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陕西省渭南市高三教学质量检测(一模)语文试题 及答案.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试卷类型:B渭南市2015年高三教学质量检测(I)语文试题 命题人:秦广奇 朱雅姻 武秀玲注愈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娜)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其中第I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考生任选其中一题作答;其它试题为必考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越前,务必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试卷类型填涂在机读卡上规定位置;将姓名、准考证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规定位置。3.第一大题的1-3小题、第二大题的4-6小题和第五大题的13-15小题答案用2B铅笔填涂在机读答题卡题号的对应位置;其它试题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完成在答题纸的指定位置。第I卷阅读题(70分)甲必做题一、
2、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互触:中国园林的趋势 王向荣 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是世界园林体系中最重要的两大瑰宝,它们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各自独立,后来又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互相触合。中国是东方园林的发源地和发展中心。中国地处欧亚大陆的东方,幅员辽阔,自然环境优越,历史文明悠久,人们对美丽神秘的自然充满了热爱与崇拜。中国传统园林一方面源于古老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源于古代人对于自然的理解。根据古代传说,在昆仑之巅,有西王母的花园,有皇帝的悬圃;在遥远的东海,有蓬莱、瀛洲、方丈三座海岛,找到这三座岛屿,就能从神仙的手中获得长生不老药,这些神话中展示的神秘
3、山岳和美丽岛屿就成为中国园林的一种雏形。另一方面,中国大地秀美山川的景色无疑是中国人心中最美的自然,并成为中国园林模仿的对象,这种风景也被称为“山水”,中国园林试图以象征的法展示这种自然的本质,即“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追求“小中见大”,将大千世界的宏观景物微缩到小巧玲珑的壶中天地,这也是先秦以来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文精神与历史观念发展的结果。中国传统园林从商周的“囿”、秦汉的宫苑,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期进入盛期,并在宋朝发展成熟,一直到明清,其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在园林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反映园主的情操
4、和思想,展现心中的世外桃源。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那里干旱少雨,只有沿河的谷地是绿色丰饶的,农业生产必须依赖于灌溉,国土的风景也没有中国优美多样。在这样一种环境里,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田园成为园林的蓝本,表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这些园林也多为实用性的园圃,如果树园、蔬菜园和葡萄园等,形式也是几何式的。随着古埃及和两河流域的文明经由地中海传到欧洲大陆,西方园林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走向成熟。但在几千年的发展中,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式的。到了18世纪,英国的园林才开始由规则式转变为自然风景的形式,后来英国的自然风景园林又影响到欧洲
5、大陆和世界各地的园林艺术。18世纪开始,东西方园林有了非常广泛的交流。18世纪英国风景园产生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受到中国哲学、文化特别是中国园林的影响。那时几乎欧洲所有重要的园林中都有中国园林的景致,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在欧洲的园林中建造中国园林的片段曾是一种时尚。而在中国也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圆明园中有西洋楼、颐和园中有石舫,广东的许多园林更是东西合璧的产物。今天,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中,每个国家的思想和技术都进一步融合,东西方园林文化的交流也更加密切。但是,中国园林的发展必须要扎根于中国的土地和文化,传承优秀的园林传统,保持自己独特的鲜明个性和特征。(有删改)1下列关于
6、“中国园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园林一方面起源于古代传说中神仙们居住的乐土,另一方面起源于人们对秀美山川的景色的理解。 B、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强调“意境,追求诗情画意,以象征的手法来模写自然,即“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 C、中国传统园林经过魏晋南北朝的发展,在隋唐时进入盛期,在宋朝进入成熟期,到明清进入没落期。 D、自中国园林形成以来,尽管朝代几经更迭,但是造园思想始终一脉相承,园林经常作为隐逸文化的载体。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起源时期的西方园林,多为有着充分水源和灌溉系统的果树园:蔬菜园等实用的园圃。 B、西方园林与农业景观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上也都是规则
7、式的,十分稳定,一直没有发生变化。 C、西方园林起源于古埃及和两河流域,历经古希腊、古罗马的发展,到文艺复兴时期 同成熟 D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建造园林都是为实现人们心中的理想,两种园林都体现了人对自然的热爱。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18世纪,欧洲园林中,一座塔、一座桥、一个亭或一组山石等中国园林的片段随处可见。 B东方园林和西方园林从它们形成之日起就相互影响,到了现在更是相互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C圆明园中的西洋楼、颐和园中的石舫说明中国园林出现了西方园林艺术的影子,受到了西方园林的影响。 D中国园林在创作过程中,追求“小中见大”,寓情于景,寓意于物,以物比德,表
8、达了“人间天堂的理想。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杜范,字成之,黄岩人。少从其从祖烨、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嘉定元年举进士,调金坛尉,再调婺州司法。绍定三年,主管户部架阁文字。六年,迁大理司直。改秘书郎,寻拜监察御史。奏:“曩者权臣所用台谏,必其私人,约言已坚,而后出命。其所弹击,悉承风旨,是以纪纲荡然,风俗大坏。陛下亲政,首用洪咨夔、王遂,痛矫宿弊,斥去奸邪。”理宗深然之。 嘉熙二年,差知宁国府。明年至郡,适大旱,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始至,仓库多空,未几,米余十万斛,钱亦数万,悉以代输下户粮
9、。两淮饥民渡江者多剽掠,其首张世显尤勇悍,拥众三千余人至城外。范遣人犒之,俾勿扰以俟处分,世显乃阴有窥城之意。范以计擒斩之,给其众使归。 淳祐二年,擢同签书枢密院事。范既入都堂,凡行事有得失,除授有是非,悉抗言无隐情。丞相史嵩之外示宽容,内实忌之。四年,迁同知枢密院事。以李鸣复参知政事,范不屑与鸣复共政,去之。帝遣中使召回,且敕诸城门不得出范。太学诸生亦上书留范而斥鸣复,并斥嵩之。嵩之令谏议大夫刘晋之等论范及鸣复,范遂行。会嵩之遭丧谋起复不果于是拜范右丞相,范以逊游似,不许,遂力疾入觐。帝亲书开诚心,布公道,集众思。广忠益”赐之。 时孟珙权重兵久居上流,朝廷素疑其难制,至是以书来贺。范复之日:
10、“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若以术相笼架,非范所屑为也。珙大感服。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范命惟扬、鄂渚二帅各调兵东西来应,卒以捷闻。范计功行赏,莫不曲当,军士皆悦。 未几,卒,赠少傅,谥清献。 (选自宋史,有删改)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必其私人 私人:自私的人 B明年至郡 明年:第二年 C俾勿扰以俟处分 俾:使 D范计功行赏,奠不曲当 曲当:完全恰当 5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诗 B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
11、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C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 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D未几大元军大入五河绝中流置营栅且以重兵缀合肥令不得相援为必取寿春之计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范从小随堂祖父游历,进入仕途,一路升迁至监察御史,他尽忠进谏,提议整顿纲纪,理宗很认同。 B杜范任职宁国府知府时,积储粮食,使府库丰盈,用来替下等户交公粮;任职同签书枢密院事时,针砭时弊,毫无隐瞒。 C杜范不愿与李鸣复共事,提出辞职,皇帝不准,甚至不让他出城。后丞相史嵩之谋求起用复官没有成功,杜范就任右丞相。 D两淮地区灾民的首领张世显拥众
12、扰城,杜范将其分化瓦解,一方面宽宥抚慰灾民使其归乡,一方面处分张世显,用计擒获斩之。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范即以便宜发常平粟,又劝寓公富人有积粟者发之,民赖以安。 译文:_(2)古人谓将相调和则士豫附,自此但相与同心徇国。译文: _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清平乐红笺小字 晏殊 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调怅此情难寄。 斜阳独倚西楼。遥山恰对帘钩。人面不知何处.绿波依旧东流。 8.分析上片中意象“鸿雁”“鱼”的作用。(5分)答:_ _9.下片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6分)答: _ (三)名
13、句名篇欲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两句写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既写出瓦琶女矜持、腼腆,又写出作者急于与琵琶女相见的心情的句子是“_,_”(3)欧阳修在醉翁亨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景色的句子是“_,_”乙选做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只能做所选定大顺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莫高窟的挣扎蒋方舟人生从未如此文化苦旅过,前段时间,我重走了丝绸之路。真是苦旅,戈壁沙漠再辉煌壮丽,一
14、成不变的景色看久了,即便是王维,也吟不出什么新的诗句。 西域的入口是敦煌,僧人求法之旅从这里开始。当我在大马路上饥寒交迫接近绝望的时候,看到无尽的青黑天下压着金边,有夕阳霞光的地平线处就是敦煌,当时的场景就像电视剧西游记中的一幕,我好激动,马上想说的是:“大师兄,你快看,那就是敦煌。” 进了城,西游记里面奇诡的神秘文明,变成了现代化的摩登小城,紧凑洁净,饭馆的霓虹灯闪烁。擦肩而过的很多都是外国人,场景让人有穿越之感,它仿佛又变成了丝绸之路上中西贯通的重镇,异国商贾云集,胡人遍布。到敦煌当然是为了看莫高窟。我去之前,就有很多人告诉我:“莫高窟一定会让你觉得失望的。”乍一看,确实是如此,这里和中国
15、其他旅游景区没有区别,到处都是戴着墨镜遮阳帽,满脸不耐烦地排队的旅客。人群里最大声的永远是小朋友的哭叫,都吵着要回家。 但我并没有失望,因为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 四百多个洞窟只开放了二十多个,看完感受最深的是:美的事物总逃不过种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 第一种磨难来自于自然。这里的雨少风大,强风把沙子吹到崖面。天长地久,入口处设置的窟檐逐渐磨损,失去了遮蔽阳光的功能。莫高窟高大,俯仰天地,却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一副衣不蔽体的模样。 第二重磨难来自于宗教变迁。佛教传入中国之后,经历过四次灭佛的劫难。最早是北 魏太武帝:“各地有造佛像者诛,有经书焚烧,有僧侣悉坑之。”敦煌由于偏
16、远,不仅没有受到废佛令的破坏,反而成为中西僧侣和教徒的避难所。他们把信念附在一斧一凿里。 到了ll世纪,新疆部分地区开始信奉伊斯兰教。佛教僧侣预感到劫难的可能性,就把数万件经书和藏画放在17窟中近千年。l7窟就是著名的藏经洞,早就被洗劫,经书和佛像都已不在,只有当时藏经和尚洪辨的雕塑孤寂地守着空无一物的洞窟。 第三重磨难是“不懂”。大部分洞窟中的佛像都在清朝重新修过。绝美的壁画的围簇下, 往往是呆滞死板的佛像,脸被涂得红红白白,一点表情都没有,眼珠是玻璃珠子,亮得又假又可疑,毫无动人之处。 开放参观的洞窟里,只有隋朝修的一窟佛像从未被重塑过,三座佛像,分别是“过去佛” “现在佛”“未来佛”。低
17、眉的是弥勒,慈悲带笑,婉约悲悯至极。窟顶是直坠而下的飞天飞天总是成双的,窟壁四周是撒满金粉的千佛像,现在金粉金箔脱落了大半。在这 样的洞窟前,人一进去就有下跪的欲望出于对美的诚惶诚恐。 第四重磨难是“不惜”。藏经洞被发现之后,当时看管莫高窟的王道士成了千古罪人。 历史上真实的王道士,虽然不懂,但是他爱惜。他先是看到官府在运输他至爱的经书时造 成破损,看到送给当地官员的精品文物下落不明,然后他才变成了所谓的“卖国贼”。 到了“文革”,当时莫高窟的48位工作人员分裂成大约l2个革命派系,成天激烈内斗,所幸他们都同意一个原则:不能碰莫高窟。据说他们为了保护莫高窟,钉死了莫高窟所有的出入口。 我想起清
18、洗竹简上泥土的场景:当把竹简放入清洁剂中,字开始浮现,有的字开始从竹简表面脱落,像是在逃生。天下没有永恒的事物,美的文明不被发现就没有意义,可它暴露的一瞬间就面临着巨大的风险,就像“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样,它必然要经历更多的磨难,几番挣扎求生才能活下来。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作者重走丝绸之路,因为戈壁滩上风景一成不变而感到枯燥,但当她看到敦煌时就特别激动,因为敦煌莫高窟吸引着作者。 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敦煌城内奇诡神秘的景色,“霓虹灯闪烁“异国商贾云集,这一切让作者仿佛穿越了过去。 c“原本也不是为了寻找民族自豪感而来的”这一句话说明作者在去敦煌之前,
19、就已经知道那里并不能让自己感到自豪。 D作者在写第四重磨难时,选用了两个事例,将王道士对待经书的态度和莫高窟工作人员对文物的不同态度进行了对比。 E文章写了敦煌莫高窟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出了作者对包括莫高窟在内的中国文化 遗产前景的隐隐担忧。 (2)结合文章,赏析题目“莫高窟的挣扎”的作用。(6分) 答: (3)作者游览了莫高窟,却没有在文中重点描写莫高窟的景物,这是为什么?试结合全文分析。(6分) 答: (4)作者认为“美的事物总逃不过重重磨难,以及它自身求生的挣扎”,请结合文章内容并联系现实,谈谈“美”和“磨难之间的关系。(8分) 答: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0、1)一(4)题。 梅兰芳:绝艺长传拜师学艺梅兰芳,名澜,字畹华,乳名裙姊。按照当时的社会习俗,“戏子”的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而梅家作为梨园世家,自然希望有人能传其衣钵。然而,梅兰芳的自然条件并不好。用他姑母的话来说,“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眼皮下垂,见人也不会说话”。加之体格瘦弱无力,这对于一个京剧演员来说是很大的缺陷。梅兰芳七岁学艺,第一任老师是著名小生演员朱素云的哥哥朱小霞。当时的戏曲演员学艺没有课本,都是口传心授,但简单的四句老腔,梅兰芳却好几个小时都没学会,先生一气之下拂袖而去,道:“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老师的话让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正是因为这句话,使梅兰芳下定了苦练的决心。l9
21、02年,八岁的梅兰芳拜著名青衣演员吴菱仙为开蒙老师。昊先生对梅兰芳要求格外严格,每一个唱腔,每一个身段,都必须他亲自过目,就连梅兰芳的日常起居、饮食睡眠他也非常关注。 正式出道梅兰芳开始学戏的时候,正是京剧发展的高峰时期,大清国虽然日薄西山,但是皇宫里特别喜欢京剧,在民间,听京剧也成为老百姓的一种时尚。随着技艺的长进,梅兰芳的学艺之心也越来越强烈。他开始四处向别人学习,他跟武生茹莱卿学习旦角剧目里所用的刀、枪、剑、戟、马鞭、拂尘等各种打法;跟姑父秦稚芬学习在飞驰的马车上挥舞刀叉剑戟。顽强的毅力和发奋精神使梅兰芳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吴菱仙为了让梅兰芳增加实践经验,早日担负起家庭重担,一直为其留心
22、各种各样的演出机会。1904年的七夕节, 10岁的梅兰芳第一次登上了舞台,他扮演的是昆曲长生殿鹊桥密誓中的织女。 粉墨登场1907年,梅兰芳离开吴菱仙,加入喜连成皮黄科班搭班学艺。除了演出之外,他最喜欢观摩前辈的表演。当时在皮黄舞台上大红大紫的演员里,他最爱看的是谭鑫培的戏,谭当时是伶界大王,有“无腔不学谭”之称。梅兰芳只要一有时间便观摩和研究前辈的精湛技艺和优点特长。与此同时,梅兰芳仍向行内高人学戏。在梅兰芳拜投的老师里特别值得一提的就是王瑶卿,他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梅兰芳得了王瑶卿艺术的精髓,后将青衣唱腔开创出新的板式,将花旦的身段创编出新颖的花样,又将
23、刀马旦的武打设计出很有新意的套路,这样便真正创立了梅派花衫行当。声名鹊起 1912年前后,北京城里曾流行过一句戏谑之言,即“中梅毒”,用以形容人们对梅兰芳的着迷。1913年7月的一次演出,谭鑫培、刘鸿声、杨小楼等名角都被邀来参会,梅兰芳也在被邀之列。但演出当天梅兰芳正好有另一场堂会,临时赶不过来,请求告免。管事的觉得有了这么多名角,少他一个也没关系,谁知在既定的戏码演完后,迟迟不见梅兰芳的踪影,台下观众开始骚动起来,就连谭鑫培亲自出场也压不住阵。好在后来梅兰芳连妆都没来得及卸就赶来了,一上舞台,全场掌声雷动。此时,谭明白了,现在已是梅兰芳的时代。 出国访问梅兰芳以一个男旦身分,代表着处于社会底
24、层、与娼妓同列的中国戏曲艺人,开始向传统的社会偏见和歧视心理挑战,卓有成效地为演员的社会地位以及人格尊严进行了奋力抗争。1930年春 天,梅兰芳率团赴美,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洛杉矶等地演出,获得巨大成功,使京剧艺术在另一个完全迥异的文化氛围中获得了承认和欢迎。在此期间,他被美国波莫纳大学和南加利福尼亚大学授予文学博士学位。载誉回国后,梅兰芳声名大振在美国的演出早已被国际、国内的舆论界炒得沸沸扬扬,回国后的演出自然身价百倍。罢演避难八年的抗日战争时期,梅兰芳没唱过一天戏。在日寇入侵、国土沦陷时,梅兰芳不愿意屈从侵略者为其演出,而蓄须明志。对一位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大师来说,没有什么比八年不能演
25、出更加痛苦的了。八年里,梅兰芳不仅东躲西藏,拒绝演出,还要筹钱维持家人和剧团工作人员 的生活,最后不得不卖掉了北平的宅子。 重返舞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梅兰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52岁的梅兰芳重新回到了属于他的舞台。在日本投降两个月后,梅兰芳参加了抗战胜利庆祝会,消息一经传开,整个中国乃至世界都轰动了。演出当天,梅兰芳一出场,一阵雷鸣般的掌声回荡在剧场里,经久不息。 1961年8月8日凌晨,梅兰芳突发急性心脏病,在北京病逝。 (选自国家人文历史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梅兰芳出生于梨园世家,迫于当时的社会习俗,即“戏子”的
26、子弟只能继承父兄之业,他开始拜师学艺,与戏曲结缘。 B、梅兰芳的第一任老师所说的“祖师爷没赏你这碗饭吃”的言外之意是,梅兰芳不是学京剧的料,这让梅兰芳对自己很失望,也使梅家上上下下大失所望。 C、梅兰芳率团赴美国各地演出,载誉回国后名声大振,不仅大幅度提高了自己的身价,也提高了中国艺人的社会地位。 D、梅兰芳向王瑶卿拜师学艺,他勤学苦练,最终创造性地将青衣、花旦、刀马旦融为一体,独创“花衫”行当。 E、梅兰芳是一个视京剧艺术如生命的艺术大师,但在抗战的八年中,他蓄须明志,拒 语文试题第8页(共10页)绝演出,直到抗战胜利才重返舞台。 (2)在“声名鹊起”一节中,作者提到谭培鑫、刘鸿声、杨小楼等
27、名角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回答。(6分) 答:_(3)根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梅兰芳成功的因素。(6分) 答:_(4)梅兰芳学习京剧的先天条件并不好,但他最终却成功了。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是先天条件更重要还是后天努力更重要?请结合本文,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卷 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文天祥三次罢官回归故里,在寄意泉林山水、啸傲风云之际,写下了一批寄情山水 的诗章,以清高隐逸之情,寓_之志。 读水浒传可以感受到梁山好汉_的英雄气概,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可以 从中领悟人生的真谛和生命的意义。 各族干部群众坚
28、决支持对暴恐分子进行严厉打击,大家要_、众志成城,用雷 霆铁拳粉碎暴恐分子的罪恶阴谋。 A愤世嫉俗 同仇敌忾 嫉恶如仇 B嫉恶如仇 同仇敌忾 愤世嫉俗 C愤世嫉俗 嫉恶如仇 同仇敌忾 D同仇敌忾 愤世嫉俗 嫉恶如仇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从哈萨克斯坦购得“卡沙甘”油田大约50亿美元的股份,这一交易将印度试 图进入“卡沙甘”油田开发的希望彻底破灭。 B许多高中毕业生填报志愿时,是优先考虑专业还是优先考虑学校,很大程度上是受 市场需求、社会动向、父母意愿、个人喜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的。 c渐进式延迟退休就是采取比较缓慢而稳妥、逐步延长退休年龄,尽量减小退休政策 调整对社会和
29、有关人员所带来的影响。 D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介绍了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主要指标仍处 在年度预期的合理区间,但经济环境仍然错综复杂等情况。 1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武隆因境内的武龙山而得名,_。_。_。_。_。_。至今青龙桥头 还住着两户农民,代替老虎守护“天坑“天桥,被称作“虎民。 因与广西一地同名,于明朝1380年改“龙”为“隆”,寓意兴隆,但当地人状物取 名还是多喜欢用“龙字正如长白山上的老山参旁边,总会有蟒蛇盘踞一样,在“大炼钢铁”之前,武隆被茂密的原始森林所覆盖,在天生三桥上终年有老虎守护 因此武隆人尊老虎为“山王菩萨”,礼敬
30、有加,感谢它们千百年来很好地为武隆护卫住了大自然的馈赠 其山“逶迤如龙,下有空洞”天龙桥、青龙桥、黑龙桥蜿蜒排开,遮空蔽日,龙气森然 每到夜色降临,老虎对着“天坑”方向的万丈深洞嘶声吼叫,山林震荡,百兽变色 A B C D1 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l5个字。(6分) 著名作家莫言近日在一次主题讲座中坦言,他早期作品写得特别顺,是因为对故乡风貌和人物太熟悉了。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他觉得写作难度大了, 。莫言还表示,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作家。现在年轻的作家要写出属于他们的当代小说。当今作家想要被所处时代孕育成著名作家、伟大
31、作家,2 ,而是要以“在场者”的姿态切入当下,在时代大潮下直击时代命题,展现社会变迁,反映民间疾苦,讴歌人性光辉。现在的问题恰恰是, ,只写吟风弄月、不着边际的东西,比如玄幻神魔鬼怪,唯考虑能不能挣钱、会不会火,追求短、平、快式的创作,却不曾观照当下,写出当今时代中最人性、最悲悯的那些故事。 17请对下面的事件引出的“奖励拾金不昧有损道德否?的辩题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观点鲜明,阐释精要,60字左右。(5分) 事件:“在广州,拾金不昧或将有实质奖励。正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广州市拾遗物品管理规定提出:对无主的拾获财物,在拍卖后将拍卖款的1 0奖励给拾遗者;对有主失物,失主领回时,可自愿按遗失物价值1
32、0的金额奖励拾金不昧者。”此消息一出就引起了广泛讨论,有人举双手赞成,也有不少网友持反对意见。 答:_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一个商人在翻越一座山时,遇到了一个拦路抢劫的山匪。商人逃进了一个山洞里,不小心丢掉了手中的火把。山匪也追进了山洞,在黑暗中,他捡到了商人丢失的火把。两个人各自寻找着洞的出口。火把给山匪的行走带来了方便,他能看清脚下的石块,也不会碰壁。但是,他走来走去,就是走不出这个洞。最终,他力竭而死。商人失去了火把,他在黑暗中摸索行走,不时碰壁,还被石块绊倒。但是,正因为他置身于一片黑暗之中,所以他的眼睛能够敏锐地感受到洞口透进来的微光,正是迎着这缕微光,最终他逃离了山洞。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