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352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文: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教材中的活动如何探究摘 要:2007年9月开始湖南省高中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第一阶段。地理学科选用的是湘教版的教材,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多,必修三个模块共有193个探究活动。如此多的活动,教师不可能全部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完成,如何取舍、改编,以取得较好的活动效果,实现活动教学的有效性,这是每个地理教师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本文在作者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归纳出了教材中活动教学的三个大类十种类型,再根据目前活动教学开展存在的一些困难,提出了活动教学的开展教师首先要从教材、学生、内容、课时、生活地理等各个方面作好充分的预设,同时还要灵活、机智地应对各种活动教学开展中生成的新问题,并及时

2、反思总结,从容应对新课程的挑战,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能力。关键词:新课程 活动教学 预设 生成 反思湖南省高中从2007年9月开始进入新课程实验的第一阶段。地理学科选用的是湘教版的教材,这套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活动多,以活动作为载体,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材料、经历活动,自主思考、探究和实践,从而主动地建构知识。据统计新教材必修三个模块共有193个探究活动。其中模块有69个活动,模块有74个活动,模块有50个活动。而且每个活动里面还有多个活动内容。如此多的活动,教师不可能全部在有限的上课时间内完成,这就促使我们教师去思考:对教材上的活动如何取舍、改编,如何有效地在课堂上组织实施,如何取得好的活动效果,这

3、是对每个地理老师的考验,也是老师们普遍感到困惑和难以操作的问题。所以本文针对湘教版教材中的活动特点和目前中学开展活动教学存在的困难,探究活动教学开展过程中的预设、生成与反思。一、新教材中活动教学的类型 从地理新课程教材对每个活动的要求来看,主要分为三个大类:思考类、探究类和实践类,三个大类具体有下列十种类型。1、社会调查:“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之一,如何让学生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跟生活实际结合起来,新课程通过活动来实现这个目标。例如在讲水资源时,组织学生对家乡的河流进行调查;在讲人类对环境的作用时,让学生去调查当地一家工矿企业的排放情况,讨论该企业对环境的影响程度。通过这些

4、活动,让学生从中感悟到地理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2、探究、讨论或辨论:探究、讨论或辨论能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思辨能力。新课程教材常常在活动中给出一个案例,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或辨论。例如在城市与环境一章中,给出的材料是“移植大树之风为何屡禁不止”,然后让学生探究、讨论:“大树移植”可使大城市迅速绿化,但这种做法对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不利影响?又如:在人口与环境一章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地球可以养活多少人”,教师可组织学生通过阅读材料,根据自己的理解分组进行辨论。3、绘制示意图、结构图:这种类型的活动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动手动脑,把文字知识转变成结构图或示意图,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

5、如,在地球的结构一节中的活动:“绘制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同学之间去交流。”在大气环境一节中,还可以让学生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和三圈环流示意图,从中理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和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4、实地考查、野外采集标本:地理课本上讲到的千姿百态的地形、地貌以及土壤类型等,学生在课堂上难以观察到,有条件的地区的学校就可以带学生实地考查或野外采集一些岩石或土壤标本。例如在地球表面形态一节中,就有一个活动:“野外褶皱构造观察”,要求学生在野外岩层裸露之处,对褶皱的地层、弯曲情况进行观察,进而判断是背斜还是向斜。5、图书馆、网上搜集资料:地理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广,在必修的三个模块中就涵盖了

6、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的有关知识,时间空间的跨度都很大,不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全部学到,因此要借助图书馆和英特网来学习。例如,在模块“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一节中,为让学生了解我国早期对外开放,的形式之一“三来一补”,课本中就设计了一个让学生“收集资料,举一个三来一补的实例,说明其主要特征。”6、多媒体展示或观看影像资料:对于许多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生不可能亲眼目睹,因此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或观看影像资料。例如活动探究: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就要求学生收集有关流水、冰川、风力、波浪对地表形态影响的图片、视频,以便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让学生如身临其境。7、分析

7、数据,得出结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地球的质量、体积、地球运动的角速度和线速度等都是有数据可表示的,可以让学生通过分析一些数据,得出相应的结论。例如在地球运动一节中,安排了一个探究活动:让学生计算特定纬度的地球自转线速度、角速度,并通过对计算数值的分析,总结地球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分布规律。8、观察现象,找出规律:很多自然和社会现象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因此课本中有许多活动都是让学生通过观察现象,从而找出规律。例如课本中“地形对聚落和交通线路布局影响”就是通过兰州城市区位和主要交通线路布局的一个活动,让学生通过现象总结出城市区位受自然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交通线路的选线要充分考虑沿线的自然、经济、社

8、会、交通、技术、生态等因素的综合影响。9、模拟旅行,如临其境:高中地理涉及到的地形、气候、植被等遍布世界各地,学生和教师都不可能身临其境,所以只能借助媒体展示,让学生模拟旅行。如课本在介绍地域分异规律时安排了一个模拟旅行活动,让学生在非洲从赤道出发,沿东经20度经线依次向南、向北前进;从欧洲西海岸出发,沿北纬40度纬线向东前进,分别观察自然景观发生了什么变化。10、思考练习,课后作业:新教材中除了上述活动类型之外,还有一部分活动是思考型的,让学生通过思考做课堂练习或课后作业。例如,活动思考:分析影响下列农业活动的主要自然条件: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天山地区的冬夏牧场。

9、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这类活动和老教材的课后练习类似。以上十种类型的活动,教材是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安排设计的,教师在教学中既要根据教材,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和学校的条件对活动作好预设。二、目前地理课活动教学开展存在的困难 新教材中正文的内容明显减少,而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内容。如果说阅读材料是对教材知识的补充,那么大量的活动则是对教材的深化,以起到帮助学生理解的作用。但是,如此数量多、类型多的活动的开展,从学生、教师和教材这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困难。1、从学生的角度:现行的初中新课程中考地理为开卷考试,所以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再加上现在的学生注重应试,不大

10、关注自然现象,缺乏生活经验,所以有些活动开展起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难以互动。高一学生又来自不同的初中学校,学生基础不同、兴趣不同,同一个活动有些学生参与积极,有些学生不够主动,也是活动开展的不利条件。2、从教师的角度: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还是喜欢“一言堂”讲授。觉得演绎法的教学很清楚,没有必要让学生通过课堂活动去探究。通过阅读、活动探究和建构起来的知识零碎,不适应注重系统知识考查的考试,因此老师们还担心课堂上活动开展得多了,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另外,还存在课堂活动时间的把握,活动与课时的矛盾、过程与结果的矛盾。以及课外社会调查的时间保证、组织工作的落实、调查部门的联系等问题。3、从

11、教材的角度:首先是新课程高一必修教材有三个模块,内容基本上包括了老教材必修和选修四本教材的内容。三个模块的必修教材要在一学年内上完,老师们普遍感到课时紧张。其次是教材中的193个活动,在不同的章节安排的量不一样,最多的一节有11个活动,最少1个。第三是有些活动缺少必要的器具,有些活动所需时间太长,有些活动无法在课堂上开展,必须到野外实地考察。 但是,尽管有来自学生、教师以及教材本身的困难,但新教材中的探究性活动,是最能够体现新课标理念的部分。关键是我们怎么去处理分解,灵活机动地在课堂上开展起来,可以合并,可以补充,最重要的是要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机结合。所以,教师要认真备好活动课,做好课前预设

12、,机智应对课堂生成的各种问题,并及时进行反思。三、地理课活动教学的预设 新课程与旧课程的本质区别是理念的不同。例如,旧课程观认为课程是知识,因而老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教师是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而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也可以是体验课程。课程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是自我建构的过程。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最好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对所学教材有内心兴趣。教育心理学也告诉我们:学生学习的动机,来源于对所学内容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的清晰认识。我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地理课上你最喜欢的课堂教学方式 A 教师讲授 1

13、2.3% B 师生间、生生间的讨论交流 35% C 动手操作或亲身实践 40% D 自学 6% E 练习为主 5.5% F 其他 1.2% 从问卷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比较喜欢课堂交流、动手操作和亲身实践,因此,活动教学的开展必定会受到学生的欢迎。而活动教学如何开展,需要我们教师做好充分的预设。1、为教材而预设领会学科教学指导意见精神深入钻研教材,从教材的精神实质中把握知识的重点和难点。按照学科知识的内在逻辑,以及构成学科知识完整性的要求把握教材。新教材虽然淡化了学科体系,以学习模块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但是学科知识仍然是有体系的。要认真研究教学教学指导意见和会考标准,准确把握教学的深度与广度,

14、从而合理地取舍和开展活动教学。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对很多活动都提出了教学建议,这可成为我们开展活动教学的依据。但学科教学意见毕竟不是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制定出来的,所以教师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教学能力、学校实际情况来设计活动教学,不必太拘泥于学科教学指导意见。2、为学生而预设针对学生特点,考虑“最近发展区”根据高一学生地理基础知识薄弱的特点,在活动教学预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和层次性,体现“因人而宜、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例如,一位年轻教师在进行模块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的教学时,针对同一班级内学生的不同层次,分别设置了三个问题,让学生分成三个小组讨论,课堂活动的效

15、果明显。针对地理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设计“影响农业区位因素主要有哪些方面?”一个基础知识的问题;针对中等学生,设计了“分析河西走廊农业发展的主要区位因素”一个有一定综合性、应用性的问题;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设计了“分析本地区水稻种植的有利区位因素和限制性因素”这样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应用问题。三个小组的同学在经过认真的讨论之后都推出代表作了发言,由浅入深的三个问题学生们都发表了非常好的意见,三个层次的学生通过交流知识得到了互补。通过上面的针对性问题的设置,使地理课堂活动成为各层次学生共同参与、共同提高的舞台,让不同的学生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跳一跳,使其不只适应现有的发展水平,而进入到一个“

16、可能的发展水平”。3、为内容而预设根据教学内容要求,合理安排活动 新课程教材中,每节内容都设有活动内容,但这些活动内容有些是思考型的,有些是探究型的,有些是实践型的。教师在预设时要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合理安排:有的活动作为新课的导入;有的活动安排在帮助学生理解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的课堂教学进行中;有的活动则可安排在巩固课本知识、提高运用能力的课堂小结时;还有的活动可在课前布置学生去搜集资料,然后在课堂上交流;也可以通过课堂活动,布置学生课后写小论文。因此,活动可安排在课前、课始、课中、课尾、课后,也可把有些活动安排在某种自然现象出现的时候,如观察十五的月亮、分析洪涝灾害形成的原因、造成的危害

17、等等。4、为课时而预设考虑一节课时间有限,可把几个活动整合 高一地理每周三节课,每节课45分钟,教师不可能把课本上每个活动都在课堂上进行,可以把一些具有共性的活动整合起来。例如: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中有两个活动:活动1:地形对交通线路布局和形态的影响 四川省地形复杂,大致上可分为两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东部是四川盆地。 盆地中部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不同的地形区,不仅交通线路的布局不同,而且交通线路的形态也各有差异。读图4-10,简要说明四川省不同地形区内交通线路的布局特点和形态特征。活动3:四川盆地地形封闭,对外联系不便,素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在历史上,

18、出入川渝地区主要依赖南、北两条主要线路。北线剑阁蜀道是过剑门关、棋盘关后穿越米仓山。再往汉中去的山路,以“剑门天下险”闻名;南线出夔门,经长江三峡,到达湖北,以“夔门天下雄”著称。如今,随着宝成、成昆、襄渝、成渝、川黔等铁路以及一系列公路的修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往川渝地区对外交通联系困难的封闭格局。 结合四川省地形图和交通线路图,从地形和交通方面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对以上两个活动,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提出的活动建议是:活动1建议与活动3整合开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首先启发学生从地形角度分析历史上“蜀道难,难以上青天”的原因;然后结合四川交通图和阅读材

19、料设计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析,逐步得出地形对交通线密度布局和形态影响的一般规律;结尾则以分析如今“蜀道不再难”的原因作为压轴,得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地形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在不断减弱的结论。5、为生活而预设寻找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的结合点,创设课堂活动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2 从生活实际出发,是新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教师必须善于捕捉学生生活中的感受和关注的焦点,这样才能做到从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出发设计和展开课堂活动教学,将生活主题与学科知识做到比较好的结合。如2008年南方冰灾造成的危害,我省的梅雨、伏旱等造成的不便。通过这种活生生的自然现象素材,组织课堂活动,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也能

20、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地理学科的实用价值。综上所述,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可以根据教材中每一节的的活动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水平作好预设,预设的一些问题和情境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提的问题是否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功与否。而且活动教学这种建构式的学习并不能完全替代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那么在什么情境下教师采用讲授式的教学,什么情境下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探究活动而获得不同的体验和新知,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进行很好的预设,再说现在的新课程教材正文内容比以前少得多,而增加了大量的阅读材料和活动情境,教师不可能在有限的四十分钟内去全部完成,这就需要取舍,这也要课前预设好。四、正确处理好预设与生成

21、的关系在课前预设的基础上,课堂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会生成一些新的问题,教师有没有足够的教学应变能力,机智地去解决。这也是一节课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所以在新课程实施中,正确地处理预设和生成的问题尤为重要。课堂上学生在探究和建构知识时会生成很多结果,有的是有效的生成,有的是无效的生成,因此教师在面对有别于预设的生成时,对有效的生成要因势利导,积极鼓励;对无效的生成要和学生一起分析原因,找出错误所在,同时又不能伤害学生的积极性。笔者在参加新课程培训时,曾听过一节公开课,开课教师从容应对课堂生成问题的机智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影响,下面是这节课的一个小片段: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

22、空间流动行为。但又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如何让学生分辨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呢?案例: “王艳从甲县A中学转到乙县B中学读书”,属不属于人口迁移?两个小组的同学认为:王艳虽然离开了自己原来的住所,但没有变更定居地,所以不属于人口迁移。”而另外两个小组的同学却认为:“属于人口迁移,就像我们从广东来到宁乡读书,我们从沿海到了内地,有了空间移动,再加上我们要在宁乡学习三年,居住三年,所以是人口迁移。”学生的认识产生了分歧,教师如何来引导?只见开课老师面带笑容巧妙地问了学生们一个问题:“你们在宁乡学成之后,还回不回广东?”“当然要回去建设家乡!学生坚决地回答。“暑假回家吗?”老师接

23、着又问了一个富有情感的问题,“回去啊”学生充满着对家乡眷恋地回答。“所以你们没有改变定居地,从理论上来说不属于人口迁移,但你们的情况又比较特殊,在宁乡居住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可以看成是人口迁移。”老师因势利导地作了归纳总结。通过设置贴近学生实际的情境解答了一个有争议的问题,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增长了知识。通过以上案例,我们深深感到要上好一节课,既要精心预设,还要从容应对各种各样课堂上生成的问题。面对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各种情境和新问题,教师要迅速、敏捷、灵活、准确地作出判断、处理,它是教师智能的灵活性与机敏性的统一。教师还要善于把握课堂突发事件所造成的教育、教学契机,运用自

24、己的机智化解尴尬,向学生传递正确的知识信息。五、注重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借助行动研究,以自己的教学活动为思考对象,来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教学反思在教学中的功能是联结教学活动的过去和未来,既指向先前的、已存在的事实、经验和观念,也指向随后的尚不存在的教学活动。所以教学反思可分为课前反思,课中反思和课后反思。课前反思,能让教师从前面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启发,从而在备课预设课堂活动时更具有针对性;课中反思,能让教师面对课堂生成的预设之外的一些新问题作出及时的调整,从而使课堂气氛更活跃、更和谐,教学更有效;课后反思,能让教师理智地来分析自己一节课的成功之处

25、和不足之处,从而改进自己的教学,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我曾经执教过的两节课,现在还记忆犹新。一节是在一次考核时,由于专家确定的课题是高三教材中的一节课,而我借班上课的班级是高二年级的,学生头脑中没有关于这节课所需要的一些铺垫知识,所以当我提问第一个问题时,提问到的那位学生就回答我“不知道”,一瞬间,我心里确实是震惊了一下,这是我教学经历中开过的无数次公开课都没有遇到过的情境,何况十个专家评委正坐在后排看我如何面对这个课堂生成的新问题。我及时镇静了下来,微笑着面对那位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的学生,先请他坐下,“还有不知道的同学吗?” 我平静地问同学们,此时全班肃静,没一个学生回答我。我用关切的眼

26、光环视教室一周,让和我陌生的学生看到我眼中的真诚,然后微笑着告诉全班同学:“没关系,正因为不知道我们才要学习, 让我和你们一起来找这个问题的答案吧。”“好的。”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我看到同学们脸上露出了轻松的笑容,我也如释重负,微笑着和同学们娓娓道来。 一次可能引起师生交流障碍的危情被巧妙地转化了。虽然危情被消除了,但我课后反思,学生为什么会回答我“不知道”,因为我的预设只考虑到知识的承前启后、前后呼应,而没有考虑到学生有哪些知识储备,也就是没考虑到学情和生情,所以预设起不到应有的效果。有了这次深刻的的教训,后来又有一次借班开课的时候,我就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和兴趣所在,在上城市区位

27、因素和城市化这节课时,我用了底特律活塞队和迈阿密热火队的球赛照片作新课导入,效果很好。学生们一走进那个上课的教室就兴奋起来了,然后我就引导学生开展一个课堂活动:为什么底特律叫活塞队?迈阿密叫热火队?球队的名称与这两个城市区位、经济有何关系?学生们讨论得很热烈,结果那节课师生之间的配合相当好,课堂气氛也很活跃。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首先要做教学的有心人,养成反思习惯,经常写教学随笔,随笔可以写自己教学的成功心德,也可以写改进之处,写自己应对课堂意外情景的教学机智,写自己听课及外出与其他教师交流学习的心得。其次,要多听取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教学活动。第三,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团队作用,加强对活动教

28、学的校本研究。教师个体的实践与反思加上教师同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了个体与群体的教学合力,为创设和开展好有效的活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教学环境。六、加强自身素质提升,逐步形成教学特色 新课程为我们教师施展才能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地理新课程中如此多的活动教学更是发挥我们地理教师智慧和才能的良好机遇,同样也是对广大地理教师的挑战。所以教师首先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拓宽视野。不断学习,就是要真正吃透新课程标准、新教材所蕴含的新的教育理念;更新知识,主要是指对地理学科不断发展的相关知识进行更新;拓宽视野,主要是指拓宽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知识,努力搜集课程资源,了解课程改革的各种信息,并加以整理、吸收,逐步融

29、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实践中。 其次,要努力做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课程标准是教材和教学的“纲”,教材是课程标准的载体,是对课程标准的再创造,因而教学也应该对教材再创造地重组。第三,要更新方法,磨练技能,突破原有教育教学框框,更新教育教学方法、手段、模式。要在原有教学技能的基础上,努力探索、掌握和利用各种新的教学技能,并根据自己的特长,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七、结束语 新课程对我们每位老师来说,既是机遇更是挑战,我们一定要以积极的心态,努力学习,用新的教学理念来指导自己的教学实践,用勤奋和智慧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改变我们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让我们的学生动起来,让我们的教材活起来,让地理课堂大起来。既让每位学生在共同基础上有个性地发展,更要让每位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和教学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