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1711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25 大小:2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及答案.doc(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哈师大附中2014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 历史试卷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48小题,共48分。)1. 春秋时期士人曹刿有“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之说;战国时期的策士冯谖寄食于贵族孟尝君门下,为发泄心中的不满弹铗而歌“长铗归来乎,食无鱼”;孟子则把“七十者可以食肉”视为惠民德政。这表明当时 A儒家学派规劝贵族实践仁政思想B分封制强化的等级观念依然存在C士阶层不被各诸侯国统治者重用D经济落后滞缓了分封制度的瓦解2.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指出:“儒家思想基本上是重理性的,(它)反对任何迷信以及超自然的宗教。”对这句话中的“理性”的理解最贴切的是A儒

2、家关注人事人伦而敬远鬼神 B儒家崇尚理性而讲求民主民权C儒家重视自然科学和自然规律 D儒家思想始终排斥佛教道教思想3汉书艺文志记载“凡诸子百八十九家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说,以此弛说,取舍诸侯。”其意在说明“百家争鸣”的出现A. 为了满足春秋战国政治军事斗争的需要 B. 属于新兴地主与没落贵族之间的斗争C. 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界各类学说的质变 D. 奠定了中国封建时代文化发展的基础4“近代以来,任何国家政治生活最主要的特点,就是政治和行政的分野。中国传统政治也强调分野,王权就是政治权力,相权就是行政权力。”中国传统政治最早分野是 A三公九卿制 B中外朝制度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5梁启超曾说:

3、“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C从世卿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6“如果不是在西周转入东周的时期出现了文化上的重大变异,也许封建的体制还会周而复始地循环一段时间一种不同于以往的,非宗法、非宗教、绝对实利主义的文化成长起来,谁对传统抛弃得越彻底,对实利主义奉行得越透彻,谁就能在竞争中占得先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实际上就是实利主义的角逐。”最能反映这

4、种“文化上的重大变异”的是 A儒家思想 B墨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道家思想7西汉时期103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74郡,以南有29郡;西晋时期162郡中,秦岭淮河以北有86郡,以南有76郡。与这种变化相关的因素是 A西晋的疆域比西汉疆域大 B南北经济水平差距缩小C南方的经济地位超过北方D政治中心由北向南转移8柳宗元说:“浮图(佛教)诚有不可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盛大)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所述反映出当时 A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显露 B佛教已取得了政治统治地位C佛教与儒家思想走向融合 D佛、儒思想皆成为正统思想9日野开三郎在唐宋时期商人组合“行”的再探讨二中写道:“以坊市对立为

5、特征,而官僚与市籍市人聚居的中国封建社会前期的郡县城市,让位于一种新型的称为城郭户的居民聚居的、附有城厢工商业区的新型封建城市。”这则材料主要说明了 A城市的商业职能逐步增强 B城市的政治职能逐步增强C市民身份、价值观念发生了变化 D古代城与市尚未完全结合10. 与下图中形似的农具出现在中国的 A. 东周 B. 西汉 C. 唐朝 D. 明朝11武则天通过唐高宗改氏族志为姓氏录,修改原则是:“皇朝得五品官者,皆升士流,后族武氏为一等”。对这一举措理解最准确的是 A姓氏开始成为科举的隐形门第 B实现了武则天光宗耀祖的初衷C顺应当时封建经济发展的需求 D有悖于社会公平公正的大诉求12按照宋代官制,一

6、般官员都有“官”和“差遣”两个头衔,有的官还加有“职”的头衔。所以“任非其官”的情形很普遍。由此可见 A宋代官僚体系的成熟 B宋代皇权进一步强化 C宋代行政效率有提高 D宋代破解了藩镇难题13司马光曾谈到“凡择言事官,当以三事为先,第一不爱富贵,次则重惜名节,次则知晓治体”。这里的“言事官”是指 A. 丞相 B. 监察官 C. 内阁首辅 D. 军机大臣14宋初,内地人民用铜钱向边民购马,但边民却将铜钱铸造成铜兵器,到处侵扰。为此,宋实行茶马互市,禁止以铜钱买马,改用以布帛、茶叶、药材等换马的物物交换方式。这可用来说明 A. 边疆地区有较强的军事实力 B. 北宋时期经济模式大大倒退 C. 经济政

7、策在于维护封建统治 D. 守内虚外导致北宋积贫积弱15北宋程颐说道“唐有天下,如贞观、开元间,虽号治平,然亦有夷狄之风。三纲不正,无父子、君臣、夫妇,其原始于太宗也。故其后世子弟,皆不可使。玄宗才使肃宗,便篡。肃宗才使永王璘,便反。君不君,臣不臣,故藩镇不宾,权臣跋扈,陵夷有五代之乱。”作者意在说明 A藩镇割据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B传统宗法制度受到极大破坏C伦理纲常有利于政权的稳定D佛道兴盛对儒家思想的冲击16东西方思想文化具有相通性,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孔子和苏格拉底都反对追求功利忽视道德 墨子和亚里士多德都强调逻辑王阳明和马丁路德都强调个人的主观作用山水画和现实主义绘画都追求写实A. B. C

8、. D. 17“天地君亲师”的思想发端于国语,形成于荀子,流行于西汉思想界,北宋初期,“天地君亲师”的表达方式正式出现。明朝后期,民间广为崇奉、祭祀“天地君亲师”。清雍正初年,第一次以帝王和国家的名义,确定“天地君亲师”的次序。这一演变反映了A儒家思想统治地位的日益巩固 B专制集权的发展强化C传统社会价值体系的逐渐确立 D大一统国家不断壮大18明代有学者认为:“井田既废之后,田不在官而在民,是以贫富不均。”“限田之义,均田之制虽各有所取,然不免拂人情而不宜于土俗,可以暂而不可以常也,终莫若听民自便为之德。”这反映其 A对土地兼并持放纵态度 B主张以教化缓解土地兼并 C认为土地兼并难以根治 D主

9、张复兴古代土地国有制19明人宋应星说:“(缙绅)稍有羡金,必牢藏,为终身与子孙之计。其在今日有钱闲著者,惟恐子息不生,耽耽访问故宦之家,子孙产存而金尽者,与行商坐贾有能而可信者,终朝俵放,以冀子钱”。从中可以看出 A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B缙绅借款无资格限制C通货膨胀使货币贬值 D商业资本渐趋于活跃20萧公权在中国政治思想史评论道:“夫专制之威至明而极,故专制之至明而显。梨洲(黄宗羲)责民之古义,不啻向专制天下之制度作正面之攻击。使黄氏生当清季,其为一热烈之民权主义者,殆属可能。然而吾人细绎待访录之立言,觉梨洲虽反对专制而未能冲破君主政体之范围。故其思想实仍蹈袭孟子之故辙,一未足以语于真正之转变

10、。”萧公权在此认为黄宗羲 A具有近代民权主义思想B没有超越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C彻底否定君主专制政体 D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政治要求21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 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 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22.民主与城邦的衰弱一书中指出:“在(雅典)城邦的范围内,尽管社会生活具体而言对公民都很不利,但从政治层面上说,公民还是被视为体制内部可进行互换的单一体,法律在这个体制内起到了平衡的作用,它是平等的准则。”下列理解准确的一项是 A城邦社

11、会生活损害了公民利益B公民在法律面前实现了真正的平等C城邦公民的政治权利不受保护D法律保障了公民政治的运行23十二铜表法第六表第五条规定:物品之转让,通过有五个证人及一个司秤人在场时缔结契约的方式,并通过在出庭辩论时于最高审判官前对该物品所有权之否认的方式。这一规定反映出十二铜表法 A. 严控被统治阶级的转让行为 B. 在法律行为中强调程序合法C. 重视商品经济中的道德因素 D. 宣扬民主制度对公民的意义24有学者对罗马法做如下评价:“罗马法的发展基本上不是按立法程序制定的,也不是君主个人独裁意志的结果,而主要是凭借裁判官的审判实践和法学家的理论活动,在改造和继承旧有的法律规范的基础上而逐渐发

12、展起来的”。可见罗马法 A具体实施具有较大的随意性 B没有按照基本立法程序制定C法官和法学家随意曲解法律 D体现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25“向国王请愿,乃臣民之权利,一切对此项请愿之叛罪或控告,皆为非法”,此话语最早可能出现于下列哪一文献 A独立宣言 B人权宣言 C权利法案 D德意志帝国宪法26首相出现以后,英国并没有随即出现关于首相的明文法律规定,在很长时间里,首相制度在“无法可依”的状态下运作,往往涉及首相的事件,没有遭到议会限制或反对党的异议,就会被默认为先例,久之就会被沿用,进而形成惯例。首相的这一“无轨运作”状态 A. 严重阻碍了英国民主政治进程 B. 反映出议会已经丧失了立法权 C.

13、 为形成议会中心奠定基础 D. 为首相权力扩张提供了可能27威廉三世时期,事实上,内阁大臣仍由国王任命,首席大臣只听从国王,代替国王处理国家大事;但当时王位继承法却规定内阁大臣对议会负责,不对国王负责,凡国王的上谕均由有关大臣签署。这说明 A内阁已正式成为议会的一部分 B对议会负责的内阁制正在孕育中C内阁是法定的国王私人顾问机构 D立法权与行政权已被议会控制28有学者指出,培根(1561-1626年)所确立的实验观察和归纳推理法,牛顿(1643-1727年)提出的运动三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不但奠定了现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基础和理论框架,而且引发了观念形态的革命。上述历史现象 A. 促进地圆学说在

14、欧洲普遍传播 B. 导致宗教改革运动在欧洲兴起C. 成为启蒙运动理性思想的来源 D. 产生现实主义的文学艺术流派29全球通史中写到“他们并不把自己仅仅看作欧洲人,而是把自己看作是人类的成员。他们试图从全球而非西方的角度来思考和行动,并试图发现与牛顿发现的物质世界的定律相当的普遍适用的法则。”文中的他们指的是 A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B马丁路德和加尔文C启蒙思想家 D爱因斯坦和普朗克30. “欧洲的知识精英大多已对基督教持怀疑态度,此情况在法国尤其突出,极富幻想天分的法国人还自然地由自然界联想到人类社会。既然自然界有一个统一的规律,那么人类社会也决不会例外。”为此,法国思想家 A. 反对智者忽视

15、道德、追求功利的主张B. 打出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旗号C. 率先提出人人都可以与上帝直接对话D. 希望用理性迎来民主、科学的新时代31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认为,人们对自由的爱好与对平等的爱好,实际上是两个不同的事情。我甚至敢补充一句,在民主国家,它们还是两码不调和的事情,对于均分财产的那种所谓经济民主,托克维尔是反对的。这说明 A托克维尔反对法国大革命对原制度的破坏 B在托克维尔看来平等往往比自由更为重要C托克维尔更加理性现实的诠释了启蒙思想 D通过革命方式获取的自由和民主不能相容32英裔美国人深受君主制观念影响。制宪会议召开的三年前,华盛顿的部将曾致信请他出来当国王。由于华盛顿的功

16、勋和威望,所有会议代表都清楚,政府首脑一定非他莫属。因此华盛顿的态度至关重要。“再也没有什么建议比让我成为国王,更令我觉得受到冒犯和谴责。”上述材料表明美国能够确立共和制的原因之一是A资本主义经济的充分发展 B华盛顿的历史选择C美国民众意愿的集中体现 D法国启蒙思想的广泛传播33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 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C国王与议会的矛盾 D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34近代法国某一思想

17、家指出:“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于是,这一结合行为立刻就产生了一个道德的与集体的共同体,以代替每个订约者的个人。”该思想的核心内容是A天赋人权 B自由平等 C社会契约 D分权制衡35有学者认为,杰斐逊的名言“自由政府是建立在猜疑之上,而不是建立在信任之上的”奠定了美国民主和宪法的基础。这一结论的依据是美国1787年宪法 A加强了联邦政府权力 B建立责任内阁 C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 D重视分权制衡36下图是欧洲各地区农作物每粒种子的平均收益率(15001820年),它表明A英国农业生产持续大幅领先欧

18、洲大陆B高效农业为英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C工业革命使英国农业生产率大幅攀升D民主政治是发生农业革命的制度前提37“从这污秽的阴沟里泛出了人类最伟大的工业溪流,肥沃了整个世界;从这肮脏的下水道中流出了纯正的金子。人性在这里获得了最充分的发展,也达到了最为野蛮的状态;文明在这里创造了奇迹,而文明人在这里几乎变成了野蛮人。”这是1835年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对英国工业革命城市曼彻斯特的评论。对文明人变成 “野蛮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工业革命使人变得贪婪 B工业革命推动了殖民掠夺C工业革命造成环境污染 D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财富38伦敦大学成立于1828年。与传统的牛津和剑桥大学相比,有诸多创新之举。它是

19、英国最早给与女性与男性同等教育权利的高等学府。招生不分教派,神学被排斥在课程之外。教学语言是英语而非拉丁语,课程设置以实用而非以古典为导向,学科设置广泛且强调学以致用。伦敦大学不断创新的主要原因是A民主政治的完善 B工业革命的需要 C自然科学的发展 D开拓世界市场 39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40有人称俾斯麦是“德意志革命”的主要发起人,恩格斯则称其是“非出本心的

20、革命者”。这次“革命”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欧洲力量的均衡 B结束长期的政治分裂C改变德意志落后状态 D调整德国与法国的关系41.一份历史文献“告人民书”指出,帝国、君主政体和议会制至今所强加给人民的,“是专制的、不合理的、专横的和令人难以忍受的集权”。这份历史文献出现于A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B美国内战时期C俄国二月革命期间 D巴黎公社期间42. 丹皮尔在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说:“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的,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可以说已经开始了。”“科学时代”指的是A. 文艺复兴运动时期 B.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C. 资产阶级革命时期 D. 第二

21、次工业革命时期43“资本主义国家侵入落后民族,掠夺天然财富、农业原料,倾销商品,落后民族的那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和家庭手工业,终于被资本主义势力所破坏,旧的生产方式解体,而代之以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发展新式工业和资本主义工业,把封建社会变为半封建社会或资本主义社会”这说明西方列强入侵带给落后民族最深远的社会影响A. 造成了民族灾难 B. 发展了社会经济 C. 转变了文明形态 D. 实现了工业化44 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惊异地说:“经过和这么一个大国开放贸易10年之久,并且双方都已废除了一切独立制度,而拥有如此庞大人口的中国,其消费我们的制造品竟不及荷兰一半这好像是一个奇怪的结局。”“

22、奇怪的结局”的根源是A. 清政府继续实行闭关锁国政策B. 英国商品倾销仅限东南沿海地区C. 自然经济对外国商品的抵制 D. 鸦片输入量骤增削弱国人购买力45. 历史学家朱维铮在重读中国近代史中有这样的叙述:“(缔造者们)言辞的崇高与行为的凶暴,平等的许诺与特权的森严,恰成对比,越来越使渴望解脱重重压迫的贫民失望。”这一观点最有可能用来描述近代中国的 A鸦片战争 B太平天国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辛亥革命46魏源在海国图志中写道:“国中有大事,王及官,民俱至巴里满衙门,公议乃行事无大小,必须各官合议,然后准行,即不咸允,亦须十有六人合意,然后可行。”这一介绍反映了魏源A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愿望 B对

23、西方民主的朦胧认识C学习西方深入到制度层面 D反对清朝君主专制制度47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制定的海关进口税则确定进口货物税率为7.527.5%,这废止了近代某一条约的相关规定。这一条约是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48现代化是晚清历史发展的一个趋向,最能体现这一趋向的是A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清末新政 B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C鸦片战争戊戌变法甲午战争 D太平天国运动中法战争辛亥革命二、材料解析题(49题25分,50题12分,51题15分)49(25分)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相距遥远,然而两者的历史发展可做一些比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历史时期古代中国古代罗马公元前5世纪前4

24、世纪秦国商鞅变法(前356年)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前451年)公元前3世纪秦始皇统一中国(前221年)罗马统一意大利(前270年左右)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西汉、东汉王朝强盛时期(前202年公元184年)罗马强盛时期(前201年公元192年)公元3世纪汉末混乱、三国鼎立(184280年)西晋统一王朝(280316年)罗马“三世纪危机”(192284年)罗马帝国中兴(284336年)公元4世纪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东晋南迁(317420年)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公元56世纪南北朝对峙(420589年)隋朝再

25、次统一中国(589年)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欧洲日耳曼人小国林立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1) 依据材料,概括至各个时期古代中国和古代罗马的历史特征。(10分)(2)比较至时期两国历史发展的特征,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再比较其历史轨迹及变化节奏,你又有哪些发现?在此基础上,你有何进一步的理论认识?(6分)(3)第时期中国和欧洲的历史走向有何不同?试从制度层面分析中国出现这一走向的主要原因。(9分)50(1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明后期至清初和晚清时期书籍翻译对比时期明后期至清初晚清时期翻译者西方传教士利玛窦、汤若望、南怀仁等丁韪良(美国传教士)、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

26、、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广学会,福州开设船政学堂等等内容涉及宗教、天文学、数学、物理学、机械工程学、军事技术、舆地学、生物学、医学、文学等领域。代表作有欧几里德几何、几何原本、泰西水法、奇器图说、万国全图等等。中国的老子、易经也有了第一批欧洲译本。万国公法、星轺指掌、公法便览、公法会通、国际法公法类书籍达40部以上。工程、农学、矿学、工艺、商学、格致、算学、电学、化学、声学、光学、天学、地学、医学类即有70多种。比较两时期书籍翻译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中两处不同,并分析出现这种不同的原因。(所指出的不同之处明确清楚;原因可以一个或多个角度进行分析,观点明确,合理充分)5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5

27、分)材料一 英法两国代议制确立、发展的简要进程(1)据材料一,概括英法两国在代议制民主确立过程中各自呈现的特点。(8分)材料二 第二条第三款:总统应经常向国会报告联邦的情况,并向国会提出他认为必要和适当的措施,供其考虑;在特殊情况下,他得召集两院或其中一院开会,并得于两院对于休会时间意见不一致时,命令两院休会到他认为适当的时期为止;他应接见大使和公使;他应注意使法律切实执行,并任命所有合众国的军官。 美国1787年宪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美国是怎样实现把总统“关在笼子里的梦想”的?(7分)2016-2017学年高三年级上学期开学考试 历史科 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

28、有一个是正确的,每小题1分,共48小题,共48分。)1234567891011BAABCCBCACC1213141516171819202122BBCCDCCDBCD2324252627282930313233BDCDBCCDCBD3435363738394041424344CABCBCBDDCC45464748BBAB二、材料解析题(49题25分,50题12分, 51题15分,共52分。)49. (25分)(1)历史特征:公元前5世纪-前4世纪时期,两国都出现了法律为先导的社会变革。公元前3世纪,两国都完成了统一。公元前2世纪-公元2世纪,两国都达到了强盛时期。公元3世纪两国都经历了长达百年

29、的内乱、统治危机以及出现了结束危机的短暂统一安定的局面。公元4世纪,两国都面临着外族入侵、迁都和国家分裂。(各2分,10分)(2)现象:两国在几乎同一时期都处于相似的国家的统一与分裂、强盛与衰落的的现象。(2分)发现:历史轨迹看,两国都出现了国家的分裂与统一交替延续的轨迹。(2分)变化节奏上看,长期统一与暂时分裂。(2分)认识:统一是主流,分裂是支流;(2分)分裂中也孕育着统一的因素。(2分)(3)不同:中国在6世纪实现了再次统一,而欧洲维持了分裂局面。(2分)制度原因:古代中国从秦朝建立起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为古代后世王朝延续,突出具有的皇权至上和中央集权两大制度特点有利于统一。(3分)

30、 50(12分)示例(1)特点:明末清初主要翻译西方科技书籍;晚清时期主要为外国法学著作、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书籍。 (4分)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 (6分)原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宣传介绍西方,同时向西方介绍中国;中国开始学习西方,因此大量翻译西书。(2) 示例(2)特点:明末清初主要是传教士译书;晚清时期译书多为传教士和中国学者合作而成。(4分)原 因:传教士在中国为推广教义;清政府面临大量的国际交涉;洋务运动推动的军事变革的需要;外国传教士大量来华和中国知识分子爱国心的驱使。(8分)51(15分)(1)特点:(1)特点:英国:体现出和平渐进的特色;贵族在革命中起主导作用(或者议会在变革中起主导作用)。(4分)法国:伴随着不断革命的历程,表现出浓厚的激进色彩;较多受到民众力量的推动(4分)(2)实行三权分立;(2分)总统只有行政权,受到国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2分)总统由选举产生;有任期限制。(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