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509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3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案例分析 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 初 ....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案例分析案例1:离奇的微软垄断初临战火 1974年,刚刚创建的微软公司即致力于为个人电脑编制基础软件。1980年,该公司被选择为国际商用机器公司(1BM)的个人电脑设计操作系统,从此事业发展突飞猛进,并逐渐发展成为全球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霸主。 由于微软公司发展速度之快超乎想象,早在1990年,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就对该公司是否把MSDOS与应用软件捆绑在一起销售展开调查,后来,由司法部接手继续调查。这一时期正值微软开发“视窗”操作系统之际,许多软件厂商认为该软件将使微软更加具有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于是,司法部把调查重点放在了视窗系统上。直到1994年7月

2、,美国政府与微软达成一项协议,微软同意不再要求计算机制造商将其视窗操作系统作为必备软件安装,从而结束了长达一年多的调查。 烽烟再起 就在微软官司缠身的时候,全球因特网服务领域崛起了一批优秀企业,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美国的网景公司和太阳微系统公司。对该领域不甚重视的比尔盖茨很快就意识到自己的失误,立即全力补救。1995年5月,比尔盖茨对该公司的互联网战略进行了调整。11月,微软推出“探索者”20版。之后,微软要求个人电脑制造商如要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就必须在该系统上安装“探索者”浏览器。微软以后推出的视窗操作系统,直接内含“探索者”浏览器。微软公司还投资参与了“空中因特网计划”,拟将288颗低轨卫星

3、送上天,形成一个覆盖全球的通信网。这一做法使网景公司的市场份额从80降到62,微软的份额则从零猛增至36,招致网景等公司的极大不满,也引起司法部的注意。 1997年10月美国司法部再次起诉微软公司,12月美国地区法官托马斯杰克逊签发禁止令,要求微软公司不得勒令计算机生产商安装视窗95操作系统必须同时安装其IE40浏览器软件。1998年5月,美国司法部和20个州(南卡罗来纳州后退出)联合提出诉讼,声称微软公司非法阻止其他软件厂商与其进行正当竞争以保护其软件的垄断地位,控告微软公司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6月23日,一个由3名法官组成的上诉委员会取消了杰克逊法官对视窗95操作系统软件的限制令,称微软公

4、司有足够的理由将浏览器软件与操作系统软件捆绑销售。 1998年10月20日,司法部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了上告微软的诉状,认为该公司将安装IE作为电脑制造商申请“视窗95”使用许可条件的做法严重违反了1995年签订的协议,应对其课以巨额罚款。两个月后,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驳回这一要求,但宣布了另一项临时裁定:禁止微软把安装IE浏览器作为个人电脑制造商申请其操作系统使用许可的条件。但1999年5月12日,哥伦比亚地方上诉法院裁定,微软的“视窗98”不受该项禁令的影响。6月23日,上诉法院作出终审裁决,认定哥伦比亚地方法院的禁令是错误的,并判决微软无罪。 开庭审理 由于上诉法院5月12日的裁决对司法部

5、大为不利,5月18日,司法部和20个州政府又分别向哥伦比亚地方法院递交诉状,指控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在经过几个月的多方取证之后,10月19日,这桩备受世人瞩目的“微软不正当竞争案”正式开庭审理。 案件的审理是围绕1995年6月21日微软与网景之间的一次会议展开的。司法部的目的是,证明微软公司为维护自己的特许经营权以及开拓新市场,非法利用其业已拥有的市场优势,打击竞争对手。在司法部的传讯下,美国在线公司(AOL)提供了对微软极为不利的证据,证明微软公司在1995年的那次会议上,曾企图非法阻止网景公司的浏览器进入视窗软件市场。AOL作证说,微软在会上要求网景放弃与该公司的竞争,并给IE浏览器更多

6、的市场份额。作为回报,网景将成为微软的一个特殊合作伙伴。如果网景拒绝这一要求,微软就会联合其他大公司将其摧毁。随后,AOL又提供了1996年AOL和微软的一次会议纪要,其中记载着盖茨曾试图说服该公司与微软结盟,以压制网景公司。 之后,为了证明盖茨是1995年会议的幕后主使,司法部律师戴维博伊斯拿出1999年8月27日与盖茨的面谈录像带,随后,博伊斯又出示了微软在1995年的会议之前就已拟好的内部文件。文件显示,盖茨曾积极督促公司经营决策人员与网景达成有关交易。 在反垄断案审理的第二天,微软对司法部的指控奋起反抗。在开庭陈述中,公司首席律师约翰。沃登提出抗辩,指出微软从未提议网景停止设计适合“视

7、窗95”使用的“导航者”浏览器,更没有以此方式提出瓜分市场的建议。在1995年的会议上,微软公司只是努力寻求与网景公司建立“战略性”伙伴关系,谋求达成合作协议,而没有任何瓜分市场的意图。 事实认定垄断行为 1999年11月5日,美国联邦地区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宣布事实认定,称微软公司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垄断性销售行为损害了消费者、计算机生产商和其他相关公司的利益。 随后的5个月中,波斯纳法官召集微软公司和州以及司法部的代表进行调解。由于双方的方案差距太大,2000年4月1日波斯纳法官宣布调解失败。 2000年4月3日,杰克逊法官在华盛顿宣布,微软公司通过“反竞争手段”来维持其对个人电脑

8、操作系统的垄断,并滥用这一垄断力量来谋取对网络浏览器市场的垄断,被判违反谢尔曼反垄断法。5月24日,有关微软垄断案的最后一次听证会在华盛顿结束,为了阻止其垄断行为,微软公司有可能面临被分为三个公司的可能。2000年6月,哥伦比亚特区地方法院法官托马斯杰克逊判定:微软公司违反反垄断法,应将其一分为二,一家公司主营个人电脑的操作系统,另一家经营IE浏览器、办公应用软件等。 新的转机微软不被拆分 微软不服,提出上诉。2001年6月28日,美国多伦比亚特区联邦上诉法院以7比0的表决结果驳回联邦地方法院法官杰克逊作出的将微软公司分割为两家公司的判决,但维持该公司在个人电脑操作系统市场具有垄断力量的事实认

9、定。上诉法院的判决终究消除了笼罩在微软上空的分割阴云,微软躲过了分拆危机。 微软垄断案出现转机也许涉及某种政治原因。据有些媒体报道微软在上诉高等法院的同时,还聘请现任总统小布什的资深顾问利德作为说客,小布什当时就公开表示反对分割微软。在2000年美国大选中,微软公司还大量增加了政党捐款,总数达到110万美元,其中捐给共和党的占60。由于小布什在竞选时就表态同情微软公司,所以在他当选总统后,虽不直接干涉法院事务,但通过舆论给司法部门形成压力造成对微软有利的形势。 2001年9月6日,美国司法部宣布,将不再寻求通过分割的方式来处罚微软公司,同时还将撤销有关微软非法将其网络浏览器和“视窗”操作系统捆

10、绑在一起的指控,从而使这一历史性的反托拉斯案件再次出现新的转折。司法部作出上述声明后,微软公司的股票随即上涨。司法部表示,作出上述决定是为了简化这一案件,以便法院尽快拿出对微软的有效处罚措施。新的处罚判决将结束。微软的违法行为,防止微软再次违法,以恢复操作系统市场的竞争状态。 11月,微软公司与司法部和9个州达成和解方案,但哥伦比亚特区及其他9个州仍不同意这一和解协议,他们誓言要将反垄断案进行到底。美国当地时间2001年11月12日,北京时间11月13日,美国地区法官科琳科拉正式接受修正后的微软公司和解方案。这场持续四年之久、错综复杂的反垄断案最终以微软大获全胜而告终,同时,这一裁决也被美国司

11、法部长称为消费者和企业的重大胜利。相关知识点: 案例讨论:案例点评:垄断从自由竞争中产生,为了保护竞争又必须打击垄断。微软垄断案的离奇过程,揭示了经济垄断和政府反垄断行为对社会经济的深远影响,并反映了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垄断和竞争的关系。 创新来自竞争,为了确保信息产业在全球竞争中的霸主地位,美国政府对微软的垄断行为进行了遏制。先是因担心微软公司的磁盘操作和视窗操作软件制造领域的强势发展可能影响竞争,于是对其展开调查。后来,因为微软公司与司法部达成一项限制微软公司控制市场的协议,调查才算告一段落。微软垄断案烽烟再起,则缘于微软公司与网景公司关于浏览器的竞争。微软公司采用的捆绑浏览器销售视窗

12、操作系统的做法,冲击了网景公司等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微软公司因此被控告并经法院审理认定违反美国的反垄断法。 新世纪伊始,美国经济特别是IT业陷入全面衰退。为了抗击经济衰退、推动美国经济的发展,美国又希望把几个信息企业做强做大,加上政治方面的原因,美国政府和微软的和解协议于是又应运而生。 综上分析,当代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依然要运用反托拉斯法来调节社会经济,垄断条件下的竞争依然存在而且变得更加复杂和剧烈。市场机制是市场经济国家配置资源的主要方式,竞争有利于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因此,为了提高自身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要通过限制垄断来促进市场竞争。而当其经济衰退的时候,发达资本主义国

13、家又会缓解对垄断的控制。总的说来,促进和维护市场竞争是其主流。案例2:谁为经济全球化买单?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当你正在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好处时,也许其背后的祸端已经悄然升起。 金融动荡可控吗? 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不少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已超过30个别国家则达到了5060。在这种环境下经济波动和危机的国际传染便成为经常性的而且是不可避免的事情。1997年泰国的汇率危机很快传染到整个东南亚地区以及韩国和日本,从而形成严重的地区性金融危机随后又波及俄罗斯和拉美地区形成了事实上的全球性金融动荡。 国际游资的存在是全球经济不稳定的重要根源之一。作为一种超越国界的巨大的金融力量,国际游资一次又一次地

14、扮演了全球性金融动荡的制造者或推动者,扮演了危机传染的主要媒介物。20世纪60年代的美元危机70年代初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80年代韧的拉美债务危机90年代韧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汇率危机1997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每次都令人震惊地表现了国际游资的巨大破坏力。 经济主权如何安置? 欧盟经济体发展的历程表明随着一体化程度的逐步提高,各成员国经济主权独立性则不断下降。从早期的关税同盟统一农产品价格、汇率联合浮动到单一货币欧元出现以后的统一金融政策无不说明各成员国的财税和货币主权已逐渐让渡给超国界的欧盟协调机制。 对于欧盟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来说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其经济主权(特别是在财

15、税和货币政第方面)的独立性同样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这种考验大致有两种不同的形式。一种是经济主权的主动让渡。从关贸总协定(现为世界贸易组织)的历次减税和贸易自由化谈判到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为了得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援助被迫进行的经济调整,都是一定程度上的主权主动让渡。另一种是跨国私人经济力量对经济主权的侵蚀。其最为典型的例子就是跨国公司。由于跨国公司的战略目标很少会同东道国的经济发展目标完全一致因而它们对于东道国为了实现既定的发展目标采取的许多政策措施经常表现出一种本能的抵抗和规避。利用转移定价(Transfer Prleing)进行合法避税已为世人熟知通过这种手段或其他渠道在国际问进行大规模资

16、金转移对东道国货币金融政簟的消极作用同样难以让人忽视。许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在忙率动荡时期,跨国企业常常是大规模货币投机的主要责任者。 自90年代初以来随着各国资本账户的逐渐开放不少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货币政策独立性受到严重挑战。在资本流动日益自由化的形势下,这些国家感到了保持货币政策独立性和维持汇率稳定之间的激烈冲突同时也深深感受到了保持货币独立性的艰难和巨大代价。1992-1993年导致英镑退出欧洲汇率机制的欧洲货币体系危机、1994年的墨西哥比索危机、1997年的泰国汇率危机以及巴西汇率动荡十分清楚地表明了这种冲突和由此产生的连带反应。在上述危机过程中几乎每个国家最终都勉强保持了货币

17、政策的独立 性,但同时在汇率动荡方面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事实上,对于在资本自由流动条件下一国能否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这个问题,早就有人做过堪称经典性的论述。20世纪60年代初,JMarcus Fleming和Robert Mundell曾在各自的论文中先后谈到,资本完全流动的条件下,一国将面临货币政策独立性与汇率稳定两者之间的明显矛盾。他们认为,一国政府最多只能同时实现下列三项目标中的两项:完全的资本流动性、货币政策独立性和固定汇率制。上述结论被后人称为“蒙代尔三角”。这个分析框架清楚地显示,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由于资本的自由流动不可避免地成为一种基本经济现象,因此,一国要想保持汇率的稳定,必

18、须在一定程度上向跨国私人资本让渡货币主 权,或者必须以汇率的经常性动荡换取货币主权的独立。 在经济全球化中,谁是最大的受益者? 世界银行20002001年世界发展报告的主题是“与贫困作斗争”。该报告指出,1960年,最富裕的20个国家的人均GDP是最贫穷的20个国家的18倍,1995年扩大到37倍。联合国贸发组织公布的数字也证明了世界上穷国与富国间的收入差距在不断拉大,而且速度在加快。1950年,最富裕的国家与最贫穷的国家人均收入比为35:1,1973年为44:l,1997年为727:l。富国人均年收入超过2万美元,而在贫穷国家还有13亿人每天生活费不到1美元。全球最不发达的国家从20世纪70

19、年代的25个增加到1997年的48个,这些国家人口 占世界人口的13。世界银行专家对世界120个国家财富分配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并在其官方 网站公布了题为国家财富在何处?的调查报告,结果表明,世界上最富裕的国 家瑞士人均财富几乎是最贫穷的国家埃塞俄比亚人均财富的330倍,今后这一趋势还将得到延续。 世界银行在进行专项调查时,不仅考虑国民生产总值水平、人均收入等传统 因素,还非常重视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环境损害规模、劳动力价值等。结果是, 瑞士高居世界富国榜首,人均648 24l美元,之后是丹麦(575 138美元)、瑞典 (513 424美元)、美国(512 612美元)、德国(496 447美

20、元)、日本(493 241美,元)、奥地利(493 080美元)、挪威(473 708美元)、法国(468 024美元)、比利时 和卢森堡(各451 714美元)。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是埃塞俄比亚,人均1 965 美元,其次是布隆迪(2 859美元)、尼日尔(3 695美元)、尼泊尔(3 802美元)、 几内亚比绍(3 974美元)。 芭比娃娃有多贵? 据统计,中国出口到美国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如鞋类、服装、纺织和玩具等,还有低技术和低资本产品,如自动处理设备、电器电子加工产品等。一篇题为美国人24小时离不开中国货的文章介绍:早晨6点闹钟响了,美国进口的闹钟有23来自中国;中午锻炼穿的运动鞋

21、有近50是中国生产的;晚间熄灯,床头灯和办公室的台灯一样有将近50是中国制造的。美国出VI到中国的主要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制成品和农产品。其中最说明问题的是鞋子换飞机的事例。按旅游鞋每双3美元计算,换一架美国波音飞机中国要出口5 000多万双鞋。据美国洛杉矶时报介绍,美国从中国进口一个芭比娃娃玩具是2美元。其中原料产自中东地区,在美国得克萨斯州和中国台湾加工为半成品,包装材料是美国的,假发是日本生产的,加上运输费共165美元,中国的加工费仅035美元,而每个芭比娃娃玩具在美国市场的售价是999美元。又如,美商最近开发出一种可发声的地球仪,既可做儿童玩具又可做小学生学习用具,美商以每件40美

22、元将订单下给香港公司,香港公司以每件20美元将订单下给一家广东外贸公司,广东外贸公司以每件15美元(成本费12美元)将订单下给广东和江苏企业,美商拿到产品后以每件72美元卖给美国商场,美国商场零售价高达88美元。还有,2002年中国对美家具出I:1达289亿美元,增幅为75。中国向美国出口的家具中,约60是美国家具,即不少产品从原料到工艺、样式都完完全全是美国货,只是在中国组装后,再运回到美国销售。据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研究显示,一个集装箱的家具从中国运到美国的运费和加工费共2 800美元,但是,销售价格仍比在美国组装加工的便宜20到30。相关知识点: 案例讨论:案例点评:经济全球化是一个充满

23、矛盾的进程,它在产生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会产生消极的后果。 首先,世界经济的运行风险加大。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一个国家的内部失衡会反映成外部失衡,并将其他国家不同程度地引入失衡与危机的境地;市场经济的自发性和盲目性无限膨胀,加大了各国政府宏观调控的难度,影响资本管制的有效性,为国际游资利用各种渠道方便地绕过或躲避资本管制,并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兴风作浪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各国经济主权的独立性正面临日益严峻的考验。经济全球化是一个跨越国界的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它要求国家减少干预,让渡部分经济决策权,由全球协调和仲裁机构去实行。在这个过程中,国家的某些经济主权被淡化,跨国公

24、司的作用越来越大,对发展中国家的民族工业无疑是巨大的)中击,一些弱小的发展中国家经济有可能被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所控制。最后,贫富差距正进一步扩大。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一个全球范围内的市场化过程,虽然几乎所有参与全球化过程的国家在不同程度上从中受益,但并不意味着利益均沾。作为资本和先进技术的主要拥有者,发达国家总是处于全球化的中心地位。这使它们在价格制定方面具有主导权,使它们在与处于边缘地位、作为劳动主要拥有者的发展中国家进行交换时获得更多的利益,使财富越来越向少数国家或少数利益集团集中。 如何使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是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课题。又要认清它并没有消除劳资利益对抗

25、性的矛盾,这是本案例分析的重点。 (2)使用本案例时,还要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评析,并适当介绍丰田生产方式对我国企业管理的借鉴意义。丰田生产方式产生于日本的国情,但它并不仅仅适用于日本,它已被广泛地应用于其他国家的许多行业和众多企业之中,其基本思想、基本原理对我国企业的生产方式和管理方法的现代化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案例3:二战后的五次经济危机 在自由竞争阶段,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大体上是十年左右爆发一次;20世纪进入垄断资本主义后,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经济危机每隔七八年爆发一次;战后差不多四五年就爆发一次。二战后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19571958) 从1955年到1957年,美

26、国的投资增长率超过10,被认为是战后美国经济最繁荣的时期。但是,由于美国的工资和汇率较高,国际竞争力相对下降,美国的投资最容易出现过剩。1957年3月起至1958年4月,美国经济落入危机,商品滞销,库存增长,工业生产下降135,失业率上升到75,是危机前的l倍。与战前危机不同的是,这次危机并未导致物价下跌,相反,危机期间美国消费者物价指数上涨了42,生产者价格指数上涨了22。因此,危机并没有增强美国的出口竞争力,相反,出口竞争力进一步削弱。1958年美国出口总值下降了143,贸易顺差从1957年的651亿美元减少到357亿美元。与此同时,美国资本输出和海外军事开支不断增加,国际收支第一次出现3

27、35亿美元的逆差。这样,美国的危机持续时间延长了。危机迅速波及加拿大、日本及西欧各国。由于日本对美出口依赖程度高,日本的危机深度和持续时间仅次于美国。日本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104。英国(忽略加拿大,因加拿大不是一个独立的工业强国)紧随其后,危机持续13个月,工业生产下降37。而西德的危机持续时间却只有4个月,工业生产下降仅为14。由此可见,虽然美国仍然是世界经济的龙头,也是世界经济危机的震中和首发地,但是美国经济地位已经明显下降,不足以向外转嫁危机,因此不能最先摆脱危机。相反,西德经济却具备了向外转嫁危机的能力,成为摆脱危机的领头羊。二战后第二次世界经济危机(19731975) 1

28、973年12月,一场二战后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触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美国的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NP下降了57,工业生产下降了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的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战后的空前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从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而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l。日本受危机的打击更严重,生产指数下降了206,超过其他主要工业国。纺织、造船

29、、汽车、钢铁、建筑等主要工业部门生产均大幅下降。1974年,日本企业倒闭数创战后最高纪录,达11738家,倒闭企业的负债总额比1973年高88。1975年倒闭企业超过13万家,刷新了记录。这一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在这一轮倒闭风潮中倒下,如阪本纺织公司、东京钟表公司、“兴人”公司等。其中仅“兴人”公司一家即负债2 100亿日元。官方公布的完全失业人数高达112万,也创战后最高记录。 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几乎同时在1973年12月爆发经济危机,又在1975年春或夏走出危机。二战后第三次世界经济危机(19801982) 1979年下半年起,各主要工业国再次陷入危机。在美国,危机历时3年左右,几经起伏;英国

30、于1979年7月陷入危机,于1981年5月达到最低点;由于西德马克不断升值,工资成本提高迅速,国际竞争力下降较快,西德的危机更严重;日本受危机的影响最轻,由于日本企业将上一次危机变成了技术更新的强大动力,重新赢得了国际竞争优势,1985年起,日本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二战后第四次世界经济危机(19901991)19801982年的危机中,面对经济停滞和通货膨胀的双重困境,里根和撒切尔夫人分别在美英两国发动了一场反凯恩斯主义革命,把控制通货膨胀作为首要目标,而置失业和生产下降于一旁,结果危机迁延反复,变得更加深重。里根政府的对策是借失业削减福利,削减工人工资,强硬打击罢工,同时削减税收。给企业

31、以各种税收优惠,刺激企业投资。更为重要的是,里根政府在理论上批判凯恩斯主义的同时,实践上大规模增加军费,增加国内需求。这两手相配合,终于使美国经济于1982年底摆脱危机,进入自70年代以来少有的持续高涨阶段。1983年到1989年,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达32。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都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失业率降到53,通货膨胀率降到3540之间。到80年代末期,跨国公司的海外生产能力投资过度,新一轮世界经济危机又降临了的界限难以区分。由于在生产过程中的矛盾没有得到充分的解决,因而在繁荣阶段生产仍旧增长缓慢,企业依然开工不足,失业人口经常大量存在,出现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相结合的“滞胀”现象。另外,经济危机的同期性和非同期性交错出现,不同国家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形式不同,造成各国经济危机的具体进程不同,再生产周期时间长短也不一致,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相关知识点: 案例讨论:案例点评:尽管政府对社会再生产过程的调节和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是,由于不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固有的基本矛盾,从而没有也不可能完全避免经济危机的爆发和社会资源的浪费。经济危机本身虽然并不能导致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解体,但是它确实说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是发展生产力的绝对形式,它最终会被一种更先进的、能够为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无限空间的社会生产方式即社会主义所代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