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7388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物理论文: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功和能”课堂教学的思考和尝试通过阅读本节的教材内容,我们不难发现,它不同于其他章节没有任何公式,没有一道例题,没有一点课后复习,只有简简单单的一页夹杂着实例的文字阐述。似乎我们的教学过程只能是举例,分析,类比,总结。然而就是这短短的一小节,无论在老教材还是新教材中,大纲对其的要求都是一个课时。可见这一课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高中物理学科的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施加某种特定的影响,而这一类的影响作用于人的结果就是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物理学科的内容在这一个作用过程中仅仅充当了一个载体(承载特定的影响)的作用。对于本节内容的教学,其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知道做功的

2、过程伴随着能量的转化,理解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并能分析一些实际问题,从整章内容来看它起一个过渡的作用。通过阅读一些教学参考资料不难发现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这一节内容设计成这样:先看一些多媒体实例,比如:流动的河水推动水轮机、重锤打桩、弹簧弹物体等。然后逐一讨论讲解这些实例过程中的能量转化和做功,确定显而易见的关系。最后由学生自己举例分析,以达到帮助学生确定和理解功和能量转化之间关系的目的。笔者认为这样的教学设计无论在教学目标的达成上还是在学生分析问题能力的提高上,其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过程却是比较主观和无助的。尤其是青年教师,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如果仅仅套用常规做法,对教材不进行深入的认真

3、的思考。很容易进入实例堆积的怪圈,而无法驾御教材并最终无法达到教学目标。鉴于以上几点的教学思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尝试了如下的设计。一、 确定功和能之间存在关系要了解认识两个事物(概念)之间的关系,首先应该确认它们之间确实存在关系,然后再通过一定的方法明确它们之间的关系。引课中笔者让学生对能量进行思考,通过无约束的讨论让他们讲对能量的认识。由于知识的限制,虽然展开的是无约束讨论,但学生的认识还是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能量的类型和能量守恒定律。这两点正是下面教学过程中要围绕的要点。再简单回忆刚刚学过的功的知识。笔者通过引导学生分析一种能量(热能)的单位,再和功的单位进行比较,很容易得到两者之间的

4、一个共同点单位相同。从而确定两者之间确实存在联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学生很容易根据单位相同这一点,得到功和能一样,功就是能的常见的错误结论。在此笔者告诉学生:判断两个事物是否相同并不能单单看一个方面,要分析事物之间的关系一定要全面,现在从单位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知道功和能之间有密切关系这一个结论。二、 通过理想实验探寻功和能之间的(定性)关系在课堂教学中笔者设计了如下的理想实验过程:轻弹簧把原来静止在光滑水平面上的物体弹出去(实验一)和物体做自由落体(实验二)这两个实验。实验一:分析弹簧和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弹簧受到墙对弹簧向右的力和物体对弹簧向左的力分别设为F0和F1,物体受

5、到弹簧对物体向右的力和向右的外力设为F2和F3,其中F1和F2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F3是使物体在实验前处于静止状态的外力,实验开始后将撤去F3。图1-1末状态初状态F1F0学生分析弹簧和物体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图1-2)F2图1-2其中F1和F2的大小相同。容易得到下表:弹簧状态弹簧能量物体状态物体能量初状态被压缩具有势能静止没有动能末状态恢复原长势能消失运动具有动能学生分析得到F1对弹簧做负功,F2对物体做正功。从能量角度可以发现从初状态到末状态弹簧的能量减少,而物体的能量(动能)却在增加。根据能量守恒让学生思考弹簧减少的势能去哪里了,物体的动能又从何而来。学生很容易得到弹簧把能量给了物

6、体。再让学生思考弹簧势能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问题的思考和讨论我们得到,结论一:物体间的能量转移伴随着做功,而做功越多,能量转移也越多。实验二:自由落体初状态:势能大动能小末状态:势能小动能大图2物体做自由落体,让学生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得到物体只有重力作用,再看能量的情况,物体的动能增加,而势能却在减少,其中也伴随着重力在做功。而且重力做功的多少和物体势能减少的原因是相同的,都是由物体下落的位移唯一所决定。所以做功越多,能量从一种形式到另一种形式的变化也多。再通过讨论得到:结论二:物体内的能量变化伴随着做功,而做功越多,能量变化也越多。通过两个定性的理想实验得到:能量的转化(转移和变化)伴

7、随着做功,而且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三、 明确功和能的关系后,再讲解实例。使学生对这一对关系的理解上升到物理意义上。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讲解书中机械能与内能的转化的例子以加深理解。首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文内容,提出实例:列车在机车牵引下加速运动。学生参与讨论,共同分析说明:列车在机车的牵引下加速运动,列车的机械能增加,同时机车的热机消耗内能,牵引力对列车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小结:能量转化过程中,转化能量的多少可以由作功的多少来度量。四、 学以致用是本节的最后一个环节在尝试过程中笔者发现,这一环节对于一个青年教师来说这是一个难点,如何正确引导学生运用关系分析问题,并在应用过程中再次感受

8、功和能之间关系的物理本质。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也曾经走过如下的弯路。笔者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能量转化过程,并分析出其中的做功过程,以达到加深理解功和能量转化之间的关系,但是很不幸,生活中有太多的伴随着做功过程的能量转化,比如电风扇通电转动、日光灯发光等等,虽然能量转化明显,但寻找其中的做功过程或者对做功过程的描述却不容易,从而使教学陷入困境。当然课后思考发现要解决这一问题,也很容易我们只要让学生先找做功的实例,再分析其中的能量变化,尝试后发现完全可以达到预计的效果。所以在教学设计的时候,考虑问题一定要周到。就算是两个环节的前后顺序问题都可能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回顾整个课堂教学的思考与设计,不难发现这个设计的重点并不是放在实例的讲解和类比,而是把教学重点放在认识两个事物之间的关系的过程中。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应该伴随着学生技能的提高,和认识事物方法的改进。而不是简单的教学生一个新概念,一个新名词。完成这堂课以后让笔者再次想到古人的一句话“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