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221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645011422韦素园传略.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远志宏才厄短年韦素园传略韦 顺(韦丛芜的侄子、新华社高级记者)“君以一九又二年六月十八日生,一九三二年八月一日卒。呜呼,宏才远志。厄于短年。文苑失英,明者永悼。”这是鲁迅先生一九三四年四月代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三人为韦素园书写的墓记。言简意赅,评介中肯。韦素园的一生只有三十年。这短促的人生旅程,他是怎样走过的呢?素园生于安徽省霍邱县叶家集的小商人家。这个地方古名鸡父城,春秋时代就有了。它南枕大别山,西临史河,与省内金寨县、河南的固始县相毗邻,是两省三县交界之地。它地势平坦,物产丰富,交通顺利,人烟稠密。霍邱县志上有这样的记载:“邑中舟车之集,商贾所凑,以叶家集为最。”许多土特产如木、竹、编织

2、器皿等,均以叶集为集散地。象郊区柳树乡,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家有竹园。民主革命时期,叶集是苏维埃革命根据地的一部分。据老人回忆,大约一九二四年,叶集附近就建立了党的组织。素园原名崇文,兄弟姊妹六人,他排行第三。他开始读书发蒙是进的私塾。在这里他打下了古文的基础。这时候素园就具有对封建迷信和不合理事物的反抗精神。他倡议并带头剪去头上的辫子,引起乡民的惊讶和议论。鲁迅先生在纪念韦素园的文章中说:“他太认真,虽然似乎沉静,然而他激烈。”这话最切中地说明了素园的性格特征。他才几岁的时候,家里大人中有谁说了他一句他不如意的话,他就往房角一坐。闷声不响,不吃不喝,啃着指甲不理任何人,一直到说他的人走到他面前

3、说几句好话,三幼三拉,他才恢复常态。素园从小就是个循规蹈矩从不说谎的孩子。有一次,他失手把家里准备为大哥的婚礼办筵席而新买的十只大瓷碗打破了一个。爸爸回来,看到地上的碗片,大发雷霆,喝问是谁打碎的。家里人都不敢作声。他却从屋内走出对爸爸说:“是我上午打碎的。“爸爸举手要打,他低着头哭泣,一动不动。爸爸的手又慢慢放下:“好吧,以后要当心点。”爸爸说的很和气,说完就走出去了。可素园还是哭个不停,谁也拉不走他。他不吃饭,也不理人,直到疲劳已极,倒在地上睡着了,妈妈才把他抱到床上去。一九一三年素园十一岁,离开家乡到一百四十里外的霍邱县城县立小学读书。有一天他在上学途中,在埋蛇沟边看见一条蛇。他花费很大

4、工夫把蛇打死,然后又扒土,把蛇埋好。他赶到学校,迟到了半小时。老师责问他为什么迟到,他叙述了打蛇的经过。老师听后说他贪玩,弄蛇误课不应当。素园不同意地说:“老师,你不是在埋蛇除害的故事吗?你还说,这条埋蛇沟就是因为这件事情起名的,为什么我打蛇埋蛇就不对了呢?”老师说:“孙叔敖打死的是毒蛇。我向你们说过,因为人见了这种毒蛇就要死的,所以他觉得自己倒霉,遇见了这种蛇;自己该死算了,可别让别人再遇见它,于是他就把它打死埋掉。你今天在路上看到的小蛇,肯定不是当年那种毒蛇。路边小蛇多呢,你未免太认真啦!”素园认真地说:“我怎么知道它不是毒蛇呢?反正我打蛇埋蛇总没有错。至少也可以免得让小同学们见了它,吓得

5、惊叫吧。”老师看着素园那认真的表情,摇头叹息说:“你这孩子太认真了,太认真了!”公元一九一三年,中国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各地风起云涌兴办学堂。当时叶集也出现了革新派,以孟述思、台介人、董琢堂、韦凤章、陈伯咸、朱蕴如、管坦安为代表,在叶集办一所小学,校址选在火神庙。庙内菩萨众多,其中老君、神农、文昌君最上,故火神也称三圣宫。既要借庙办学,就得推倒菩萨。哪知风声一传出去,以清朝八贡阎杏荪、秀才尤世生和尤恒谷为代表的守旧派,仗状在霍邱城里的翰林李晓峰、绅士裴伯三为后台,阻挠办学。他们利用一些人愚昧无知,煸动迷信,说推了菩萨,得罪了火神,叶集全镇要失大火。接着他们拉拢了一批铁匠出来反对,这样,推菩

6、萨兴学的事不能立就。于是新派就在庙旁的几间简陋的旧屋里办学。一九一四年初春,韦素园、韦丛芜、台静农、李霁野、安少轩、安仲谋、李仲勋、张目寒、陈世铎、陈东木等都进了学堂。孟述思虽然是清朝举人,但怀才不遇,感到报国无门,对清政府的腐败深恶痛绝。他回乡办学,意在教育后代,唤起民众,复兴中华。他创办学堂,是想借览西学,中西合流。学校当时开设了国文、算术、地理、历史、卫生、体育、美术、音乐等课程。当时的口号是“刚日读文、柔日读史,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这种新学的影响下,时间不长,师生们都感到学堂与庙宇并立,颇不相称。于是酝酿“废塑像,立新规”,“大破三圣宫,砸烂火神庙!”学生中数韦素园最积极,以他为首

7、的几个积极分子,向同学解说破废立新的意义,很快团结了一批同学。这时候同学形成了两派。反对的是原来就反对办学的旧派人物的子弟和他们联络的同学。不过相持不久,韦、安、李、台几家的学生就占了上风。这是因为,一来学堂有些教师是他们的后台,二来旧派中的阎八贡与这几家也有点亲戚关系。阎八贡是盘踞叶集的实力派,他看到学堂已经办成,再反无用;新派势力日增,不如因亲戚关系卖个人情算了。所以他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不出面阻止。反对派失去了这个台柱子,也就甘拜下风了。于是素园一伙带着同学,呼呼啦啦一下子就把三圣宫内的大小菩萨全推倒砸烂了。他们在庙门前挂上明强小学的牌子,在大门上贴出“圣贤立之教;国民兴于斯”的对联,又

8、把门内庙柱上的旧对联取下,换上新对联:“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涵养成转深沉。”门头横联是:“开化民智,教育英才。”此举震动了叶集五里长街,一时成为人们的中心议题。在同学中,韦素园是最用功的一个。他因成绩优异,颇为教师喜爱和器重。教师中董琢党是秀才,被誉为经纶满腹,教学有方的楷模。他教国文和历史,因见素园学而不厌,课堂所授他已“吃不饱”,于是便常常给他单独讲授。这期间,素园系统学习了中国历史,他对历朝历代,背得滚瓜烂熟。为了丰富自己的知识,他常常彻夜不眠,孜孜以求地博览群书。他最喜欢的诗是岳飞的“满江红和文天祥的正气歌。有时候他俯首沉思,有时候他凝视遐想,而这时候常常从他口中可以听到:“三十功名尘

9、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歌声。他的同班学友陈世铎曾经这样描绘过他:像貌秀伟,体健身强,胸襟开阔,语言直爽,态度谦霭,个性倔犟,去华从简,衣着端庄,爱静亦动,静动有方,喜歌爱画,酷好诗章。在平常,韦素园也给人一种似乎不苟言笑的印象。当一些朋友聚在一起谈论什么问题的时候,开头,他总是沉默的时候居多,坐在一个角落里低头咬着指甲凝神地听。到了他认为需要发表意见的时候,他就开口了。他那沉着缓慢而宏亮的声音,立即吸引了所有的注意力。他的一席分析、论证和结论讲完以后,这也就常常是热烈争论的终结。素园也是能和别人一起游戏的,不同的是他常显出一般孩子们所不常有的那种刚毅气。在明强小学的

10、时候,放学后孩子们喜欢玩的游戏,是用地头的土块“打仗”。孩子们以往地相近者为一伙而分为集南集北两伙。素园、丛芜兄弟,安氏兄弟、霁野兄弟和另外二三人为“北头一伙”,“南头一伙”常有二三十中的土块,一边勇猛地前进,于是几个兄弟也就跟着前进,一块田一块田地追过去,跳过地边的小溪,冲进对方的“阵地”,把“南头一伙”打得落花流水,方才“鸣金收兵”。这时候,素园兄弟们得意地唱着哼着回到家里。素园干什么事都有一种咬牙干到底的精神。在私塾发蒙的几年,塾师对学童写字、读诗要求很严格。不合格者常挨手心。素园总是知难而进,优于别人。他写字时专心体味,一笔不苟。一连几年,他临颜柳,习魏碑,逐渐写出了自己的风格。同学中

11、有人夸他的字是柳体的架子,颜体的面子,已自成一体。他听后总是摇摇头微微一笑。有几年,春节一到,左邻右舍和镇上的亲友,都来托他写春联。在谦辞不了以后,他就将一卷卷红纸收下,然后坐下来磨墨。他写春联,从来不让要春联的人磨墨,一来因为客气,二来他认为外行人性急,墨磨不好。等他慢慢把墨磨得浓度适中时,常常手指酸麻得不能提笔。于是他就温习功课或看看闲书。恢复过来以后,他便悬腕慢书,一写就是通宵,不全部完成,决不搁笔。写完以后,他满抱纸卷一家一家送。当时虽然邻里在交往中有送礼的风气,但素园每次送春联到各家去以后,总是空手而返,决不收受谢礼。素园不仅字写得好,也会写旧诗词和对联。有一个他用对联反对先生体罚学

12、生的故事很有意思。因为素园读书成绩好,每学期大考后发榜,他总是第一名。所以一些功课较差的学生,都喜欢找他帮助。素园对找他的同学,也总是有求必应。有一回,老师对几个好顽皮而成绩又不好的学生施行惩罚,令他们星期天到校做功课。老先生对学生说:“我出个对子你们以,谁对上了谁回家去。”说着就哼出了上联:“童子喜地欢天,偶遇星期放假;”这几个调皮蛋怎么也对不上。一个孩子急中生智,报告先生说要解溲,他跑出来赶紧找到素园求助。素园听了情况,认为先生这样难为学生太过了,就帮助他们对了下联:“先生咬文嚼字,偏当日曜出题。”先生不相信学生出去解个溲马上就能对上对子,便逼问究竟。孩子们只好如实“招供”。老师不相信学生

13、出去解个溲马上就能对上对子,便逼问究竟。孩子们只好如实“招供”。老师虽然很不高兴,但对素园也无可奈何。素园倔强的性格,不仅表现在对发生在他面前的事物的爱憎上,更表现在与自己有关的事情上。这里也有个有趣的撕榜的故事。这事发生在一九一五年明强小学一次期末发榜的时候。榜贴出来,素园名列第一。同学们正围着看榜,抄榜员王鉴堂开玩笑地对素园说:“韦崇文,你这个案首是你兄弟让给你的啊!”同学忙问是怎么回事,老王告诉大家,素园因病缺考一门课,因而总分比弟弟少了,可他们在校任教的大哥认为,弟弟列首,哥哥不好看,反正自家兄弟,名次换一下与别的同学无关。素园听着,二话没说,上去就要撕榜,吓得老王一把拖住他:“撕榜!

14、还了得!”可是过了一天,人们发现榜上“韦素园”三个字还是被抠掉了。素园在少年时代写下了不少诗歌,惜未能保存下来;今天我们见到的只是一鳞半爪罢了。不过,仅从这星星点点的雪上鸿爪中,我们也能察见他的性格和资质。有封建等级观念的教师,有时在课堂上讲一些上智下愚的故事,宣扬人有高低贵贱之分。素园对此非常反感。有一次上图画课,教师放在讲台上的标本是一棵挺然竞放的兰草。同学们都对着标本比葫芦画瓢,唯独素园画的一株兰草与众不同:花头举得老高,而叶子却很低。同学们不解其意。陈世铎问素园:“你怎么画败叶?是不是今天与我斗蟋蟀败了,表示甘振下风了?”素园笑笑说:“扯哪里去了。”然后拿起笔在画纸上添了一句题诗:“英

15、雄不沦出身低!”一九一四年秋天的一个下午,课外活动时,素园与几个同学在校园玩耍。一个学生看见墙上冒出一棵鸡冠花,便对素园说:“你会作诗,能不能用你的小名文魁来一首,文字起首,魁字落尾?”素园两眼凝视着鸡冠花想了一想,即随口吟道:文冠屹立不乞栽,壁上挺然独自开;抛却人间尘俗气,今朝敢与菊争魁。当时,伙伴们不仅佩服他文思敏捷,也感到他在诗中流露出了自强不息,奋发向上的志气。还有一次,素园借一张半身照的像片抒发胸怀,写了一首七律:微露形骸未出头,慵从尘世论交游。防身无物唯书卷,立志有心乘骅骝。愿与雄风扶海立,忍教明月共溪流。他年若得男儿志,大地苍茫任我求。这一年的重阳节,学校组织秋游。素园和同学们结

16、伴而行,一路上唱着素园写词、他兄长韦凤章谱曲的旅行去的歌子。大家唱着“进,进,进!抖擞起精神去旅行市镇乡村,处处关心,土产方言,风俗人情,尽采集执手携回动植物标本从今益信校外果然有课程。”不一会,到了距叶集十五里的观山。大家爬上山腰,看见有个九仙洞,洞前香烟缭绕,很多人在给九仙叩头。素园年少气盛,看不惯这景象,便对同学说:“我们打了叶集的火神,不料这里还有九仙,岂能容得!”说罢,展纸挥毫,怒斥九仙:“当今海内分裂,世衰道危;时值军阀混战,乾坤不宁;有志中华儿女,投笔从戎;立誓参加革命,不惜牺牲;九个石丑不闻,戎马倥偬;辟野石壁伫立,苟且偷生;香烟缭绕“显灵”,荒谬绝伦;游客特此警告,勿愚黎民!

17、素园书毕,意犹未尽,在返回学校后,又写了一首题为斥九仙的七律诗。小学期间,素园对历史也表现了特殊的兴趣。他喜受卧薪尝胆、专诸刺王僚、荆轲刺秦王、苏武牧羊等历史人物故事,并对一些人物写过评价。如对荆轲,素园写过如下的话:於期头,督亢图,英雄伴;怒发已冲冠。千金重一诺,岂惧易水寒。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关。风萧萧,路漫漫,不思还;只为赴国难。凌历越万里,逶迤过千山。回思高堂,苍颜白发,泪洒透胸衫。受委任,斩私情,从公义,于心悲又欢,从客秦王殿,昂首锋刃间。尽忠又尽孝,此事古难全。且看古今多少,壮士侠子情绵绵。我们从素园对荆轲的一席话中看出,素园不仅熟知了荆轲刺秦王的历史故事,而且对历史上歌咏这件事的

18、诗章,也是读了的。象“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关”,“凌历越万里,逶迤过千山”等句,显然是从晋朝文学家陶渊明的咏荆轲的长诗中套搬来的。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能够将自己读到的喜爱的诗篇摘句运用到自己的作品中,这也颇显出了他的聪慧。一九一五年春,清明踏青。素园邀陈世铎、李仲勋、安少轩、安仲谋、张目寒等到毗邻的河南省固始县胜塔寺郊游。当天雨后初霁,风和日丽,素园等一伙玩的很痛快。归来后,国文教师董琢堂命大家以郊游所见,写一篇日记体的作文。素园的日记写的是一篇借题发挥的爱国主义的诗篇。违素园的这篇日记系当年同班学友陈世铎提供,文如下:佳节清明桃李笑。杏雨初霁,和风宜人,邀三五学友,郊外踏青。看户户门插杨柳,

19、概纪念晋臣子推。渡清流史水,过白银沙滩,听鸟鸣啁啾,看绿柳含烟,说说笑笑,指点江山。不多时胜塔寺就在眼前。仰观流云飞绕,松柏蓊天。进得山门,悄悄静静,落叶无人扫,苔藓满阶青。未见老僧在庙,但见小童嬉笑。经曲径,绕回栏,又见大雄宝殿。三尊大佛居中端坐,十八罗汉侧列两边,观音大士,慈眉善眼,能够降福人间?四大金刚,扬眉怒目,敢于执法如山?离开大雄殿,来到清游观,大殿三间,回廊两边。一位大汉端坐,看他非神非仙,身披滚龙袍,头戴冲天冠,脚登五彩履,碧带围腰缠,紫面长髯,潇洒威严。一条盘龙棍,斜倚在身边。呵!原来是你,大宋朝的开国始祖,马上皇帝。人道你,东闯西档,南征北战,打下了一统江山,堪称英主楷范。

20、我道不然!陈桥起义国基奠,就该为国为民。为何即位不久,耽于酒色,听信谗言。开国元勋因直谏被斩,你耍权术说酒后失算。欺世盗名,千夫责遣。君位传至徽钦,二帝实在无能,远忠臣,亲奸佞,内政不明,致异族侵汉,外患频仍。金人犯我,国土分割,哀鸿遍野,涂炭生灵,微、钦二帝被俘,在北国观天坐井。家难国耻,史书鲜见。汴京沦陷,康王南迁,建都临安。本该鉴前辙,思国三军,扫敌阵,金人胆寒;为什么,十二道金牌召回,终使黄龙未捣身先死,常叫后人泪透衫。北南两宋十八代,三百余年,到头来揖让成吉思汗。朱元璋揭竿起义,国土复,归于汉,大明一统好江山。哪知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十七世,到崇祯,也因内奸作乱,国运难堪

21、。李自成又举义旗,闯天下胜利进京。又谁知,吴三桂出卖灵魂,引清兵,进关内,异族又专政。满清腐败,列强觊觎,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割地赔款,忍辱偷生。爱国伟人孙中山,创革命,历险艰。武昌城头炮声响,震动河山。天翻地覆,排满兴汉,凯旋高奏,数千年帝制推翻。国旗迎风飘扬,四亿同胞心欢。哪知恶魔刚驱逐,妖雾又现,袁世凯,握兵权,又搞洪宪,殃民祸国罪滔天,天地震怒,人神共怨。我今天借你盘龙棍,前去锄奸。决不能叫假皇帝执掌河山,决不能叫四亿同胞再受熬煎。待我大功告成,再来归还。我们知道,一九一五年的神州大地,正处在前进与倒退,民主与专制,光明与黑暗,革命与反革命的殊死搏斗之中。腐朽没浇的清政府虽已被推翻,但

22、是卖国求荣的袁世凯,却又要做皇帝梦,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举国不宁,民怨沸腾。中国向何处去?已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少年的韦素园,面对如斯国是,时时忧念不已。这篇借题发挥的日记,表露了他时时萌动的爱国之志。这篇日记受到国文老师的赏识,曾在全班叫学生朗读。课后,陈世铎等几个好友向素园祝贺,说他名扬全校了。国文老师怕素园年幼,经不起表扬,担心他会骄傲,担心他会骄傲,便给他上小课,特远了颜氏家训中勉学第八中的一段话授他:“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忽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在教师的严格要求下,素园从小也养成了谦虚谨慎,宽人严己,颇

23、能自治的品格。他在学习本上用楷体恭恭敬敬地抄下了勉学第八,并且能够背诵。一九一五年夏,素园以全优的成绩在明强小学毕业了。董琢堂老师在临别赠言中,给同学们讲了学海无涯需勤奋的道理,勉励他们终生不懈。素园听后,感慨颇多。当晚,他又拿起颜之推的家训读起来:“夫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讲论文章,春华也,修身利行,秋实也。”“人生幼小,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因须早教,勿失机也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老而学者,如秉烛夜行,犹贤乎瞑目而无见者也。”读毕,夜已深,然仍无睡意。他拿笔写下了一则读后感。素园小学毕业后,因家境窘迫,只好到离家二百多里的阜阳县,去上公费的第三师范学校。那时候正值第一次

24、世界大战。老师对帝国主义的侵略与欺压,有了一些认识,常用一些中国遭受列侵略凌辱的事实,广泛地向学生灌输爱国主义思想。同时,这时候“军国民”的思想很流行。“好铁不打铁,好男不当兵”的歌谣,已变成了“好铁要打钉,好男要当兵”的口号。青少年走起路来都要昂首挺胸显出雄赳赳的气派。年幼的韦素园当然还认识不到这次大战的帝国主义性质。相反,在“班超投笔从戎”、“大丈夫庆马革裹尸而还”等一类思想鼓舞下,常萌报国之志。他一想起鸦片战争以来,反动卖国的政府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常常激愤高歌“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在中国对法宣战后,一九一八年春,素园抱着满腔热忱,要把爱国思想雪耻之志见诸行动。

25、他毅然离开师范学校,到北京参加祺瑞所办的参战军。这时候素园才十六岁。由于他的勤学,显得早熟。他不断思考当时青年面临的许多重大问题。在参战军时间很短,他就识破了那里的骗局,又坚决离开了。这时候,素园的大哥韦凤章已在长沙任湖南省第一区(兼第四区)省视学,又兼任省通俗教育书报编辑所所长。于是他就到了长沙,进了法政专门学校预科读书。那时候统治湖南的是皖系军阀张敬尧。这家伙是一九一八年三月,直皖联军击败汀桂联军,赶走了他们驻汀司令谭浩明以后率军入湘的。他爬上了湖南督军兼省长的宝座,在政治上搞专制高压,摧残教育,钳制舆论;在经济上敲骨吸髓,搜刮民财,罪行累累,罄竹难书。有篇湘灾纪略的文章就说:“杀戮之余,

26、继以淫逼”,“拦路以劫客,临田而夺牛。”所以当时湖南流行着一首愤怒和痛恨张敬尧及其兄弟敬舜、敬禹、敬汤的歌谣:“堂堂乎张,尧舜禹汤,一二三四,虎豹豺狼!”这是驱张的先声。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推动了全国的民主浪潮。进步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纷纷组织社团,出版刑物,长沙一地就有救国周刊、明德周报、女界钟等多种,而其中战斗力强的数毛泽东同志主办的湘江评论。在一九一九年七月十四日的创刊号上,毛泽东同志就指出:“自世界革命的呼声大倡,人类解放的运动猛进,从前吾人所不置疑的问题,所不遽取的方法,多所畏缩的说话,于今都要一改旧观时机到了!世界的大潮卷得更急了!”在这个大潮中,长沙爆发了“驱张”运动。学联发

27、表的宣言揭控张敬尧:“植党营私,交相为病,如昏如醉,倒行逆施,刮削民膏,牺牲民意,草营人命,蹂躏民权,置人民于何有之乡,惟一己之骄奢是纵。”一时间,京、津、沪响应,报纸发表了反张时评。毛泽东是“驱张”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斗争取得了胜利,张敬尧仓皇离湘。韦素园从自己投军中得到的一点教训知道,军阀乃国之巨奸,民之大害。他到长沙后在给友人的信中,常将张敬尧的反动嘴脸和倒行逆施加以揭露。所以“驱张”时,他积极参加了这场斗争,并且在给友人写信时介绍了斗争的景况和胜利。一九二年夏,素园的大哥转安庆任职,素园也就从长沙到安庆,考入了安徽法政专门学校。进校不久,安徽又发生了驱逐皖系军阀马联甲的“驱马”运动。

28、马联甲用血腥的镇压手段检杀了学生姜高琦。于是群情激愤,更大规模的反抗斗争展开了。韦素园全身心扑了上去。他被推举到省学生联合会担任领导工作。迎着斗争风浪,他参与编写、印刷、散发传单,积极宣传、鼓动群众,那不分昼夜,不怕镇压的革命精神,又充分表露了他认真、激烈的性格。这次斗争以马联甲下台胜利结束。这时,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号召和鼓舞下,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上海建立了一个革命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了培养推动下,上海建立了一个革命组织“社会主义青年团”。为了培养革命的新生力量,选拔优秀分子去苏俄学习,社会主义青年团办了一所外国语补习学习。一九二一年初,一批新文化和学生运动的积极分子被推选到上海进校

29、学习,韦素园便是一个。此外还有刘少奇、任弼时、肖劲光、蒋光慈、曹靖华、吴宝鹗、瘳化平、许之祯、澎湃、罗亦农(觉)、马念一(哲民)、李启汉(森)等二十多人。他们怀着满腔热情,如饥似渴地贪读着共产党宣言等马列著作。当时,这一伙青年人对十月革命诞生的新苏俄不了解,只知道那里工农当了国家的主人,苏俄政府废除了帝俄时期与中国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这些新事物象磁铁一样地吸引着他们的心。到办俄去,去学习革命道理,回来闹革命,改造旧中国!这是韦素园和他的同学样共同的心愿和理想。在学习班里,素园他们除了由俄籍华人杨明斋讲授俄文外,还请当时名流开讲座。如复旦大学教授陈望道就不止一次来讲授了他自己翻译的共产党宣言。团组

30、织负责人俞秀松也作过多次讲演。他们上午学习,下午参加社会活动,刻钢板印传单,或到工厂做工,一面挣点零用钱,一面做社会调查。遇到纪念日,就参加游行或讲演等更大规模的活动。一九二一年“五一”劳动节,他们参加了党的小组领导的庆祝会,并在会场和大公司的墙上贴标语,散传单,作宣传,一时间震动了行人,忙坏了巡捕。这次行动也振奋了当时沪上的报界。民国日报、时事新报和同情新文化运动的报纸,或发消息,或发社论,表示支持。在这段时间里,韦素园为了传播马列主义,把自己学过的共产党宣言和一些著名文章,寄给家乡的亲友,寄给自家的弟侄。这些红色的精神食粮在家乡营养了一批有志青年走上革命征途。他的几位亲友很早就参加了共产党

31、。他的弟弟丛芜本来打算也去上海,与哥哥一道去苏俄学习的,因哥哥他们的行期提前而未成。他的堂妹崇贞和侄女德芳,在稍后的年代也加入了当时还处于秘密活动状态的家乡的共青团,接着去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素园得知此事非常高兴。后来,他们又跟着党北上抗日,进行名震中外的长征。遗憾的是,此时素园已与世长辞。一九二一年初夏,组织安排素园他们自筹路费赴苏学习。素园的大哥在自己不多的薪俸中,挤出一笔钱寄给弟弟做川资。吴宝鹗靠叔父的接济,还有的求之亲友,总之都积极地为能赴苏学习而尽力设了法。杨明斋给大家写了秘密介绍信,并介绍了路途情况和应注意事项。但在表面上,他们临行时拿的是组织上交给他们的做生意的护照。他们分成几个小

32、组,彼此装着互不认识。韦素园等从上海吴淞口登上开往日本的大客轮,驶向长崎。船到长崎,因日本国的检查盘问,停留了一些时日。从长崎到海参崴,已是北风呼啸,大雪纷飞了。海参崴这时还在日军占领之下。他们找到第三国际驻海参崴办事处,被安排在中国街上一家旅舍里。刘少奇与海参崴大学教授伊凡诺夫接上了关系,由他安排去伯力的行程。伯力已由苏联红军控制。中国军阀政府驻海参崴的总领事馆对这批青年很注意,听说要去苏俄,便以为是孙中山的人,还抓了刘少奇等几个人去审问了一通。没有问出什么来,只好放了。当时俄国内战在西部已经结束,十几个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也以可耻的失败而告终。但在东部海参崴一带,战事仍在进行。隆隆的炮声,时

33、有所闻。据曹靖华在往事漫忆中回忆说,韦素园他们从海参崴乘车去伯力时,负责同志交代:“环境复杂,斗争严酷,红白难辨,凡事务必细心、沉着,机智而果决。每人所带机密证件,千万妥藏。路上不遇真正红军,既不能暴露,也不能丢失。暴露了丧命,丢失了不能入境,要准备敌人连头发丝都一根根检查。”他们出发的当天,就遇见红军与白匪交战。途中艰险,难以备述。而最使素园他们惊心动魄的一幕,是车上的一次突如其来的大检查。当时,红军和白匪身上都没有标志,好人坏人分不清。日本又常派间谍进入红军区域刺探情报,进行扰乱和破坏。所以红军不得不提高警惕,对西去的旅客严查。韦素园这一行人上车不久,就引起了俄国兵的注意。不一会,几位荷枪

34、实弹的军人检查起他们来。他们一边搜查,一边盘问,严肃认真,声色俱厉。素园他们既不能暴露身份,又要回答所问的一切,不免神情紧张;因为他们不知道站在他们面前的人是“红”是“白”。正在这生死攸关、千钧一发之际,一位同志的秘密证件被搜查出来,这真是晴天霹雳!同志们认为必死无疑!但刹那间,盘查的大兵们一下子把素园他们围起来,热烈拥抱、亲吻,连声称着“达瓦里希,达瓦里希!”哦!原来是红军。这戏剧性的一幕,给所有的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曹靖华在回忆文章中,这样描绘了当时的情景:“这时,列车飞驶的隆隆声,荒原上红骑军的马嘶声,车厢里响彻云霄的国际歌声,震天动地,响成一片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革命阵营人。在这硝烟弥

35、漫的革命战争烈焰中,在这暮色苍范的奇遇中,多么令人心花怒放啊!”韦素园后来向家人和亲友谈起此事,还能绘声绘色地叙述着详情。曹靖华还据此写过一个剧本,名叫恐怖之夜。到了伯力,韦素园他们受到了红军的热情的接待,住在一个招待所里。虽然吃的是难以下咽的黑面包,但呼吸到了自由的空气,彼此间再也用不着装着互不相识了。他们可以倾心交谈了。在伯力住了几天,正打算继续前进,忽然前面铁路被炸坏了,只好改乘轮船绕行。经过七八天的航程抵达布拉戈维申斯克。在一位华侨家里小住数日又乘车西去,经赤塔驶向贝加尔湖。这个湖三万一千多平方公里,最深处达一千七百多米,是世界上最深的湖,在每年五月解冻以后,湖水也是冷的。火车绕湖而行

36、,放眼望去,烟波浩渺,诱人遐思。韦素园想起了我国西汉年间的爱国志士苏武,他被匈奴流放在此地,饱尝了十九年的西伯利亚的朔风之苦,但始终保持着高尚的民族气节。想着想着,他哼起了苏武牧羊歌来穿越几十座山洞,绕过贝加尔湖,翻过乌拉尔山,到达了欧洲。又经过一段艰难的旅行,终于抵达大家日夜向往的目的地莫斯科,这是当时世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中心啊!他们被国际机关妥善地安排了住处。不几天,共产国际第三次代表大会开幕,韦素园他们被安排与代表们一起食宿,凭票旁听会议。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俄共的策略的报告,号召全世界无产阶级沿着俄国工人和农民的道路前进,赞扬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劳动群众的觉醒和斗争。大会结束后,韦

37、素园他们就进了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学习。东方劳动大学是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政治大学。学生多半是苏俄东方境内的少数民族中来的,少数是中国、朝鲜、日本、印度、土耳其等东方国家的青年。名誉校长是斯大林。中国学生单设一班,学习的主要科目是共产党宣言、政治经济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俄文、军训等。学习生活非常艰苦。因为当时,年轻的苏维埃刚刚经历了革命、内战和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混乱、饥饿、贫穷严重地威胁着这个新生政权。韦素园他们白天上课,晚上站哨,星期天还得去工厂做工。每天按红军待遇领得的一小块黑面包和几个土豆,还不够一顿吃的。正如肖劲光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说的:“那时真是饿得难受。我们的课堂在四层楼

38、上,我们都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本来上四层楼算不了什么,可是那个时候上四层楼真困难啊,一步一步慢慢往上挪,中间还得休息几次,一次是走不到顶的。有时肚子饿得实在不是味道,就躺在铺上等饭吃,越等越饿冬天穿一件很薄的麻布做的黄色衣服晚上睡觉时,一个挨着一个,大家挤在一起取暖,只盖一件军大衣和毯子。”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中,大家的报国之志未减,学习的劲头很大,韦素园节衣缩食,挤出一点钱来从旧书摊上购买一些马克思和俄罗斯古典文学、苏俄文学的书籍。这就是鲁迅先生说的“窗前的几排破旧外国书”。这些书“在证明他穷着也还是钉住着文学。”也就在这个时候,罪恶的结核菌偷偷地爬进了他的肺部。韦素园他们在学习中的一大难关是俄

39、文未通。他们在上海虽学了几个月,但还不能直接听俄语讲课。曹靖华形容说,“那简直象没有牙齿的人啃钢条。”在这个关口,以记者身份先他们而到苏联的瞿秋白,被共产国际请来帮助他们。瞿秋白从百忙中挤出时间,给大家担任翻译和助教,并讲授唯物辩证法。在交往中,秋白同志以自己认真、热情和谦和的助人态度,赢得了大家的信任和尊敬。这期间瞿秋白前后写了许多游记和通讯,真实而又生动地将自己的民想发展过程,将在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最初的所见介绍给中国读者。他歌颂列宁,歌颂苏俄政府,歌颂新生政权的伟大创建者红军和工农大众。韦素园和蒋光慈、曹靖华因都热爱文学,所以爱读瞿秋白的东西,与秋白同志成了好友。这种友谊给素园以慰藉、

40、启迪和鼓励,使素园在艰苦的生活中勇往直前。他们的友谊一直延续着。他们先后归国以后,二十年代中期有几年他们都住在北京的时候,素园还常去看秋白,并向友人介绍秋白那种活泼、乐观、健谈和勇毅的革命精神。韦素园在苏联学习期间目睹了十月革命的现实之后,坚信:只有走十月革命的道路才能救中国。他曾对几个朋友说过,打算以研究介绍俄罗斯古典文学和苏俄进步文学唤醒民众为终生事业。一九二二年,学习还没毕业,因同学吴宝鹗、瘳化平生病,不能坚持学习,韦素园就与曹靖华冒着艰险护送他们返国,同时意在参加祖国解放斗争的行列。当年秋,他考入北京俄文法政专门学校。他学习认真,勤恳刻苦,成绩优异。课外他喜爱读柴霍甫、果戈里和勃洛克的

41、著作,并在一九二三年选择了梭罗古勃的蛇晴集。这期间素园和他的学友们,因为穷,时有断炊之虑,有时不得不写点文稿或典当衣物以维持艰苦的生活。但是他们很愉快,因为他们在学习中吸取了力量。他们有一个信念:中国有光明的前途,要为之实现而贡献力量。他们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互相鼓励。素园是这样一些青年的核心。一九二四年夏,在江苏常州弃官为僧的大哥病逝。这对素园是个不小的精神打击。这不仅因为大哥是他的经济泉源,更因为他们手足情深,相依多年。大哥给他的遗书是,叫他带领当时也在北京读书的弟弟丛芜返回安徽老家,以免在外地颠沛流浪。但是,他和弟弟相互抱头痛哭一场以后,商量决定留在北京,继续奋斗。芜弟当时还写下了一首忆

42、风章大哥的诗:“欲了尘缘为寺僧,白云缥缈忆知音。萧萧落叶心扉叩,阵阵风送游魂。一九二五年结识鲁迅先生,韦素园认为是一生中最大的幸福。他始终把鲁迅当做敬爱的良师。当时鲁迅先生每周到北京大学讲一次中国小说史。韦素园当时就住在北大对面的一个公寓里,经常旁听先生讲课,接触也较多。他经常向青年朋友们朗诵鲁迅先生的小说,特别是阿Q正传。这年春天,韦素园抱着参加实际革命工作的决心,去河南开封国民军第二军,担任苏联在该军任职的军事人员的翻译。临行,鲁迅先生借四十元给他作川资。但因为苏联军事人员在该军开展不了工作,几个月后返国了,素园也就又返回北京。接着七月间就由鲁迅先生推荐,经当时猛进杂志主编徐旭生介绍,到当

43、时在北京新创办的民报担任副刊编辑。他一上阵,就就遵循鲁迅先生“有一个阵地很要紧,这个社会太乌烟瘴气,不能沉默”的教导,向旧世界开炮。报纸名震一时。正因为这样,很短时间,便激怒了反动军阀张作霖,下令查封民报,扼杀了这个新生事物。不过,韦素园旋即在鲁迅先生建议和领导下,与曹靖华、台静农、李霁野、韦丛芜等,创办了革命文化团体未名社。九月,未名社出版部成立,刊行了鲁迅先生译的日本厨川白村的出了象牙之塔。一九二六年一月又创办了莽原半月刊,韦素园是责任编辑。在创刊号上就首先发表了鲁迅的著名战斗檄文论“费厄泼赖”应该缓行,明确提出了狠打落水狗的战斗名言。这个期间,在鲁迅先生对以胡适、陈源(陈西滢)为首的现代

44、评论派和以梁实秋等为首的新月派的批判中,韦素园等未名社成员始终积极拥护鲁迅先生。韦丛芜针锋相对,以“东滢”的笔名批评陈西滢的文章,鲁迅先生高兴地多次提起。一九二六年“三一八”惨案后, “段派的女子师范大学校长素园,带兵接收”女师大,并定几位教师为“共产党”。对于这种迫害伎俩,鲁迅认为“也是一种老谱,本来并不稀罕的。但素园好象激烈起来了。”他满腔怒火,憎恶那些道貌岸然的刽子手,一愤之下,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漱园”,直到林素园销声匿迹为人们遗忘后,他才恢复旧名。鲁迅先生“因为段祺瑞总理和他的帮闲们的迫压”,离京“逃到厦门”后,狂飙派的高长虹不断拨弄是非。鲁迅在京的时候,高长虹曾恭维鲁迅是“思想界先驱

45、者”,“是一个深刻的思想家,同时代的人没有及得上他的。”而现在却又大骂起来。他因韦素园退还和压下了高歌和向培良的稿子,便在狂飚周刊一九二六年十月十七日的一期上“大兴问罪之师”。在给鲁迅先生的通讯中说:“你呢,我们思想上的差异本来很甚接培良来信,说他同韦素园先生大冲突,原因是为韦先生退还高歌的剃刀,又压下他的冬天。冬天一剧,培良曾以友谊的关系帮助新女性稿件而被拒,现在又给韦闹,因此而感想及于冬天的命运之可笑,言下愤怒而凄苦。但此系私事,无须多说。所欲言者,则以此事证之,现在编辑莽原者,且甚至执行编辑之权威者,为韦素园先生也。素园曾以权威献人;今则用以自献;然权威或可施之于他人,要不应施之于同伴也

46、党同伐异,我认为是客观的真理何者为同,何者为异,亦漫无定论。以朋友关系说,钟吾为同,素园为异,以刊物说,莽原为同,其他刊物为异。然则即以党同伐异为是,编辑莽原,也不能于莽原内部而有所党伐也今者态度显然,公然以退还加诸我等矣!刀搁头上矣!到了这时,我还能不出来一理论吗?我曾以生命赴莽原矣!尔时安徽帮者则如何者!乃一经发行,几欲据为私有”。接着用威胁的口气对鲁迅先生说,“我对于莽原想说的话甚多究竟有没有说的必要,待几天再看。你如愿意说话时,我也想听一听你的意见。”在这同一期狂飚上,高长虹还有一封给韦素园的信,那口气更显得以势压人了。他说:“昨日接培良来信所述关于先生的一事,乃令我大不满意。与君初次

47、通信,乃以这种形式出之,殊非意计所及者!然而公事公言,奈之何者!事为先生所知,且以详给鲁迅先生信中,请参阅。数期以来,我已接不到莽原已深滋疑虑。今欲问先生者,则此事究为先生个人所独断,抑是霁野、滋疑虑。今欲问先生者,则此事究为先生个人所独断,抑是霁野、丛芜、静农所大家同意的?次请先生或先生等认清这几件事的性质,则:未名丛刊是一事,未名丛刊经售处又是一事,莽原又是一事。莽原编辑又是一事,未名丛刊经售处发行莽原又是一事。四请先生或先生等谅解,我同莽原的关系人所共知,所以我对于莽原有过问的责任。如先生或先生等想迳将莽原据为私有,只须公开地声明理由,或无理由而迳声明偏私的意见,解除我等对于莽原的责任,

48、则至少在我个人,对莽原仍同从前对民副的态度,为中国出版界多一种较好的刊物计,其他一切都可牺牲。否则,对外对内,我们不能吃这双料的暗亏!莽原须不是你家的!林冲对王伦说过:你也无大量大材,做不得山寨之主!谨先为先生或先生等诵之。”正如鲁迅先生说的:“素园在北京压下了培良的稿子,却由上海的高长虹来抱不平,要在厦门的我去下判断,我颇觉得是出色的滑稽。”对高长虹的这个滑稽表演,鲁迅“一声也不响。”于是高长虹更是攻击诽谤起来,在狂飙上又是作文、又是写诗,狂跳一阵。面对这种极端狂妄傲慢的恶劣态度,鲁迅先生说:“我已决定不再彷徨了,拳来拳对,刀来刀当”, “决定对长虹们给一打击。”这里有一点要揭明的是,高长虹之骂鲁迅,还有个不可告人的私心,那就是他的单相思:追求许广平。而那时许广平却在不时地和鲁迅联系,请教各种问题。“蒙在鼓里”的鲁迅先生,开始以为只是文章发表与否的纠纷。韦素园听到一些诬蔑鲁迅先生的谣言后,又认真激烈起来,给先生写信,忿然痛斥那些无聊之徒的无聊之谈。鲁迅一九二七年一月十一日给许广平的信中说:“那流言是直到去年十一月,从韦漱园的信里才知道的。他说,由沉钟社里听来,长虹的拚命攻击我是为了一个女性,狂飙上有一首诗,太阳要自比,我是黑夜,月是她。他还问我这可是真的,要知道一点详细。我这才明白长虹原来在害单相思病”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