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2707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53 大小:37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3页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3页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3页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3页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doc(5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一)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理念和目标是什么?高中课程改革的理念为:1使所有学生和学校都成功。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是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这是我国对高中课程性质的基本定位。这种转化意味着高中课程不再是为少数精英服务的教育,教育的基本目的是促进所有学生的发展,使所有学生都能成功。这种转化也意味着,在高中教育中原有的重点、示范和普通高中的界限被打破,所有的学校都能根据学校自身的特点和优势,成为促进所有学生成功的优质高中。高中课程改革的这种理念旨在满足社会和个体对高中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

2、2高中的任务在于培养健全的人格或者公民基本素养。长期以来,我国高中教育任务被认为是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从实质上说,升学或者升学就业兼顾是工具主义教育倾向在高中教育中的反应。无论从国际还是从我国发展上来看,高中教育要超越工具性,转向培养学生的公民素质和人格。这种公民素质和人格培养并不排斥升学和就业的任务,而是为学生打好终身教育的基础,为学生升学、就业或者今后的发展打基础,它是一个更为宽泛科学的任务。高中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为:(一)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内容,增强与社会进步、科技发展、学生经验的联系,拓宽视野,引导创新和实践(二)适应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

3、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三)创设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课程实施环境,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以及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四)建立发展性评价体系,改进校内评价,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建立教育质量检测机制(五)赋予学校合理而充分的课程自主权,为学校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因地制宜地开发学校课程,为学生有效选择课程提供保障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二)高中新课程改革的课程结构有哪些变革或变化?为什么要对课程结构进行改革?普通高中课程由学习领域、科目、模块三个层次构成。1关于学习领域高中新课程设置八个学习领域:语言与文学数学人文与社会科学体育与健康艺术综合实践活动技术每一个

4、领域由课程价值相近的若干科目组成。学习领域的界定将有助于分辨科目之间教育价值的异同,有助于提炼出同一学习领域内所有科目对学生所具有的共同发展价值。学习领域的设置为充分体现课程的选择性提供了可能。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反映现代科学综合化的趋势,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在综合的视野下研制各科课程标准;设置学习领域有利于整体规划课程内容,在学习领域的背景下研制分科课程标准,指导教师分科教学,防止陷入学科中心,拓展教师的专业领域,使教师在学习领域的视野内更好地理解各科课程标准,以跨学科的观点设计并进行分科教学,防止陷入学科本位;有利于全面体现对高中学生的素质要求,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确保学生打好基础,体现

5、对高中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不同的学习领域将分别有助于学生形成与发展相应的基本素质,使学生在人文、科学、艺术等领域的背景下进行各学科的学习;同时该方案要求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的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避免并学科目过多,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2关于科目各学习领域由若干科目组成,包括语文、数学、外语(英、日、俄等)、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综合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技术等1213个科目。其中:技术、综合艺术是新增设的科目;综合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用;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第二外语。科目是学习领域的下位课程元素,比学习领

6、域更加具体。所有科目都由国家制定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规定学生学习的最低必修学分要求。科目的设计打破原有学科的体系结构,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3关于模块模块的设立是高中新课程非常重要的特色。模块是组成科目的基本单位,它是以科目内容为基础,遵循学科逻辑,结合学生经验和社会现实,构成的相对完整的学习单元。每个模块2学分,36学时。模块的设计有利于解决学科不断分化与学校科目设置相对稳定的矛盾,有利于学校灵活安排课程,有利于学生自主选择课程,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计划,有利于学生在同一时段内减少并学科目,相对集中有效地学习。模块是基于明确的教育目标,围绕某一特定主题而形成的相对完整、独立的

7、学习单元。与传统课程中的单元结构方式相比,模块具有更强的综合性。每一个模块都以一个特定的主题作为该模块组织的核心,模块中的所有内容都紧紧围绕这一主题设置。学生在模块课程中所获得的不再是一个个孤立的知识点,而是一种在主题统摄之下的结构化的知识框架。这种模块化的内容呈现方式一方面减轻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负担,另一方面使得知识以结构化的而不是零散的形式整合进学生的认知结构中。新课程中的模块有这样几种组合形式:(1)必修模块+选修系列该科目的选修模块形成若干系列,如数学、语文、物理等科目。例如:语文的必修模块包括语文基础1、语文基础2、语文基础3、语文基础4、语文基础5,选修系列包括诗歌与散文、新闻

8、与传记、小说与戏剧、文化论著选读、社会、思维与语文、语文综合应用;数学的必修模块包括数学1、数学2、数学3、数学4、数学5,选修系列包括数学B系列、数学C系列、数学文化系列、数学应用系列、数学拓展系列。(2)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必修模块是学生一定要学习的,对于选修模块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自主选择,也就是学生在达到最低学分要求的前提下,可以选修,也可以不选修;可以先选修甲模块,再选修乙模块,也可以先选修乙模块再选修甲模块,还可以有其他选修形式。 (3)选修模块组成的科目有些科目完全由若干选修模块组成,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达到的学分选择模块学习。(二)学分配置普通高中学制为三年。课程由必修和选修两部分构

9、成,并通过学分描述学生的课程修习状况。1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2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3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各4学分。4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设置研究性学习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经济、科技和生活中的问题,通过自主探究、亲身实践的过程综合地运

10、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素质。此外,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5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II中至少获得6学分,总学分达到144方可毕业。自1949年到本次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颁布以前,我国正式颁布实施的有关普通高中的教学计划共有16个。总的来说,我国基础教育课程计划(或教学计划)在1996年前一般分为小学和中学(含初中和高中)两个学段制订,1996年

11、的课程计划才把高中作为独立的学段划分出来。尽管建国以来普通高中课程计划一直在发生变化,但课程结构上的以下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很好解决。概括地讲,我国现行高中课程结构主要有以下方面的问题:(一)课程的选择性、多样性不够由于实行中央集权式的课程管理体制,加之对课程多样化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课程缺乏弹性一直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由来已久的问题,小学、初中如此,高中也是如此。建国后,我国第一次在普通高中设置选修课是在1963年,当时的教学计划规定,有条件的地方可在高中开设选修课。这本是我国普通高中课程多样化的第一次努力,但由于该规定只是建议性的,大多数学校也没有开设选修课的经验和基础,这一规定并未引起教育实践界

12、的足够重视,选修课只在极少数学校得以实施。第二次开设选修课是在1981年,当时的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规定在高中二、三年级每周开设选修课4节,开设方式有“分科性选修”和“单课性选修”。由于“分科性选修”明确将选修课分为“侧重于文科(一)”和“侧重于理科(二)”两类,结与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需求一拍即合,导致学生过早文、理分科,知识结构不合理,选修课并未起到其真正的作用。1990年的普通高中教学计划和1996年、2000年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都将学科课程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1996年的计划还区分了限选课和任选课,2000年的课程计划则设置了“地方和学校选修课”。尽管这些改革都具有重

13、大的历史意义,但都没有改变文、理分科的基本格局,僵硬的文、理分科不仅大大限制了课程的选择性和多样性,而且将学生捆死在两个固定的流向上。这种情况与普通高中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社会对普通高中教育的要求严重不符。(二)课程缺乏必要的统整与九年义务教育相比,普通高中的课程设置应更强调分化。但不论哪一个学段,课程统整都是课程设计必须切实予以考虑的问题。我国普通高中历来以分科课程为主,课程分化较细,各学科为满足升学的需要,又片面强调各自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致使整个高中课程缺乏必要的沟通与渗透。这种缺乏必要统整的课程给教育实践带来的后果是:一方面,并开科目太多,学生负担较重,学校编排课程困难;另一方面,学生的知识

14、结构不合理,所学内容不能相互联系,无法形成一个整体,难于解决实际问题。(三)艺术和技术课程长期以来不受重视不论从学生自身的发展上看,还是从社会发展的需要上看,艺术教育和技术教育都是普通高中教育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的学习领域。但长期以来我国普通高中一直没有艺术课程,1996年的普通高中课程计划和2000年修订的课程计划虽然开设了艺术课程,但仍然仅限于音乐和美术两个艺术门类。技术课程在1996年以前的高中教学计划中一直被忽视,1996年的课程计划开始重视,但仍沿用以往小学和初中的传统,设“劳动技术”课。“劳动技术”事实上历来以“劳动”为主,“技术”的成分很少,与现代技术发展的需要极不相符。高中新课程

15、通识培训作业题(三)课程内容改革的国际趋势是什么?当前,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国际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划分学习领域 经考察发现,主要国家高中课程一般都包括了语言、数学、自然、社会、体育、艺术、科学和技术、公民教育等基本的学习领域。每个学习领域又包括一门以上的学科科目,如语言学习领域包括本国语和外语,科学和技术学习领域包括物理、化学、生物、信息技术等科目,艺术学习领域包括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学习领域规定了高中生应该掌握的基本的知识技能,为高中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奠定基础。例如,日本的高中教育重视“基础学力”,包括对现实生活的创造力、实践力、认识能力等。而这些“基础学力”需要通过这些基本

16、的学习领域来养成,如本国语领域、外语领域、数学领域、自然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体育领域、艺术领域、科技领域、公民教育、思想教育、哲学宗教、综合学习领域等。对这些基本学习领域的学习是进入人类文化宝库、发展人的认识力的根本。 2增加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 强调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是国际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特征。保证课程具有可选择性的基本措施,就是合理调整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为高中生对课程的选择拓展空间。综观各主要国家高中课程设置的情况,可以发现,必修课程一般都是各国所看重的“核心课程”。例如,美国的必修课程包括英语、数学、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健康与体育、艺术以及外语等。澳大利亚的高中必修课

17、程则包括英语、数学、生物、化学、物理、计算机、现代史、地理、经济等。对于选修课程,由于各国的文化价值取向的不同而体现出多元化的格局,共同的一点就是:各国为高中生提供了内容广博、数量众多的选修课程。在分权制的国家,不同的州和地区、甚至不同的学校提供的选修课程也相差悬殊。在当前的高中课程改革中,各国都致力于寻求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之间最佳的平衡点,既保证高中生基本知识和技能的获得,又能满足其个别化的学习需求。 3对课程的修习时间和课时分配作出限制 在学分数和毕业要求方面,由于采用的名称和度量单位等的不同,不同国家之间的差异较大。例如,美国中学或高中采用学年学分制,每一科目一学年上课120小时为1学分

18、,学生修满最低总学分(如 20学分),即可毕业。尽管不同国家对毕业学分的要求不一样,但其趋势都在于采用学年学分制,增强高中课程的可选择性,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和发展的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例如,在美国高中,约有1/31/2的学分属选修学分;德国也在积极拓展高中选修课程的范围,并且在大学入学的资格上选修课程学分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此,采用学年学分制,减少必修科目及其课时数,增加弹性选修科目及其课时数,是世界主要国家高中课程结构改革的重要发展趋势。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四)课程管理发生了哪些变化?变化一:课程结构由三个层次构成。 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指出:普通高中新课程应适应社会需

19、要的多样化和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构建重基础、多样化、有层次、综合性的课程结构。新的高中课程结构分三个层次,最上层为学习领域,学习领域下设学科科目,科目下设模块。学习领域、科目和模块构成了新的高中课程的基础结构。这与以往高中课程只是由各种科目组成有很大不同。 变化二:提供多样化的选修课程,要求富有弹性。 高中学生选修课程的增加和要求的灵活化,体现了一切从学生出发,以学生为中心和尊重差异的课程理念,这有利于形成个性化的修习方案。课程实施者应注意帮助学生从选择中学会选择,实事求是,优化组合,发展其根据个人实际规划人生的能力。 变化三:实行学分管理。 高中新课程实行学分管理,要求具体而明确。如要求

20、学生每一学年在所有学习领域都获得一定学分,以防止学生过早偏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学习一个模块并通过考核,可以获得2学分(其中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每个模块原则上为18学时,相当于1学分),学分由学校认定。技术的8个必修学分中,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各4学分。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每个学生的必修课程,三年共计15学分。学生每学年必须参加1周的社会实践,获得2学分。三年中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10个工作日的社区服务,获得2学分。学生毕业的学分要求:学生每学年在每个学习领域都必须获得一定学分,三年中获得116个必修学分(包括研究性学习活动15学分,社区服务2学分,社会实践6学分),在选修中至少获得6学分

21、。总学分达到144学分方可毕业。学校和教师应按照学分管理的方式保障新课程的实施。 变化四:体现模块课程特点,课程时间安排相对集中。 每学年52周,其中教学时间40周,社会实践1周,假期(包括寒暑假、节假日和农忙假)11周。每学期分两段安排课程,每段10周,其中9周授课,1周复习考试。每个模块通常为36学时,一般按每周4学时安排,可在一个学段内完成。普通高中课程时间安排的变化,要求课程实施者改变以往主要是按学时备课的方式,加强学期备课和学段备课,以适应模块整体性的特点。高中新课程通识培训作业题(五)为什么说不进行课程改革就无法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含义: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

22、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从教育的发展看,素质教育是目标,课程改革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素质教育适应社会的发展与需要,是当今教育的发展方向。它使人才选拔由知识型人才向能力型人才转变,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课程体现着教育价值的取向,直接影响着学生身心成长和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长久以来,我国的课程设置僵化滞后,影响了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课程改革对素质教育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它是完善素质教育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课程改革的框架下,单一的课程结构被打破,缺乏整合性的课程结构趋向合理,学生课业负担有所减轻

23、,学生的个性教育开始得到重视。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先在树立素质教育课程观的基础上,大力进行全方位的课程改革。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实施课程改革、落实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课堂教学担负着使学生主动掌握知识的同时实现全面发展,以及在一般发展的同时实现个性才能的特殊发展的重要任务。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课程标准,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方法,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总之,我们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加强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数学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请指出高中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它们的内容进行分析,说出自己的建议。(一)新课程

24、下的课堂教学注重以生动活泼的呈现形式引入数学知识,注重介绍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 旧教材逻辑性强,比较注重数学知识的形成和便于讲解,对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学内部的)涉及不多,教师在以往教学中自然也比较少涉及到这些。 高中数学新课标要求“高中数学课程应提供基本内容的实际背景,反映数学的应用价值”。对此理念下的新教材使用后调查发现,35.7的老师认为新教材在讲解相关知识的背景、来源方面做得“很好”、“非常重要”,53.5的老师认为“一般”,7.1的老师认为“差”,3.5的老师认为“较差”。可见,大部分老师认同了教材重视数学知识的背景、来源的重要性,在实际教学中他们也将重点使用这一部分内容,以生

25、动活泼的呈现形式,体现数学的美学价值,数学家的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数学在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作用,渗透数学的文化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美感,引发学习激情。 比较典型的例子:不等式这一章的第一节举了我国1970年的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与2003年飞船“神舟五号”各项数据对比的例子,教师通过这个实例教学不但让学生更清楚地发现了不等关系,也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二)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重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 旧的教学方式对概念的引入一般都是先给出定义,然后再举相应的一些例子予以说明。这样教学逻辑性是强了,但不能照顾到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长期以来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较差。 新课程改

26、革的改革重点之一是以恰时恰点的问题引导数学活动,培养问题意识,孕育创新精神。在这种理念下出版的新教材相对于旧教材在问题设置方面变化较大,问题意识贯穿在整个教材的始终。对于穿插在正文中的“观察”、“思考”、“探究”、“观察与猜想”、“阅读与思考”、“探究与发现”、“信息技术应用”等拓展性栏目,近90%教师认为非常合适,有效的调节了数学学习的气氛,改变了传统数学教材的呆板面目,为新教材增色不少。 在新的教学中不少教师都摒弃了以往先给结论再熟记的教学方式,新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让学生可以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体会到数学的发现和创造的乐趣。这种通过实际

27、例子归纳概念的方法,使得学生感觉到概念的引入是自然的,不会再有概念艰涩难懂之感。 另外,必修1的教材中函数(第18页)、对数(第72页)、幂函数(第90页)、指数函数(第64页)、最小值(第35页思考)等概念都是可以通过实际例子,提出相关的问题,引导学生归纳出相应的概念。一方面,让学生经历了概念形成的过程,同时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合情推理能力。 新的教学方式在揭示数学概念、法则、结论的过程中,都尽可能通过典型的例子来引入和说明,同时,也不忘给学生发挥的机会,“让学生自己举例”。例如,学完集合的概念后,教师可要求学生:“自己举出几个集合的例子,并分别用自然语言、列举法和描述法表示出来。”通过举生活

28、中的例,举身边的例,使学生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并非是高深莫测的,在生活中就有数学的应用。另外,教学中也要注意让学生比较由数学模型计算得到的结果与实际存在的问题的差异,并对其作出评价。 (三)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联系性,以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等形式进行,教师更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传统形式的教学不可避免地还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尽管有些教师已经尽量压缩了自己在课堂上讲解的时间,但空出的时间并没有能让学生自主学习,而只是让学生将老师所讲的知识进行机械式的模仿练习,枯燥的记忆,这样对学生能力的提高并没有好处。 跟以往的教学大纲相比,高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变化是:知识与技能,过程

29、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大目标并重。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是这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基本理念。除了接受、记忆、模仿、练习等形式外,高中数学课程还倡导自主探索、动手实践、合作交流、阅读自学等学习数学的方式。 新的课程标准强调知识的联系性,通过不同数学内容的联系和启发,强调类比、推广、特殊化、化归等思想方法的运用,学习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方式,提高数学的思维能力,培育理性精神。这一特点完全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由学生自主完成,调查中67.8%的教师都认为课堂上要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把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学习有机结合起来,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30、1.留给学生看书的空间和时间。 2.留给学生质疑的空间。3.留给学生释疑的空间。 4.留给学生想象的空间。5.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学生自主超前学习,自主探索课堂问题。 另外,“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近67%的教师认为应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创设各种情境来吸引学生。顺应这一思想,教学时选取的例子更贴近学生实际生活,增加趣味性等。同时,对现有的部分内容,89.3%的教师认为该充实的还是要充实,让教材内容更具体,学生学习起来更方便,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关于信息技术的应用,学生普遍感兴趣,老师具体操作步骤要细致些,不仅要对有关软件作演示,还应教会学生操作的方法,正所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31、又如,某些公式、定理的证明、推导,虽然课程标准中不要求学生掌握,但老师还是可以以某种恰当的形式给出(如小字的形式,以某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介绍某些参考书或某些网站让学生自己去查阅等)。学生对某知识了解其来龙去脉,理解、记忆会更深刻,从而对数学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关于课程标准和高中教学的几个问题1、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2、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的把握?3、如何把握课程标准及学生学习需求的特点。4、请比较高中教学新旧课程标准的异同,并对其内容做对比分析。5、高中数学课程实施中的教学反思。1、在做探究性教学时应该注意哪几个方面?一 实施探究性教学应把握好3个问题l探究要“因材施探

32、”这里的“材”可以从学生和探究的主题内容两个方面加以理解。从学生方面讲,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生源的学生,知识基础有一定的差异。教师在设计探究教学方案时应充分考虑这一差异。从探究的主题内容方面讲,学生一般对探究主题的生成没有前期的思想准备。但教师必须做好充分、全面的准备。探究的主题不一定完整,可以是一个问题的某一层面、某一角度或某一点(带有一定的突发性),但其内容必须有一定的可探究性和可操作性。例如:主题内容要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发散性:难度要适合知识基础中等偏下的学生:不是每一节课的内容以及每节课中所有内容都适合探究。2探究要适时、适度教师一定要认识到,虽然一节课可能完成一个主题的探究,但不

33、是每一个主题都能在一节课内探究出结果。有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未解决的问题在课外完成探究,将探究性教学转变成研究性学习。在教学前,教师应充分考虑在什么时间探究、用多少时间探究、探究到什么程度等,以理性、冷静地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案,灵活机动地实施探究式教学。3探究要把握好过程的发动、调控和评价具体要注意:1)问题情景的创设。教师要及时捕捉、挖掘探究信息,不失时机地将学生的“一闪念”转化为探究主题。2)探究方法的指导。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探究应有主题、依据、方案、过程和结论;方案须科学、安全、简约和具有可行性;要对探究的主题加以分析、预测,并通过实验证明预测,最终获得结论。3)探究主题背景(依据)的渗透

34、。没有探究主题背景的探究方案,只会使学生的思想、行动漫无边际,不知所措。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前后知识的联系、对比及给定信息的加工、处理,寻找、渗透探究主题背景,让学生形成一定的思维指向、行动指向,使探究过程更加有序、高效。4)探究过程的调控。教师应引导学生围绕探究主题进行定向探究,做到“收”“放”结合,防止探究偏离目标。5)探究过程的拓展。教师应及时给予探究过程以激励性评价,引导学生对结论进行推广、应用、拓展、提高,并提出新的问题。 二 实施探究性教学需处理好几个关系1探究与知识基础的关系重基础知识轻探究、应用的观念陈旧落后,需要改变;而重探究、应用轻基础知识,也是一种片面

35、观念。知识是前人经验的总结,可以为后人的创造、发现提供参考、借鉴;知识是探究的基础,学生打好扎实的知识基础,掌握与知识相关的技能就可以在探究中少走弯路,探究教学过程也更易开展,更易深入。无知识基础作背景的探究犹如在沙滩上建大厦,是难以有结果的。因此探究性教学必须以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而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方面。传统的“接受式”教学有独到的作用。我们在实施探究性教学时,不能一概否定传统的“接受式”教学,应在两者之间寻找一个结合点,以实现两者的整合。2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传统教学的弊端之一是重结果、轻过程。由于课堂教学方式往往是“灌输式”教学或“接受式”教学,学生只知问题的答案,不知

36、问题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只知“是什么”,不知“为什么”:只知老老实实地运用前人的经验,跟着前人的脚步走。久而久之,学生的求异、批判意识被压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发展被严重阻碍。 新课程理念下的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在教学中设置问题情景,通过师生的“交互”作用,重现知识的形成过程。如果探究仅仅是一次又一次的“重现”,一次又一次的“原地踏步”,长时间没有结果,就会失去实质意义和价值,学生也会逐渐失去兴趣和动力。事实上,探究过程往往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情绪冲动,诱发灵感,正是这种“冲动”和“灵感”可能会带来创造和发现。因此探究性教学注重过程,但并不放弃结果有结果更好。3开放与秩序的关系

37、探究性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开放学习,注重师生间的交互作用。探究性教学需要营造一种探究氛围(问题、讨论、评价)。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可以步人探究情境,以批判家、评论家、发明家、理论家的角色出现对问题进行批判性分析、评价和论证,最后获得结论。民主、开放的教学,可以使学生在无心理压力、精神放松的情境下提问、质疑。但由于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他们在讨论、评价以及与教师的交互活动中,情绪容易过激,使课堂出现闹哄哄、乱成一片的局面;少数学生甚至可能只是为了凑热闹,争着发言、表现,讲一些与探究主题毫不相干的话。这样的“讨论”往往偏离探究主题。使课堂教学失控。因此教师在注重开放的同时,也应关注探究

38、的秩序和规则。教师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加强课堂管理,设计好探究程序(方案),及时进行动态调控,使探究有目的、有目标、有组织、有规则,围绕一个主题,定向地进行。4主体与主导的关系“满堂灌”式的教和“自问自答”式的“启发”都不适合探究性教学。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教师不再是知识信息的唯一来源,并逐渐丧失这方面的权威性和垄断。在探究性教学中教师应适应角色的转变,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帮助者。探究性教学应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放下“权威”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问题的发现者。给他们一个探究的空间,引导并激励他们自主活动自主参与探究。但是,任何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师生的交互

39、活动,师生双方都应成为探究活动的主体。中学生的年龄小,阅历、经验缺乏,在探究活动中往往属于暂时性的“弱势群体”。此时。教师的主导作用显得非常重要。需要强调的是。教师要“导”得准, “导”得合适, “导”得有效。一些教师常抱怨学生的探究活动难以发动,探究意识难以激发,教学常陷入“启而不发”的尴尬境地,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教师没能把握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却放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三 实施探究性教学要防止“急功近利”,注重可持续发展随着“新课标”的实施,广大教师越来越关注探究性教学。许多人在思考、实施、研究探究性教学,相关文章也很多。这是一件好事,说明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已深人人

40、心,获得了广大教师的支持和认可。2、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内容衔接的把握?初高中课程教学方法、学习方法的衔接是一个老问题,也是一个常变常新的问题。由于初高中学生的发展水平和课程的实际要求客观上存在差异,因此,这一问题始终是摆在教师特别是高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在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课程要求、教材内容、评价方式、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初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也日趋复杂。对于即将进入高中新课程的江西省来说,抓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是实施好高中新课程的第一步。对此,笔者试以数学学科为例,略呈己见:一、要了解新课标下初中毕业生的特点要实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首先要对进入高一学习的学

41、生有充分的认识。今年我市进入高一学习的学生是我市2003年秋实施初中阶段新课改以来的第三届初中毕业生,通过这三年的初中新课标教材教法和理念的熏陶,学生的特点与过去的初中生有较大区别,如果一味按老方法按部就班去讲,则会给这批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带来很大的问题,所以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初中毕业生的特点,以便高中数学教学更有针对性。经过调研,我认为我市今年毕业的初中学生在数学学习方面具有以下特点:1应用能力有所增强初中数学新课标教材十分强调应用能力的培养,强调知识要来自于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应用于日常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要求教师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采用“从日常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中产生问题情境通过教师引导

42、、学生讨论、思考、探究、自主学习建立数学模型师生共同研究学习解释数学模型利用建立的数学模型进行应用与拓展”的过程来进行有效教学。不少新课标初中教材在传统知识的编排中也注意了这一点,如在不等式的应用、二次函数的应用等方面比原大纲教材加强了很多,且都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实例进行引入和训练,使学生知道为什么要学它,学它后可以解决什么问题。2空间观念有所增强初中新课标把“空间观念”作为义务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学习内容,增加了几何体的三视图(正视图、左视图、俯视图)及立体图形的平面展开图等,使初中学生的空间观念有所增强。 3几何变换能力有所增强初中新课标教材增加了平移、旋转的内

43、容,这对高中向量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更贴近了近代数学所强调的变换知识。4统计观念有所增强初中新课标教材增加的统计内容与以前老教材相比可以说是有天壤之别,学生通过看统计图表获取信息并进行分析的能力得到很大提高。5学习了概率的基础知识和简单的求法初中新课标教材增加了概率的简单内容,要求会用列举法(包括列表、画树状图)计算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使初中学生明确了对数据的处理,除了精确处理的方法外,还有概率处理的方法。但是新课改下的初中学生与高中教师熟悉的往届学生相比,在运算能力、演绎推理能力、解题规范化和思维的严密性上可能会略显不足。二、搞好初高中数学教学方式的衔接要实施好初、高中数学教学的衔接,就要对

44、初、高中数学知识进行梳理,了解高中数学所需基础知识在初中学生学得怎样,教师教得怎样;哪些知识在初中已经被删除和淡化,哪些知识又在原初中教材基础上有所加强,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随时注意教学内容的衔接。不过,更为重要的可能是教学方式的衔接。初中新课改后,初中课堂教学模式一般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训练提高”,特别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从实际情境引入数学知识,更加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探索过程和切身体验。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给学生提供成果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及学习数学的自信心。初中数学教材中每一新知识的引入往往与学生日常生

45、活实际很贴近,比较形象,并遵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规律,学生一般都容易理解、接受和掌握。且目前初中教材叙述方法比较简单,语言通俗易懂,直观性、趣味性强,结论容易记忆等,这是当前初中数学课改的亮点。但由于数学知识本身的特点,随着知识层次的提高,很难使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能在实际生活中找到直接的来源,更有一些知识是由数学知识内部结构演变而成的。基于这点,高中数学从一开始,就体现出概念抽象、定理严谨、逻辑性强的特点。教材叙述比较严谨、规范,抽象思维和空间想象的要求明显提高,知识难度加大,且习题类型多,解题技巧灵活多变,计算繁冗复杂,这些正是初中毕业生比较欠缺的。所以一方面高中在引入新课时应尽量结

46、合生活中的一些实例,尽量提供给学生一些讨论、探索、思考的机会,让学生感到学习方式的不脱节;但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意识到现在我是高中学生了,无论在学习内容还是学习方式上都将需要有一个质的提升,让学生认识到不是每一个数学知识点都能通俗直观,高中的数学知识更多的来自于抽象的逻辑推理,认识到不是每一点数学知识的巩固都仅在于互动和合作,同时还在于个人孜孜不倦的思考和钻研。具体来说,选择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时要注意以下三点:1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进行分层教学高一数学中有许多难理解和难掌握的知识点,如集合、映射等,对高一新生来讲,确实难度较大,而我们的教师则往往是刚从高三下来,高三一年的复习教学和临近高考的迎考复习

47、,都容易使教师对知识点难度估计偏低,对学生接受能力估计偏高,所以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一点。应从高一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放慢起始速度,逐步加快教学节奏。切忌一开始就高起点,高难度,想一步到位,结果却适得其反。2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内部动力是学习动机,而兴趣则是学习动机中的关键。不少学生害怕数学,主要原因还在于缺乏对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要着力于培养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可通过介绍古今中外数学史、数学方面的伟大成就,阐明数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中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军事、

48、生活等方面的巨大作用,来引导诱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在新课的引入上,可以精心构思,创设新颖有趣、难易适度、来自生活的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这样,一开头就能把学生深深吸引,使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且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例如:高一第一章“集合”,一开始就以我国的辽阔地域和众多的湖泊水面为实例进行引入,使学生从熟悉的情境中不知不觉地开始了高中阶段的数学学习,这便于学生在原有知识基础上,通过已知的实例来学习和理解新知识,使学生感到就如他在初中学习时一样数学来自于生活,减少畏难情绪,增强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3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动机高中数学知识比初中抽象、灵活、难度大、逻辑性强,这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学好它,就要求学生要真正理解知识,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结论的死记硬背上。教师在教学中要使学生主动地参与教学,主动地去分析研究新知识和新解法产生的背景和形成的过程。要改变重结论轻过程的教学方法,要把知识形成过程看作一种重要的数学能力。三、要注意初高中数学学习方式的衔接学生由初中进入高中,正是人生中培养独立生活的关键时期。因此要实施初、高中数学教学衔接的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