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442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 大小: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浅谈对大学生的适应性教育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摘要: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演习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本文阐述了大学适应性教育的内涵、意义、目标和内容,以及适应性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关键词:大学生适应性教育内涵意义目标内容问题素质教育相对于应试教育而言,它是以人的身心发展为目的,使人的各种基本品质因素得到全面发展的教育,其宗旨就是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够适应社会,并有利于社会,同时个人价值也得到充分体现。人生如登山,要求所有的人在同一条件下达到同样的高度是不现实的,但我们希望每个人都尽力向顶峰迈进,无论他们最终达到的高度是多少,这就是素质教育的方法论含义。从

2、某种意义上说,大学也是一个“演习场”,“训练场”。大学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演习训练使学生能适应未来的“现实社会”。1 适应性教育的内涵“ 适应”这个词我们平时用得很多,主要是指人的生理和精神随着外界情况变化而进行调节的状态。人生来就有自发地适应环境的本能,同时蕴含着逐步适应复杂环境的潜能。这里所说的适应性教育,是指进一步开发人的潜能,使大学生毕业后能够适应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当代教育的任务可以概括为四个“学会”,即教育个体“ 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

3、生存发展”,这是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而适应性教育正是人们学会生存、学会发展目标的具体实施途径。2 适应性教育的意义我国高等教育已由精英型向大众普及型转变,随着大学新生中独生子女人数不断增加,学费逐年趋升,经济压力凸现,新生适应问题就愈加突出。因此,帮助新生尽快渡过适应期,开始新生活,尽早发现适应不良学生,防止暴力和意外事件的发生均有现实意义。通过适应性教育使大学生自觉把自己置身于社会环境中,主动接受社会行为规范,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矛盾时,能放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使大学生能够适应艰苦的环境条件,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能够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体

4、会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喜悦感觉,并且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3 适应性教育的目标每个学生从进入大学那天起,就要清楚地认识到,前途和命运部分地掌握在自己手中。使大学生们对前途普遍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认清就业压力较大的事实,因此对将来可能遇到的困难情境有一定的心理准备。3.1 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需要,也是高等教育自产生以来所强调的主要教育目的之一。现代社会,政 治、经济、文化与科学相互交织,形成了一个“网络”结构。人在网络之中,每个结点都有不同的自由度可供选择。怎样用自己的头脑去决定自己的发展,做出正确的选择,走出一条适合自己、适应社会的最

5、佳路径,这些都要求大学生在每走一步时都必须进行科学的思维。3.2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行为方式, 是指学生能够在遵守法律和社会公德的前提下, 按照具体的情况,用正确的方法解决所遇到的问题。行为方式相对于思维方式来讲,更容易受环境的影响,周围人们的言行举止对一个人行为方式的形成有很大作用。行为方式不要求千篇一律,不一定要符合常规,但一定要合情、合理、合法,循规蹈矩不是素质教育的目的。3.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精神。知识经济时代较之于以往的工业经济时代,更强调创新。创新是在适应基础上更深层次的发展。没有适应,就无法去创新,仅仅适应而缺乏创新和开拓精神,也不是当代教育的宗旨。因而,在适应性教

6、育过程中要强调创新精神,并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4 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4.1 自我意识教育人要适应环境,首先要熟悉自我、认知自我,建立自我意识,使之适应环境。要培育健康的生理素质,这里所讲的生理素质,不仅仅是使学生拥有一个健康的体质,而且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健康意识,这个意识包括良好的饮食习惯、业余爱好等生活习惯,使之处处显示出健康人的体态和行为举止;同时,要认识到一个人的健康状况不仅仅关系到个人身体健康,而且影响着周围的环境。从近处讲,影响着亲戚朋友的生活,从远处讲,影响着个人的工作和发展。 4.2 培育良好的心理素质在现代社会里,对人的影响绝大部分是心理方面的。一个人的言行举止、喜怒哀乐可以

7、说是一个人心理素质的外在表现形式。因此,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是适应性教育的主要内容。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从幼儿园开始,心理素质开始填充它的内容。在青年时期,特别是大学期间,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培养起着关键的、事半功倍的作用。 4.3 环境意识教育环境可以分为两大类,即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这是一个人正常生活在世界上不可缺少的最基本的生存环境。每个人生活的环境是不同的,且每个人对其所处环境都有满意与不满意的地方,但不论你对环境是一种什么感受,你首先都要认知并适应它,然后才能去改变它。4.3.1 自然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在外界环境条件变化时,大学生要能够尽快地调整自己,适应环境的改变,要

8、能够克服各种困难,体会克服困难所带来的喜悦感觉,并且时刻准备迎接新的挑战。 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如何适应自然、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树立环境意识,就成为学校的一项不可忽视的教学内容,使得大学生在日后从事某项研究,或开发某项工程时,要首先考虑到以不破坏自然环境为前提,这是对学生进行适应自然环境教育的主要目的。4.3.2 社会环境的适应性教育。如果说自然界是人类的母亲,那么社会就是人类的摇篮。社会环境在个人所接触的环境中是复杂的。如果把社会环境抽象为一个系统来看,这个系统是一个动态的开放性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是由学校、家庭、社会等组成,其中起核心作用的是学校。因而,学校的教育方式及相关条件如何对学生起着较大的影响。再从系统成员结构来看,主要有教师、同学、家长及其他人员等,这里起主要作用的是教师和同学。大学生处在这个系统中,要学会处理这些关系,使自己逐渐培养成为“学校人”。但这不是最终目的,我们的主要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走出校园后能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社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