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193710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中文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英文Interchangeability and Technical Measurement课程编码00010103课程学分2计划学时34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程授课语言中文考核性质考试前导课程机械制图、金属材料后续课程工程材料及应用、机械基础、机械制造工艺学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制订单位泗洪中等专业学校一、前言(一)课程性质 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是机械类和近机类各专业必修的一门重要的技术基础课, 它包含几何量公差与误差检测两大方面的内容,把标准化和计量学两个领域的有关部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与机械设计、机械制造、质量控制等多方

2、面密切相关,是机械工程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必备的基本知识技能。因此它不仅要求学生预先学完机械制图、金属材料等先修课程, 而且要求学生研究如何通过规定公差合理解决机器使用要求与制造要求之间的矛盾及如何运用测量技术手段保证国家公差标准的贯彻实施。以便为顺利地过渡到专业课程的学习及进行专业产品与设备的设计打下初步的基础, 故它在培养学生的机械综合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所需的知识结构中, 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课程不仅负有培养机械类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机械技术工作能力和开发创新能力的任务, 并为学生学习相关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起到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 而且为学生今后从事机械设计、研究和开发创新奠定必要的基础

3、。(二)课程基本理念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途径,以职业岗位分析为基础,以校内外实训基地为依托,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整体改革,实现教学项目与工作任务一致性,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一致性,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一致性。本课程立足于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突出对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理论知识的选取紧紧围绕工作任务完成的需要来进行,同时又充分考虑了高等职业教育对理论知识学习的需要。(三)课程设计思路1、坚持以“基础性与实用性有机结合”的原则,围绕职业的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2、便于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的应用。选出部分容易理解的内容可组织学生自学。为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

4、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可组织课堂讨论;使理论教学与动手操作有机结合,提高了教学效率,激发了学习兴趣,真正体现理实一体化。3、打破原有学科体系框架,采用项目驱动式有机整合。与机械制图的教学联系起来,分析各自的侧重点,共同进步。4、课程在每个内容实施前,先提出学习目标,再进行任务分析,使学生在学习开始就知道学习的任务和要求,引起学生的注意,之后针对相关理论知识进行介绍,方便学生的自我评价。5、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充分兼顾了让学生掌握与本课程有关的解题、运算、绘图能力和应用标准、手册、图册等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1、建立互换性的基本概念,掌握各有关公差标准的基本内容、

5、特点和表格的使用, 能根据零件的使用要求,初步选用其公差等级、配合种类、形位公差及表面质量参数值等。并能在图样上进行正确的标注。 2、建立测量技术的基本概念,了解常用测量方法与测量器具的工作原理,通过实验,初步掌握测量操作技能,并分析测量误差与处理测量结果。 3、具有运用手册、图册、标准、规范和查阅有关技术资料的能力。(二)具体目标名称学 习 目 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互换性的基本概念。2.掌握量块组合方法。3学会查阅有关的数值表,计算极限尺寸(或偏差)、间隙、过盈,确定配合种类。4初步掌握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5能正确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创新能力和工

6、程素质。培养学生通过文献工具获取信息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创新的科学思维与人格以及健康向上的学习精神;2.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成本节约意识。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分工合作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课程内容与要求(一)课程主要内容说明第一单元绪论(2时)介绍互换性的概念、种类、好处、实现互换性生产的条件。了解技术标准的作用及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第二单元测量技术基础(4时)介绍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的分类和计量器具的主要度量指标。第三单元尺寸公差与配合(10时)介绍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标准公差系列、基本偏差系列、常用尺寸

7、孔轴公差带与配合。了解公差配合术语的定义,熟悉尺寸公差配合标注的意义,掌握有关公差表格的查找方法。了解常用量具的结构和原理,初步掌握其使用方法,能对一般机械零件进行测量,并判断其合格性。第四单元形状和位置公差及检测(6时)介绍要素的分类和形位公差项目,掌握各形位公差项目标注的意义及常用检测方法。第六单元表面粗糙度介绍表面粗糙度的定义。了解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有关规定。掌握表面粗糙度标注的意义及用比较法判断被测表面粗糙度的合格性。(二)课程组织安排说明 这门课程的整个教学过程中,除必需注意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传授外,要能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教学互动

8、,以课堂讨论等多种形式教学,让学生参与其中,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本课程的重点和难点在于如何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猛发展,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针对课程的重点与难点,加强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监控,不断更新和改进教学管理手段,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优化课程内容。 (三)课程教学内容课程(含课内实践)序号单元(工作任务模块或实训项目)教学内容教学要求课内学时安排知识要求能力要求11、绪论互换性与技术测量简介能说出互换性的概念、种类。知道本课程的性质、任务与要求。能说出互换性的作用。222、测量技术基础测量技术基础量块能说出测量的基本概念、测量方法的分类。知道

9、测量误差的基本知识。能根据尺寸正确选用量块。能进行等精度测量的数据处理。433.1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极限与配合的基本术语及定义偏差配合极限与配合国家标准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零件能说出尺寸公差配合的基本术语,知道常用量具的结构和原理。能用公式法和公差带图求解孔轴配合的极限尺寸、极限偏差、极限过盈、极限间隙、及配合公差间的关系。能使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尺寸。1044.1几何公差及检测几何公差及标注形状公差及检测位置公差及检测能说出形出位公差的项目分类、项目名称及对应的符号。知道形位公差的定义及形位公差带,知道形位误差常用的检测方法。能说出形位公差各项目的含义。656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及

10、评定参数标注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检测能说出表面粗糙度的定义和主要参数,知道表面粗糙度的检测方法。能说出表面粗糙度符号、代号的含义。6复习、考试6合计学时34实验项目表序号项 目 名 称学时数1游标卡尺测量零件12千分尺测量零件1小 计2四、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本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与生产实践的结合,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中多采用启发式、讨论式以及生产中的实例影响等教学方法,在介绍课程知识之外,还及时介绍相关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的检测理念和检测设备发展的新动态,从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以适应社会经

11、济发展的需要。教学内容的优化及教学手段的更新,教学内容的选择对教学效果的影响是十分明显的,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应用能力和进行产品精度设计动手能力的培养来精选教学内容,注意引用实物和多媒体课件等进行教学,促使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二)评价建议1课堂讲授: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课堂讲授、实践环节相结合的方法,将几种教学方法穿插进行,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感性认识,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并以此提高教学效果,达到教学要求。2作业:多采用笔头作业、适当采用习题课集体批改。3实验环境:利用技术测量实验室的各种量具、量仪,对学生进行操作训练。4考核方式:过程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过程性考核

12、:作业+课堂表现;终结性考核: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闭卷);成绩评定:学期成绩=平时30%(作业20%+课堂表现10%)+期中考试30%+期末40%5能力培养要求:着重培养学生的选用公差数值、查阅公差配合表、标注公差数值和使用一般量具的能力。(三)教材编写与选用建议建议采用教材:王红 公差与测量技术 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04(四)实验实训设备配置建议游标卡尺、千分尺。常用材料实样若干。(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课程资源,如教学软件、多媒体课件等,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教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教师和有关人员可以依据本标准,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提高教学质量。(六)教学团队建议教学团队的建设必须要用长远的、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在不断优化结构的同时注重长远的建设和发展。教学团队作为一种团队形式,除了具有团队的目标性、互补性及合作性等共性外,还要有自己的个性特征,即梯次性、团队长期性与稳定性。制定人:祁明宏 审核人: 审定人: 批准人: 时间:2014-1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