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87084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3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毕业论文.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目 录一、理论模型分析法二、渠道效应分析法(1)利率传导渠道(2)信贷传导渠道(3)资产价格传导渠道(4)汇率传导渠道三、金融结构分析法四、货币政策各层次目标传导关系分析法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综述 摘要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目前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在总结了众多学者在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方法进行了归纳的基础上,分别对理论模型分析法、渠道效应分析法、金融结构分析法和货币政策各层次目标传导关系分析法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解释与分析。关键词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方法;方法综述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的变动经由某种渠道或变量的

2、传导影响真实经济变动的过程。我国众多的学者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内涵也有许多不同的描述,但本质上都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的核心是货币政策作用及其作用的渠道、过程的理论,它是宏观经济理论领域中最有争议的研究内容之一,目前也是中国经济改革实践与经济理论研究的焦点与热点。近300年来,众多经济学者,包括古典的萨伊、大卫休谟、亚当斯密、卡尔马克思,现代的凯恩斯、弗里德曼和托宾,近代的Frederic S.Mishkin、Bernanke,B.,A.S.Blinder、Elizabeth J Warner 都对货币政策的传导进行过讨论,随着争论的展开,形成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本文总结、归纳并介绍

3、如下,以期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研究有所裨益。一、理论模型分析法理论模型分析方法通过研究货币政策工具与相关经济变量的关系,分析货币政策的变化如何对经济变量产生影响,通常附加一系列假设条件,来认识和解释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除了经常见到的凯恩斯主义IS-LM模型和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模型外,还有结构宏观经济模型SMM(Structural macroeconometric model)、向量自回归模型VAR(Vector autoregressive)以及真实经济周期模型RBC(Real business cycle)。ISLM模型认为,货币政策只是通过利率的变化影响投资活动来影响实际部门,并依此形

4、成了凯恩斯主义的货币传导模式。虽然将货币变量引入宏观经济分析是一个进步,但其对真实经济问题的解释能力受到挑战。经济学家们为了解决宏观经济问题还另辟蹊径,创造了结构计量模型SMM,该模型中包含大量描述基本经济行为的方程式,诸如消费、投资、货币需求、利率期限结构等,外加一系列表达政府行为的政策变量方程,并且该模型的一个基本假设模型中的估计参数不承受政策的改变而改变。针对这一假设,1976年卢卡斯提出了著名的“卢卡斯批判(Lucas critique)”,并据此失去了向量自回归模型VAR的发展与应用。但VAR模型也有其局限性,除了设计和操作上的技术问题之外,最主要的还在于它只片面地表现政策的最终效果

5、,而对其中内生反馈反应系统的描述爱莫能助,无法揭示货币政策的内部反应传导机制,因而被称为没有理论的研究方法(measurement without theory)。近几年,在吸收了以前教训后,出现了新一代的计量结构模型,比较有代表性的包括: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FRB/US宏观计量经济模型、FRB/GLOBAL全球宏观模型,加拿大和新西兰中央银行沿用的计量经济模型等。经济计量学模型的研究方法是以“黑箱”理论为基础的,它的关键是经济性质的规则性假设。理性预期学派的研究虽然比传统的计量经济学的观点更进了一步,提出在决策过程中,经济个体在形成对于未来结果的预期方面会有效率地利用他所获得的信息,但仍然无

6、法跨越计量经济学方法上的局限。它可以有效地用于预测环境不变条件下的现有趋势,但是不能用来预测环境变化尤其是政策变化的效果。因而,计量经济学家使用计量经济模型设计的“最优”政策规则一直倍受怀疑。1982年Kydland 和Prescott开始用RBC模型研究货币政策问题,该模型在表现真实数据的特征方面有所拓展,其后成为了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家的主要研究方法,并正在逐步完善。二、渠道效应分析法渠道效应分析是根据货币政策传导的不同途径进行分析,综合各种学派的观点,一般将货币政策传导主要分为四条渠道:(一)利率传导渠道货币政策传导的利率渠道研究基本上是结合ISLM结构模型进行分析的,并形成了一个基本的传

7、导模式:货币政策利率投资产出。在以利率为渠道传导机制的论证中,隐含着该机制发挥作用的两个根本条件:(1)投资必须实际上对利率变化的反应是弹性的,需求越具有利率弹性,IS曲线走势越平,利率变化的作用越大。但投资的决策总的来说只取决于长期利率;(2)货币政策必须能够对长期实际利率直接施加影响。然而,有鉴于资本的高流动性,长期利率越来越受国际因素的影响。而且,该渠道并没能很好地解释美国现有的经济数据。研究人员普遍承认货币政策传导中利率的重要作用,但是运用其解释某些实际问题仍然有困难,例如借助利率渠道很难有说服力地证明,为什么在现实中很小(大)的利率变动会产生很强(弱)的实际影响,这促使人员考察其他的

8、作用机制作为替代选择或补充。(二)信贷传导渠道Bernanke and Blinder认为信息不对称市场上的有些交易是依靠银行的可贷基金来进行的,若银行贷款与金融资产和国际基金在产出过程中的作用存在差异,要唯一地按照传统货币观点解释货币观点解释货币政策改变对经济影响的强度、时间和构成方面是十分困难的。货币政策仁慈的借贷机构有助于弥补传统货币学说的这一缺陷。信贷传导渠道并不能算是与传统货币传导渠道相并列的传导渠道,他更大程度上是传统利率效果的扩大和扩散机制。也就是说,信贷渠道是一种强化机制,不是一个独立的和并列的货币传导渠道。基本的货币政策传导模式是:货币量变化银行活期存款变化利率变化贷款变化投

9、资变化名义国民收入变化。其后Kashyap和Stein(1994)进一步论证了借贷观点的成立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与Bernanke and Blinder观点不同的学者,则认为银行贷款与金融资产和国际基金在产出过程中的作用并没有什么不同,Warner和Georges使用美国股票市场回报率检验了货币政策传导的信用观点,通过股市跟踪及价格分析,他们分析了美国1993-1994年的经济膨胀期和1990-1991年衰退期所发生的十次货币政策冲击,认为似乎没有经验能够有效地支持美国货币政策信用渠道的存在,说明信贷货币传导渠道的效果需要进一步地研究与检验。但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学者认为,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渠道对

10、市场机制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而言似乎具有更重要的意义。(三)资产价格传导渠道1982年弗里德曼在美国和英国的货币趋势一书中解释了他的货币传导机制观点,他认为货币传导的过程是:货币量变化支出资产价格变化投资名义收入。并认为长期内,货币量的变化只会引起物价水平的变化,而不影响实际产出。针对这一传导模式,Meltzer等人提出了一个改进的传导机制,强调了财产总量及相对价格的变动。他们将经济分成四个市场:产品市场、证券市场、实物资产市场和货币。综合考虑四个市场之间的相互关系及相对价格变动,具体分析了财富调整机制,说明在一般情况下,金融资产对投资、消费、金融机构均有明显的传导效应。在较完善的现代市场经济条

11、件下,金融资产价格对投资的传导效应是通过资产组合效应实现的,对消费者的传导是通过股票价格的财富效应实现的,对金融机构的传导效应是通过资产负债表效应实现的。从而说明了不同的资产存量变动影响经济活动的传导过程。(四)汇率传导渠道汇率传导渠道主要是研究金融市场开放条件下的私人资本流动与货币政策之间的关系,在该种市场条件下国内利率是由国际市场利率均衡决定的。在固定汇率制度下,货币政策更多地是由当时的主导货币国家决定,小国的货币政策被认为是注定要失败的。在灵活汇率制下汇率渠道实际上包括利率渠道的政策效果,蒙代尔(R.A.Mmundel)2002年5月在北京大学所做的报告中认为,固定汇率制是一种制度,而灵

12、活汇率制本身就是一种货币政策。根据凯恩斯主义的观点,利率既然能够影响货币的需求,也必然能影响货币的价格汇率,并据此建立了古典汇率平价理论的框架。到了20世纪60年代,蒙代尔,弗莱明在凯恩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新古典的一般均衡分析,研究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调问题。20世纪70年代,货币班底的汇率理论应运而生,开始强调货币供给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其后,多恩布什综合了凯恩斯的短期分析与货币主义的长期分析,将商品市场与金融市场结合,从汇率超调的角度研究了汇率的易变性,产生了著名的“汇率超调”模型。时至今日,随着国家资本的规模扩大和流动性增强,各国货币的替代性逐渐增强,各国货币政策的汇率传导成

13、了不得不被重视的问题。在高资本流动性假设条件下,货币政策的传导渠道可以被描述为:货币政策(紧缩或扩张)国内与国际市场上的利率差异资本流动投资(不确定)产出(不确定)。三、金融结构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对货币政策的传导理论进行了回顾,提出了强调金融市场缺陷的金融结构分析法。金融结构分析承袭“古典二分法”,认为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分属于两个领域金融领域和真实领域。货币政策实施时首先启动的是金融领域,从而影响货币供应量和货币需求,进而影响利率、资金流量、资金流向以及经济个体的支出决策,然后才会波及真实领域。当然,真实领域的波动也会反馈到金融领域,引起金融领域的变化,并影响产出与价格。这样的过程

14、会持续“振荡”下去,直至实现市场均衡。从而,金融领域与真实领域的关系和金融领域内的货币政策如何传导,演变成了金融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货币金融过程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具有重要地位,任何货币金融过程都是基于一定的金融制度和金融结构的。因而,莫迪利亚尼认为“可选择的最终目标的效果和可选择的理论的作用,关键取决于经济中的金融结构。”在现代信用经济条件下,金融结构反映了金融发展总体概况和金融深化程度。并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路径、方向,以及各类金融资产间的传导关系。但是,由于金融资产交易过程的不确定性,使得实现最终目标的货币政策在操作上变得更为复杂。为克服这种不确定性,金融结构分析大量地研究了

15、交易费用和信息不对称等问题。四、货币政策各层次目标传导关系分析法西方发达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由于金融市场发展未达到一定的广度和深度,各国货币需求相对稳定,许多学者都倾向于采用各层次目标传导关系分析框架,以广义或狭义货币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确立相对稳定的初始目标、中介目标、最终目标之间的关系,进行货币政策的传导研究。我国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初步研究也是从各层次目标传导关系研究开始的。在层次目标传导框架下,货币政策的宏观调控与货币流的传导方向是逆向进行的,并且是单向的。近几年,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性的增加,减弱了货币与实物经济的连贯性,因而各层次目标传导研

16、究的成果已不多见。货币政策的各种研究方法并不是完全割裂的,而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说明问题,分析方法的划分只是因为某种方法对某一问题的分析更适用,是提供了某一问题的研究思路。更完整的研究应该是多种研究方法的综合。目前,西方各国的研究基本上采用的是理论模型分析与金融结构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参考文献:1陈野华,西方货币金融学说的新发展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1.2赵文杰,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6.3李军,中国货币政策金钱结构传导研究R,博士论文,复旦大学,1999.4德格哈德伊宁/杨伟国译,货币政策理论博奕论方法导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

17、献出版社,2002.5谷永芬,21世纪我国产业发展与政策选择J,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国民经济管理),2001.9.6Bennett T. McCallum, “Analysis of the Monetary Transmission Mechanism Methodological Issues”, NBER Working Paper No.7395July 2002.7Jan kakes, Monetary Transmission in European: the role of financial markets and credit,2000, Edward Elgar, U

18、K.8Minford. A.P.L.(1986) “Rational expectations and monetary policy”, Scottish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33, 317-333.9McCandless, G.T., Jr,. and W.E. Weber. 1995 “Some Monetary Facts”, Federal Reserve Bank of Minneapolis Quarterly Review, 19, 3; P2-11.10Bernanke, B., and M. Gentler. “Inside the B

19、lack Box: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Fall 1995,27-48.11Bernanke, B., and A.S. blinder (1992) “The Efderal Funds Rate and the Channels of Monetary Transmission”,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82, 901-21.12Kashyap, Anil and Jeremy Stein. “Monetary Policy and Bank Lending” In Mankiw, N. Gregory, ed. Monetary policy.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for NBER.1994.13Elizabeth J Warner and Christophre Georges “The credit channel of monetary policy transmission: Evidence from stock returns” Economic Inquiry; Huntington Bea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