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与电工技术苑尙尊版第1章直流电路习题解答.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电子与电工技术苑尙尊版第1章直流电路习题解答.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习 题1.1 题1.1图所示电路由4个元件组成,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如图中所示。已知U1= 5V,U2=15V,I1=2A,I2=3A,I3= 1A。试计算各元件的电功率,并说明哪些元件是电源?哪些元件是负载?题1.1图解:1元件:(W)是电源。2元件:(W)是负载。3元件:(W)是电源。4元件:(W)是电源。1.2 求题1.2图所示各元件的端电压或通过的电流。题1.2图解:(a)(V)(b) (A)(c) (V)1.3 有一电感元件L=0.1H,通过此电感的电流i随时间变化的波形如题1.3图所示,若电压uL与电流i的参考方向一致,试画出电压的波形。题1.3图解:t=04ms时, (V)t=46
2、ms时, (V)1.4 有一电容元件C=10F,其端电压u的波形题1.4图所示。若电流iC与电压u的参考方向一致,试画出流过电容的电流iC的波形。题1.4图解:t=02ms时, (mA)t=24ms时, (mA)t=46ms时, (mA)t=610ms时, (mA)t=1012ms时, (mA)t=1214ms时, (mA)t=1416ms时,(mA)1.5 已知电路如题1.5图(a)和(b)所示,试计算a、b两端的电阻。解:(a)由图可知,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可等效为下图所示:则()(b)由图可知,电阻的串并联关系可等效为下图所示:则()1.6 在题1.6图中,R1=R2=R3=R4=300,R
3、5=600,试求开关S断开和闭合时a、b之间的等效电阻。题1.5图 题1.6图解:S断开时的电阻联接如图所示。则 ()S闭合时的电阻联接如图所示。则 ()1.7 题1.7图所示的电路是一衰减电路,共有四挡。当输入电压U1=16V时,试计算各档输出电压U2。解:a档:U2a=U1=16Vb档:由末级看,先求等效电阻R如图(c)和(b)()同理可得5()于是由图(a)可求U2b,即(V)c档:由图(b)可求U2c,即(V)d档:由图(c)可求U2d,即(V)1.8 题1.8图所示的电路是由电位器组成的分压电路,电位器的电阻Rp=270,两边的串联电阻R1=350,R2=550。设输入电压U1=12
4、V,试求输出电压U2的变化范围。题1.7图 题1.8图解:三个电阻中的电流为(A)当滑动触点移到下方时(V)当滑动触点移到下方时(V)因此,输出电压U2的变化范围是5.64V-8.41V。1.9 题1.9图所示电路是电源有载工作的电路。电源的电动势E=220V,内阻Ro=0.2;负载电阻R1=10,R2=6.67;线路电阻RL=0.1。试求负载电阻R2并联前后:(1)电路中的电流I;(2)电源端电压U1和负载端电压U2;(3)负载功率P。解:1 负载电阻R2并联前负载电阻为:()(1)电路中的电流为:(A)(2)电源端电压:(V) 负载端电压:(V)(3)负载功率为(W)2 负载电阻R2并联后
5、负载电阻为:()(1)电路中的电流为:(A)(2)电源端电压:(V) 负载端电压:(V)(3)负载功率为(KW)1.10 题1.10图所示电路中,已知I1=0.01A,I2=0.3A,I5=9.61A,试求电流 I3、I4、I6。解:由KCL: 所以:(A) (A) (A)题1.9图 题1.10图1.11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求题1.11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1和I2。 解:由KCL得:(A) (A) 题1.11图题1.12图1.12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求题1.12图所示电路中的电压U1、U2和U3。解:由KVL得:(V) (V) (V)1.13 已知电路如图1.27所示,其中U1=15V,U2=65
6、V,R1=5,R2=R3=10。试用支路电流法,求R1、R2和R3三个电阻上的电压。解:应用KCL和KVL列方程如下代入已知数据得解方程可得I1=3(A),I2= 1(A),I3=2(A)。(V)(V)(V)1.14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题1.14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1、I2、I3、I4和I5(只列方程,不求解)。 解:由KCL列两个方程 由KVL列三个方程(绕行方向分别按顺时针、逆时针、逆时针) 1.15 试用支路电流法,求图1.45(a)电路中的电流I3。解:由KCL和KVL得: 由于 A所以 (A) (A)1.16 在题1.16图所示的电路中,求各理想电流源的端电压、功率及各电阻上消耗的功
7、率。题1.14图 题1.16图解:(A) (V)(V)(W)(消耗) (W)(产生)(W)(消耗) (W)(消耗)1.17 求题1.17图所示电路中的电压U、电流I。题1.17图解:(a)(V) (A)(b) (A) (V)1.18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题1.18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3。 解:将电流源转换成电压源,如图所示。所以(A) (A)题1.18图 题1.19图1.19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题1.19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 解:化简步骤如下。由分流公式可得:I=5(A)1.20 运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化简题1.20图所示的各电路。题1.20图解
8、:化简步骤和结果如下。1.21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求题1.21图所示电路中2电阻中的电流I。 解:将原图经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后得下图所示,由图可得(A)1.22 已知电路如题1.22图所示。试应用叠加原理计算支路电流I和电流源的电压U。题1.21图题1.22图解:电压源作用时(A) (V)电流源作用时(A) (V)所以 (A) (V)1.23 电路如题1.23图所示,试应用叠加原理,求电路中的电流I1、I2及R3(36电阻)消耗的功率P。解:90V电源作用时(A) (A) (A)60V电源作用时(A) (A) (A)所以(A)(A)(A)36电阻消耗的功率为:(W)1.24
9、 试应用叠加原理计算题1.24图中R3支路的电流I3和电压Uab。图中电源U=15V,IS=10A,R1=1,R2=2,R3=3。题1.23图题1.24图解:电流源作用时(A) (V)电压源作用时(A) (V)所以 (A) (V)1.25 已知电路如题1.25图所示。试应用叠加原理计算支路电流I1和I2。解:电流源作用时(mA) (mA)电压源作用时(mA) (mA)所以 (mA) (A)1.26 欲使题1.26图所示电路中的电流I=0,US应为多少?题1.25图题1.26图解:如果I=0A,则5电阻中的电流为(A)(V)1.27 在题1.27图所示的电路中,R1=5,R2=15,US=100
10、V,I1=5A,I2=2A。若R2电阻两端的电压U=30V,求电阻R3。解:若R2电阻两端的电压U=30V,则电流(A)(V)()题1.27图1.28 电路如题1.19图所示,试应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的电流I。解:解:(1)先计算开路电压,并将12A、6电流源化成电压源,如下图。由于此电路仍为复杂电路,因此求开路电压仍可用所有分析计算方法计算,现用支路电流法进行求解,设各支路电流及参考方向如图所示。由KCL和KVL得:解得:I1=8/9(A),I24/9(A),I3-4/3(A)(V)(2)再求等效电阻Rab将恒压源和恒流源除去,得电路如图。()(3)由戴维南定理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
11、压源,如图。(A)1.29 电路如题1.21图所示,试应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的电流I。解:(1)先计算开路电压,并将电流源化成电压源,如下图。(A)UOC=-2+12-62/3=6(V)(2)再求等效电阻Rab将恒压源和恒流源除去,得电路如图。()(3)由戴维南定理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如图。(A)1.30 电路如题1.23图所示,如果I3=1A,试应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的电阻R3。解:(1)先计算开路电压,如下图。(A)(V)(2)再求等效电阻RAB将恒压源除去,得电路如图。()(3)由戴维南定理可知,有源二端网络等效为一个电压源,如图。当I3=1A时,则所以 R3=80-4=
12、76()1.31 电路如题1.31图所示,试应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的1电阻中的电流。解:设1电阻中的电流方向如图所示,则根据戴维南定理,可计算开路电压:(V)()(A)1.32 电路如题1.32图所示,试应用戴维南定理,求图中的电流I。题1.31图题1.32图解:根据戴维南定理,分别计算开路电压和等效电阻。(V)()所以(A)1.33 试分别画出题1.33图所示电路的戴维南定理等效电路。题1.33图解:1.34 电路如题1.34图所示,已知15电阻的电压降为30V,极性如图中所示。试计算电路中R的大小和B点的电位。解:设各未知电路的电流分别为、和,电流方向如图所示。由已知得(A)(A)(A)由
13、KVL得:(V)()B点的电位为:35V1.35 试计算题1.35图中A点的电位:(1)开关S打开;(2)开关S闭合。题1.34图 题1.35图解: (1)当开关S打开时,将电位标注的电路复原为一般电路,如图(a)所示。由KVL得(3+3.9+20)I=12+12I=0.892(mA)UA=-20I+12=-5.84(V)(2)当开关S闭合时,将电位标注的电路复原为一般电路,如图(b)所示。由KVL得(3.9+20)I=12I=0.502(mA)UA=-20I+12=1.96(V)1.36 题1.36图所示各电路在换路前都处于稳态,试求换路后各电路中电流i的初始值和稳态值。题1.36图1.37 在题1.37图所示的电路中,I=10mA,R1=3k,R2=3k,R3=6k,C=2F。在开关S闭合前电路已经处于稳态。求在t0时uC和i1,并作出它们随时间变化的曲线。题1.37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