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的效应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的效应分析.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浮动汇率制度下货币替代的效应分析 内容摘要: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文章着重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角度,对目前汇率制度进行评析,进而得出结论:目前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十分理性的选择。关键词:货币替代 汇率效应 可自由兑换 人民币汇率问题始终是经济发展中的热点问题。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人民币汇率不再盯住单一美元,形成更富弹性的人民币汇率机制。对这一汇率制度的评析,当前国内众多学者都是基于购买力平价理论、通过建立模型和计量分
2、析方法来研究人民币的均衡汇率,进而提出人民币应该升值的观点,或者仅仅是对其正负影响进行泛泛的分析。实际上,不存在所谓的均衡汇率,均衡汇率分析法没有任何意义、正负影响仅仅分析的是其表面现象。 本文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全新视角入手,来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评析。 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 货币替代是开放经济下的一种货币性扰动,它对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产生严重影响,如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和有效性受到影响、政府的财政税基遭到削弱、国际收支失衡、减缓甚至阻碍该国货币的自由兑换进程等,更为重要的是它会造成一国汇率水平的剧烈波动。 静态的角度 一般说来,货币替代现象表现为本国居民大量地用本币来兑换外币。货币替代
3、程度越高,人们对外币的需求也就越高。在外币供给没有大幅变动的情况下,外汇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状况就决定了本币汇率会大幅贬值,而外币汇率大幅升值。美国的Don Roper和Lance Girton认为,在货币替代条件下,货币需求主要取决于本外币之间以及本外币和非货币资产之间的真实收益率之差。并根据购买力平价理论及费雪方程式,得出公式: 其中:e表示汇率;e表示对汇率的预期;表示本外币与非货币资产之间的替代弹性;表示本外币之间的替代弹性; 上式表明,货币替代程度对汇率水平有重要影响,货币替代系数越大,预期汇率的变动对当期名义汇率e的影响也就越大,即货币替代会超成汇率的不稳定性。极端地,当 即如果货币替
4、代趋向无穷大(完全替代),则汇率也趋向无穷大,本币一钱不值。其本质含义是指某些国家已放弃了本国货币的使用,而用外国硬通货完全取代本币,拉美国家的美元化现象即是如此。 动态的角度 上述货币替代对本国汇率的影响分析只是从静态的角度进行了考察,而未涉及动态的汇率决定,特别是未涉及一国货币供给量发生变化时,汇率的波动幅度问题。由于货币存量的大小会影响单位货币的购买力,所以一国货币供给量的变动会造成本外币之间相对价值发生变化,在货币替代的前提下,国内居民必然会用币值稳定的货币来替代币值下降的货币,因而大规模的兑换必然会导致汇率的波动,甚至超过货币供给的增长幅度。在这一方面,瑞士的Manfred Gart
5、ner提出了汇率的“放大效应”,即一国持续性的通货膨胀政策会导致本币汇率的贬值幅度超过本币供给量的增长幅度。并根据汇率是可以预期的、购买力平价成立及非抛补的利率平价成立等前提条件,得出公式: 当前人民币汇率制度的选择 自2005年7月21日,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同年公布了一篮子货币的组成原则,其中:美元、欧元、日元、韩元等是主要的篮子货币,另外新加坡、马来西亚、俄罗斯、澳大利亚、加拿大、泰国等与我国贸易量比较大的国家的货币,也在人民币汇率参考的一篮子货币范围之内。对于现阶段我国的汇率状况来说,应该是一个十分理性的选择。 下面着重从货币替代
6、的汇率效应,即从静态的角度、动态的角度这两方面,对当前的人民币汇率制度进行分析。 静态的角度 尽管自1994年以来,单一钉住美元的汇率制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是在面临新的经济运行环境的情况下,继续维持钉住汇率制度成本是很大的,同时,我国尚未具备浮动汇率制度所需的条件和环境,难以承受浮动汇率制度的冲击。正如欧元之父蒙代尔所说的,当前放松人民币汇率管制,允许人民币汇率升值必须满足三个前提:人民币可兑换、国际收支平衡、全球经济稳定,而最关键的国内问题是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这些问题都还没有得到解决,以及市场预期的波动性极大的特点,使得人民币汇率极易发生逆转,给脆弱的金融体系带来严重的后果。可以预见,
7、汇率一旦自由浮动,国际、国内的炒家将会利用经济金融体系内的结构性缺陷爆炒人民币,会使人民币汇率的波动加大,根本不会达到所谓的市场均衡汇率水平,这种结果极有可能导致人民币大幅贬值,国内的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大幅上升,甚至导致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一系列难以预期的不良后果。其路径为: 放松管制人民币汇率升值实际因素、非实际因素人民币汇率贬值货币替代程度扩大人民币汇率更大幅度的贬值金融危机 即一旦放松管制,由于人民币已积累了大量的升值预期,短期内必然导致人民币升值,但因为国内金融体系的脆弱性、市场预期的波动性,使得人民币汇率极易发生逆转,而一旦人民币汇率贬值,公众出于保值需求,必然引发货币替代。正如唐
8、•罗拨(Don Roper)和兰斯•格尔顿(Lance Girton)认为的,货币替代程度越高,使得的值越大,即预期的汇率变动会导致当期名义汇率的更大波动,进而引发更大规模的货币替代,形成贬值替代再贬值的恶性循环,这种汇率变动的大起大落带来的系统风险必定会对我国的经济金融形势产生严重影响。 由市场决定的人民币汇率水平肯定是中国汇率制度改革的方向,但是当前,由于汇率形成机制的不完善,不可能完全放开汇率的管制,而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即放弃了一味盯住美元的固定盯住制,降低了维持这一制度的成本,又能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不致对当前经济形势产生不利影响。 动态的角度 由
9、于我国近几年国际收支大量顺差、外汇储备大幅增长,如果央行不进行干预或干预力度不足,必然引起人民币汇率的升值。而央行为了维持汇率的相对稳定,不得不大量购入外汇,投放基础货币,导致货币供给量大幅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为了减轻通货膨胀压力,央行不得不扩大票据发行,或采取“对冲”政策等手段,但是由于这些手段往往执行的成本过高并且对通胀压力的抵消作用也是有限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并不能完全消除,这就使得经济主体极易形成通货膨胀预期,进而引起汇率较大幅度的贬值。其路径为: 持续扩张本币通胀预期货币替代、货币政策的不确定风险本币汇率大幅贬值 即由于货币当局持续扩张本币,使得公众形成了通货膨胀预期,即这样公众由
10、于保值需求,必然引发货币替代;而且由于我国目前的宏观经济政策的透明度不高,公众在市场中获得的信息不充分,并且央行在调控宏观经济时还缺乏足够的政策手段和丰富的实践经验,政策的一贯性与科学性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因此对公众而言,货币政策的不确定性风险也很大,即说明由于通货膨胀预期引起的大规模的货币替代会导致本币汇率的贬值幅度超过货币供给的增长幅度,即盖纳尔所说的汇率的“放大效应”。针对这种情况,为了维持相对稳定的汇率体制,央行不得不投放更多的基础货币,从而导致汇率更大的放大效应、更多的基础货币投入,形成扩张本币汇率放大贬值再扩张本币的恶性循环,这一循环过程将使得央行为维持相对稳定汇率制的成本越来越大,
11、并最终不得不被迫放弃这一政策。因此,从较长期来看,应逐步为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创造条件,减轻央行被动操作的压力,进而放松人民币汇率的浮动范围,实行灵活的汇率制度,这或许正是央行对付通货膨胀的最好的办法。 本次汇率制度改革使得央行不再盯住单一的美元货币,当然也不是盯住一篮子货币,而是参考一篮子货币。这是因为不管盯住什么货币,都免不了可能受到投机资本的冲击。在汇率改革过程中,由于实行管理浮动汇率并且只是参考一篮子货币,对中央银行来说是十分有利的,使得央行在实际操作中获得了更大的主动性、提高了宏观调控的灵活性,而且可以更全面的反映我国的贸易状况,特别是有利于分散我国汇率的风险,可以避免交叉汇
12、率的不稳定。本次汇率制度的进一步改革表明,有管理的浮动的汇率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固定汇率制度和盯住一篮子货币制度的优点,可以说是成功的。这一汇率制度的改革可以实现汇率水平的基本稳定和增加人民币的竞争力,可以在面临外部和内部冲击,国内物价和工资的逐步调整无法吸收冲击所产生的影响时,可以从容地对汇率水平进行调整,可以在地区性或全球性货币冲击或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金融产生较大影响时,对市场进行积极干预,使危机传染、通货紧缩、资本外逃等的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更为重要的是,这一汇率制度的改革表明中国政府在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上又迈进了一步。 文章着重从货币替代的汇率效应这一角度出发,对当前人民币的汇
13、率制度进行评析。综合以上分析,得出结论:回归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符合我国当前的实际情况,是一个非常十分理性的选择,它有利于继续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并为提高汇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程度创造条件。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