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0217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主义论文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 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对比分析汪霞周红霞武汉理工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摘要】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科学社会主义和谐观来源于空想社会主义,又高于空想社会主义,而这既有内在联系有有本质区别,发掘二者的关系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关键词】科学社会主义空想社会主义和谐思想一、和谐思想的体系“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样的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在内的四位一体。这是我们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任何一

2、个政党,要实现长期有效执政,就要不断强化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竭力获取社会大多数民众的支持和认同,善于以协调、沟通、服务的方式来增强对整个社会的凝聚力,以巩固执政党的执政基础,实现执政党的执政使命。中国共产党作为一个执政党,从其宗旨和使命来看,更应以和谐社会作为其执政理念追求的目标。 和谐社会的目标体系包括经济和谐、阶层和谐、政治和谐、区域和谐、民族和谐、文化和谐、代际和谐、生态和谐等内容。和谐社会的内在机理为:利益整合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条件;执政党是实现社会和谐的核心主体;制度创新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基本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是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

3、系;二是增强社会的创造活力,即要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三是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四是运用社会组织实现和谐社会;五是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当然是稳定,它应该是活而不乱、活而有序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不能用绝对化的观点来看待对立面。其实,一切对立面双方必有其一致和共同的东西,否则它们就不可能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例如,社会化大生产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同的物质基础;市场经济体现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共通性;个体、民营和三资企业,它们在纳税、就业和满足人民多方

4、面需求上,是和公有制的目标一致的。因此,对对立面也应该坚持对立统一的观点,既要看到对立面相克的一面,又要看到对立面相宜的一面。从对立面中汲取有利成分,壮大自己,是和谐思维的鲜明特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促进对立面的结合,发掘新的力量源泉。正确地认识和扶植对立面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实现对立面的结合,发挥对立面斗争所不能起到的更大的积极作用。过去对对立面之间的作用关系理解得过于狭窄,只承认它们之间的对立和斗争,否认它们互助和协作的余地。既然对立面双方有相互一致的共同方面,它们就可以相互结合;既然对立面双方又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和优势,那么,它们之间的结合就有可能迸发出比对立面斗争更大的力量和作用。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实现对立面的双赢。对立面的结合开辟了新的发展模式,它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方消灭另一方,而是对立面的共存和双赢。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人们的交往增多,活动空间增大,彼此协调、选择和实现共同利益的机会和余地空前地增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实现双赢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这种双赢的发展模式,风险最小,成功的几率最大。 二、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的内在联系科学社会主义诞生前存在的、无产阶级先驱者的不成熟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和实践。空想社会主义产生于16世纪,终结于19世纪3040年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和成长时期剥削者与被剥削者间

6、对立的反映,是在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现代无产阶级先驱者的思想体系。它分三个阶段。16、17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对未来的理想社会制度只是一种文学描述;提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基本原则,如公有制、人人劳动、按需分配等,但还是一个粗糙而简单的轮廓;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方案时以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莫尔、闵采尔为代表。18世纪的空想社会主义主要特点是:认识进入理论探讨和论证阶段,并用“法典”的形式作出明确的规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对私有制、特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批判,对私有制引起的经济上的不平等,进而导致政治上的不平等的论述,对过去所有的国家制度都是建立在私有制

7、基础上、并为富人服务的分析等,已经接近历史的实际;有了初步的阶级观点,绝对平均主义的、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的、斯巴达式的共产主义是其突出特点;在设计未来理想社会的蓝图时,以农村公社和手工工场为原型。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摩莱里、巴贝夫为代表。19世纪初期的空想社会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顶峰的时期,其主要特点是:批判矛头直接对准资本主义制度;理论上提出了经济状况是政治制度的基础,私有制产生阶级和阶级剥削等观点,并用这种观点去分析历史和现状,从而预测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在设计未来社会蓝图时以大工厂为原型,完全抛弃了平均主义和苦修苦炼的禁欲主义,使社会主义成为一种具有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

8、文明的社会。这时期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以圣西门、傅立叶和欧文为代表。1824年欧文在美国印第安纳州买下1214公顷土地进行社会实验,开始新和谐移民区实验,但实验以失败告终。 19世纪初法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最早提出“和谐社会”概念,他从怀疑论出发,预言文明制度必将为理想的生活制度所代替。这个理想的生活制度,是他所设计的和谐制度;在进入和谐制度之前,先要经过保障制度和协作制度两个过渡时期。从生产特征上看,这三种制度都是协作制度,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因此,傅立叶的理想社会制度,也叫做协作制度。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是按照他的情欲引力理论构思出来的社会制 度。按照他的设想,这将是人类情欲引力能够不容阻碍地发

9、挥作用,人类情欲能够得到充分满足的社会。傅立叶把以往的政治学、道德学和经济学称之为非精确科学,说它产生的祸害并不比它许诺的幸福来得少些。他认为和谐制度就是人类固有的永恒不变的这三类情欲共同作用的结果,就是所有社会成员在这些情欲得到充分满足的基础上实行了和谐结合的社会。这种和谐社会,一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文明制度所创造的大规模生产,另一方面实行与文明制度的分散经营相反的协作结构,实现了大规模生产和协作结构的完善统一。傅立叶认为,分散经营的文明制度不能立即跨入这种和谐社会,而是要先后经过实行半协作结构的保障制度和实行简单协作结构的协作制度,才能进入实行复杂协作结构的和谐社会。傅立叶认为,由于人在物质方

10、面和精神方面的情欲都受到了压抑,劳动成了痛苦的事情。在和谐制度下,由于人的各种情欲都得到了充分的满足,劳动就恢复了本来的面目,真正成了人们的爱好,成了一种享受。傅立叶对平均主义作了彻底的否定,认为在和谐制度下,任何平均主义都是政治毒药。他用按比例分配来代替平均主义的原则。 傅立叶的和谐制度方案,是空想社会主义史上内容最为充实和思想最为丰富的理想方案之一。傅立叶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主张,在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占有引人注目的地位。在以情欲理论为基础的傅立叶学说中,禁欲主义完全失去了立足之地。傅立叶认为凡是符合人类自然本性的各种情欲都是健康的,和谐制度应当保证这些情欲得到满足,和谐社会中的人们应当享受比文

11、明制度中的显贵富人更为富裕的生活。 马克思关于生产社会性的论述是一个带根本性的观点,这个论述314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无论对经济学还是对社会学来说,都是研究问题的出发点。从这个根本观点出发,马克思批评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与李嘉图,因为他俩不理解生产的社会性。马克思批评了卢梭的社会契约论,认为他“通过契约来建立天生独立的主体之间的关系和联系的社会契约”只是一种假象。 马克思从方法论上揭穿了庸俗经济学家整套手法的有意识的目的:其一是把一般生产与生产一般加以区分,任何生产总是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上的生产,但生产的一切时代总有某些共同标志、共同规定。生产一般是一个抽象,但只要它真正把共同点提出来,定

12、下来,免得人们重复,它就是一个合理的抽象。生产一般是指由一个个特殊的生产部门如农业、畜牧业、制造业等构成的生产的总体。但生产也不只是特殊的生产,而始终是一定的社会体即社会的主体在由各生产部门组成的总体中活动着。没有生产一般就没有一般生产。其二是对生产一般加以分析,这个生产的一般本身也是由许多不同的历史部分抽出来的共同点构成的。其中有些属于一切时代,例如所有社会生产过程中都必备的主体(人)与客体(自然);有些是几个时代共有的,例如生产资料私有制;有些是最新时代和最古时代共有的,例如公有制。没有这些共同点,任何生产都无从设想。其三是对这个一般与共同点加以区分,对生产一般适用的种种规定所以要抽出来,

13、是为了不致因为有了统一而忘记本质的差别。例如,没有生产工具,任何生产都不可能。没有过去的、积累的劳动,任何生产都不可能。资产阶级经济学家之所以蓄意忘记这种本质的差别,正是为了将资本这个只有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才存在的社会关系变成“一种一般的、永存的自然关系”,并以此证明现存社会关系永存与和谐。 马克思认为,既然工资、地租与利润(利息)这三种形式是资本主义社会三大阶级的收入来源,那么结论只能是阶级斗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将会在这一斗争中瓦解。马克思据此预言,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发展将为未来的更高级的社会创造出必要的财富与生产力,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变化,经济关系以及与此相连的社会状况、道德状况和政治状况

14、也都要发生变化。社会上所有各个阶级在其发展进程中将会发觉,新的社会关系已把他们同其他阶级联系起来,他们处在新的地位,并被新的道德的和社会的风险所包围,被社会进步和政治进步的新条件所包围。马克思主义为我们开拓了新的经济的社会形态以及社会制度的前景。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粗线条地勾画的社会蓝图,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是向更高级的社会制度的过渡,并为这个过渡创造与准备条件。这种社会制度“将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爱的复活,但却是更高级形式上的复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三、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

15、和谐观的本质区别科学社会主义与空想社会主义和谐观的本质区别首先表现为科学社会主义区分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和谐。马克思对庸俗经济学家鼓吹的和谐经济论与空想社会主义者提倡的社会和谐作了非常明确的区分。前者以利益的和谐掩盖资本主义生产的对抗性质,用“交换”方式、“服务”形式掩盖资本与劳动的对抗性矛盾。这是一种为对抗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制度辩护的经济学说,马克思称之为“庸俗经济学辩护论”。法国人巴斯夏是庸俗经济学的一面旗帜。他竭力鼓吹的和谐经济论矛头直指社会主义者。他故意抹煞现存社会与未来社会的本质差别,把社会看作一个由和谐构成的整体,并且认定人的利益是彼此和谐的。彼此必然和谐的利益应由自由来

16、解决,相互对抗的利益才需借助于强制来解决。对前者,不加干预即可;对后者,则必须加以阻挠。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2高放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3巴斯夏和谐经济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詹真荣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想J社会主义研究,20061. 5孔祥峰空想社会主义视野中的和谐社会J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3. 6冷溶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11. 7李君如论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根据和理论意义J理论前沿,20062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