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银行监管理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银行监管理念.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试论银行监管理念 根据正确的监管理念,制定合理的监管框架,采取有效的监管措施,银行监管才能发挥预期作用。本文在分析我国银行监管实际的基础上,提出若干监管理念。 树立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由于银行规模、业务不同,其发展战略和行为方式亦不同。要求不同的银行执行相同的操作程序和方法是不适当的。因此,金融监管应该是目标导向的,即监管者规定明确的目标,但不规定具体做法,只要能够达到监管当局的监管标准,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作出管理选择。如信贷业务的贷后管理,监管目标是银行掌握贷款的使用情况和还款可能性,但监管当局不必强求银行必须内设专门部门负责贷后管理。事实上,有些银行将贷后管理外包给市场中介,其成本比
2、内设专门部门还低。再如风险管理,监管目标是银行掌握其资产的风险价值和风险收益,但监管当局不必要求银行必须自己度量风险。由于该项工作专业性很强,许多中小银行没有能力完成,而需要委托专业金融服务公司或咨询公司设计风险管理框架和模型,甚至直接为其计算资产风险价值和风险收益。从我国监管实际看,相关法律法规对许多银行业务的操作程序和具体做法作出了详细规定,但这可能影响甚至束缚商业银行的自身管理。同时,一些监管标准缺乏灵活性。如商业银行法规定,商业银行存贷比不得超过75,这是对所有银行的统一要求,实际情况是不同银行资金来源不同,资金运用不同,很难遵守同一比率。事实上,监管的目标导向和灵活性也是国际金融监管
3、组织所追求的。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最近一次对资本协议的修改中,允许大银行运用内部模型计算资本充足率,而不是执行8的统一比率。因此,我们要树立目标导向的监管理念,设置监管标准而不规定具体方法,设置标准时,要给出一个区间,而不是唯一值。这样,不仅可以避免“一刀切”,而且可以充分发挥银行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确定监管周期,实现持续监管银行监管业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我们应该根据资产规模、业务特性和风险管理等因素,确定银行监管周期(有的国家甚至用法律形式予以规定,如美国)。每一周期结束时,监管人员根据本周期内实施的监管和发现的问题,对银行作出综合评级和风险评估,同时作出下一周期的监管计划和具体安排,并通知被
4、监管银行。对于上一周期发现的问题,监管人员要在下一周期跟踪监管,检查其改进情况。在周期性的监管安排中,监管人员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监管,合理配置监管资源,不断总结和改进监管工作,逐步提高监管质量;商业银行则可以按照既定要求配合监管,在监管目标的指引下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我国银行监管正在向持续监管转变,但重复监管、屡查屡犯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监管质量。目前看来,坚持固定的监管周期比较困难,但可以明确规划各阶段的监管工作,尽可能杜绝无效监管,要在持续监管中逐步提高监管质量。强化统一法人监管制度商业银行自身管理与控制对防范和化解风险最为及时,外部监管则相对滞后。因此,银行监管特别强调商业银行自
5、身的内部管理与控制。我们曾经提出了统一法人制度,但许多次检查都以商业银行分行为对象,并未真正加强对商业银行总行的监管。因此,需要将监管重点转向商业银行总行的业务政策和控制程序,以及商业银行总行对其分支机构的管理和检查。人民银行对商业银行分支机构的检查是为了评估其总行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现问题时,首先要督促商业银行总行提出更改措施和处理意见。同时,要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大区分行在银行监管中的作用,授权其负责对一些小银行(如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管。另外,要督促银行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及时掌握分支机构信息,合理评估员工业绩,全面加强内部控制。督促商业银行建立风险管理框架在市场经济中,银行通过承担风险来获取利
6、润,因此银行不可能没有风险,重要的是有效控制风险。如果一家银行的风险较小,但是管理者并不掌握真实的风险状况,没有相应的化解措施;另一家银行的风险较大,但是管理者掌握真实风险状况,并设计了相应的化解措施。那么,风险对前者造成的潜在损失比后者更大,监管人员对前者的监管应该比后者更为严格。 目前,我们正在逐渐加强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监管,但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的风险较大,监管资源过多地分配于摸清商业银行风险的大小,而对其风险管理的方法和能力监管不够。我们需要摸清家底,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经济环境变化日益加快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银行面临的风险不断变化,监管者实际上很难准确掌握其风险状况。更重要的是,如果
7、不具备风险管理能力,没有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商业银行风险会不断增加。因此,银行监管不仅要关心银行风险大小,更要重视其风险管理,把风险管理的有效性作为风险监管的一个重要部分。增强与被监管者的沟通,形成互动式监管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最终目标是一致的,但如果相互沟通不充分,双方会产生一些摩擦,从而影响监管质量。因此,我们要重视与银行的沟通与交流。通过与银行管理人员、操作人员交流,监管人员可以对银行作出更实际的评价,也使得银行了解相关的监管政策和标准。另外,只有经过与商业银行的充分交流,监管当局提出的建议或处罚才能收到预期效果。日常监管中,一些监管人员对发现的问题确信无疑,往往不能接受银行的进一步解释或
8、不同意见,惟恐动摇了央行威信。事实上,监管是互动的、双向的,沟通与交流是监管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因此,监管人员要正确理解监管者与被监管者的关系,加强沟通与交流,掌握被监管者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使得被监管者进一步了解央行的政策与标准。重视监管质量控制监管质量控制是确保有效监管的重要环节,主要包括统一的政策和标准、人员培训、对监管工作的监督与评价三个方面。在明确的监管分工中,总行应负责制定统一的监管政策和监管标准,并编写具体的操作手册,供分支机构在日常监管中执行和使用,这不仅能保证检查效率,而且不会忽略检查重点。同时,根据上一年监管工作情况和下一年监管需求,总行于每年底制定详细的业务人员培训计划;每
9、次培训结束后,参加人员要接受考试,合格者才能取得相应的监管资格。要有专门部门负责综合、分析银行反馈的意见,评价监管质量,主要包括监管内容的全面性、必要性,监管人员的专业水平、职业操守等,提出修改有关政策和标准、撤换相关监管人员的具体意见。目前,我们有不少监管政策和标准,但缺少相应的操作手册,分支行执行起来有不小难度;同时,监管人员的培训往往是间断的,缺乏系统性和统一规划。为此,我们在制定和下达政策的同时,应该编写相应的操作手册,并组织全面、系统的培训,以避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监管政策执行不一。同时,加强监管质量评价,以免低水平重复监管,逐步提高监管水平和监管质量。 其他参考文献:1.赵慧芝.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几点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2.付林,李冬叶.高校科研经费的使用监管机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11).3.江轶.高校科研经费管理若干问题探析J.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4).4.李红宇.高校科研经费管理有效性探究J.财会通讯综合(中),2009(1).5.石勉.对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和审计的探讨J.经济师,2010(10).6.林大静.构建高校科研经费内部审计机制的思考J.审计月刊,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