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04611 上传时间:2023-04-09 格式:DOC 页数:29 大小:6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西安市高新一中高三下学期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及答案.doc(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届高三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第I卷 阅读题甲 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3题。(9分) 经学读本与教学方法的演变 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由此产生了源远流长的“经学”。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的学问,经学起源于子夏和苟子,并随着时代发展、教育变革而演化。两汉儒学处天下独尊地位,“五经”、“七经”立于太学,“明经”、“孝廉”也设为察举科目,在人才培养和选拔中发挥了特殊作用。隋唐而下,经学与科举结合,对儒家通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产生重大影响。儒家经典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并形成“四书”。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逐渐统一。学校教

2、材和科举考试标准,从五经正义演变为四书集注;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 潘光旦认为,理学与科举的流弊是导致中国教育由主动变成被动、由启发变成训练的三个因素之一。他辨析“教”与“训”的差异:从字面上看,“训是有言之教,教是无言之教”,“训”与“教”是政治与教育的一个基本分别,“政治用得着训,而教育用不着训”。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根本找不到一个“训”字。“教”字也用得很省:分别只有7个和l8个“教”字,并且与狭义的教育没有多大关系。相比之下,“学”字用得较多:论语里至少有56个“学”字,学记中有48个“学”字,甚至题目也用“学”字,而不称“教”。这种现象“绝不是偶

3、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它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自动的学重于被动的教”;“真正的教育,不但教别人能自动的学,更教自己作进一步的学的功夫”。对比官学与早期书院在教学方法、管理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颇能反映科举制下教育方法的变化。宋代书院秉承儒家通识教育传统,十分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朱熹认为,学问靠自己积累,义理靠自己探索,为师者只是引路人,只负指导学生读书之责。他提出:“读书须有疑”,“疑者足以研其微”;“疑渐渐释,以至融会贯通,都无所疑,方始是学”。朱熹的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包括升堂讲说,认真读书、自行理会,互相切磋、质疑问难,悠游山水之间,等等。朱熹门人后学将其概括为朱子读书法

4、,包括“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项。元代程端礼据此编著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用以指导学童读书。相比之下,官学教育主要以应试为目的,实行训诫教学方式。办学者只重视月课、季考,很少有实际教学活动。明清时期,这种教育状况日趋明显,难以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1下列关于“经学”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经学”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东周时期的子夏和苟子。B作为训解、阐述儒家经典学问的“经学”源远流长。 C隋唐而下,“经学”就成为学校教材和科举考试标准。 D四书集注是经学文本从多家注疏演变为逐渐统一的一个标志。2下列理解,符合

5、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科举制下的教育方法是早期书院式教学方法,由原来学生主动学习变成被动的教,由原来的启发式教学变为训诫式教学。B儒家讲教育的两大作品论语与学记里找不到一个“训”字,说明儒家先贤的教育理念中,注重启发,认为主动学习才是教育的根本。 C教育方法从注重启发、自学转向考试技能的训练,绝不是偶然的,而是有深切的教育的意义的。 D朱熹认为老师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引路人,担负着指导学生读书、训练学生能力之责,他的看法流弊甚远。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 A儒家通识教育,主要是通过经典学习和主体自觉实践而实现的,因此,通识教育的教育方法注重启发,强调自学。 B对儒

6、家通识教育内容产生重大影响的经学,从“九经”扩展到“十三经”,说明儒家思想也是不断发展和创新的。 C朱熹的教学法和读书方法,形式灵活多样,指导学生读书,培养学生自学,对后人很有借鉴意义。 D明清以应试为目的的官学教育,深受理学与科举流弊的毒害,很难满足学者研习学问和培养人才的需要。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辛公义,陇西狄道人也。公义早孤,为母氏所养,亲授书传。周天和中,选良家子任太学生,以勤苦著称。武帝时,召入露门学,令受道义。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从军平陈,以功除岷州刺史。土俗畏病,若一人有疾,即合家避之,父子

7、夫妻不相看养,孝义道绝,由是病者多死。公义患之,欲变其俗。因分遣官人巡检部内,凡有疾病,皆以床舆来,安置厅事。暑月疫时,病人或至数百,厅廊悉满。公义亲设一榻,独坐其间,终日连夕,对之理事。所得秩俸,尽用市药,为迎医疗之,躬劝其饮食,于是悉差,方召其亲戚而谕之曰:“死生由命,不关相着。前汝弃之,所以死耳。今我聚病者,坐卧其间,若言相染,那得不死,病儿复差!汝等勿复信之。”诸病家子孙惭谢而去。后人有遇病者,争就使君,其家无亲属,因留养之。始相慈爱,此风遂革,合境之内呼为慈母。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十余日间,决断咸尽,方还大厅。受领新讼,皆不立文案,遣当直佐僚一人,侧坐

8、讯问。事若不尽,应须禁者,公义即宿厅事,终不还閤。人或谏之曰:“此事有程,使君何自苦也!”答曰:“刺史无德可以导人,尚令百姓系于囹圄,岂有禁人在狱而心自安乎?”罪人闻之,咸自款服。后有欲诤讼者,其乡闾父老遽相晓曰:“此盖小事,何忍勤劳使君。”讼者多两让而止。(隋书循吏传) 注:露门学:古代学校的名称。厅事:官府办公的地方。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数被嗟异 数:多次B以功除岷州刺史 除:授予官职C尽用市药 市:买D讼者多两让而止 两:再次5.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直接写辛公义勤政爱民的一组是(3分)( )以勤苦著称公义患之,欲变其俗所得秩俸,尽用市药其家无亲

9、属,因留养之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罪人闻之,咸自款服A BC D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辛公义早年即失去了父亲,却受到了良好的教育。辛公义凭勤奋出名。武帝时,召他到露门学,让他接受道义,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B.辛公义跟随军队攻打陈,凭功劳被授予岷州刺史官职。当地风俗害怕病人,假如一个人患病,就全家人都躲避他,父子之间,夫妻之间互相不看护照料,他用实际行动改变了岷州亲属有病不加照料的不良风气。C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十多 天就使牟州的监狱中不再有积压的案子。D辛公义的行为

10、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不再打官司。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 每月集御前令与大儒讲论,数被嗟异,时辈慕之。(5分)译文: (2) 后迁牟州刺史,下车,先至狱中,因露坐牢侧,亲自验问。(5分)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杨 柳 枝 刘禹锡 (一)炀帝行宫汴水滨,数株残柳不胜春。 晚来风起花如雪,飞入宫墙不见人。 (二)扬子江头烟景迷,隋家宫树拂金堤。 嵯峨犹有当时色,半蘸波中水鸟栖。8分析第一首“数株残柳不胜春一句中“数”和“残”两个字的表现力。(5分) 答: 9历代评家都认为这两首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试从“异曲同工”的角

11、度,分析这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6分)(1) ,却话巴山夜雨时。(2) ,自缘身在最高层。(3)落红不是无情物, 。(4)莫笑农家腊酒浑, 。(5)无言独上高楼,月如钩, 。(6) , 。小园香径独徘徊。乙 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只能做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红树林颂 刘 芳 多好的名字啊,红树林!在碧波万顷的海岸线上;在蓝色的大洋与陆地拥抱的地方;从深深的水下,蓬勃着、昂扬着,涌出一层突兀的绿

12、浪,升入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翠绿欲滴,令人心醉。这是山与水不愿分离的亲情吧?或许是海水与陆地正在窃窃私语。其实水与山原本是和谐共存,只是大海使起“性”子来,才使陆地与人类措手不及。 这种树,有着高高的树干,绿酽酽的村冠,一排排一行行,迎风肃立,英姿飒爽,成为名副其实的水上森林。它们像英武的战士,日夜守卫着海疆,有时又像一道绿色的长城,把桀骜不驯、汹涌澎湃的海水堵挡在陆地之外。它们是陆地与海洋隔开的第一道“防线”,是人类与大海抗争的英勇先驱。有了它,才有了大海与陆地的平等相处;有了它,才有了人类与汪洋的和睦共存。红树林是海岸线上的真正守护神。那天,我们访问了海南省文昌市清澜港红树林自然保护区,

13、是省林业局的直属单位。保护区的曾主任听说我们是专程来参观红树林的,他的脸笑成了一朵花。他从事红树林研究已经20多年了,对树比对亲人还要亲。他说天正下着雨,打电话要了一条机帆船出海,以确保大伙儿的安全。我们沿着宽阔的海面,渐渐向红树林驶去。曾主任介绍说,清澜港保护区共有9个乡镇和一个林场,红树林带长l07公里,像是一条绿色的锁链,防风固土,锁住海啸和台风,保护着海岸线上的生态平衡。海南省的沿海,诸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儋州等多个市县都有红树林,全长有ll00多公里,其中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基地,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是我国最美的八大海岸之一。红树林在东南亚发生的大

14、海啸中,曾救了很多人。科学家们发现,100米宽的红树林带,能抵挡10级的台风,这是多么巨大的功绩。这时,天空中忽然暗下来,一阵雷鸣电闪之后,大雨瓢泼,不一会儿,就听有隆隆的响声,原来是海浪涌动的潮声。于是,一场海水与红树林厮杀的壮烈场面出现了:海潮奔来了,那数米高的巨浪,席卷而来,呼啸着、呐喊着,以摧枯拉朽之势,袭上海岸,翻上高坡,径直向红树林扑去。高大的树林,在淫威面前只是摇摇头,铆足了劲儿,借着深深扎根于水下泥土里的根须,如钢筋铁骨般地抓住泥石,竟然纹丝不动。由于红树林的前仆后继,层层 阻挡,潮水终于败下阵来,吞天的巨浪,呻吟着、颤抖着,无可奈何地重又退回大海。这是海与陆地相碰撞的奇观,这

15、是水与山的搏斗,看到这情景,谁不对红树林发出惊讶和赞叹呢? 风雨过后,红树林变得更加清丽和秀美了。曾主任说这种树分为真红树和半红树,“你们看见了吧,这片密密麻麻的树刚出水面,已长出了嫩芽,它叫黄槿,属于半红树,就像榕树那样,几根树枝落入水中,一旦接触到泥土,就会生根发芽,钻出水面,成为一片片红树林。至于真红树,一般都是凭着种子掉进海水后自己生根成长,这叫自然垂扦萌生,在水下l5米左右的深度照样长,树高可达20多米。”老人们说,红树林不但在抗击自然灾害面前是能手,在战争年代也立过奇功。那是天然的“青纱帐”,是我军战士的最好营地。他们神出鬼没,如鱼得水,凭着这道天然的屏障和海水,与敌人周旋,打得敌

16、人到处逃窜。 他滔滔不绝地讲述着,像是一位母亲正在唠叨着儿女们成长的趣闻。红树林啊,你是在人类难以征服的领域里,继续与恶劣的环境搏斗,是真正的环保卫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英雄。你和沙漠中的胡杨树一样,是自然界中的骄子,是人类效仿的典范。望着这片红树林,以及研究它多年的曾主任,无限敬意油然而生。我恋恋不舍地告别了清澜港,美丽的红树林,已在我心中树起一座新的丰碑!(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红树是我国重点保护的珍贵稀有植物,海口市的东寨港红树林保护区,是全国最大的红树林基地,被列入“世界湿地名录”。 B清澜港的红树林保护区林带长l07公里,像是一条绿色的锁

17、链,防风固土;锁住海啸和台风,保护着海岸线上的生态平衡。C“望着这片红树林,以及研究它多年的曾主任,无限敬意油然而生。”这句话中对曾主任的敬意是因为曾主任带我们参观红树林并耐心为我们解释。D最后一段作者直抒胸臆,高度赞扬红树林保卫人类、抵御自然灾害的伟大贡献,把全文的抒情氛围推向高潮,使文章的主题得到了升华。E本文综合运用了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使文章语言生动优美,抒情气氛强烈,意蕴丰富深刻,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2)第2段第一句对红树林(绿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 (3)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表达效果。(6分) 答: (4)请结合本文中所描述的红树林的特点和贡献,试

18、探究我们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应该如何发挥红树林的巨大作用。(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社科院发布报告指出“官本位”制约人才创新 记者 董伟 中国社科院今天(22日)发布“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0)”。 报告称,我国虽然已经进入人才资源大国之列,但是主要得益于巨大的就业人口规模,而非人才资源的平均可持续文化素质。其后果是,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变步履艰难,口号空喊许多年,却缺乏坚实的人本基础。 一份最近的研究显示,在经合组织国家和“金砖四国”中,我国的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数分值为0041,排名第8位。其中,基础实

19、力指数、研发实力指数和科技效能指数的分值分别为0002、 0025和0053,排名第l7、第l0和第7位。这意味着我国人才基础实力国际竞争力较差,就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也不高。 报告指出,中国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不仅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落后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当前,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排名在世界前三位,但是,无论是人才资源综合实力指标及分类指标排名,还是人才资源的平均素质状况,都不能与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实力和地位相匹配。 这种不匹配典型地体现在“中国创造”难以实现上。工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创新性不足、高层次创新人才缺乏等问题,使得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较差,在世界企业的高端竞争中,难以

20、把握制高点和经济决策的主动权,并严重制约了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转型,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难以有效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发展。 报告称,我国人才问题不仅是平均素质不高,而且分布还不均匀。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居世界第一位;研究开发人员总量190万,居世界第二位。然而,科技人才集中于大中城市,主要在科研院所以及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行业,而农村、企业和基层一线人才匮乏,经济领域科技人才缺乏。 “这严重影响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乡统筹开发。”中国社科院人事教育局局长潘晨光说,我国科技人才队伍存在着高层次创新人才严重匮乏,企业和基层创新人才短缺,科技人才供给与经济发展需求脱节、创新结合点

21、错位,科研投入严重不足以及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不够等问题。 他分析说,影响人才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官本位”现象严重,学术行政化制约了创新人才发展。在办学模式上对教育的行政干预过多,形成了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型管理体制。在大学里,学校通过行政力量对大学教学质量进行监管与评估,依靠行政手段抓质量,通过一些量化指标来衡量。 “学术行政化以及外部各种干扰严重影响科技创新人才潜心研究,而且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的评价标准和导向存在偏差,学术成为权力的附庸,高校中的学术活动浮躁,难以形成鼓励科研人才专心从事科研工作的学术环境,以致难以产生高水平的创新成果。” “另外,和发达国家不同,我国企业没有成为培养创新人才的

22、主体。目前,我国企业中的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较低,仅占40 左右。而发达国家企业拥有人才量一般达到70左右,美国从事科研开发的科学家、工程师有80在企业,英国有61在企业。 报告还提到,解决百万“蚁族”问题,应着力缩小二、三线城市和一线城市差距。国家应对二、三线城市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促进二、三线城市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大学毕业生的有效分流。(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如果从我国人才资源的平均可持续文化素质来看,我国无法跻身于世界人才资源大国的行列。B“中国制造”和“中国创造”,一字之差,天壤之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

23、变步履艰难,正说明我国高端创新人才的缺乏。 C根据全世界范围内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人才基础实力国际竞争力较差,就业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比较低。D我国是人才资源大国,所以我国人才资源的综合实力指标和平均素质状况,与位居世界第三的中国总体经济实力是基本适应的。 E企业是人才培养的温床,实践是高科技创新的催化剂,人才如果都分布在大学院校和科研机制,势必大大制约人才的创新潜能的开发。(2)我国的人才问题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哪些制约?(6分) 答: (3)影响我国人才创新的因素有哪些?(6分) 答: (4)结合文章试探究,要解决我国的人才问题应该采取哪些措施。 (8分) 答: 第卷 表达题五、语言文字运用(

24、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3分) ( )A亚洲四强赛上,中国队的表现可圈可点,不但战平了日本,还历史性地终结了盘桓32年之久的“惧韩症”。B尽管乙肝病毒感染可以有效防治,但仍有一些人对乙肝谈虎色变,使得大批乙肝病毒携带者就业困难。C平心而论,这两类艺术家都不可或缺,其艺术成就都是值得景仰的,我们既喜欢齐白石的花鸟虫鱼,也激赏鲁迅的匕首投枪。D“两会”上,大家认为无关现实痛痒的议案应该少提,把难能可贵的时间让位给老百姓最关注的议题。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口腔科不仅拥有l0台先进的牙科综合治疗台,其他配套设备,如超声波设备、激光治疗机等新手

25、段也经常使用。B教育专家蔡笑晚说,他的6个子女有5位博士1位硕士,是因为家庭教育首先将孩子的自立精神培养放在了首位。 C受气候变化和金融危机等因素的影响,亚太地区在2015年之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的计划将面临挑战。 D政府应该加强管理,打击借口职业介绍为名对高校毕业生进行欺诈、传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15依次填人下面一段文字空格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3分) ( ) 所谓“文的自觉”,是一个美学概念,非单指文学而已。 。 。谢赫总结的“六法”,“气韵生动”之后便是“骨法用笔”,这可说是自觉地总结了中国造型艺术的线的功能和传统。 。 。应该说,中国古代相当懂得这一

26、点, 。 康德曾说,线条比色彩更具审美性质 书法是把这种“线的艺术”高度集中化纯粹化的艺术,为中国所独有它们同样表现为讲究、研讨、注意自身创造规律和审美形式 其他艺术,特别是绘画与书法,同样从魏晋起,表现着这个自觉 线的艺术正如抒情文学一样,是中国文艺最为发达和最富民族特征的,它们同是中国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的表现 A B C. D 16根据语境,在下面空格处补出“野花”的话,要求语言表达简明、得体。(不少于50字)(5分)盆花:我的好姐妹,你虽然是野花,但你可以自由自在生长啊! 野花:可你长得好看,你的花朵开得那么大,那么艳,你为主人的阳台增添了无限的春意。盆花:但我不自由啊,我的枝叶要忍受剪

27、刀残害,我的根系要受到盆壁阻挠。野花: 。17仿照下面画线的句子,在横线处续写一个句子,使上下文语意连贯。(6分)成长是什么?成长就像险峻的大山拦不住汹涌的激流,汹涌的激流拦不住你顶风前行的勇往的孤舟;成长就像 ,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个人和他的朋友行走在喧闹的商业中心。突然,这个人说:“我听到了蟋蟀的叫声。”他的朋友惊呼:“什么?你一定是疯了。在这样嘈杂的环境中,你根本不可能听到蟋蟀的声音!” 这个人凝神静听片刻,朝一家大型水泥厂走去,那里长着几簇灌木丛。在枝条的下方,竟然真的找到了一只小蟋蟀。“这简直难以置信。”朋友说,“你一定

28、有超人的耳朵!” “不。我的耳朵与你的毫无二致。这完全取决于你想听到什么。” “这怎么可能!”朋友说,“我在这种嘈杂的环境中从来听不到蟋蟀的声音。” “是的,你听不到。”这人回答,“这取决于什么对你是真正重要的。让我给你演示一下。”他把手伸进口袋,取出几枚硬币,然后将它们扔到人行道上。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虽然人潮汹涌的大街上声音嘈杂,但是他们注意到20英尺以内几乎每个行人都环顾左右,察看人行道上叮当作响的硬币是不是自己掉的。 要求:选准角度,明确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2014届高三第十次大练习语文答题卷选择题(每小题3分)题号1234

29、56131415选项7、翻译下面的句子(10分)(1)(5分) 。(2)(5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共11分)8. (5分) 。9.(6分) 。10、默写(共6分,每题1分) 。 。 。 。 。 , 。 现代文阅读(共25分)选做( )(1)(5分) ( )、( )(2)(6分) 。(3)(6分) 。(4)(8分) 。语言文字应用(11分)16、(5分)(不少于50字)野花: 。17、(6分)成长就像, 。2014届高三第十次大练习语文试题1、C2、B 3、B4、D。“两”,双方,两方,“双方施行”,作状语。5、B。A、D中的没有“直接写”(动作、行为、语言、表情)“辛公义勤

30、政爱民”;A组D组中的“欲变其俗”,只是打算,没有实践;C组中的罪人的反应,属于侧面反映,没有辛公义的行为。6、D项。“辛公义的行为”的确“使牟州的罪人受到感动,诚心服罪”,但“不再打官司”的不是“牟州的罪人”,而是最终“两让而止”的“讼者”。D项将两个毫不相关的表述对象作了错误的对接。7、(1)武帝每月召他到身边让他和学识渊博的学者谈论,多次得到赞叹,当时同举人都仰慕他。(2)辛公义后来调任牟州刺史,初到任,就先到监狱里去,亲自审问案情。8、“数”说明数量之少,已不再是当年成林成片的样子;“残”写出了杨柳残败不堪,已不再是当年郁郁葱葱,浓荫蔽日的样子。“数”“残”从数量和状态两方面,写出了隋

31、宫外面的杨柳残败的样子,从而映衬出隋宫的破败、倾圮、荒芜的景象。9、这两首诗都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不同的是,第一首诗中作者极力渲染隋宫外杨柳残败衰颓的样子,借以衬托隋宫的破败;而第二首诗中,作者极写宫树的郁葱茂盛、景色迷人,但属于以乐景写哀情,以宫树的葱郁茂盛来表现隋宫的破败荒芜。总之,同样是借景抒情,同样是写树,虽一残败衰败,一葱郁茂盛,但都渲染了隋宫的破败荒芜,表达了作者心中的兴衰之叹。11、(1)AC(A“珍贵稀有”不正确,从文中“海南省的沿海,诸如三亚、陵水、万宁、琼海、儋州等多个县市都有红树林,全长有1100多公里”这句话来看,并不算稀少;C“对曾主任的敬意是因为曾主任带我们参观

32、红树林并耐心为我们解释”错,对曾主任敬意是因为曾主任多年从事红树林研究,并作出了贡献。)(2)勾画出广阔的背景,写出红树林生存的地理环境,表现出其翠绿欲滴、生机勃勃、令人喜爱的美好形象,为全文奠定热烈和赞美的气氛。(3)这段话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运用细腻的笔触,生动的再现了红树林与海浪顽强搏斗的场面。先描写海潮掀起巨浪,“呼啸着、呐喊着”、“翻上高坡”,扑向红树林的凶恶情景,再描写红树林“只是摇摇头,卯足了劲儿”,“如钢筋铁骨般地抓住泥石”,“纹丝不动”的姿态,最后写潮水“终于败下阵来”,“无可奈何地重又退回大海”的惨败结局,惊心动魄,激起人们对红树林由衷的敬仰和赞颂之情。(4)红树林具有清丽秀美、苍翠欲滴、高大挺拔、巍然屹立、繁殖力高、生命力强等特点。在战争年代,红树林曾是红军战士最好的营地,掩护过红军战士痛击敌人。在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建设中,红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