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265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5 大小: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doc(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说课稿合集1.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生物教材必修1第2章第3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的内容。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教材分析】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 必修1 分子与细胞第2章的重点内容之一。本节主要包括核酸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等内容。核酸是一切生物体的遗传物质,它对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节的内容还是学习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中“基因的本质与基因的表达”的重要基础。【教学目标】

2、知识目标:说出核酸的种类,简述核酸的结构和功能。能力目标:以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为材料,进行特定的染色,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同生命的物质性,认同生物界在物质组成上的统一性。【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核酸的结构和功能。教学难点: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综合思维能力,以及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生命本质的探究,也有着浓厚的兴趣。学生通过报刊、杂志等多种传播媒体的介绍以及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对核酸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认识还是很浮浅的,没有深入到核酸物质结构的水平上,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

3、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实验及适当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加强直观,从感性认识入手使新知识有效地整合进学生原有的知识网络中,使学生的知识体系得到丰富和发展。【教法分析】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基于这种理念,引导学生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学习“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从进行实验操作入手使学生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并利用课件直观表达以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除了按标准所设定的能力目标(分

4、析、表达、表述、判断、反思、修改)培养学生能力外,还设计利用数学方法处理、解释数据。【教学方法】实验、讲述和讨论的方法。 【教学准备】 质量分数为0.9%的NaCl溶液,质量分数为8%的盐酸,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蒸馏水,洒精灯,吸水纸,显微镜,温度计,载玻片,盖玻片,大烧杯等实验材料用具。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课件。 【教学设计思路】利用“问题探讨”,激发学习兴趣 实验观察,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获得感性认识 观察图解,认识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及其功能。(可通过列表比较辅助认识)【教学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利用“问题探讨”,创设问题情境,激

5、发学习兴趣,主动参与学习过程。)读一段文章:dna指纹法在按键侦破的作用提问: 1 、DNA是什么物质呢?为什么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你还能说出DNA 鉴定技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吗? 引导学生回忆初中知识结合其他途径的听闻联系生活,思考、交流回答1 、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而每个人的遗传物质都有所区别,因此,DNA 能够提供犯罪嫌疑人的信息。 2 、DNA 鉴定技术还可以用于亲子鉴定,死者遗骸的鉴定等(确定十几年前被拐儿童的身份;千年古尸的鉴定;在俄国革命时期被处决沙皇尼古拉的遗骸;以及最近在前南地区的一次意外事故中机毁人亡的已故美国商务部长布朗及其随行人员的遗骸鉴定;都

6、采用了DNA指纹技术。此外,它在人类医学中被用于个体鉴别、确定亲缘关系、医学诊断及寻找与疾病连锁的遗传标记;在动物进化学中可用于探明动物种群的起源及进化过程;在物种分类中,可用于区分不同物种,也有区分同一物种不同品系的潜力。在作物的基因定位及育种上也有非常广泛的应用。)评价学生的回答,引入学习内容: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二、问题导学,主动探究,获取知识:(给学生机会,参与学习过程,有利于对知识的感知和对科学研究方法的领悟。有利于突破难点。)通过上面的讨论及对初中相关知识的回忆可知,核酸是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提问: 1 、你知道生物体内的核酸有几种?它们在细胞中是如何分布的? 2 、如何观察核酸

7、在细胞中的分布? 针对问题,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及相关实验内容,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让学生阅读课文及“观察DNA 和RNA 在细胞中的分布”实验,回答问题。试验后要倾听、总结学生的实验结论,继续引发学生思考:原核细胞的DNA 位于细胞内的什么部位?三、加工、整合信息, 构建知识体系。(充分利用教材中图示和课件的直观性特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讨论,感知知识的形成,突出重点)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并讨论: 1、核酸同蛋白质一样,也是生物大分子物质,那么,核酸由哪些元素组成?组成它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2、DNA 和RNA 的化学组成有何异同? 3、组成核酸的碱基、五碳糖、核苷酸各有几种? 投影

8、“脱氧核糖核苷酸和核糖核苷酸分子结构”及“DNA 和RNA 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观察图示,启发学生思考、讨论。(引导由DNA分子中碱基数目、种类和顺序变化入手) 让有代表性的学生表达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倾听、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用列表比较的形式,说明核酸的种类、结构特点与功能。四、系统小结, 反馈与矫正(巩固强化,同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注意培养探究兴趣和能力。)小结: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核酸有DNA 和RNA 两大类,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通过染色可以观察到DNA 和RNA 在细胞分布,我们还试图弄清核酸的结构特点及功能。但实际上还必

9、须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才可以更清晰的认识,多多学习,多多探究才是我们最恰当的选择。评价学生学习情况。课后记 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培养了学生的对实验结果分析、数据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本节课利用了一课时完成,时间有些紧张比。关键的因素在于学生实验的熟练程度和对有机化学知识的陌生,由此直接导致实验耗时多或没有得到准确的结果,看DNA的结构式不明就里,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对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有机化学知识可有适当补充。以“探究发现”教学模式贯穿教学,从课堂的学生表现来看,学习主动

10、性得到了较大程度调动,课堂始终处在一种主动学习的良好氛围之中,学生真正把学习的过程演绎成一个主动探究、自动求知的过程。板书 1、生物体内的核酸及分布 2、核酸是由核苷酸连接而成的长链2.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说课稿一说教材 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三节的内容,本节着重介绍细胞膜控制物质进出这一重要功能,包括小分子或离子进出细胞膜的方式和大分子物质进出细胞的方式,这部分内容和前面所学的“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有关联的地方,同时又是对生物膜具有流动性的一个很好的佐证。对学生理解细胞是基本的生命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1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 a、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11、 b、说出被动运输与主动运输方式的异同点。 c、阐述主动运输对细胞生活的意义。 d、正确解读坐标数据图表 (2)过程与方法: a、运用类比和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抓住关键,掌握本质。 b、运用表格的方式进行总结,简洁明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本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价值方面不太明显,主要强调积极思考,主动自觉。2教学重点:(1)物质进出细胞膜的方式(2)图表数据的解读 3 教学难点:(1)主动运输(2)图表数据的解读二说学生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1)他们已经具备了细胞膜的结构、水分跨膜运输实例的基础,掌握了蛋白质多样性的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2)他们还具备了一定的认知

12、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能独立思考,对生活现象提出疑问、并通过多种途径找出解决的办法。3)同时他们具备了群体讨论、并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和理论依据的能力。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需要结合教师的引导。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情况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的教法和学法突破教学重难点:教法:1)自学辅导法:本小节内容属于原理性的内容,但不难掌握,所以我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方式,即先引导学生自学并总结对比三种跨膜运输的方式之间的异同点,然后稍做点拨,最后精选一些习题让学生当堂训练!2)直观教学法: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

13、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展示物质穿过细胞膜的动画,使物质进入细胞的过程更直观。学法:3)比较学习法:主动运输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要掌握好这点,必须运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学习,通过观察讨论的方式自己找出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来掌握该难点。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展示现象提出问题解释原理总结概念。1导入新课:问题探讨:蛋白质在物质的跨膜运输过程中充当什么角色?在最短的时间内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主题。2小分子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物质跨膜运输有几种方式?有什么异同,如何区分?希望大家能通过这个表格讨论、总结出来。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需要消耗能量吗?为什么? 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有什么异同?

14、 为什么自由扩散和协助扩散被称为被动运输? 被动运输和主动运输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不消耗能量?主动运输消耗能量? 你能画出相应的曲线吗?采用自学辅导法突破21自由扩散(展示课件,交代背景)概念特点影响因素直观教学法比较学习法突破教学重难点22协助扩散概念特点影响因素23主动运输概念特点影响因素意义3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31胞吞概念 过程 意义32胞吐概念过程意义P73技能训练巩固教学重难点小结3.细胞的分化说课稿一说教材:细胞的分化是人教版必修一第六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是在学生了解了细胞的结构、功能和增殖的基础上,学习当今细胞生物学的重要课题细胞的分化,包括细胞分化及其

15、意义、细胞的全能性。细胞的全能性,是细胞生物技术的主要基础,植物组织培养技术、多利羊的克隆技术是生物学热点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是学生学习选修模块的基础。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说出细胞分化的概念及在生物个体发育中的意义举例说明细胞的全能性在生产实践与科学研究中的作用,说出细胞全能性的实质及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全能性的不同点,能够区分具体细胞全能性的大小能力目标:在教师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探究,使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分析、归纳的思维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探究细胞分化的特点,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方法和生物学素养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细胞分化的学习,确立辩证唯物

16、主义的自然观,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通过细胞全能性的学习,进行有关干细胞研究进展资料的搜集和分析,养成关注生物科学发展、关注生命健康、关注生活等热点问题2重点难点分析:1) 教学重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和意义。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 细胞分化和细胞分裂的关系 2) 教学难点: 细胞分化的概念。 细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实例。细胞分化既是细胞生命历程中的重要阶段,又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细胞全能性的知识涉及植物组织培养和克隆技术等,内容较抽象,学生缺乏一定的感性认识,细胞分化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二说学生:本节的授课对象是高一的学生:1)他们具有生物发育等相关基础知识。2)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

17、性较高,对生物课的学习也有比较浓厚的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较强。三说教法和学法根据上述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本节采用以下教法和学法:1)直观教学法本节课教学内容理论性强、抽象复杂,课堂上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2)比较学习法,对比学习动植物细胞全能性,引导学生结合图像信息、多媒体课件及相关的阅读资料、思考讨论题等,容易突破此教学难点。3)问题探究教学法:以问题引发兴趣,整个教学过程设置好问题,层层展开,层层递进,让新知识与旧知识融为一体,让学生在步步上升中攀登到知识的顶峰。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说教学过程:1教学流程图导入新课(复习导入)细胞分化(包括细胞分化

18、的概念、时间、发生的原因、特点与细胞分裂的区别、)细胞的全能性(包括全能性的概念、动植物全能性的区别、例子)巩固练习。附:板书设计:第二节 细胞的分化细胞的分化:概念:特点:普遍性 稳定性不可逆性持久性 意义:实质:基因选择性表达的结果细胞的全能性: 概念: 原因:细胞内含有保持该物种发育所需要的全套遗传物4.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说课稿一、说教学理念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教学理念,适当的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题,教为主导,疑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二、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

19、是人教版生物第3章第一节的内容,联系前面所学的有关细胞学基础内容(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已经阐明了染色体在前后代遗传中所起的联系作用,再通过对染色体化学成分分析得知,它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那么,遗传物质是DNA还是蛋白质呢?教材在此埋下伏笔,然后通过两个经典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最后列举少数生物只有 RNA而没有DNA的事实,得出“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结论。同时,通过本节和本章内容的学习,将学习的着眼点逐步引向了微观,引出后面的有关DNA结构和复制、转录的学习,所以说这一节内容在本书中是一个承前启后的章节。 另外,本节内容在结构体系上体现了人们对科学概念的认识过

20、程和方法,是进行探究式教学的极佳素材。在教学中,通过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优化课堂结构,妙用科学史实例,把知识的传授过程优化成一个科学的探究过程,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从而渗透科学方法教育。三、说教学目标设计本节的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1)知道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和“同位素标记法”研究噬菌体侵染细菌所采用的方法,是目前自然科学研究的主要方法。(2)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能力目标(1)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能够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最关键的实验设计思路,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能力。(2)用“同位素标记法”来研究噬菌体浸染细菌的实验,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

21、训练学生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思维的能力。 3情感目标遗传的物质主要是DNA,也有RNA,这就从遗传和变异的角度,强调了生命的物质性,有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树立。四,说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解决方案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原理和过程。解决办法:(1)通过学生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过程,使学生确信S型死细菌细胞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再通过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即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DNA、蛋白质和多糖等分别加入培养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引导学生明确只有DNA具有转化作用。(2)通过学生分析赫尔希的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用同

22、位素标记法,明确只有噬菌体的DNA注入到细菌体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经分析得出,子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是在注入到细菌体内的噬菌体DNA指导下完成的,说明DNA是连续的。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如何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RNA也是遗传物质?解决办法:(1)从科学研究方法入手,对每一个实验步骤进行分析,尤其要重视第3步和第4步两个实验。何谓加热杀“死”?杀“死”后的S型细菌还含有某种转化因子?这里需要从两方面说明,一方面加热的温度一般为60左右,不能太高;另一方面说明转化因子的结构相当稳定。另外,在设问“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中,证明

23、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设计中最关键的思路是什么?”通过学生回答、教师引导,最后指出关键是“D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直接地去观察DNA和蛋白质的作用。” (2)通过讲解烟草花叶病的实例来说明,并列表对比。 五,说学生学情 1 学生已经具备了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等细胞学基础,掌握了生物的生殖过程、染色体的化学组成、蛋白质与核酸的元素组成等相关知识,这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了认知基础。 2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认知能力,思维的目的性、连续性和逻辑性也已初步建立,但还很不完善,他们的心智还不能有效控制其行为冲动,对事物的探究有激情,但往往对探究的目的性及过程,结论的形成缺乏理性的思考。六,说教学

24、过程本节课时安排一课时1 创设情境,设疑引入 提供感性材料 获得感知 布惑 裕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一母生九仔,连母十个样” 生物有遗传和变异现象 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究竟谁在遗传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以课本为学习材料,自己来探究和解决这一问题。 (投影):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图略) 伞藻顶端的形状是由细胞核内的遗传物质控制的 回顾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及受精作用的过程 染色体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 2 探究活动之一:实验材料的探究 铺垫: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取得成败的关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还是低等

25、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都是蛋白质和核酸。 设疑:既然都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你觉得选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才合适? 学生讨论:(略) 学生探究:从真核生物、原核生物、病毒等生物类群来进行分析、比较、筛选最佳材料。 教师点拔:越简单,越低等的生物,含有的物质越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干扰因素少,容易得出结论,并且误差小。病毒是最合适的实验材料,成分与染色体相似,在生殖过程中两种成分分开,生活史短,繁殖力强。 3 模拟、探究、剖析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印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

26、 现象 结论 设计意图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鼠体内,将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封到小白鼠体内 (以上空白地方由学生填写) 质疑:同学们,如果你是当时的科学家,你认为在确定“转化因子”的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略) 多媒体展示,美艾弗里和他的同事的实验,让学生的思维过程与科学家的思维过程进行碰撞与比较。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实际:只有加入DNA, R型细菌才能转化成S型细菌,并且DNA的纯度越高,转化效率越大。 结论1:“转化因子”DN

27、A, 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时怎样观察? 引导提问: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构成? “旁栏思考题”:为什么选择35S和32P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144C和18O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蔺体 寄主细胞内 子代噬菌体 实验结论 35S蛋白质外壳 32P DNA 结论2:噬菌体的复制过程中DNA具有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

28、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3: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4 归纳、小结 (1)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2)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予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 反馈运用 事先编拟一组富有启发性和探索性的课堂检测题,以检查学生的达标情况。七、说教学效果与体会本节课,充分发挥教材中蕴含的创新、探究的素材,把教材中的“现成结论”,通过多处“设障”、“布惑”,将教材进行活化和优化处理,使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材”,潜移默化地把科学家的思维过程、教师的思维

29、过程来感染学生的思维过程。通过对实验选材、实验设计思路及实验结果的假设、预测、分析与综合,在此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方法以及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精神,更让他们在与科学家的思维比较中,树立自信心,原来自己的思维与科学家竟这样的相似,自己也能成为科学家。课堂检测表明,实验班当堂达标率很高,学生学的主动,学得轻松,教师的主导作用得到高度体现。八,说板书(略)5.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第一课时一、说教学理念基于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我们倡导“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与交流”的教学理念,适当的借助多媒体的简洁性,直观性和交互性,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热情,建立以“学为主题,教为主导,疑

30、为主轴,动为主线”的教学模式。二、说在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生物必修二第四章基因的表达中的第一节,是前面第三章基因的本质的延续。是在了解了基因的概念,DNA、基因、染色体三者的关系之后进一步了解三者的关系的本质。本节也是挖掘生命的本质,联系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的桥梁。三、说教学目标设计本节三维目标为1,、知识目标;(1)概述遗传信息的转录过程。(2)运用数学方法,分析碱基与氨基酸的对应关系。2、技能与方法;(1)通过DNA与RNA的对照掌握类比方法。(2)利用课本插图和课件,提高自身的读图能力,提高分类,类比归纳的方法,推理能力。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体验基因表达过程的和谐美,基因表达原理

31、的逻辑美,简约美。(2)认同人类探索基因表达的奥秘过程仍未终了。(3)感悟科学破解遗传密码的过程。四,说教学难点和重点以及解决方案 1.教学重点 (1)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中间物质RNA的基本单位、化学组成和种类,以及它与DNA在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异同; (2)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概念和过程和原理;只有理解了这个原理,才能从根本上理解基因如何控制生物的性状。 (3)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 2.教学重难点 (1)理解基因表达的转录过程和原理,这个过程是微观世界中进行的复杂的、快速变化的动态过程。突破这一难点我采用的事事先学习相关知识,构建框架,

32、并适当结合图片,多媒体课件等将这个过程直观的展现给学生。(2)计算问题:基因(DNA)碱基、RNA碱基和氨基酸的对应关系,以图解方法解决。总之,这部分的重点和难点的突破主要在于如何将抽象的过程形象化,所以有条件的话,应当使用多媒体教学,一课件或者是动画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五,说学生学情 学生已经学习了遗传物质的结构,DNA的复制等内容,对碱基互补配对这个原则的意义已经很了解,但是这部分又出现了密码子,反密码子等新的概念,理解这些概念并在此基础上理解整个转录的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六,说教学过程1设置问题情境 播放2分钟侏罗纪公园电影。 提问:电影中的科学家是怎么使已灭绝的动物复活的? (回答:复活的

33、恐龙是科学家利用提取恐龙的DNA培育繁殖而来的。) 教师引导:基因就像一张蓝图,生物体就是根据这张蓝图用蛋白质构建起来的。 思考:基因(DNA)在细胞核中,而蛋白质的合成是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进行的,在细胞核的基因如何控制在细胞质中的蛋白质的合成呢? 教师指出:在DNA和蛋白质之间,有一种中间物质RNA充当信使。 2、复习旧知:两种核酸(DNA和RNA)在化学元素、基本单位、化学组成、结构、功能和分布等方面的区别 学生填写学案另外,教师补充:RNA的在细胞中有三种: mRNA(信使RNA),tRNA(专运RNA),rRNA(核糖体RNA)。重点讲解mRNA既密码子的相关内容,a密码子的概念,b引

34、导学生思索密码子与核糖核苷酸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是每三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为什么不是1个2个或者4个)从而巩固密码子的概念。 3、设问引出:DNARNA蛋白质之间的关联?(学生阅读课文10分钟,小组发言。) (一)转录:图示P63图4-4以DNA为模板转录RNA的图解。利用视频:显示转录过程。 a定义:转录是在细胞核内进行的,是以DNA双链中的一条为模板,合成mRNA的过程。 b.过程:细胞中游离的核糖核苷酸与供转录用的DNA的一条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在RNA聚合酶的作用下,依次连接,形成一个mRNA分子。 c.小结: 场所:细胞核; 模板:DNA解旋,以其中一条有意义链为模板; 原料

35、:4种核糖核苷酸(A、U、C、G); 合成产物:单链的mRNA(信使RNA);所需酶:RNA聚合酶。 设问:DNA的碱基与RNA的碱基如何互补配对?d与蛋白质合成有关的计算:思考:DNA的碱基、mRNA的碱基与氨基酸个数的关系?七、说板书设计八、说教学效果与体会或者课堂总结6.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地位和作用本节是人教版普通高中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遗传与进化的第五章基因突变及其他变异的第一节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既是对前四章内容合乎逻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六章从杂交育种到基因

36、工程和第七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突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确定本节教学目标如下:知识目标: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举例说出基因重组。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能力目标:通过对

37、课本中实例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逻辑推理能力。通过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教师精心设计智能训练和反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情感目标:通过生物变异的事例,增强学生对生物世界的好奇心及保护意识,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热爱科学的兴趣。引领学生进入“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氛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确定的依据教学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教学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

38、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材料。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二、学情分析1.生物的变异现象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2.学生已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3.数学知识在生物方面的应用能力有所加强三、教法学法1、本节课教学策略为:从科学发现切入,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探究。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理解抽象的概念。以设问和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

39、组的意义。以填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对比和总结。2、教法: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谈话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等,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配合知识内容,用投影打出资料或电脑演示相应软件,解决知识上的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加课容量。3、学法:观察与比较、思考与讨论、分析与归纳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展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资料(在教材相关资料的基础上增补该病例的症状和发病的直接原因血红蛋白的介绍,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该病的发病过程),引导学生分析病因,引入新课教学。2、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基因突变的概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从实例(

40、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积累,大胆联想、推理、讨论。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不急于做出评判,而是补充一些相关资料,通过观察软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81图),并结合“思考与讨论”的问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讨论和探究。该软件开始可从上下顺次演示,比较符合学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认知规律。当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后,再次演示可变为从下上次序播放。而此种安排则有助于学生明确因果关系,进一步加深知识理解(基因对性状的控制是通过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学生认真观察、思考、得出结论(最后以填空的方式引导学生完成):控制 血红蛋白 分子合成的DNA碱基序列 发生了改变

41、变成 遗传信息 改变 MRNA上相应的 密码子 改变 多肽链 上相应的氨基酸改变 血红蛋白 异常 红细胞异常(镰刀型)。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时间等问题(板书)。并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类比推理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可以用英文句子中一个字母的改变,导致句子意思不变、变化不大、完全变化三种情况,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密码子对应相应的氨基酸的知识,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影响的三种情况。使学生明确基因突变不一定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癌症的相

42、关问题并展示一些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板书),归纳哪些因素会诱发基因突变,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教师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相关资料(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已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但若想使他们更加准确、牢固地掌握本知识点,教师的系统点拨是必要的(针对教师设计的问题及讨论过程中学生的典型问题作具体的解释和讲解)。(板书)基因突变的类型及意义基因突变的类型有自然突变和诱发突变(人工诱变)两种。前面介绍

43、的基因突变的特点侧重于自然突变(在课本P82文中有提到,也为以后的诱变育种打下基础)。在基因突变特点的探讨学习过程中已充分渗透了基因突变对生物进化的意义。(这里引导得出结论的同时重点强调)(板书)3、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温故知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入。问题情境:P83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贴近生活的感性实例:大千世界、芸芸众生,却难以找到两个一模一样的人,同卵双胞胎除外。)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板书)师生讨论:在生物体内,尤其是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

44、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在人的23对染色体上大约有3万对基因,若将两种基因重组都考虑在内,那么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后代变异类型将无以计数。(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基因重组可以为变异提供极其丰富的来源,是生物多样性的原因之一,对生物进化有重要意义。)(板书)4、课堂总结(多媒体展示)展示下表,学生讨论总结完成下表。(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7.细 胞 生 活 的 环 境 (说课材料)教学目标: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情感:认同内

45、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

46、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