有规则的影响,它唯一具有的有规则的影响就是对名义变量即价格的作用。只有在没有预期到货币数量变动或社会对通货膨胀的预期错误时,货币政策才能对失业率、产量和实际收入等实际变量产生短期的影响。6从20世纪70年代后期开始,理性预期学派的一些学者率先将理性决策的博弈论方法应用于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规范研究。随后,Barro(1979,198

29、1,1986)等学者进一步利用该方法讨论了相机抉择和单一规则的货币政策效应以及政策制定者的信誉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近二十年来西方经济学家在利用博弈论方法对货币政策问题的研究上主要集中在如下两方面:一是讨论在完全信息假定下和非对称信息假定下的货币政策行为及其效应的决定;二是分析各种制约因素对货币政策效应的影响(陈学彬,1998)。理性预期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卢卡斯曾提出过著名的“政策无效性命题”。他指出:“当扩张性货币政策反复推行时,预期使得它不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推动力消失了,对生产没有刺激作用,期望生产能扩大,但结果却是通货膨胀,而不是别的。”显然,卢卡斯完全否定了货币政策的作用。2.5

30、 芝加哥经济学派持久收入假说认为:人们的当前消费取决于当前收入和未来收入,储蓄是平滑当前消费和未来消费的手段。如果人们当前收入很低,而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很高,则会选择负债消费,并用未来收入偿还当前欠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对未来收入预期会显得越来越乐观,尽管随着经济周期的变动,当前预期可以会低迷一段时间。动态最优化理论证明:如果人们的消费决策遵循跨期最优,则在当前收入低而未来收入高的条件下,负债消费就是最优的。可见,收入预期对当前消费具有重要影响。收入预期变化通过影响消费导致社会总需求变化,从而产生通货膨胀或紧缩压力,因此货币政策应当考虑收入预期的影响。如果货币政策是钉住通货膨胀率的,则货

31、币政策和家庭预期是反周期的,这是因为如果家庭收入预期有一个正向的冲击,则当前消费增加,社会总需求增加,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则货币当局应当实行紧缩性货币政策以消除预期正向冲击的影响。综上,唯有理性预期学派认为由于“理性人”的预期存在,使货币对于经济中的实际变量并没有什么有规则的影响,即货币政策无效,政府也只有在制定政策时超出理性人的预期才能使得货币政策有一定效果;从其他学派来看,在认同收入预期存在的情况下,均坚持货币政策是有效的。三、中国经济学界关于收入预期和货币政策的讨论3.1 我国居民收入预期伴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高等教育扩招和收费改革、医疗和养老体制改革的推进,高等教育消费开支,住房、教育

32、、医疗和养老支出在家庭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断攀升,已经大大超过我国普通居民家庭的当前收入水平,负债消费随之迅速发展起来。例如自1997年国家放开消费者信贷以来,住房贷款、助学贷款、汽车贷款、信用卡贷款等个人贷款迅速增加,截至2005年末,全国消费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其中个人住房贷款约占全部消费贷款余额的70%以上。这些事实说明我国居民的跨期最优选择意识正在不断增强,家庭负债的增加使得人们关注未来的收入水平。5另外,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公众对股票、房地产的投资热情不断升温,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不会因为目前世界经济形势的恶化而放弃将手中现金增值的机会,不然政府也没必要于07年10次提高法

33、定存款准备金来改变公众预期了。从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来看,数次金融危机莫不是在政府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企业(居民)在对收入预期保持乐观一定时间后,随机事件的发生导致了泡沫的破灭,经济形势便急转直下。大众非理性情绪支配下形成的“资产品泡沫”,虽然大多是在货币宽松条件下逐渐兴起的,但是其膨胀的主要动力已经并非是宽松的货币条件了,而是大众癫狂型的暴富梦想了,在这样的条件下,货币政策和资产泡沫之间的关系就短期内显得十分微弱,央行妄图通过紧缩性的货币政策来短期内控制资产品的做法根本是徒劳的,也是难以实现的。因此,我们不能忽视公众收入预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3.2 货币政策在中国如果以凯恩斯的通论的出版作

34、为现代货币政策的理论起点,货币政策距今已有60多年的历史;在中国,1984年中国人民银行才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因而新中国真正的货币政策实践距今尚不足20年。在二级银行体制建立前,中国奉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合二为一。因而,那时人们也讨论货币政策,并把货币政策与信贷政策以至金融政策混在一起,称之为货币信贷政策、货币金融政策。严格地说,这些提法是不够准确的。在预期存在的情况下,对于货币政策能否发挥调控作用,中国经济学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过分突出甚至否定货币政策的有效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黄达教授认为,“给人的印象,货币政策得心应手,是极有利的工具。但

35、实践证明,过分高估其效能,不是实现不了设想的目标,就是在强力贯彻实施中带来很大的副作用”。 第二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的作用具有非对称性即通货膨胀得力而治理通货紧缩乏力。对外贸易大学的吴军教授认为,“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的宏观经济调控实践,可以证明在经济衰退阶段的恢复经济增长方面,财政政策的强效应和货币政策的弱效应”。 第三种观点对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持肯定态度。南京大学的范从来教授认为,“我国并没有陷入流动性陷阱,投资和消费的利率弹性是存在的,货币政策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具备的”。14可见关于预期存在的情况下,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我国经济学界也还没有一致的论断。尽管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

36、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传导机制、国内国际大环境等客观因素都不是决定因素,收入预期该主观因素才是造成货币政策是否有效的决定因素。从西方各学派的观点也可看出,预期因素在货币政策是否有效方面都起着重要角色,只是影响程度不同。四、收入预期的形成的分析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知道,预期确定对政策的结果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政策的制定不能将预期这一重要影响因素排除在外。为了更好的研究收入预期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我们有必要弄清楚,经济主体的预期的形成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大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分析:4.1 不确定性经济主体在面对不确定的情况下,预期的形成将依赖于其自身具有的创造力。创造力是行为处事能够保持独特性和新颖性

37、的一种能力。人与人之间的创造力不同,有的很强,有的稍弱,有的甚至于没有创造力。在预期中,创造力可以被解释创新性想象力,比如,要具备这样一种能力,就是对未来的构想至少在某些方面与现在的情形有极大的不同或变化。如果创造力微弱,那么除了一些反映自发性的东西之外,对未来的构想基本同现在没什么差别。例如,在产品市场上,自发性乐观情绪将通过影响对未来总供给水平的预期来影响当前的利润预期。一个经济体可能期望未来拥有不同的发展水平,即使预期的形式和结构同现在一样。然而影响预期利润的创造力却不同,除了对未来总供给抱乐观情绪的影响因素发生了变化之外,预期的结构也同时产生了变化。4.2 信心Mishkin(1995

38、)通过对新古典经济模型的分析,认为反通货膨胀要以较小的产出损失而获得成功,其前提是公众相信这一政策将会施行。可见,预期是否对实际变量产生影响还要给予他们信心(或信念),即这正是预期形成的基础。考虑一个涉及流动性偏好的情况,即持有低流动性资产(比如资本品)的期望利润大小要受到信心的影响,信心越大,经济主体的自发性乐观情绪就越强,进而对利润的预期也越高。更甚者,信心可以使某些经济主体(如潜在的激进企业家)预期将产生超额利润。我们知道,持有低流动性资产的预期利润大小的信心同不确定性大小以及对不确定的厌恶程度呈负相关关系,进而流动性资产的流动性溢价就同信心呈负相关关系。所以,信心直接影响着经济主体的行

39、为,进而对宏观经济变量产生影响。4.3 知识预期的形成同样要受到经济主体所具备的知识的影响,即可以影响行为决策的信息。可以看出,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和信心都是建立在知识之上的。知识越充分,经济主体面对的不确定性就越小,而且他们的信心也越坚定。这里的知识首先要受到政策当局所独享的有关经济状况的信息,如经济冲击的性质、经济数据。当局所使用的经济模型、货币流通速度及其预测分析等;其次就是经济主体所掌握的有关其他人的看法的信息,这对其决策行为的影响有时要大于其他信息的影响,即在个体考虑其他人看法的前后所作出的决策可能截然不同。如在证券交易过程当中,在不考虑其他交易者的看法时,个体可能认为某些价格会上升,

40、而当他意识到其他人并不持有看涨的态度时,他就可能修正其之前的预期。6五、收入预期与当前的货币政策5.1 我国根据当前预期制定的货币政策由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不确定因素还很多;受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公众信心受挫;中国资本市场还很不成熟,散户成份很多,知识不足。所以政府很有必要制定相关政策来改善当前收入预期。2008年9月2 4日下午,在纽约华尔道夫饭店,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面对美国经济金融界知名人士,用斩钉截铁的声音说:“在经济困难面前,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一时间“中国信心”为世界瞩目,良性收入预期随着政府一系列的措施的实施也逐渐形成。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人民银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41、,紧密围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大局,认真执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5.1.1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2008年9月以来四次有区别地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适当调减公开市场操作力度,有效避免春节前后的流动性波动,保持操作利率基本平稳,合理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5.1.2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取消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约束,引导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十项措施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08126号)。人民银行、银监会于2009年3月份还联合下发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指导意见(银发200992号),加强对信贷投向的指

42、导。5.1.3充分发挥利率杠杆调控作用2008年9月份以来五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有利于降低企业财务成本,刺激需求。为推动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提高对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金融服务水平,将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5.1.4完善支农再贷款管理2009年春耕旺季,增加西部地区和粮食主产区支农再贷款额度100亿元,适当拓宽支农再贷款对象和用途范围,简化办理手续。农信社改革资金支持政策继续推进,截至2009年3月末,采取发行专项票据及发放专项借款的形式,共计对全国农村信用社安排资金支持1706亿元,兑付专项票据1569亿元,兑付进度达到90%以上

43、,有效增强农信社支农信贷投放能力。一季度农信社贷款同比多增1041亿元。5.1.5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经过多轮谈判,分别与韩国、香港、马来西亚、白俄罗斯、印尼和阿根廷等六个经济体货币当局签署了双边本币互换协议,总金额6500亿元人民币。货币互换有利于支持双边贸易和直接投资,共同克服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还有助于维护区域金融稳定。145.2 前景的分析表1 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基准利率执行时间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一年期贷款基准利率2008-10-093.87 %6.12 %2008-10-303.60 %6.03 %2008-11-272.52 %5.04 %2008-12

44、-232.25 %4.86 %资料来源:中国人民银行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为了抗危机,保增长,从2008年10月份在货币政策方面做出了重大改变,如表1。首先连续四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11月份又推出了四万亿计划,旨在扩大内需,改善企业(居民)收入预期,直到2009年6月我国GDP的发展仍旧可观,通缩的问题正在逐步得到解决。由于预期因素的存在,也不能保证货币政策完全有效。随着企业投资热情上升,目前某些学者认为已经出现了滞涨的迹象,可对于遭受巨大损失的世界经济来说,经济复苏还没有真正的到来,中国金融体系依然是安全、稳健、可靠的,企业(居民)收入预期和目前实施的货币政策还是比较吻合。当前,我们只有保持

45、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积极做好各项应对工作,落实灵活审慎经济政策,采取正确的刺激内需和扩大投资的措施,货币政策的效果也许侍在未来一段时间逐步得到释放。 从基本面和发展优势看,我国经济持续增长仍有较大潜力。我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增长潜力,有改革开放30年建立的物质、科技和体制基础,有充裕的资金、丰富的劳动力等要素支撑,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借鉴98年我国改革的经验,我国经济彻底摆脱危机影响,迎来下一轮持续快速增长,实现扩内需、调结构、抓改革和惠民生的有机结合是完全有可能的。这样以来,我国企业(居民)收入预期将更好的与货币政策联系在一起。

46、六、结论和启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明确了收入预期与货币政策有效性密切相关。在一个良好的国民经济环境下,二者能够相互促进,然而在形势复杂的当前,难免产生一些不良影响,使得政策结果偏离目标水平,虽然政府也制定了一系列的利民政策与货币政策相配合。在预期面前,政府当局又应该如何做呢?通过对预期形成的影响因素的分析,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来改善国民经济运行环境,畅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以引导预期向着有利于货币政策目标实现的方向形成。66.1 提高透明度从金融学的角度来讲,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可以解决“动态不一致”的问题。因为透明度的提高意味着央行任何有意扩张政策刺激产出的企图都会被公众发现,从而导致

47、通胀预期的提高;而公众通胀预期的提高会增加其实施过度扩张的政策。因此,增加透明度能起到一种约束机制的作用,提高公众监督央行的能力。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公众的不确定性也降低了,也便于经济主体对通胀的共同预期的形成,并改善了货币政策的可信性。6.2 建立并维持信誉由于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使得货币当局具有违背降低通胀的最初承诺而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潜在动机,因此理性的投资者对货币当局降低通胀的信心得有限的,这最终导致通胀的进一步提高,同时伴随着失业的增加。可见,要解决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问题,建立并维持货币政策的信誉以坚定公众的信心是至关重要的。而货币政策信誉不仅可通过央行长期以来的优良表现和

48、政策制定者的个人品质来获得,而且可以通过制度保障下通过通胀目标制来获得。从货币政策的操作实践来看,无论是依靠央行的长期表现和政策制定者个人品质的德国、瑞士、美国,还是依赖于制度的实施通胀目标制的国家和地区,较高的信誉度都产生了他们较好的政策效果。6.3 加强沟通无论是透明度的提高,还是信誉的建立和维持,都要透过货币当局同公众的沟通来获得。目前,金融市场主体主要从金融期货市场,利率期限结构和直接市场调查中预期央行未来的利率政策走势。如果市场主体对政策的理解与央行不一致,或不能完全领会货币政策目标或战略,都会减弱央行政策的有效性。因此,货币政策有效性的提高,加强与公众的沟通必不可少。货币当局要非常重视向公众表达政策意图的意义所在,并通过一切可能的手段向公众宣传,解释货币政策的策略,从而极大的提高政策的可解释性,并使公众了解和有效监督货币政策,这也有利于消除货币政策的“动态不一致”的问题。参考文献1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48-5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