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改革我国金融监管体制的思考 摘要:构建我国合理金融监管体系,三大监管机构应探索彼此合作的机制,使金融监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区域特点,为最终过渡到混业监管创造条件。在我国加入WTO和世界经济一体化日益加深的新形势下,金融业分业经营的界限正逐渐被打破,金融机构的全能化、金融业务一体化经营方向在不断加强,国际金融业融合发展的趋势已不可逆转,迫使各国金融管理当局在监管范围、监管手段、监管模式、监管体系上必须进行相应调整。现行金融监管体系中存在的矛盾(一)我国金融市场已出现混业经营苗头,现行分业金融监管体制将面临挑战。目前国内银行、证券、保险机构的业务合作已日趋加强,银、证、保之间的相互融合,已初步形
2、成了三者之间业务渗透、优势互补、互利互惠、共同利用现有市场资源、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这对现行分业经营监管体制提出了新的挑战。(二)国际金融市场新的改革趋势,将冲击我国金融业的分业经营与监管。我国金融业将在5年后对世界全面开放金融市场。国家间开放银行、证券、保险市场及西方国家全方位一揽子业务服务制度将对我国金融现行的单一服务方式带来强烈的冲击。(三)我国现行金融监管制度自身欠完善,导致监管的整体有效性下降。1监管目标笼统,落实难度较大。防范风险、维护金融安全是人民银行、证监委和保监委等三大金融监管部门工作的努力方向,但在实践中如何实现目标,既没有对监管工作制定考核标准,也没有明确不能实现目标应负什
3、么样的责任。由于在实际操作中缺乏与最终目标相配套的、明确的中介目标,导致省以下监管部门在实践中无所适从、难以抓住主要矛盾。2监管职能缺位,导致管理真空和摩擦。从监督管理部门来分,人民银行、证监委和保监委分别是银行、证券和保险三大主要金融行业的主管部门。从整个金融市场来看,则监管部门更多,例如财政部是国债市场的主要管理者;企业债券属于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管理;而外汇和B股交易又受到国家外汇管理局等其他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如果不同金融机构必须向不同的监管部门申请业务许可,并按照不同的监管标准运作,就没有一个监管机构能够总体评价和监管不同行业间产生的金融风险。(四)金融监管过分依赖行政审批和现场监管。
4、首先,我国金融监管的监管手段仍以直接监管和外部监管为主。其次,监管方式比较落后。再次,监管手段陈旧,科技水平低,与被监管机构未实现电脑联网,无法实现实时监控,使监管人员忙于监管资料的收集和层层上报工作,效率低,成本高。(五)现行金融分业监管制度不利于金融创新,抑制了金融业规模的扩大、国际竞争力的提高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在现行分业监管制度下,严格禁止银行、储蓄机构、社会养老保险机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这样,就将部分需要规避投资主体资金拒之门外。保险公司的大部分保费都是存人银行,导致资金运用渠道不畅、保险产品开发慢、审批慢等问题,但在现行管理模式下,虽然允许保险资金通过证券投资基金的渠道进入证券市
5、场,保险公司只能将钱存入银行,近几年银行连续降息,使得保险公司的存款利息无法满足其理赔和业务支出的需要,许多保险公司也出现亏损。证券业目前受资本市场发展不完善和自身业务能力的限制,其业务经营仍处于比较简单的状态,真正意义上的投资银行业务尚未开始。证券发行的额度管理和行政审批,导致管理部门各层次的寻租行为,使上市公司成为各利益集团争夺妥协的结果,不仅降低了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增加了发行企业及券商的发行成本与隐性支出。构建合理金融监管体系的现实选择(一)在分业监管及由分业监管向混业监管过渡期内,三大监管机构应积极探索彼此协调和合作的机制。 1强化综合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整体监管的水平和效率。(1
6、)虽然金融混业经营是大势所趋,但在我国条件还不成熟,目前金融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实行分业监管仍将是现阶段最佳的现实选择。在我国实行分业监管的条件下,中央银行、证监委和保监委应相互协调、相互支持,应通过立法形式使金融监管联席会议法制化。为提高金融监管工作效率,证监委和保监委在省以下不设分支机构,证监委,尤其是保监委在省以下的金融监管工作可委托给人民银行的分支机构代理,但人民银行只负责检查,不负责处罚。对有些业务和有些领域应当实施联合监管和综合监管,尽快建立银、证、保之间有效的政策协调的信息共享机制,通过“三方”的统一标准,联手行动,制定国内、国际预警指标体系,实现非现场监管检查的电子化、规范化
7、,就可以从整体上降低监管成本,提高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2)随着银、证、保经营部门业务的相互融合,金融集团化在我国金融业中已经显现,在此背景下,三大监管机构的合理分工十分重要。可明确由人民银行对金融控股集团进行统筹监管,并重点监管商业银行业务,必要时也对证券、保险、信托、租赁等子公司拥有仲裁权,而以服务功能分类的银行、证券和保险等公司的监管仍由原来各领域的监管机构执行,证监委和保监委在各自领域内拥有监管优先权。(3)三大监管部门要从对金融机构的合规性监管为主,转向对金融机构内控制度和风险的监管为主,加强金融机构自律管理方式,使之更贴近国际惯例。(4)各监管当局应正确处理好业务创新与监管的
8、关系。要把监管与创新有机地统一起来,监管应适度有效,应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不能将金融机构管死。(5)按国际标准规范财务、统计、审计报告制度,增强金融机构信息透明度。三大监管当局应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的金融信息报告和披露制度,增强金融机构经营及财务状况的透明度,明确报告与披露的基本数据、指标、范围及时间频率等。同时,金融监管部门应与有关经济综合部门积极配合,建立对金融机构有关信息质量公告制度,增强金融机构会计、统计和审计打假力度,以过硬的金融机构会计、统计和审计质量与国际金融接轨。(6)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一是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母国经济状况和本部研究。二是建立和完善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监管法律法规
9、。三是加强与在华外资金融机构的母国监管当局的联系,严格审查外资金融机构的经营水平、经营业绩和风险状况;严格审查其拟任分支机构高级管理人员的任职资格。四是建立健全一整套严谨科学的外资金融机构监管指标体系和防止国际短期资本大量流进和流出的措施,包括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清偿能力、资产集中程度、外汇风险、表外业务风险和资产综合风险为主要内容的监管指标和对单一客户放款最高额、不同种类金融行业工具、敞口头寸最高额的限制。五是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评定外资金融机构资信标准、信息公开制度、风险评估制度、内控制度及风险识别系统和风险预警系统等。(7)加强与国际及地区金融监管当局合作交流。建立国际信息网,尽快实现国内
10、外监管的统一,为金融业的进一步开放做好必须的准备。(8)加强监管主体的队伍建设,提高监管的专业水平。一是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使三大监管机构的监管人员更新知识结构。二是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积极采取措施,从银行、证券、保险经营机构及其他部门引进政治素质高、精通金融业务的高学历、高素质专门人才。2完善金融法律体系,为我国金融业顺利过渡到混业经营监管,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根据我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金融监管规则的要求,应尽快修改和不断完善金融法律法规,制定我国详细、全面的金融监管实施细则,使之符合国际监管标准的要求,防止钻法律空子的投机违规行为发生,同时,要通过法规明确界定控股集团(
11、或集团总公司)与附属公司,以及附属公司之间的法律和经济关系,严格限制银行向集团总公司及其他附属公司的放款或其他形式的资金融通,保护广大存款人的权益。 3三大监管部门应引导和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的相互融合。金融购并不再是简单的同业合并,而是银行、保险、证券、信托等跨行业的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购并,特别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结合表现出强大的发展势头。在政策允许的范围之内,我们应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实现全方位的合作。(1)加快金融机构的上市工作,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推进金融机构资本规模的快速扩张,以应对百货公司式的外资金融机构竞争。按国际惯例大型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一般都是上市公
12、司,我国金融监管当局应鼓励金融企业上市,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同时更要鼓励以银行为主体的混合购并和强强联合,使金融企业的产权结构、技术创新、资产质量、制约和激励机制及服务效率等合乎国际标准。(2)三大监管部门应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经营部门试行混业经营,鼓励金融工具的创新,向客户提供一个银行、证券、保险、投资和理财业务等全方位的金融服务。(3)三大监管当局应在机构设置、业务经营和资本管理等方面为银行、证券、保险经营机构提供便利,鼓励国内具有雄厚资金实力、资信度高的金融企业到国外设立分支机构,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全能化业务,培育出资金雄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能综合型金融企业。(二)未来金融监管制度的
13、选择金融分业经营监管体制向金融混业经营监管体制的转换是不可逆转的潮流,1999年美国参众两院通过了1999年金融现代化法案,该法以金融持股公司的形式确立了未来美国金融混业经营的制度框架,同时赋予美联储对金融持股公司的监管权力,这样,美联储成了能同时监管银行、证券和保险行业的惟一一家联邦机构。我们必须抓住人世后五年的保护期,放松金融管制,推动金融自由化,转变监管理念,整顿资本市场秩序,建立严密的金融风险监控防范体系,为实现金融混业经营创造有利条件。三大监管机构应使金融监管既符合国际惯例,又有区域特点,为最终过渡到混业监管创造条件。这样有利于降低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率,防范和化解金融危机。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