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献】资本论——马克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精品文献】资本论——马克思.doc(7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资本论马克思内容简介、作者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耗费四十年时间,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它的出现,在政治经济学史上引发了深刻的革命,开辟了经济科学发展的新纪元。马克思所敲响的资本主义的“丧钟”不仅对无产阶级有极大的鼓舞作用,对资产阶级也有重大的“警示”意义。今天,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我们遇到了各种疑惑和问题,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等。这些问题促使和决定了我们理应返回马克思及其资本论,重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分析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当年马克思关心的问题,现在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当年马克思阐明的规律
2、,现在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规律。岁月荏苒、沧海桑田,不知多少事物随风而去,不见踪,只有那些伟大的思想及其智慧之光历久弥新,值得我们珍重和回味。马克思(Marx,Karl,18181883),革命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伟大导师。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两大发现,使得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其代表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政治经济学批判、德意志意识形态、法兰西内战、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其中资本论的影响最为深广,被誉为“无产阶级的圣经”。目录编者的话(1)“丧钟为谁而鸣”资本论导读(1)卷一资本的生产过程第一篇商品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二章交换过程第三章货币
3、或商品流通第四章货币转化为资本第二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第二章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三章剩余价值率第四章工作日第五章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第三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一章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二章协作第三章分工和工场手工业第四章机器和大工业第五章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第六章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第四篇工资第一章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第二章计时工资第三章计件工资第四章工资的国民差异第五篇资本的积累过程第一章简单再生产第二章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第三章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第四章所谓原始积累卷二资本的流通过程第一篇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第一章货币资本的循环第二章生产资本的
4、循环第三章商品资本的循环第四章循环过程的三个公式第五章流通时间第六章流通费用第二篇资本周转第一章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第二章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第三章预付资本的总周转和周转的周期第四章劳动期间第五章生产时间第六章流通时间第七章可变资本的周转第三篇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和流通第一章前人的阐述第二章简单再生产第三章积累和扩大再生产卷三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第一篇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和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第一章成本价格和利润第二章利润率第三章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的关系第四章周转对利润率的影响第五章不变资本使用上的节约第六章价格变动的影响第二篇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第一章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的不同构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润率的
5、差别第二章一般利润率(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和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第三章市场价格和市场价值第三篇利润率趋向下降的规律第一章规律本身第二章起反作用的各种原因第三章规律的内部矛盾的展开第四篇商品资本和货币资本转化为商品经营资本和货币经营资本第一章商品经营资本第二章商业利润第三章商人资本的周转及价格第四章货币经营资本第五篇利润构成与生息资本第一章生息资本第二章利润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第三章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第四章资本关系在生息资本形式上的外表化第五章信用和虚拟资本第六章信用在资本主义生产中的作用第七章银行资本的组成部分第八章货币资本和现实资本第九章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第十章资本主义以前的状态第
6、六篇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第一章导论第二章级差地租第三章绝对地租第四章建筑地段的地租、矿山地租及土地价格第五章资本主义地租的产生第七篇各种收入及其源泉第一章三位一体的公式第二章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第三章分配关系和生产关系马克思敲响了什么更新时间2009-7-8 10:57:31 字数:4562马克思敲响了什么当您翻开资本论的时候,您或许还未曾了解她的厚重与深刻,未曾领略她的瑰丽与丰润,但无论如何,都值得您对这本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巨著怀有基本的敬意与惊叹!德国莱茵省美丽的小城特利尔城,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科学家卡尔•马克思(18181883)的故乡。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一个犹太
7、律师家庭。他在当地接受了良好的中等教育,在中学毕业时所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里,已经表达出他为整个人类谋幸福的崇高理想。1835年10月,马克思进入波恩大学,次年10月转入柏林大学法律系。在大学期间,马克思除研究法学外,主要精力多放在学习历史和哲学上。马克思参加了倾向进步的“青年黑格尔派”,吸取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1841年4月,马克思获得哲学博士学位。在完成博土论文后,马克思于1842年4月开始为自由主义反对派创办的莱茵报撰稿,并在10月担任了主编,使这份报纸日益鲜明地倾向于革命民主主义。1843年3月,马克思退出报社编辑部。1843年5月,马克思与燕妮•冯•威
8、斯特华伦结婚;从此,燕妮成了马克思志同道合、患难与共的亲密伴侣和战友。1843年10月,马克思移居巴黎,参加工人运动,广泛研究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在与卢格合办的德法年鉴上发表文章,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科学共产主义。1844年8月,马克思与恩格斯(18201895)在巴黎相见,两位伟人从此开始了前无古人的伟大合作。1845年1月,马克思被法国政府驱逐出境,2月转到布鲁塞尔。此时,马克思开始批判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局限性,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1845年11月至次年5月,马克思又与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次系统阐明了唯物主义历史观。1847年11
9、月底,马克思和恩格斯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二次代表大会,受委托起草同盟纲领。1848年2月中旬,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共产党宣言问世,这也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48年3月初,马克思被比利时当局驱逐出境,转到巴黎;4月初,他又返回德国,直接参加革命,并于6月创办了新莱茵报,通过报纸宣传无产阶级在民主革命中的纲领,表达了人民的心声。由于德国当局的迫害,1849年6月初,马克思和家人再次流亡,最终迁居英国伦敦。19世纪五、六十年代,马克思和家人经历了一生中最为苦难和艰辛的时期。贫困的生活压得马克思喘不过气来,一度濒于绝境。马克思没有退缩,潜心研究政治经济学,成年累月地研读
10、政治经济文献,进行资本论的创作。马克思夫人曾经说:“请您相信我,恐怕没有一本书是在比这更困难的条件下写成的,我大概可以就此写一部秘史,它将揭示出很多很多,多到无限的操心、忧虑和痛苦。”1857年至1858年5月期间,马克思写出了第一个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即资本论的第一稿。在这个手稿中,马克思制定了一系列重要原理,阐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1859年,马克思利用这个手稿的有关章节写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第一次有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价值论。此后,他又写了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二稿。这一手稿阐述了资本论第一卷的主要内容,也谈到了属于第二卷和第三卷的一些内容。其中很
11、大篇幅是对剩余价值学说史的批判,这部分后来被编为剩余价值理论。1863年8月到1865年底,马克思又写了第三个手稿,即资本论的第三稿。1867年9月14日,资本论第一卷出版了。马克思还积极投入实际斗争。1864年9月28日,马克思应邀出席国际工人协会成立大会(即第一国际),当选为协会临时委员会委员,兼任德国通讯书记。之后,马克思为国际起草了许多重要文件,为国际制定了斗争纲领、斗争策略和组织原则。七十年代,马克思写了哥达纲领批判,深刻阐释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理,首次提出了共产主义社会两个发展阶段的认识。此后,马克思仍热心指导法国工人党、北美社会主义工人党等政治组织,帮助他们改正思想错误,进而成
12、为各国工人运动的灵魂。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继续进行修改、校订,并反复修改第二卷和第三卷手稿,但1883年3月14日,积劳成疾的马克思与世长辞。他的心脏停止跳动时,面前书桌上还放着正在修改的资本论书稿。马克思被安葬在伦敦的海格特公墓,和夫人燕妮葬在一起。资本论是马克思倾注毕生精力完成的科学巨著,是他一生恪守崇高信念,从事科学研究的结晶。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二、第三卷由恩格斯整理,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后来,由考茨基整理出版了马克思计划中的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资本论第四卷,但考茨基把它独立于资本论,命名为剩余价值学说史。通常所说资本论是指前三卷。马克思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
13、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资本论即论资本,而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所以,贯穿资本论全书的中心是剩余价值。具体而言:在第一卷里,马克思暂时撇开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来研究资本自身的生产过程,中心是研究剩余价值的生产问题。在第二卷里,马克思在资本生产过程的基础上来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实现问题。在第三卷里,马克思研究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资本的各种具体形式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此过程是资本的生产过程、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资本论实现了政治经济学的伟大革命,开辟了经济科学发展的新
14、纪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诞生。马克思生活时代的主流经济学即后来西方经学中所谓的古典经济学,其代表人物都认为劳动是价值的源泉。在资本论中,马克思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古典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上系统地创立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并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石,进一步创立了剩余价值论,从而论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规律。而剩余价值学说也成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资本论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进行了最为全面的科学论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系统的三个组成部分(哲学、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
15、的结合点,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最重要的著作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主要的著作。资本论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有机地结合起来、融为一体,以唯物辩证法和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为指导,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必然为更高级社会所代替的客观必然性,从而得出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结论;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资本论是劳工阶级的圣经”,它洞悉了剩余价值产生的过程,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劳工的全部秘密,指出了劳工阶级反对资本主义斗争的正义性、合理性,从问世之日起就为全世界无产者的革命运动
16、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武器和思想武器。马克思生活的时代,欧洲和世界的资本主义还处在青少年时期,而经过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发展已经出现了许多不同于当时的新情况、新现象和新形势。所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个别具体论断也显出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例如,资本家进行企业经营管理也是劳动,也参与了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创造;资本并不必定是坏事,社会主义的中国也在讲“资本”运作。但是,马克思在资本论所坚持的立场、观点与方法,所提出的基本理论原理,仍然是正确的,并将与时俱进地丰富和发展。我们可以说,当年马克思关心的许多问题,现在仍是我们关心的问题;当年马克思阐明的基本规律,现在仍是我们必须掌握的规律。例如,我们今天在建设中
17、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中,遇到了多种疑惑和问题,如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公有制实现形式、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等。这些问题促使和决定了我们理应返回马克思及其资本论,重新理解和掌握马克思分析经济问题的科学方法和态度。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许多光辉思想,在现代西方经济学中也多有体现。我们今天常说到的新制度经济学,其精神实质与马克思关于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的论断是相通的。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阿马蒂亚•森的主要理论之一是“以自由看待发展”,而马克思一贯力倡人的自由和解放,马克思相信理性的力量能够有助于人的自由和解放,这在资本论中也有相当的体现;森是研究穷人经济学的卓然
18、大家,马克思最关注的也是如何帮助资本主义社会里的弱势群体和穷人即劳工阶级获得应有的权利,而且马克思永远是被压迫被剥削者的最忠实的朋友。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菲尔普斯的主要理论之一是经济增长黄金律,解答人们关于劳动和资本该如何搭配的问题,资本论对此也早有关切。一个著名的传统说法是,资本论敲响了资本主义的丧钟,宣告了资本主义灭亡。其实,另一面也可以说,资本论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出现敲响了庆钟(欢庆之钟)。沧海桑田,多少事物随风而去,但伟大人物的伟大思想和伟大智慧,仍然光芒万丈。资本论产生于欧洲工业经济勃兴和经济全球化之时,而今中国正在急速工业化和参与经济全球化,我们
19、至少还可以从资本论所敲响的洪钟声里,聆听到警钟和木钟(即教学之木铎)。资本论敲响了警钟:使用绑架奴工的黑砖窑、吃死孩童的毒食品、贫富两极严重分化这不是科学发展,也不是和谐社会,更不是社会主义!阅读资本论,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马克思强烈的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感受到马克思深刻的对人的劳动的尊重、对人的价值的尊重、对人的自由的尊重。而只有以人为本,才能实现科学发展,才能建设和谐社会。资本论敲响了木钟:不但指导世界劳工运动,而且讲授了经国济世、经营管理企业之道。试看中国共产党史:1921年,几个信仰马克思学说的人在一条旧船上开会之时,世人看他们“不是疯子就是傻子”,但中国的历史就是从这时起开始改变;中国共
20、产党正是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建立和发展了新中国。资本论也是商学院。企业是现代经济的细胞,企业是以追求利润为首要目标的营利组织,企业里的人可分为劳资双方,而学习资本论,可以知道如何提高效率,提高利润。资本论的中文译本以中共中央编译局的译本最有影响,但仅前三卷就达二百多万字的篇幅,让许多人望而却步。我们以资本论前三卷的英文本、德文本为基础,参考中央编译局中译本,以提要、简洁、明了、普及为原则进行了重新编译。限于水平,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读者指正。唯愿本书对大家了解资本论有所裨益。杨东柱第一篇商品和货币(1)更新时间2009-7-8 10:58:56 字数:5304第一篇商品
21、和货币第一章商品第一节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的出现,要比资本主义早得多。但是,只有到了资本主义时期,商品才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社会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应当首先从商品分析开始。商品是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外界物品,其有用性使之成为使用价值。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物体的自然属性所决定的,所以,它不能脱离商品物体而存在。商品的有用性质,同人取得其使用属性所耗费的劳动的多少无关。在考察使用价值时,总是以一定的量为前提,如几码布、几吨铁等等。商品的使用价值只能在使用或消费中得到实现
22、。不论财富的社会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内容。在我们所要考察的社会形式中,使用价值同时又成为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庞大的商品堆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的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交换价值总是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以小麦和铁这两种商品为例,不管二者的交换比例如何,它们之间的交换总是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一定量的小麦等于若干量的铁。这个等式说明在两种不同的物里面,有一种等量的共同的东西。这种共同的东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几何的、物理的、化学的或其他的天然属性。因为商品的物体属性只是使商品有用,从而使其成为使用
23、价值,而商品交换关系的明显特点却在于要抽去商品的使用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只要比例适当,一种使用价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种使用价值完全相等。因而,商品作为使用价值有质的差别,商品作为交换价值则只有量的差别。如果把商品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就只剩下一个劳动产品的属性。由于使用价值已被抽去,这里的劳动产品就不再表现为桌子、房屋、纱或别的什么有用物,不再具有任何可以感觉到的属性。它们也不再是木匠劳动、瓦匠劳动、纺纱劳动等各种具体形式的劳动的产品。随着劳动产品的有用性质的消失,体现在劳动产品中的各种劳动的有用性质也一并消失,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就不复存在。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都化为相同的人类劳
24、动,即抽象人类劳动。于是,劳动产品剩下来的东西只是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单纯凝结,即任何形式进行的人类劳动力耗费的单纯凝结。这些物品现在只是表示,人类劳动力在其生产中的耗费,人类劳动在其中的积累。这些物品作为它们共有的这个社会实体的结晶,就是价值商品价值。在商品的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中表现出来的共同的东西,就是商品的价值。在商品交换关系中,商品的交换价值完全与其使用价值无关,价值才真正是商品交换关系或交换价值的共同基础。使用价值或财物具有价值,只是因为有抽象人类劳动对象化或物化在里面。那么,其价值量又如何计量呢?显然是由生产商品时所耗费的“形成价值的实体”即劳动量来确定。劳动本身的量是用劳动的持续时
25、间来计量,而劳动时间又是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如小时、日等作尺度。如果说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来决定,那么懒人和不熟练工制造商品需要花费的时间多,其商品是不是就越有价值呢?不是的。因为形成价值的劳动是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形成商品世界全部价值所耗费的社会全部劳动力,也应该是当作一个相同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力的总体而存在,每一个个别劳动力彼此都是一样。这种劳动具有社会平均劳动力的性质,起着这种社会平均劳动力的作用,在商品的生产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劳动时间或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26、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只是社会必要劳动量,或生产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一种商品同另一种商品价值的比例,就是生产这两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比例。比平均劳动力标准较高或较低的劳动力,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不管是高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都得生产者自己承担其得失。例如,在英国采用蒸汽织布机以后,把一定量的纱织成布所需要的劳动可能比过去少一半。但是,英国的手工织布工人把纱织成布所需要的时间仍同过去一样多,这时他一小时的个人劳动的产品只相当于半小时的社会劳动,因此价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生产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随着劳动生产力的变动而变动。劳动生产力越高,生产一种物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就越少
27、,凝结在该物品中的劳动量就越小,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小。相反地,劳动生产力越低,生产一种物品的必要劳动时间就越多,该物品的价值就越大。因此,商品的价值量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生产力成反比。劳动生产力的高低主要由下列因素决定:劳动者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和应用的程度,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的状况,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等。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一个物可以是使用价值但不是价值。例如,空气、处女地、天然草地、野林地等,对人有用却不是商品。一个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类劳动产品,但不一定是商品。如果某人用自己的产品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生产的就只是使用价值,而不是商
28、品。要生产商品,他不仅要生产使用价值,而且要为别人生产使用价值,即生产社会的使用价值。要成为商品,产品必须通过交换,转到别的使用者手里。最后,没有物品可以是价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品无用,则其中包含的劳动也无用,也就不形成价值。第二节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上一节的分析中,已经看到生产商品的劳动具有二重性质,即具体的有用劳动和抽象的人类劳动。劳动就它表现为价值而论,不具有它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虽已初步确立了劳动价值论的基础,认为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形成的,但它不知道有劳动的二重性。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这种二重性,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关键。具体劳动是创造使用
29、价值的有用劳动。每个商品的使用价值都含有一定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或有用劳动。要生产不同种类的商品,必须有不同种类的生产活动。正是各种不同质的有用劳动,生产了不同的使用价值,生产了各种不同的商品,也才能进行交换。具体劳动必须同自然物质相结合才能创造出各种使用价值,所以,作为具体劳动的劳动并不是其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自然界也是使用价值的源泉。劳动的具体形式越是多种多样,生产的商品种类就越多。在产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会里,即在商品生产的社会里,作为独立生产者的私事而各自独立进行的各种有用劳动的这种质的差别,发展成一个多支的体系,发展成社会分工,或者说,生产商品的各种各样的具体劳动的
30、总和,形成社会分工的体系。如果撇开生产活动的特定性质,从而撇开劳动的有用性质,生产活动就成为单纯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某商品可能是最复杂的劳动的产品,但是其价值还是可用一定量的简单劳动加以表示。各种复杂劳动化为简单劳动的不同比例,是在生产者背后由社会过程决定的。简单劳动的性质和水平,在不同的地区和同地区的不同的发展时期是各不相同的,但在一定的社会里,它又总是既定的。就使用价值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质;就价值量而言,有意义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劳动的量,不过这种劳动已经转化为没有质的区别的人类劳动。就前者而言,是怎样劳动、什么劳动的问题
31、,就后者而言,是劳动多少、劳动时间多长的问题。既然商品的价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劳动量,那么,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种商品应该总是等量的价值。一切劳动都是人类劳动力在生理学意义上的耗费;作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类劳动,它形成商品价值。而一切劳动又是人类劳动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费;作为具体的有用劳动,它生产使用价值。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的根源。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的区别,也必然会反映在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变化上。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是同劳动生产力成正比例而变化,而商品的价值量则同劳动生产力成反比例而变化。第三节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商品既是使用物品又是价值承担者,因
32、而具有实物的或自然的形式和价值的形式这二重形式。商品体本身就是使用价值,其自然形式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与其多种多样的使用价值的自然形式相对的,是商品具有共同的价值形式,即货币形式。在这里,我们要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即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商品只有作为相同的社会内容即人类劳动的表现时才是价值。商品的价值纯属社会的,价值也只有在商品和商品的社会关系即价值关系中,通过交换价值这种形式,才能够表现出来。商品的价值关系存在于商品的交换中,显然,最简单的价值关系是一个商品同另一个不同种的商品的价值关系。一、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
33、(20码麻布=1件上衣,或20码麻布值1件上衣)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都隐藏在这个简单的价值形式中。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两个不同种的商品在表现价值关系时显然起着两种不同的作用。像前面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麻布通过上衣表现自己的价值,上衣则成为这种价值表现的材料。前者起主动作用,后者商品起被动作用。前者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处于相对价值形式;后者起等价物的作用,处于等价形式。在价值表现中,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依赖、互为条件、不可分离的两个要素,同时又是同一价值表现的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两端即两极。这两个形式总是由两种不同的商品来担任的。一个商品究竟是处于相对
34、价值形式,还是处于与之对立的等价形式,完全取决于它当时在价值表现中所处的地位,即取决于它是价值被表现的商品,还是表现价值的商品。2.相对价值形式(1)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商品麻布和商品上衣之所以相等,是因为它们都有价值,作为价值才相等的。无论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都包含着这个意思:麻布和上衣作为价值量是同一单位的表现,是同一性质的物。不同物的量只有化为同一单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较。当上衣作为价值物被看作与麻布相等时,前者包含的劳动就被看作与后者包含的劳动相等。缝上衣的劳动确实是与织麻布不同的具体劳动,但把缝衣看作与织布相等,实际上就是把缝衣与织布化为两种劳动中确实等同的东西,即化为它们作为
35、人类劳动的共同性质。不同种商品的等价表现使形成价值的劳动的这种特殊性质得以显示,因为这种等价表现实际上是把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种劳动化为它们共同具有的东西,化为一般的人类劳动。尽管处在流动状态的人类劳动力或人类劳动形成价值,但它本身不是价值。人类劳动在对象化的形式上才成为价值。通过价值关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为商品A的价值形式,或者说,商品B的物体成为反映商品A的价值的镜子。商品A与作为价值体和作为人类劳动的化身的商品B发生关系,就使B的使用价值成为表现A自己价值的材料。在商品B的使用价值上这样表现出来的商品A的价值,具有相对价值形式。(2)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价值形式不仅要把价值性质表现
36、出来,而且还要表现价值量。一定量某种商品的价值量,由一定量别种商品去测定或表示,后者就是前者的相对价值量或交换价值。20尺麻布=1件上衣,或说20尺麻布值1件上衣,包含的前提是:织20尺麻布和缝1件上衣花费了一样多的一般人类劳动时间。但生产它们的必要的具体劳动时间,会随着织布劳动和缝衣劳动的生产力变化而变动。而商品价值量是相对表现的,所以,不管麻布的价值还是上衣的价值发生变化,或两者同时发生变化,都可以对20尺麻布的相对价值量产生影响。这有四种情况:一是麻布的价值发生变化,而上衣的价值不变。此时,麻布表现在上衣上的价值的增减,与麻布的价值成正比。二是麻布的价值不变,上衣的价值发生变化。此时,麻
37、布的价值与上衣的价值变化成反比。三是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劳动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比例同时发生变化。此时,它们的相对价值保持不变。四是生产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劳动时间,从而它们的价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时发生变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发生变化,等等。此时,可根据、类的情况推知。可见,价值量的实际变化不能明确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即相对价值量上。商品在价值不变的情况下,其相对价值也可能发生变化。即使商品的价值发生变化,它的相对价值也可能不变,最后,商品的价值量和这个价值量的相对表现同时发生的变化,完全不需要一致。第一篇商品和货币(2)3.等价形式当商品A(麻布)通
38、过不同种商品B(上衣)的使用价值表现自己的价值时,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种特殊的价值形式,即等价形式。此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彼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等价物只以实物量形式表现别种商品的价值量。考察等价形式,可以发现它有三个特点:其一是使用价值成为其对立面即价值的表现形式,即商品的自然形式成为价值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的物体总是被看作是人类抽象劳动的化身,同时又是某种有用的、具体的劳动产品,这种具体劳动就成为抽象的人类劳动的表现。其二是具体劳动成为其对立面即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式。充当等价物的商品物体既然是作为价值的化身,而此物又是有用的具体的劳动的产品,所以,这种具体劳动就成了抽象人类劳动的表现形
39、式了。其三是私人劳动成为它的对立面的形式,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尽管具体劳动与其他一切生产商品的劳动一样是私人劳动,但它终究又是直接社会形式上的劳动,正因为如此,它才表现在一种能与别种商品直接交换的产品上。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如果把简单价值形式作为总体来考察,可以看到:第一,一个商品的简单价值形式包含在它与一个不同种商品的价值关系或交换关系中,或者说,交换价值是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价值只有通过交换价值的形式才能表现出来,否则,商品就不能显示出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物。第二,在价值表现中,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转化为外部对立。在商品A同商品B的价值关系中,商品A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使
40、用价值的形态,而商品B的自然形式只是充当价值形式或价值形态。潜藏在商品中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内部对立,因此通过两个商品的关系得到表现。价值要被表现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使用价值,而表现价值的商品只是直接当作交换价值。所以,一个商品的简单的价值形式,就是该商品中所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的简单表现形式。第三,简单价值形式是不充分的,只是一种胚胎形式,它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才会成熟为价格形式。商品A的价值表现在某种商品B上,只是使商品A的价值同它自己的使用价值区别开来,因此也只是使商品A同某一种与它自身不同的商品发生交换关系,而不是表现商品A同其他一切商品的质的等同和量的比例。然而个别的价值形式
41、会自行过渡到更完全的形式。随着同一商品和这种或那种不同的商品发生价值关系,也就产生它的种种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它可能拥有的价值表现的数目,只受与它不同的商品种类的数目的限制。这样,商品的个别的价值表现就转化为一个可以不断延长的、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的系列。二、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出现,可以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增加了,交换逐渐趋于经常化,一种商品不再是偶然地和别的商品交换,而是各与许多不同种类的商品交换了。用公式可以表示为:z量商品A=u量商品B=v量商品C=w量商品D=x量商品E=其他(20码麻布=1件上衣=10磅茶叶=40磅咖啡=1夸特小麦=2盎斯黄金=0.5吨铁=
42、其他)麻布通过自己的价值形式,不但同另一种商品发生社会关系,而且与整个商品世界发生社会关系。麻布就有了种种不同的简单价值表现。这种种简单价值表现的总和,叫做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同时,商品价值表现的无限的系列表明,商品价值同它借以表现的使用价值的特殊形式是没有关系的。20尺麻布的价值总是一样大的,但它同各种商品交换时却表现为各种各样的比例,这表明价值是不同于使用价值并决定交换比例的东西。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商品麻布的价值也真正地表现为无差别人类劳动的凝结。扩大的价值形式中明白地表现出商品的交换比例,决定于各种商品的价值量。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是未完成的,因为它的表现系列永无止境。扩大的相对价值
43、形式的缺点反映在与它相适应的等价形式中。既然每一种商品的自然形式在这里都是一个特殊的等价形式,与无数别的特殊等价形式并列,所以只存在着有局限性的等价形式,其中每一个都排斥另一个。人类劳动在这些特殊表现形式的总和中,获得自己的完全的或者总和的表现形式。但是它还没有获得统一的表现形式,即一种商品(麻布)有各种不同的价值样子,即各不相同的价值形式。三、一般价值形式如果把上面的公式倒转过来,可以得到一切商品都可以通用的价值形式,即一般的价值形式。当麻布分别与其他商品交换,其价值分别表现在各种其他商品上时,同时也就是其他商品分别同麻布交换,从而把各种不同的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麻布这一种商品上。1.价值形
44、式的变化了的性质同本节前面所说的两种价值形式相比,一般价值形式在性质上起了很大的变化:商品价值的表现,一是简单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唯一的商品上;二是统一的,因为都是表现在同一的商品上。一般的价值形式是所有商品共同活动的结果。新获得的形式使商品世界的价值,得以表现在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同一种商品上,例如麻布,因而使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它们与麻布等同而表现出来。每个商品的价值作为与麻布等同的东西,现在不仅与它自身的使用价值相区别,而且与一切使用价值相区别,正因为这样才表现为它和一切商品共有的东西。因此,只有这种形式才真正使商品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或者使它们互相表现为交换价值。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下,
45、由于一切商品作为价值都与麻布相等,所以它们之间就可以当作在性质上相同的东西互相相等。同时,它们既然是由同一种材料(即麻布)反映它们的价值量,所以它们的价值量也就可以互相比较了。商品世界的一般的相对价值形式,使麻布取得了一般等价物的资格。麻布自身的自然形式成为这个世界的共同的价值形态,因此,麻布能够与所有商品直接交换。而织布这种生产麻布的私人劳动也就取得了一般社会形式,取得了与其他一切劳动等同的形式。因为麻布现在成了一切人类劳动的化身,把麻布与各种商品相等,也就是把各种具体劳动化为它们共有的人类劳动的性质,因此,就明白地表现出了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的性质。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等价形
46、式的发展程度同相对价值形式的发展程度是相适应的,但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在简单价值形式中,一种商品的简单的或个别的相对价值形式使另一种商品成为个别的等价物,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两极对立还没有固定下来。在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下,一种商品的价值在其他一切商品上的表现,赋予其他一切商品以种种不同的特殊等价物的形式。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中,两极的对立开始固定下来了。在一般的价值形式中,一种特殊的商品获得一般等价形式,因为其他一切商品使它成为它们统一的、一般的价值形式的材料。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一般等价形式作为价值的一种形式,它可以由任何一种商品充当。一种商品处于一般等价形式,只是因为它被其他一切商品当作等价物排挤出来。这种排挤最终限制在一种特殊的商品上,此时,商品世界的统一的相对价值形式才获得客观的固定性和一般的社会效力。等价形式同这种特殊商品的自然形式社会地结合在一起,这种特殊商品就变成了货币商品。它特有的社会职能就是在商品世界里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也成了它的社会独占权。在历史过程中,商品金夺得了这个特权地位。4.货币形式金本来也是商品,曾经或者充当过个别的等价物,或者充当过特殊的等价物。后来才逐渐地在或大或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