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0029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作业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意义.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辛探索及其当代启示霍 瑞(陕西师范大学 政治经济学院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摘 要:毛泽东作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不仅为中国的革命和新中国的诞生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而且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了艰辛探索和实践。在新时期,认真分析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科学划分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阶段,系统总结他在这方面的理论成果和历史局限性,对于我们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毛泽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思想框架 历史局限性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毛泽东在1956年开始提出的。在中国这样一个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

2、是20世纪的“世纪性难题”,为此,毛泽东进行了一系列艰辛的开创性探索,既有正确的成果,也有失败的教训,但这都是后人可资借鉴的宝贵经验,对于我们正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背景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间经过7年的新民主主义社会过渡而来的。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便成为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必须思考并且亟待解决的高难度课题。当时所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我们严重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鉴于当时搞社会主义唯一可以借鉴的只有苏联经验,我们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建设方面,一直沿

3、用苏联模式。毛泽东在1959年底至1960年初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曾经说过:“解放后,三年恢复时期,对搞建设,我们是懵懵懂懂的;接着搞第一个五年计划,对建设还是懵懵懂懂的;只能基本上照抄苏联的办法,但总觉得不满意,心情不舒畅。”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17118页.1956年初国内外形势的急剧变化,使毛泽东感到有必要也有可能改变目前的状况,以苏联为鉴,开辟一条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就国内形势而言,“一五”计划卓有成效,“三大改造”高潮的到来和顺利完成,大大提高了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望,中华民族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生产关系的急剧变化,

4、社会主义改造遗留不少问题需要解决,再加上1956年在经济建设上有些冒进,出现了财政赤字,许多城市出现了粮食、肉类和日常生活用品缺乏的现象,反映在政治上,就是出现了少数人闹事的问题。就国际形势而言,苏共二十大第一次揭露了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阴暗面和斯大林的错误,引起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社会主义国家内部的剧烈动荡,这对世界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共产党人是一次巨大的冲击,使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不能不重新进行思考,促使人们解放思想。因此,在苏共二十大之后不久,毛泽东提出了要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的任务。他在1956年4月4日召开的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就强调:“我

5、认为最重要的教训是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本国国情,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同我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的路线、方针、政策。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现在我们有自己的实践经验,又有苏联的经验和教训,应当更加强调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强调开动脑筋,强调创造性,努力找出在中国这块大地上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 吴冷西.十年论战(上).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第2324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毛泽东开始了历史转变时期的新探索。1956年4月发表的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发表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就是毛泽东探

6、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杰作。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框架及历史局限性在社会主义改造获得巨大成功,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之后,毛泽东发现了苏联模式的弊端,提出了“以苏为鉴”思想,领导党和人民开始了从1956年到1976年长达二十年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既得出了正确的理论成果,又有其探索的历史局限性。(一)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框架毛泽东对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为我们提供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伟大构想和宏伟蓝图。它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长达20年艰辛探索形成的思想框架,主要涉及以下几

7、个方面。第一,关于社会主义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最注重发展社会生产力。毛泽东作为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在他一生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高度重视生产力对于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作用,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1956年初,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六次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作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论述了社会主义建设中的十大矛盾,强调指出:我们的任务是要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努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1956年9月,在八大政治

8、报告的决议中明确指出,由于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基本完成,国家的任务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和中心工作,就是要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以逐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第二,关于社会主义发展“两个阶段”的思想。毛泽东从中国经济文化落后的现状出发,对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得出了符合实际的认识。1957年底至1960年初,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进一步指出:“社会主义这个阶段,又可能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不发达的社会主义,第二阶段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后一个阶段可能比前一个阶段需要更长时间。”之后,他多次讲到,在

9、我们这样的国家,完成社会主义建设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建成社会主义特别是建成强大的社会主义需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第三,在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动力问题上,毛泽东强调政治工作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强调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推动作用,要求不断提高公有化水平,要求所有制形式不断地迅速的从低级向高级过渡,最终实现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但鉴于苏联经验,他又提出了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步设想,认为“我们不能像苏联那样,把什么都集中到中央,把地方卡的死死的,一点机动权都没有。我们应当在巩固中央统一领导的前提下,扩大一点地方的权利,扩大一点企业的权力。” 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7

10、15页.1956年12月,在与民主人士谈话中,毛泽东又提出,“只要社会需要,只要有市场、原料,可以开夫妻店,可以雇工,可以开私营工厂,华侨投资一百年不没收,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70页.第四,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体制的思想。鉴于苏联、东欧国家的教训,在经济发展方针上,毛泽东提出了区别于苏联的中国工业化道路。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指出:工业化道路的问题,主要是指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发展工业必须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这是中国工业化的道路。20世纪60年代,这一思想进一步发展为“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

11、为主导”的国民经济总方针。另外,在论十大关系中,对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毛泽东进行了突破苏联高度集中统一模式的尝试。他提出中央向地方分权,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两个积极性比一个积极性好得多;既要有统一性又要有独立性,强调要使企业有自主权,发挥企业的积极性,国家、企业、个人三者利益必须兼顾,不能只顾一头。在企业管理体制上,他提出了“两参一改三结合”的管理原则,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群众相结合。第五,在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问题上,毛泽东提出了一些正确和比较正确的思想和政策。如将人民民主专政制度发展为社会主义性质的政治制度,使其既具有无产阶级真正

12、的国家政权性质,又体现了中国特色;创立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从世界范围内两种社会制度的根本对立与斗争中认识社会主义阶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反复性,以及由此提出的抵御和反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思想;强调加强执政党自身建设,反对腐败。第六,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对提高全国人民的政治思想觉悟和文化水平,造就一支强大的技术队伍和理论队伍有一套长远设想,提出一个十年规划。在意识形态领域,他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1956年5月2日,他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指出: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范围内,各种学术思想,正确的、错误的,让他们去

13、说,不去干涉他们。提出知识分子要坚持“又红又专”的方向和在全社会内广泛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二)毛泽东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局限性毛泽东是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神,他的理论和实践不能不受历史的局限和个人的局限。他所领导的中国社会主义事业是前所未有的事业,没有成功的模式可以借鉴。因此,在这个过程中,挫折和失误是不可避免的,道路必然是蜿蜒曲折的。一是在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上的失误。关于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极少见到毛泽东的正面回答和阐述。在1953年12月毛泽东修订公布的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上有这样一句话:“中国革命第二

14、阶段的任务,就是要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的社会,完成消灭城乡资本主义的成分。”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理解,更多的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界定社会主义,认为消灭了剥削制度,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就实现了社会主义。这中间最大的缺陷在于没有把所有制同生产力水平联系起来,忽视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毛泽东在阅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时提出:“一切革命的历史都证明,并不是先有充分发展的新生产力,然后才改造落后的生产关系,而是要首先造成舆论,进行革命,夺取政权,才有可能消灭旧的生产关系。消灭了旧的生产关系,确立起新的生产关系,这样就为新的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道路。”虽然“生产关系的革命是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所引起的,但是生产

15、力的大发展,总是在生产关系改变之后。”毛泽东还认为,“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的发展水平的条件下,经济愈落后,从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愈容易,而不是愈困难。人愈穷,才愈要革命。”这种颠倒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的先后顺序的观点,导致在实践中离开生产力的发展去片面追求社会主义生产关系的一大二公三纯,甚至急于过渡到全面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和共产主义。此外,为了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为了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毛泽东强调要进行政治路线和思想路线的社会主义革命,通过政治运动大抓两个阶级、两条道路的斗争,直至发动“文化大革命”。这与他离开生产力谈社会主义的想法是有直接关联的。二是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的失误。毛泽东尽

16、管看出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的某些弊端,但他没能跳出这种模式,而且出现了若干重大失误,甚至夹杂了一些空想成分。首先,用搞群众运动的办法去发展生产力。毛泽东要找一条有别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新思路,提出要实行“土洋并举”,大中小同时并举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毛泽东希望通过“政治挂帅”来发展经济,通过抓革命来促生产,通过阶级斗争来推动生产力发展,用自上而下的方法去发动群众,违背客观规律搞“大跃进”,采用文化大革命的极端手段,结果事与愿违。其次,把社会主义社会等同于过渡时期,强调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始终存在着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社会,必须进行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继续革命。1957年反右

17、斗争扩大化后,毛泽东先是改变了党的八大关于国内阶级斗争形势的估计,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与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毫无疑问,这是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毛泽东选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77年,第462页.然后,他把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引入党内,把党内某些不同意见等同于阶级斗争和阶级对立,开展“反修防修”斗争。最后,主观臆造和追求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模式。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是毛泽东在1958年树立的“三面红旗”,集中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后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的认识,表现出浓厚的空想主义色彩。三、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艰辛探索的当代启示人类的历史,就是一个不

18、断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发展的历史,这个历史永远不会完结。因此“人类总得不断地总结经验,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停止的论点,悲观的论点,无所作为和骄傲自满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25页.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成果,对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艰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精神是激励当代人不懈前进的强大推动力。(一)敢于打破常规走自己的路。毛泽东认为:我们不能走世界各国技术发展的老路,跟在别人后面一步一步地爬行。我们必须

19、打破常规,尽量采用先进技术,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今天,可以从国际风云变幻中更清楚、更深刻的看到,没有当初毛泽东敢于放弃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共产党就不可能取得今天辉煌的成就以及避免苏东剧变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中坚持独立自主和自立自强、不怕鬼、不信邪的精神,对于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今天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二)善于从失误中汲取历史经验。“在我国,要建设起强大的社会主义经济,我估计要花一百年。”1961年9月,毛泽东在会见英国蒙哥马利元帅时说:“建成强大的

20、社会主义经济,在中国,50年不行,会要100年,或者更多的时间。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已经找到一条道路。我们有两种经验,错误的和正确的,正确的经验鼓励了我们,错误的经验教育了我们。” 同上,第338页.“如果有人说,有哪一位同志,比如说中央的任何同志,比如说我自己,对于中国革命的规律在一开始的时候就完全认识了,那是吹牛。”这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形成和积累的正确理论观点和实践经验,也是中国共产党需要长期坚持的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这充分体现了毛泽东艰辛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不懈精神,值得我们当代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共产党人高度重视和学习。(三

21、)勇于向“贫困、堕落、剥削和不正义”作坚决斗争。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开拓创新,坚持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的原则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不可能完美无缺,对毛泽东这样一位英雄不能过于吹毛求疵。许多中国人很明显地为有这样一位英雄而高兴,虽然毛泽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失误有着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但是他为他所知道的贫困、堕落、剥削和不正义花了整整一生的时间尽最大的努力和这些东西斗争的无我和无谓的精神,使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 英迪克威尔逊.毛泽东传.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第394页.因此,毛泽东思想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理论宝库和中华民族

22、的精神支柱,永远是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行动指南,永远激励后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继续前进。总之,历史是不能割断的。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全方位的探索,这些探索是一笔丰厚的历史遗产。这些探索中的成功与挫折、正确与失误,为以后继续探索前进提供了重要参照。可见,总结这份丰厚的历史遗产,无论是对于更好的指导21世纪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还是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参考文献1梁柱.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2王敏.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M.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3许全兴.毛泽东晚年的社会主义探索与试验M.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4张玉瑜.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M.学林出版社.2001年.5徐俊忠.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几个问题再探索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0(06).6张秀国.毛泽东对中国式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伟大探索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6(05).7袁银川,杨永东.毛泽东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历程与理论贡献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9(0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