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1523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生物实验试题高效解答策略新探作者:徐启发 试题调研原创精品视点1 专家视角审题、析题、答题 【思维指引】 生物实验试题是高考生物考试中难度最大的试题,考生的最大答题障碍在于,拿到一道实验试题往往一筹莫展。其实,高考生物实验试题并不像有些同学所说的那么可怕,其解答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任何一道试题只要你认真审题、仔细分析题意、明确答题的要求,准确作答应该是不难的。下面我们以高考名题作为范例,从审题、析题、答题三个方面进行详细的思维分析,以期激活你的思维,帮你找到解答生物实验试题的新捷径。同时典例后面还为大家提炼了从审题到答题的可操作的规律性方法,只要你认真体会、勤于实践定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典例1

2、】 研究还发现,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为验证这一结论,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方案。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写出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材料用具: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氨基酸可被叶片吸收并在叶片内移动),蒸馏水,棉签,检测放射性强度的设备等。实验步骤:第一步:取生长状况相同的萝卜成熟叶片若干,在叶片左半叶某一部位涂抹含14C标记氨基酸的溶液(如图所示)。第二步: 。实验结果: 。【典例剖析】 审题: 1要求研究什么?(验证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2给出了什么材料用具

3、?这些材料用具可能有什么作用?析题: 1析实验目的:验证氨基酸等营养物质可以向细胞分裂素浓度高的部位移动(1)实验类型:验证性(2)实验变量是什么?(浓度高的细胞分裂素溶液)(3)反应变量是什么?(氨基酸等营养物质的移动方向)2析观测指标思考:为什么涂抹的是含14C的氨基酸溶液,而不是普通的氨基酸溶液呢?3析实验对象思考:对萝卜叶的限制词语有哪些?为什么要用这些限制词语?(生长状况相同、成熟叶、若干)4析实验变量的处理方法实验组:在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对照组:在叶片右半叶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5析观测指标的检测与记录思考:检测并记录什么部位的放射性强度?6.预期实

4、验结果注意:既要描述实验组,也要描述对照组的观测指标7析实验组、对照组无关变量的控制(1)预设观测指标时:涂抹含14C氨基酸溶液的量、位置、面积等(2)选取实验对象时:种类、生长状况、叶龄、数量等(3)实验变量处理时:涂抹溶液的量、位置、面积等(4)实验变量处理后:培养条件、检测观测指标的时间等8析实验结论注意:与实验目的相呼应,描述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答题: 再次明确要求:第二步及以后的实验步骤,并预测实验结果答案:第二步:将叶片均分为两组,编号为a、b 第三步:在a组叶片右半叶某一部位涂抹适宜浓度的细胞分裂素溶液,在b组叶片的相应部位涂抹等量的蒸馏水。第四步:在相同条件下放置一

5、段时间后,检测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和b组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实验结果:a组叶片涂抹细胞分裂素部位的放射性强度高于b组叶片涂抹蒸馏水部位的放射性强度【规律提炼】 1.审题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1)实验目的;(2)实验类型;(3)实验变量;(4)反应变量;(5)观察指标;(6)实验原则;(7)已有的知识储备。2.实验原理的书写方法:实验原理的设计中往往有这样的语言:“利用理论或器材或反应原理,通过方法,出现现象,就能达到目的”。3.实验步骤书写的一般格式:第一步:材料的预处理或观测指标的预处理;第二步:材料的分组,编号;第三步:谈实验变量的处理;第四步:谈实验对象的培养(或放置)条件

6、;第五步:检测并记录(或比较)观测指标。注:第一步有的实验可不需要;第四步与第五步有时可并作一步。4预期实验结果书写时一般应注意:实验组和对照组的观测指标都要进行描述。5实验结论书写时一般应注意:、实验目的相呼应,描述实验变量与反应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验证性实验:结果结论惟一,往往用这样的语言:是,证明探究性实验:结果结论不惟一,往往用这样的语言:如果则 视点2 专家视角根据实验目的设置对照实验 【思维指引】 对照实验的设置,历来是很多同学所迷惑的。其实,我们在答题时,首先应明白:为什么要设置对照实验?用什么材料用具设置对照实验?该怎样设置对照实验?下面通过具体的试题分析来引导你思考。 【典例

7、2】 有人设计了下列实验,试图证明“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如生长素只能从胚芽鞘的上端向下端运输)。”(1)材料、用具:胚芽鞘、琼脂、刀片等。(2)方法、步骤与结果:制备琼脂块(如图所示)。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上面放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空白琼脂块(如图所示)。 取步骤下面的琼脂块(a)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所示)。 (3)结论:以上实验证明了“生长素(IAA)在植物体内的运输,主要是从形态学上端(顶端)向下端(基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运输”。我们认为,仅用该实验步骤、还不足以严密论证以上结论,请在

8、上述实验的基础上补充相应的实验方法、步骤和结果。【典例剖析】 本题是让学生模仿书中的经典实验,对该题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首先用实验设计的基本理论分析本题的实验设计思路。实验目的:证明生长素运输的方向性“主要从植物形态学的上端向形态学的下端运输,而不能倒转过来”。这就需要从两方面来证明:一是从上至下的运输成立,二是从下至上的运输不成立。题目给出的实验结果只能证明第一方面,第二方面没有得到证明。所以,补充实验设计应从第二方面去考虑,做到与题目所给出的实验互为对照,期望“反向运输”不成立的结果出现。观测指标:去掉尖端的胚芽鞘的生长状况。实验变量:胚芽鞘的放置方向不同。实验分组法:等组实验法,即在相同

9、的条件下,只改变胚芽鞘中间一段形态学的上下端即可。实验对照:相互对照。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解答本题的关键步骤之一是合理地设置对照实验,根据实验设计的单一变量原则,要注意对照组与实验组除了实验变量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应相同。本实验除了胚芽鞘的放置方向不同以外,含生长素的琼脂块和空白琼脂块的放置位置,实验组与对照组都要相同。如果把补充的对照实验设计成胚芽鞘形态学方向不变,含IAA的琼脂块与空白琼脂块互换上下位置,这除了运输方向不同以外,还隐含了“重力因素对IAA运输的影响”这一无关变量,由此产生的额外变量对实验结果会有影响,使实验设计不够严谨。实验步骤实际上是设置观测指标,IAA无色,肉眼无法观察,要

10、判断空白琼脂块是否含有IAA,是通过观察它能否使胚芽鞘弯曲生长进行推理的,有的学生不理解设置这一步的意义,通过自己在空白琼脂块上打点说明其中含IAA是错误的。答案:补充的实验方法、步骤与结果:另取一段胚芽鞘中间部分倒放,上面放置含IAA的琼脂块,下面放置空白琼脂块(如图所示)。取补充步骤下面的琼脂块(b)的一部分放在去尖端的胚芽鞘一侧(如图所示)。 【规律提炼】 准确设置对照实验必须考虑的3个因素:1准确把握实验目的;2深入分析实验原理;3充分利用实验材料。 视点3 专家视角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单一变量 【思维指引】 实验目的不仅在对照实验的设计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变量的确定上也有着极其重

11、要的作用。下面的高考实验试题具有很大的难度,考生的得分率极低。下面将采用最简单的方法,为你指点迷津。 【典例3】 为了验证叶片在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过程中有气体的产生和消耗,请用所提供的实验材料与用具,在给出的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步骤的设计和预测实验结果,并对你的预测结果进行分析。 实验材料与用具:烟草幼苗、试管两支、蒸馏水、NaHCO3稀溶液(为光合作用提供原料)、真空泵、暗培养箱、日光灯(实验过程中光照和温度等条件适宜,空气中O2和O2在水中的溶解量及无氧呼吸忽略不计)。 实验步骤和预测实验结果: (1)剪取两小块相同的烟草叶片,分别放入盛有等量蒸馏水和NaHCO3稀

12、溶液的两支试管中。此时,叶片均浮在液面上。 (2)用真空泵抽去两支试管内液体中和叶肉细胞间隙中的气体后,敞开试管口,可观察到叶片均下沉到试管底部。 (3) 分析预测的结果:【典例剖析】 答案:(3)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日光灯下,照光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上浮,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4)再将这两支试管放在暗培养箱中一段时间。结果: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的叶片仍在试管底部。分析预测结果:(1)光照下,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光合作用,释放出的O2多于呼吸作用消耗的O2,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增加,叶片上浮。而蒸馏水中缺乏CO2和O2,叶片不能进行光合作

13、用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2)黑暗中,NaHCO3稀溶液中的叶片进行呼吸作用,消耗了叶肉细胞间隙中的O2,放出的CO2溶于NaHCO3稀溶液中,叶肉细胞间隙缺乏气体,叶片下沉。蒸馏水中缺乏O2,叶片不能进行有氧呼吸,叶肉细胞间隙仍缺乏气体,因此叶片仍位于试管底部。【规律提炼】在实验设计中,变量的确定和处理、实验材料及方法的选择、观测指标的确定以及对照实验类型的选择,都是由实验目的决定的。因此,不论是实验设计、实验分析,还是实验评价,实验目的始终是解题的关键,是决定实验中其他部分的根本。 视点4 专家视角读懂题意才能不怕新题 【思维指引】 高考试题都是新题,这

14、是大家所共知的。但是新是有程度区别的,有些试题可能是我们平常完全没有见过的,其情景新颖到考生往往完全不能动手。其实“新”对于大家来说是相对的,解答新题的关键在于读懂题意,只有读懂题意,才能不怕新题、正确地解答新题。 【典例4】 某实验小鼠适宜生活在25 左右的环境中,为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 )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能量代谢的强弱用单位时间的耗氧量表示)。请依据所给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材料和用品,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探究实验,预测可能的实验结果和结论,并回答问题。实验室温度:25 左右。材料和用品:小鼠、冰袋、秒表。方法和步骤:步骤1.将小鼠放入广口瓶的笼子

15、里,加塞密闭。打开夹子(A)、(B)、(C),片刻后关闭夹子(B),用注射器抽取10毫升氧气备用。关闭夹子(C),打开夹子(B),使水检压计液面左右平齐。步骤2:步骤3:实验预期结果和结论: , , 。该实验最可能的结果和结论应该 ,原因是 。【典例剖析】 近几年高考中每年都有新情境试题,许多学生对此束手无策。其实不管多难的试题要解决问题都要读懂题意、看懂题图。只有静下心来,利用所学基础知识和实验设计的理论对其进行分析,读懂装置图及图中每个夹子的用途,很容易找到突破口。实验目的:探究低于适宜温度的环境(如10 )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实验变量:环境温度不同(25 、10 )。观测指标:小鼠单位

16、时间的耗氧量。实验方法:单组实验法。实验对照:自身对照。夹子(A)调节水检压计的气压,夹子(B)控制给广口瓶供氧,夹子(C)控制氧气袋。步骤2、步骤3实际上就是要完成设置实验组和对照组及观测记录的具体方法。本题的实验结论具有开放性,为降低难度,试题设计中用3个小标题给予提示,暗示学生根据条件从3个方面展开思维,将所有可能的结果分析出来,得出相应结论。答案:步骤2:待小鼠安静下来,关闭夹子(A),记下时间,将注射器向前推进5毫升,水检压计左侧升高,关闭夹子(B),待水检压计左右平齐时,记录时间。得到在25 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 步骤3:将冰袋放在广口瓶周围,调节距离,使瓶内温度稳

17、定在10 ,待小鼠安静后,重复步骤1、2中的关键操作。得到在10 环境中小鼠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 实验预期结果和结论: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小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到10 时,能量代谢会增加 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多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到10 时,能量代谢会减弱 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等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到10 时,能量代谢不受影响 消耗5毫升氧气所用的时间10 小于25 ,说明小鼠的生活环境从25 降到10 时,能量代谢会增加 小鼠是恒温动物,在10 条件下比25 条件下维持体温所消耗的能量多 【规律提炼】

18、高考试题年年创新,考生面对的总是新题,尤其是拉距离的试题,但是不管是如何新的试题,大家都是一样的棘手,所以面对新题惟一的方法是读懂题。 视点5 专家视角探究实验的因果关系推断 【思维指引】 高考生物考试大纲对能力的要求包括多个方面,其中能运用所学知识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作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是高考考查的重点,而偏偏这样一种思维能力恰恰是学生的最大缺陷。下面提供了几种探究实验因果关系推断的模式,以期对大家有所帮助。 方法1 异中求同 【典例5】 验证生长素是否与果实发育存在生理关系。(1)花蕾期番茄去雄涂以适当浓度的生长素,并套袋,可得无子番茄。(2)番茄正常传粉(形成

19、种子,种子中产生生长素),形成有子番茄。(3)番茄雌花涂以一定浓度的生长素,并套袋,可得无子番茄结论: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典例剖析】 试题中(1)(2)(3)处理方法不同,(1)、(3)都直接涂以生长素,(2)则正常传粉使发育着的种子产生生长素,三者的作用本质是相同的,故得到的结果也是相同的,即生长素是促进番茄果实发育过程中的“关键”的共同因素。 【规律提炼】如果我们做了若干次实验,出现了某种共同的生物学现象,而在研究这几次实验中,只有一种因素是共同的,其余因素均不相同,那么这个共同的因素与被研究的生物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若以A、B、C、D、E、F、G分别表示不同的因素,a是我们所要研究的

20、现象,其因果关系如下表:场合因素现象(1)ABC a(2)ADE a(3)AFGa所以,A与a有因果关系。方法2 同中求异 【典例6】 为了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试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为观察指标,根据给出的实验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步骤,预测实验结果,并作出分析。(1)材料和用具:日龄相同、体重相近的雄性成年大白鼠两组,甲状腺激素溶液,蒸馏水,灌胃器,耗氧量测定装置,小动物活动测定仪等。(实验提示:给药途径为每日灌胃,给药剂量和仪器操作不做考试要求,室温恒定。)(2)方法与步骤(3)结果预测与分析:【典例剖析】 试题要求验证甲状腺激素的生理功能,以大白鼠的耗氧量和活动量作为观察指标,实验

21、给出了材料用具,这些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甲状腺激素具有促进新陈代谢的作用(主要是异化作用)、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代谢增强则耗氧量增加,甲状腺激素含量增加则大白鼠活动量增加。因此,实验的设计应该围绕甲状腺激素的处理与否来进行,这是实验设计的关键。答案:(2)方法与步骤:将两组雄性成年大白鼠分别标号为甲组和乙组,并分别用给出的仪器,测定与记录耗氧量和活动量。每天用灌胃器给予甲组鼠灌甲状腺激素溶液,给予乙鼠灌等量的蒸馏水,饲养一定时间。测定与记录甲、乙组鼠耗氧量和活动量。 (3)结果预测与分析:未给甲状腺激素时,甲、乙组鼠耗氧量和活动量相近。给甲组鼠灌甲状腺激素后,其耗氧量和活动量均大于乙组鼠。表明

22、甲状腺激素能够促进新陈代谢、加速体内物质的氧化分解、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使动物的耗氧量和活动量增加。【规律提炼】 因素存在时出现a现象,A因素不存在时不出现a现象,则可确定A因素与a现象之间存在因果联系,表解如下:场合因素现象(1)ABC a(2)-BC -方法3 协同共变 【典例7】 某生物学兴趣小组开展“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影响”的课题研究。他们已将香烟和蒸馏水按照11的重量比浸泡24小时,过滤后的滤液作为原液。如果你是其中一员,请回答:(1)采用何种测定指标来确定香烟浸出液对水蚤有无影响?(只要一种指标)(2)做该实验时必备的实验器材是:(3)写出实验的主要操作步骤:(4)设

23、计一张表格用于在实验时记录数据。【典例剖析】 本实验操作中一定要设置空白对照组(不放香烟浸出液的蒸馏水组),其他的香烟浸出液起码要有两组以上。没有接触香烟浸出液的水蚤与不同浓度梯度(从零开始由低到高为自变量)香烟浸出液处理的水蚤,其影响结果如果相应从无到有,反应程度(可以是水蚤的心率或相同时间内的水蚤存活率为因变量)从低到高地改变(因此要详细记录实验数据),说明不同浓度的香烟浸出液(自变量)与水蚤的反应(因变量)之间有因果联系,即水蚤反应变化因素(因变量)是由香烟浸出液(自变量)这个变化因素引起的,结论:香烟浸出液对水蚤的生理有影响。(1)要求写出明确的测定指标(单位时间内的可量度的指标,如每

24、分钟心跳次数,单位时间内的死亡率或相同数量的水蚤全部死亡所需要的时间等)。 (2)根据(1)写出所需的主要实验器材,如配制浓度所需的量度器材、实验用具、计时工具等。 (3)根据(1)写出主要的实验步骤。 (4)表中应反映出不同浓度梯度、对照组、实验重复次数、单位时间、平均值等。答案:(1)水蚤每分钟心脏跳动次数。 (2)显微镜、秒表(计时工具)、量筒、烧杯、载玻片、盖玻片等。 (3)用蒸馏水稀释香烟浸出液原液,配成3种不同浓度的溶液;用吸管吸取水蚤,放于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调节光线,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用引流法引流,观察和记录一定时间内水蚤在蒸馏水(对照)及不同浓度香烟浸出液中心跳次数,重复

25、三次;整理实验资料,算出每分钟心跳的平均次数,做出评价。(4)如下表所示【规律提炼】 在当某一现象(因素)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而另一现象也随之发生一定程度的变化,那么这两个现象之间就存在因果关系。设A1、A2、A3是现象(因素)A的不同状态,a1、a2、a3是另一现象a的不同状态,协同共变法表示如下:方法4 异同并举 【典例8】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均为能感染烟叶使之出现感染斑的RNA病毒,都可因苯酚的处理而发生RNA和蛋白质的分离,由于亲缘关系很近,两者能重组,其中RNA分子和蛋白质形成杂种“病毒感染叶”如图所示:结论:RNA病毒全部是由该病毒的RNA控制生物的遗传性状,RNA是其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能控制遗传性状,不是遗传物质。【规律提炼】 如果在被研究现象的若干场合(正事例组)中只有一个共同的情况,而在被研究现象不出现的若干场合(负事例组)中却没有这个情况,那么,这个情况就与被研究的现象之间有因果关系。表示如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