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诂讲义提1.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01619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74 大小:3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训诂讲义提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训诂讲义提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训诂讲义提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训诂讲义提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4页
训诂讲义提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训诂讲义提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训诂讲义提1.doc(7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训诂讲义提纲第二章训诂学的内容传统训诂学的内容十分丰富,几乎包括了古代文献中的所有问题。但就其主要内容来说,仍不外乎释词和解句。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往往还对一些特殊的语法现象、修辞手法和行文惯例等作以说明。概括起来,训诂学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内容:一、解释字词就是解释古书中某些词语的含义。它是训诂的中心工作。、作者本人在行文过程对某一词语进行解释正文释义。【例】礼记学记:大学之法,禁于未发之谓预,当其可之谓时,不凌节而施之为孙(通序),相观而善之谓摩。此四者,教之所由兴也。大学教人的方法,在一切邪恶的念头未发生之前,就用礼来教育,来约束禁止,这就叫预防(古德所谓防患于未然是也)。

2、当学生可以教诲的时候才加以教导,就叫做及时。依据学生的程度,不超越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来教导,就叫做循序渐进。使学生互相观摩而学习他人的长处,就叫做切磋琢磨。这四种教学方法,是教育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同代的学者或后代学者对别人作品的某一词语进行解释随文释义。【例】礼记曲礼:“长者举未釂(jiao4)(从酉,嚼省声。),少者不敢饮。”孔颖达疏:举,犹饮也。长辈举起酒杯没有饮完酒,年青人不敢饮。【例】孟子梁惠王:“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赵注:“征,取也。”上上下下谋取私利,国家就会遭到危难。【例】诗经邶风谷风: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笺云:潜行为泳。到那深水的地方,用筏用船渡过它。到那

3、浅水的地方,游来游去渡过它。朱熹注:潜水曰泳,浮水曰游。袰丞说文:并船也。象两舟省,总头形。并行的两只船,下象两舟字省并为一个形状,上象两船头用绳子捆在一起的形状。【例】诗经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毛传:“思,辞也。”毛诗正义:“以泳思、方思之等皆不取思为义,故为辞也。”南方有棵高大的树,不能在那休息呀。汉水那里有游玩的美女啊,不能追求到他呀。汉水这样的宽呀,不能游泳过去呀。长江这样的长呀,不能划船过去呀。永,贗鏔。水流长也,象水的直流和波纹的漫长。对虚词的精彩辨析【例】春秋定公二年:“夏五月,壬辰,雉门及两观灾。”公羊传:“其

4、言雉门及两观灾何?两观微也。然则曷为不言雉门灾及两观?主灾者两观也。主灾者两观,则曷为后言之?不以微及大也。”原文中的雉门是鲁国宫门的中门,雉门两旁各有台观。公羊传分析:为何说“雉门及两观灾”?因为与雉门相比,两观的地位、作用轻微。那么为何不说“雉门灾及两观”?因为事实上两观才是失火的主体。既然如此,原文又为何把两观叙述在后呢?因为用“及”字相连的二者不能前轻后重。春秋哀公三年:“五月辛卯,桓宫、僖公灾。”公羊传:“何言不言及?敌也。”桓宫、僖宫是桓、僖二公的祭庙,公羊传的含义是:桓公、僖公本来有远近尊卑之分,为何不言“及”呢?因为时代相隔已远,对哀公而言,桓僖二公已是平等的关系了,而“及”连

5、接的是重要的在前,次要的后的单位。由此可见,我们可以看到用词严谨的春秋笔法及公羊传对虚词运用的洞察。、以专书的形式来解说词义的,通称为专著体。说文尔雅属于这类书。说文:默,犬潜逐人也。从犬,黑声。读若墨。狗偷偷地追逐人。音读象墨字。尔雅:載,歲也。夏曰歲,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載。二、解释文句前人在训诂实践中认识到,只解释词义,还不足以使人明白全句的意思,所以,训诂学家又进一步阐明句意。【例】邶风绿衣:“心之忧矣,曷维其已。”毛传:“忧虽欲自止,何时能止也?”心里伤悲呀,何时能停止。【例】邶风谷风:“凡民有丧,匍匐救之。”笺云:“匍匐,言尽力也。凡于有有凶祸之事,邻里尚尽力救之,况我于君子家之

6、事,难易乎固当黾勉。以疏喻亲也。”凡是邻里有凶祸之事,我都帮助他。【例】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郑笺:“荼诚苦矣,而君子于己苦毒又甚于荼。比方之,荼则甘如荠。”谁说苦菜味道苦,它甜得象荠菜心。【例】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颜之厚矣。”笺云:“颜之厚者,出言虚伪而不知惭于人。”好话说的如鼓簧,脸皮厚得象道墙。有时,训诂学家还对篇题或章旨予以说明。【例】王逸楚辞章句九章:“九章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放于江南之野,思君念国,忧心罔极,故复作九章。章者,著也,明也。言己所陈忠信之道,甚著明也。卒不见纳,委命自沉。楚人惜而哀之,世论其词,以相传焉。”罔极:无常。极,准则。忧

7、心至极。【例】左传昭公三年:“晏子曰此季世也吾弗知齐其为陈氏矣。”陆德明经典释文:“吾弗知绝句。”提示:“齐其为陈氏矣”单独成句,而不是“弗知”的宾语,原句义:晏子说,这是末世也了,我不了解其他情况,只知道齐国将成为陈氏家庭的天下了。三、解释语法现象为了解释清楚词义或者整个句子的含义,有时,还必须借助于语法分析。所以,在传统的训诂资料中,通过说明语法现象来阐明词义、句义的体例也很多。【例】诗经豳风七月:“蚕月条桑。”条,條,书,小枝也,从木,攸声。疏:“条其桑而采之,谓斩条于地,就地采之也。”孔疏用“条其桑而采之”注译“条桑”,可知“条”用作动词。三月割下桑条而采之。【例】左传:“晋侯围曹,门

8、焉,多死。”杜注:“攻曹城门。”以上两例辨析名词动用。【例】论语季氏:“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宋邢昺疏:“故远方之人有不服者,则当修文德,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疏文中用“使远人慕其德化而来”解释“来之”。辨析使动用法。【例】孟子离娄下:“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赵歧注,宋奭疏云:“孟子言大禹与后稷皆当平治之世,急于为民,三过家门而不入其室,孔子皆以为贤,故尊贤之。颜渊当危乱之世,不得其用,居处于隘陋之巷,但以一箪盛其食,一瓢盛其饮而饮食之,时人皆不堪忍此之忧,颜渊独乐于道而不改此忧。孔子亦以为贤。

9、”邢疏中的“孔子皆以为贤”“ 孔子亦以为贤”,正注明了“孔子贤之”的“贤”的意动用法。【例】周南汝坟:“遵彼汝坟,伐其条肄。既见君子,不我遐弃。”坟,本指大土堆,引申指坟墓,堤岸。闻一多诗经新义:“斩而复生曰肄,斩而复生之小枝,亦小枝也。”孔颖达疏:“不我遐弃,犹云我遐弃我。古之人语多倒,诗之此类众矣。”行走在汝水的堤岸上,把那枝条砍个光,我看见了那个人,他没有把我扔一旁。说明特殊语序【例】昭公十三年:“邾人、莒(ju3)人诉于晋曰: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杜注:“不共晋贡,以鲁故也。”说明特殊语序【例】晏子春秋内篇谏上:“景公饮酒,七日七夜不止。弦章谏曰:君欲饮酒七日七夜,

10、章愿君废酒也!不然,章赐死。晏子入见,公曰:章谏吾曰:愿君之废酒也!不然,章赐死。如是而听之,则臣为制也;不听,又爱其死。”苏与云“臣为制,言制于臣也,下文云:则是妇人为制也,义同。”说明被动结构。【例】尚书禹贡:“荆、岐既旅,终南、惇,至于鸟鼠。”孔颖达疏:“三山空举山名,不言治意,蒙上既旅之文也。”荆山、歧山治理好以后,终南山、惇物山一直到鸟鼠山都得到了治理。说明句子成分的省略【例】左传定公四年:“楚人为食,吴人及之。奔,食而从之。”杜注:“奔食,食者走。”清俞樾:“此文奔字一句为句,言楚奔也。食而从之四字为句,言吴人食楚人之食,食毕而遂从之也。奔上当有楚人字,食而从之上当有吴人字,蒙上而

11、省也,杜注:奔食,食者走,则奔食二字,文不成义矣。”句子成分的省略四、说明修辞手法【例】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毛传:“忧者之兴也。”忧心重重的人的起兴。赋:铺陈叙事。比: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例】诗王风采葛:“一日不见兮,如三秋兮。”俞樾云:“三秋,即三岁。”借代【例】吕氏春秋求人:“功绩铭于金石,著于盘盂。”高诱注:“金,钟鼎也;石,丰碑也。”功绩刻在钟鼎、石碑上,写在器皿上。借代【例】汉书陈胜传:“将军身披坚执锐。”颜师古注:“坚,坚甲也。锐,利器也。”借代。【例】后汉书儒林传:“孔僖因读吴王夫差时事,废书叹曰:若是所谓画龙不成反为狗者。”刘攽(

12、ban1)在注文中说:“古语皆云画虎不成,此误。”野客丛书卷三十即指出:“此非误,盖章怀太子避唐讳所改尔。正如令狐得棻后周书引韦祐语:古人称不入兽穴,焉得兽子同意,亦避虎字,非误也。”委婉。【例】史记秦楚之际月表:称“正月”为“端月”。司马贞索隐注:“秦讳正,谓之端。”【例】左传隐公元年:“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服虔云:“入言公,出言姜,明俱出入,互相见。”【例】诗经大序:“动天地,感鬼神。”孔疏:“天地云动,鬼神曰感,互言耳。”感动天地鬼神。【例】王昌龄从军行:“秦时明月汉时关。”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明月属秦,关属汉,互文也。”【例】左传昭公十三年

13、:“郑,伯男也,而使从公侯之贡,惧弗给也。”孔疏:王肃注云:郑伯爵而连男言之,犹言曰公侯,足句辞也。连文是表达中由于某种需要而连用相关词语的一种修辞方法。句中“伯男意义相关,但其中的“男”与整个句子的意义不相符合。【例】汉书黥布传:“前年杀彭越,往年杀韩信。”张晏注:往年与前年同耳,文相避也。其目的或为避重。【例】诗经鄘风柏舟:“母也天只,不谅人只。”毛传:“天,谓父也。”孔疏:先母后天者,取其韵句耳。两个修辞手法:变文;倒文,其目的是为押韵。变文行文中运用同实异名关系改变用词的一种修辞手法,变文的使用出于不同的表达需要。五、训诂中的注音【例】礼记乐记:故其治民劳者,其舞行缀远;其治民逸者,其

14、舞行缀短。陆德明注:“行,户刚反。”舞行:歌舞队伍。【例】礼记乐记:故观其舞,知其德;闻其谥,知其行也。经典释文注:行,下孟反。六、训释中的校勘因为古书屡经传抄刊刻、错简、讹字、脱文、衍字、倒文的情况甚多,所以校勘也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例】屈原怀沙:“惩连改忿兮,抑心而自强。”王逸注:“惩,止也。言止己留连之心,改其忿恨。”王逸据“连”字解释,使上下文意不合。王念孙说:“连,当从史记屈原列传作违,违,恨也。句意是:止其恨,改其忿,抑其心而自强勉也。七、说明古代制度、习俗等文化常识【例】左传僖公四年:“齐侯曰: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孔颖达疏:老子曰: 孤、寡、不谷,王侯之谦称也,曲礼云:

15、诸侯与民言自称寡人,庶方小侯自称曰孤。其在四夷,虽大曰子,于内自称不谷尔雅训谷为善,谷是养人之物,言我不似谷之养人,是谦也。【例】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楚已破秦军,羽见诸侯将,入辕门,膝行而前,莫敢仰视。”张晏注:“军行以车为阵,辕相向为门,故曰辕门。”对“辕门”的解释,有助于我们对“军”字字形和字义的理解。鯺,从包省从车。古代军队驻扎时以战车环围为营,营门就是两辕相向的辕门。军:说文:鯺,环围也。从车从包省。车,兵车。勹,是里的意思。古代的战车,打仗时用来作战,不打仗时用来扎营,兵车环绕士兵周围作营垒(环围也),所以从“包”省。故“军”为名词军队,按周朝的制度: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

16、五卒为旅,五旅为师,每师2500人,一军是12000多人。【例】诗经邶风终风:“寤言不寐,愿言则嚏。”郑笺:言,我也。愿,思也。嚏,读当为不也嚏咳之嚏。我其忧悼而不能寐,汝思我心如是,我则嚏也。今俗,人嚏,云人道我。此古之遗语也。这是一首女子遭戏弄,深感懊恼,但又忘不了旧情。躺下我不能睡着,你想我的话,我就会打喷嚏。第三章随文释义的训诂体式在训诂材料中,很大一部分是随文而释的注释,它们基本上形成了固定的格式,学会阅读和使用这些材料,是训诂学的重要内容。一、传注类这是包括传、注、笺一类的训诂体式。它们的共同特点是将古代文献中的字词名物的解释作为主要内容。、传,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即用今语传达古

17、语含义的意思。广义的“传”与注解是同义词。狭义的“传”则与“笺”相对,是专门阐释经义的注解。“传”又分内传、外传。内传指密切联系经文,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外传是“其文不注于经”,“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注,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就是直接注解古书,使读者便于理解的意思。作为注解的名称,“注”与“传”基本一致。据说,称古书注解为“注”始于东汉的郑玄,郑玄之前的古书注解皆称“传”。后人将各类古书注解统称为“注”,故广义的“注”可以包括古代文献所作注解的一切训诂实践。、笺是传注体训诂方法之一,就是在前人注解的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其未详之意而加以表述。注书叫笺,始于郑玄。【例】毛传魏风硕鼠三章章八句硕

18、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比.民或于是徙.(贯)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乐)音洛.下同.(土)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日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笺云.不肯施德于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直.得其直道.笺云.直犹正

19、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苗.嘉谷也.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笺云.不肯劳来我.(劳)字.又力报反.(来)力代反.逝将去女适彼乐郊笺云.郭外曰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号.呼也. 笺云.之.往也.永.歌也.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者.言皆喜说无忧苦. (永)音詠.(号)户毛反.(呼)火故反.(说)音悦.硕鼠,刺重敛也。国人刺其君重敛,蚕食于民,不脩其政,贪而畏人,若大鼠也。(硕),音石。(敛),吕验反。下同。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贯,事也。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贯)

20、,古乱反。徐音官。(复),扶又反。(比),毗志反。 逝将去女,适彼乐土。笺云:“逝,往也。往矣将去女。与之诀别之辞。乐土,有德之国。” (乐),音洛。下同。(土),他古反。沈,徒古反。(诀),古穴反。乐土乐土,爰得我所。笺云:“爰,曰也。”硕鼠硕鼠,无食我麦!三岁贯女,莫我肯德。笺云:“不肯施德于我。”逝将去女,适彼乐国。乐国乐国,爰得我直。直,得其直道。笺云:“直,犹正也。” 硕鼠硕鼠,无食我苗!苗,嘉谷也。三岁贯女,莫我肯劳。笺云:“不肯劳来我。”(劳),如字。又,力报反。(来),力代反。”逝将去女,适彼乐郊。笺云:“郭外曰郊。”乐郊乐郊,谁之永号?号,呼也。 笺云:“之,往也。永,歌也。

21、乐郊之地,谁独当往而歌号。言皆喜说无忧苦.。” (永),音詠。(号),户毛反。(呼),火故反。(说),音悦。”解说体例: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贯,事也。”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笺云:“硕,大也。大贯大鼠者,斥其君也。女无复食我黍,疾其税敛之多也;我事女三岁矣,曾无教令恩德来顾眷我,又疾其不修政也。古者三年大比,民或于是徙.。郑笺一方面诠解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直”解为“得其直道”,郑笺则解为“犹正也”。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分为大小圆圈,大圆圈表示经传笺分

22、隔符,小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这种注音常用反切。如“永,音詠。”是对毛传 “永”注音。“说,音悦。”是对郑笺的 “说”字注音。【例】诗国风秦风无衣 无衣刺其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好)呼报反.(攻)古弄反.又如字.(亟)欺冀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襔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襔)古显反. 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笺云.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与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

23、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仇)音求.(长)直亮反.又如字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润泽也.笺云.襗.亵衣.近汙垢.(泽)如字.(亵)仙列反.(襗)除草反.说文.袴也.(汙)音乌.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作.起也.笺云.戟.车戟常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行.往也. 标点:无衣,刺其用兵也。秦人刺其君好攻战,亟用兵,而不与民同欲焉。(好,呼报反。(攻),古弄反,又如字。(亟),欺冀反。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兴也。袍,襔也。上与百姓同欲,则百姓乐致其死。笺云:“此责康公之言也。君岂尝曰:女无衣,我与女同袍乎?言不与民同欲。”(袍),抱毛反。(襔),古显反。王于兴师,修我戈

24、矛。与子同仇!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仇,匹也。笺云:“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与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仇),音求。(长),直亮反;又如字。岂曰无衣?与子同泽。泽,润泽也。笺云:“襗,亵衣。近汙垢。”(泽),如字。(亵),仙列反。(襗),除草反。说文:“袴也。”(汙),音。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作,起也。笺云:“戟,车戟常也。”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行,往也。翻译: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谁说没有军衣,和你共战袍。国家调兵作战,咱把戈矛修理,我们同一个敌人

25、。)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谁说没有军衣,和你共汗衫。国家调兵作战,咱把矛戟修理,我们一同行动。)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谁说没有军衣,和你共衣裳。国家调兵作战,咱把甲胄修理,我们一同前进。)体例: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戈长六尺六寸。矛长二丈。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笺云:“于,於也。怨耦曰仇。君不与我同欲,而与王兴师,则云脩我戈矛,与子同仇,往伐之。刺其好攻战。” 郑笺一方面诠解

26、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泽”解为“润泽”,郑笺则解为“襗,亵衣。近于垢。”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这种注音常用反切。如“泽,如字。”是对毛传 “泽”注音。“亵,仙列反。”是对郑笺的 “亵”字注音。在注的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体式是补注,即选择一定较好的注本补充订正。如:汉王逸楚辞章句,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唐颜师古汉书注,清王先谦汉书补注。二、章句类注疏名称之一。章句就是离章辨句的意思。这种体式以句子为基本训释单位,通常把字词的注释融嵌到句子的直译当中进而达到对章旨的探讨。如:东汉王逸楚辞章句;赵歧孟子章句。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

27、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注復白也許信也人有白王如此王信之乎百鈞三行斤也疏注復白也許信也正義曰典禮云鄭氏注國語正月之溯鄉長復事韋昭注呂氏春秋勿銅躬篇管子復于桓公高誘注皆訓復為白周禮宰夫諸臣之復注云復謂奏事也說文言部云許聽也呂氏春秋首時篇王子信高誘注許諾惟信之故諾之聽事也注百鈞三千斤也正義曰說苑辨物篇雲三十斤為一鈞百鈞故三千斤曰否注王曰我不信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注孟子言王恩及禽獸而不安百姓若不用力不用明者也不為耳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注王問其狀何以異也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

28、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類也注孟子為王陳為與不為之形若是王則不折枝之類也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少者恥役故不為耳非不能也太山北海皆近齊故以為喻曰:“有復于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注:“復,白也。許,信也。人有白王如此,王信之乎?百鈞,三千斤。疏:“注復,白也。許,信也。”正義曰:“典禮云:鄭氏注國語:“正月之溯鄉長復事。”韋昭注呂氏春秋勿銅躬篇:管子復于桓公。高誘注皆訓復為白。周禮:“宰夫諸臣之復。”注云:復,謂奏事也。說文言部云:“許,聽也。”呂氏春秋首時

29、篇:“王子信。”高誘注:“許,諾,惟信之。故諾之聽事也。注:“百鈞,三千斤也。”正義曰:“說苑辨物篇云:三十斤為一鈞。百鈞,故三千斤。曰:“否。”注:“王曰我不信也。”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為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為也,非不能也。注:“孟子言王恩及禽獸,而不安百姓,若不用力不用明者也。不為耳,非不能也。”曰:“不為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注:“王問其狀何以異也?”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為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技之

30、類也。注:“孟子為王陳為與不為之形。若是,王則不折枝之類也。折枝,案摩折手節解罷枝也。少者恥役,故不為耳,非不能也。太山、北海皆近齊,故以為喻。、说明体例,分析说明章句的特点)解释词语。2)重点放在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上,而多空发议论或阐释;有时略显繁琐。如唐李善说:“章句谓离章辨句,委曲支派也。”3)注解不离开经文。、章句类和传注类的区别、注解内容上有差别。章句不离开经文,但空发议论或阐释,而传则经常离开经文,叙事考史。、注解重点有差别。传注解的重点是疏通经文的字句;章句虽然也疏通经文字句,但注解的重点是串讲全句或全章的大意。、注解繁简有差别。章句“委曲支派”,解说繁琐;而“诂”“训”“传”

31、“注”等则“要约明畅”。三、义疏:训诂术语之一。义疏就是疏通其义的意思。它既解释经意,疏通经意,又注释前人的注释所以又连称为注疏。义疏有许多别称,如义注、义章、义赞、义证、谊府、义略、义钞、疏义、正义、兼义、述义、讲义、别义、章疏、注疏、讲疏等。以义疏命名的代表作:皇侃论语义疏、清郝懿行有尔雅义疏。【例】诗国风鄘风相鼠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笺云: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行,下孟反。处,昌虑反。人而无仪,不死何为!笺云:人以有威仪为贵,今反无之,伤化败俗,不如其死,无所害也。疏“相鼠”至“何为” 正义曰:

32、文公能正其群臣,而在位犹有无礼者,故剌之。视鼠有皮,犹人之无仪,何则?人有皮,鼠也有皮。鼠犹无仪,故可耻也。人无礼仪,何异于鼠乎?人以有威仪为贵,人而无仪,则伤化败俗,此人不死何为?若死,则无害也。笺“视鼠”至“者同” 正义曰:大夫虽居尊位,为闇昧之行,无礼仪而可恶,犹鼠处高显之居,偷食苟得,不知廉耻,鼠无廉耻,与人无礼仪者同,故喻焉。以传曰“虽居尊位”,故笺言“虽处高显之居”以对之。作业:标点,译文、体例1、 标点(见上)2、 译文:你看那相鼠还有皮,一个人却没有容仪。一个人却没容仪,不去死干什么?3、上述注疏的体例是: 大字是诗经正文。正文之下,前面没有“笺云”二字的,是毛亨的传(“传”即

33、注)。毛传一般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相,视也。无礼仪者虽居尊位,犹为闇昧之行。” “笺云”二字之后的注,是郑玄笺。郑笺也是先解字义,再解句意。如:“仪,威仪也。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 郑笺一方面诠解原文,一方面申明订正毛传。毛传把“仪”解为“礼仪”,郑笺则解为“威仪”。圆圈是分隔符号,圆圈之后是陆德明经典释文对正文和注文的注音,这种注音常用反切。如“行,下孟反。”是对毛传“犹为闇昧之行”的“行”注音。“处,昌虑反。”是对郑笺“虽处高显之处”的第二个“处”字注音。 疏字以下,全是孔颖达的疏。孔疏的体例是:先举所疏经文或传文、笺文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字,用圆

34、圈隔开,然后再疏解。如:“相鼠至何为”,指经文“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四句十六字。“笺视鼠至者同”,指郑笺“视鼠有皮,虽处高显之处,偷食苟得,不知廉耻,亦与人无威仪者同”一段。孔疏一般放在一章末了,申明全章大意,有时也疏解字句。如本章中在疏笺文“虽处高显之处”时,说“犹鼠处高显之居”,以“居”释第二个“处”。【例】毛诗正义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从死而作是诗也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行户郞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交交黄鸟止于棘兴也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笺云黄鸟止于棘以求安己也此棘若不安则移兴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从死刺其

35、不得黄鸟止于棘之本意作业:、加标点。、双行小字中给哪几个字注了音?怎样注音。、双行小字中两处使用了典型的训诂术语,并加以解释。参考答案:、黄鸟哀三良也。国人刺穆公以从死,而作是诗也。三良,三善臣也,谓奄息、仲行、针虎也。从死,自杀以从死。行,户郞反,下皆同。针,其廉反,徐又音针。“从死”上,才容反。交交黄鸟,止于棘。兴也。交交,小貌。黄鸟以时往来得其所,人以寿命终亦得其所。笺云:“黄鸟止于棘以求安己也,此棘若不安则移。兴者,喻臣之事君亦然。今穆公使臣从死,刺其不得黄鸟止于棘之本意。、行,户郞反。针,其廉反,又音针。从,才容反。、谓解释词义的训诂术语,用“谓”解释词义,多为词义的具体指向,它可能

36、是特定语言环境中词语的特殊义、灵活义,也可能是具体所指的我或事。它的使用格式是:释词语+谓+训释词语。貌解释词义的训释用语。在训诂中用来表示事物的某种形态,有描写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的样子”。被训释词主要为形容词,其中大部分是叠音词或联绵词。四、集解类是汇集众说为一书的注释形式。以集注、集传、集释名篇者均属此类。其特点是将前人的训释汇为一体,并加以鉴别,供读者择善而从,在前人无注而需要诠释的地方,则由编撰者补作注解。【例】王先谦荀子集解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肉腐出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災乃作。强自取柱,柔自取束。凡物

37、强则以为柱,而任劳柔则见束。而约急皆其自取也。王引之曰:“杨说强自取柱之义甚迂,柱与束相对为文,则柱非谓屋柱之柱也。柱当读为祝。哀十四年公羊传:“天祝予。”十三年谷梁传:“祝发文身。”何范注并曰“祝,断也。”此言物强自取断折。所谓太刚,折也。大戴记作:“强自取折。”是其明证矣。南山经:“招摇之山有草焉,其名曰祝餘。”祝餘或作柱荼,是祝与柱通也。(祝之通作柱,犹柱之通作祝。周官“疡医祝药”,郑注曰:“祝当作注,声之误也。”)邪秽在身,怨之所构。构,结也。言亦所自取。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布薪于地,均若一,火就燥而焚之矣。平地若一,水就湿也。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物各从其类也。畴与俦同类也。刘台拱曰:

38、“群焉。”当从大戴礼作:“群居。”王念孙曰:“群居与畴生对文。”今本“居”作“焉”者,涉下文四“焉”字而误。是故质的张,而弓矢至焉;林木茂,而斧斤至焉;所谓召祸也。质射侯的正鹄也。树成荫,而众鸟息焉。醯酸,而蚋聚焉。喻有德则慕之者众。故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祸福如此,不可不慎所立。所立,即谓学也。卢之弨曰:“慎其,元刻作其慎。”大戴作:“慎其所立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神明自得”谓通于神明。谢本从卢校作“圣心循焉”。卢文昭曰:“宋本循作备。”与大戴同。刘台拱曰:“当作备。古音与德、得为韵。”王念孙曰:“吕钱本作备。”此言

39、积善成德而通于神明,则圣心于是乎备也。成德与圣心备,上下正相应。元刻“备”作“循”,则与上文不相应矣。儒效篇云:“积善而全尽谓之圣人。”彼言全尽犹此言圣心备也。一也,备字古音,鼻墨反。(见吴棫韵补)正与德、得为韵;二也,大戴记及群书治要并作备。文选谢瞻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孙令诗注。张子房诗注引此亦作备。(张华励志诗注引作循与二注不合,乃后人以误本,荀子改之。)三也,备字俗书作俻,循字隶书或作復。二形相似而误。先谦案,孔广森大戴记补注,以积土成山至末为一段,今从之。言学必积小高大一,志者成也。荣辱篇云:“尧禹者,非生而具者也。起于变,故成乎,修为待尽,而后备者也。”与此言积善成德、圣心乃备义合。刘王

40、说是。今改从宋本。故不积蹞步,无以致千里;半步曰蹞,与跬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卢文昭曰“江海”。宋本与大戴同。元刻作:“江河”。先谦案群书治要作:“河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言驽马十度引车,则亦及骐骥之一跃。据下云驽马十驾则亦及之。此亦当同,疑脱一句。卢文昭曰:“不能十步十,当作千。”玉篇引大戴礼:“骐骥不跞,不能千步。”今大戴礼:“步”作“里”。此千作十,皆是譌字。里、海为韵,步、舍为韵,古音如是。晋书虞溥传云:“而舍之,朽木不知;而不舍,金石可亏。”亦是韵语。刘台拱曰案:“不能十步义最长。”大戴礼作:“千里”,于义疏矣。若玉篇作:“千里”。直是譌字。卢反引以为据,非,也。十

41、驾,十日之程也。且而“受驾”至“暮”脱之,故以一日所行为一驾,若十度引车则非驾义也。王念孙曰:“吕氏春秋贵卒篇曰所为贵骥者,为其一日千里也。”旬日取之,则与驽骀(ti,劣马)同。淮南齐俗篇曰:“夫骐骥千里,一日而通;驽马十舍,旬亦至之。”此皆驽马十日行千里之证。大戴礼“骐骥一跃,不能千里。”“里”与“舍”不合韵,乃涉上文,“无以致千里”而误。(玉篇引作“千步”。“千”字虽譌,而“步”字不譌。)辩见大戴记述闻。功在不舍。卢文昭曰:“此当连上文。”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言立功在于不舍。舍与捨同。锲,刻也。苦结反。春秋传曰:“阳虎借邑人之车,锲其轴也。”五、音义类辨音的书叫作“音”

42、,释义的书叫作“义”,合起来叫作“音义”。音义本以辨音释义为本,但往往也做校勘工作。唐陆德明经典释文是较有代表性的音义类释书。以下是庄子逍遥游音义一部分: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嵇康云取其溟漠无涯也梁简文帝云窅冥无极故谓之冥东方朔十洲记云水黑色谓之冥海无风洪波百丈鲲徐音昆李侯温反大鱼名也崔譔云鲲当为鲸简文同其几居岂反下同鹏步登反徐音朋郭甫登反崔音凤云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也朋鸟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鹏为朋党字字林云鹏朋党也古以为凤字夫庄音符发句之端皆同性分符问反下皆同达观故乱反冝要一遥反垂天之云司马彪云若云垂天旁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海运司马云运转也向秀云非海不行

43、故曰海运简文云运徙也岂好呼报反下皆同大处昌虑反下同何厝七故反本又作措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怪志记也怪异也水击崔云将飞举翼击水踉跄也踉音亮跄音七亮反抟徒端反司马云抟飞而上也一音博崔云拊翼徘徊而上也扶摇徐音遥风名也司马云上行风谓之扶摇尔雅云扶摇谓飚郭璞云暴风从上下也而上时掌反注同自胜音升下同决然喜缺反下同数仞色主反下同非乐音岳又五孝反抢七羊反枋音方野马司马云春月泽中遊气也崔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尘埃音哀崔云天地间气蓊郁似尘埃扬也相吹如字崔本作炊所冯皮冰反本亦作凭色邪也差反助句不定之辞后放此且夫音符覆芳服反杯崔本作盃坳堂于交反又乌了反李又尹九反崔云堂道谓之坳司马云塗地令平支遁云谓有坳垤

44、形也芥吉迈反徐古迈反一音古反李云小草也北冥本亦作溟,觅经反,北海也。嵇康云:“取其溟漠无涯也。”梁简文帝云:“窅冥无极,故谓之冥。”东方朔十洲记云:“水黑色谓之冥。海无风洪波百丈。”鲲徐音昆。李,侯温反,大鱼名也。崔譔云:“鲲当为鲸。”简文同。其几居岂反。下同。鹏步登反,徐音朋。郭,甫登反。崔音凤,云“鹏即古凤字,非来仪之凤也。”说文云:“朋及鹏皆古文凤字也。朋鸟象形,凤飞群鸟从以万数,故以鹏为朋党字。字林云:“鹏,朋党也。古以为凤字。”夫庄音符,发句之端。皆同。性分符问反。下皆同。达观故乱反。冝要一遥反。垂天之云司马彪云:“若云垂天旁。”崔云:“垂犹边也。其大如天一面云也。”海运司马云:“运

45、,转也。”向秀云:“非海不行,故曰海运。”简文云:“运,徙也。”岂好呼报反。下皆同。大处昌虑反。下同。何厝七故反,本又作措。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怪志,记也。怪,异也。水击崔云:“将飞,举翼击水踉跄也。踉,音亮。跄,音七亮反。抟徒端反。司马云:“抟飞而上也。一音博。”崔云:“拊翼徘徊而上也。”扶摇徐音遥,风名也。司马云:“上行风谓之扶摇。”尔雅云:“扶摇谓飚。”郭璞云:“暴风从上下也。”而上时掌反。注同。自胜音升,下同。决然喜缺反。下同。数仞色主反。下同。非乐音岳,又五孝反。抢七羊反。枋音方。野马司马云:“春月泽中遊气也。”崔云:“天地间气如野马驰也。”尘埃音

46、哀。崔云:“天地间气蓊郁似尘埃扬也。”相吹如字。崔本作:炊。所冯皮冰反,本亦作凭。色邪也差反。助句不定之辞后放此。且夫音符。覆芳服反。杯崔本作:盃。坳堂于交反,又乌了反。李又尹九反。崔云:“堂道谓之坳。”司马云:“塗地令平。”支遁云:“谓有坳垤形也。”芥吉迈反,徐古迈反。一音古反。李云:“小草也。”注释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类。从注释内容看,可以分为释义和叙事,释义坚字词义、语句义的解释;叙事是对更广阔的语言背景的解释。从注释的层次来说,注和疏就属于不同的层次;注是对典籍本身的注释;疏是对原文及注文的再度注释。从注释的作者来说,又有作者自注和他人所注的区别。第四章训诂常用术语传统训诂学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颇为丰富的具有特定含义的术语,特别是随文释义的注疏中所使用的术语。不了解这些术语的含义和作用,在阅读古注时常常会不知所云,势必影响对文意的理解。从这一点来说,掌握训诂术语,是阅读古注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了。第一节用以释义的术语一、为、曰、谓之为(曰、谓之)解释词义的训诂术语,大体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作”,该术语既用于一般释义,又用于通过对比来辨析同义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