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28651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 能量与动量方程.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3 恒定总流伯努利方程综合性实验3.1 实验目的和要求1. 通过定性分析实验,提高对动水力学诸多水力现象的实验分析能力;2. 通过定量测量实验,进一步掌握有压管流中动水力学的能量转换特性,验证流体恒定总流的伯努利方程,掌握测压管水头线的实验测量技能与绘制方法;3. 通过设计性实验,训练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科研能力。3.2 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简图实验装置及各部分名称如图3.1所示。图3.1 伯努利方程综合性实验装置图1. 自循环供水器 2. 实验台 3. 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3. 溢流板 5. 稳水孔板6. 恒压水箱 7. 实验管道 8. 测压点 9. 弯针毕托管 10. 测压计11. 滑动

2、测量尺 12. 测压管 13. 实验流量调节阀 13.回水漏斗2装置说明(1) 流量测量称重法或量体积法称重法或量体积法是在某一固定的时段内,计量流过水流的重量或体积,进而得出单位时间内流过的流体量,是依据流量定义的测量方法。本实验及后述各实验的测流量方法常用称重法或量体积法,用秒表计时,用电子称称重,小流量时,也可用量筒测量流体体积。为保证测量精度,一般要求计时大于1520秒。(2) 测流速弯针管毕托管图3.2 弯针管毕托管类型弯针管毕托管用于测量管道内的点流速,原理见第2章2.3.3。为减小对流场的干扰,本装置中的弯针直径为f1.61.2 mm(外径内径)。实验表明只要开孔的切平面与来流方

3、向垂直,弯针管毕托管的弯角从90180均不影响测流速精度,如图3.2所示。(3) 本仪器测压点有两种:1) 毕托管测压点,图3.1中标号为、(后述加*表示),与测压计的测压管连接后,用以测量毕托管探头对准点的总水头值,近似替代所在断面的平均总水头值,可用于定性分析,但不能用于定量计算;2) 普通测压点,图3.1中标号为、,与测压计的测压管连接后,用以测量相应测点的测压管水头值。(4) 测点*、所在喉管段直径为d2,测点*、所在扩管段直径为d3,其余直径均为d1。3基本操作方法(1)测压管与连通管排气。打开开关供水,使水箱充水,待水箱溢流,全开阀13,将实验管道7中气体完全排尽,再检查调节阀关闭

4、后所有测压管水面是否齐平。如不平则需查明故障原因(例连通管受阻、漏气或夹气泡等)并加以排除,直至调平。(2)恒定流操作。全开调速器,此时水箱保持溢流,阀门13开度不变情况下,实验管道出流为恒定流。(3)非恒定流操作。调速器开、关过程中,水箱6无溢流情况下,实验管道出流为非恒定流。(4)流量测量。实验流量用阀13调节,流量用称重法测量。3.3 实验原理1伯努利方程。在实验管路中沿管内水流方向取n个过水断面,在恒定流动时,可以列出进口断面(1)至另一断面(i)的伯努利方程式(i=2,3,n)取a1a2an1,选好基准面,从已设置的各断面的测压管中读出值,测出通过管路的流量,即可计算出断面平均流速v

5、及,从而可得到各断面测管水头和总水头。2过流断面性质。均匀流或渐变流断面流体动压强符合静压强的分布规律,即在同一断面上,但在不同过流断面上的测压管水头不同,;急变流断面上。3.4 实验内容与方法1定性分析实验(1) 验证同一静止液体的测压管水头线是根水平线。阀门全关,稳定后,实验显示各测压管的液面连线是一根水平线。而这时的滑尺读数值就是水体在流动前所具有的总能头。想一想:若某一根测压管液面不在测压管水头线的水平线上,原因可能是a)有气泡堵塞在连通管上;b )测压管粗细不均而受毛细现象影响;c)测压计滑尺的导轨不水平;d)受污物堵塞。其中不正确的答案是()(2) 观察不同流速下,某一断面上水力要

6、素变化规律。以测点*、所在的断面为例,测管的液面读数为该断面的测压管水头。测管*连通毕托管,显示测点的总水头。实验表明,流速越大,水头损失越大,水流流到该断面时的总水头越小,断面上的势能亦越小。(3) 验证均匀流断面上,动水压强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观察测点和,尽管位置高度不同,但其测压管的液面高度相同,表明。变一变:将均匀流断面变成急变流断面,动水压强也按静水压强规律分布吗?为什么在绘制总水头线时,测点、应舍弃?(4) 观察沿流程总能坡线的变化规律。加大开度,使接近最大流量,若稳定后各测管水位如图3.3所示,图中A-A为管轴线。 图3.3 测压管水位示例纵观带毕托管的测点*、*、*、*、*、*

7、、*的测管水位(实验时可加入雷诺实验用的红色水,使这些管呈红色,如图3.3中以较深颜色表示的测压管),可见各测管的液面沿流程是逐渐降低而没有升高的,表明总能量沿流程只会减少,不会增加,能量损失是不可能逆转的。扩一扩:预习流动阻力与水头损失概念,判别下列说法对的是( 、 )a)h1-6是沿程阻力损失; b) h1-6是管段15的沿程损失与收缩段56的局部损失之和;c) h8-14是沿程损失; d) h8-14是管段814的沿程损失与两个弯道管段的局部损失之和。(5) 观察测压管水头线的变化规律。总变化规律:纵观测压点、的测压管水位,可见沿流程有升也有降,表明测压管水头线沿流程可升也可降。沿程水头

8、损失:从、点可看出沿程水头损失的变化规律,等径管道上,距离相等,沿程损失相同。势能与动能的转换:以测点、为例,测点所在流段上高程相等,管径先收缩后扩大,流速由小增大再减小。测管到测管的液位发生了陡降,表明水流从测点断面流到测点断面时有部分压力势能转化成了流速动能。而测管到测管测管水位回升了,这正和前面相反,说明有部分动能又转化成了压力势能。这就清楚验证了动能和势能之间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因而是可逆的。位能和压能的转换:以测点与所在的两断面为例,由于二断面的流速水头相等,测点的位能较大,压能(测管液位离管轴线的高度)很小,而测点的位能很小,压能却比点大,这就说明了水流从测点断面流到测点断面的过程中

9、,部分位能转换成了压能。想一想:在恒定流条件下,测压管水头线沿管轴线逐渐升高表示:( )a)管径渐缩;b)管径渐扩;c)管径不变;d)等径管管轴线高程逐渐抬高。(6) 利用测压管水头线判断管道沿程压力分布。测压管水头线高于管轴线,表明该处管道处于正压下;测压管水头线低于管轴线,表明该处管道处于负压下,出现了真空。高压和真空状态都容易使管道破坏。实验显示(参图3.3),测点的测管液面低于管轴线,说明该处管段承受负压(真空);测压管的液位高出管轴线,说明该处管段承受正压。动一动:拔下测点处的皮管,会出现什么现象?拔下测点处的皮管,又会有什么现象?2. 定量分析实验伯努利方程验证与测压管水头线测量分

10、析实验实验方法与步骤:在恒定流条件下改变流量2次,其中一次阀门开度大到使号测管液面接近可读数范围的最低点,待流量稳定后,测记各测压管液面读数,同时测记实验流量(毕托管测点供演示用,不必测记读数)。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参考3.5 。3设计性实验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对喉管真空度影响的实验研究为避免引水管道的局部负压,可采取的技术措施有(a)减小流量;(b)增大喉管管径;(c)降低相应管线的安装高程;(d)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下面分析后两项。对于措施(c),以本实验装置为例(参图3.4),可在水箱出口先接一下垂90弯管,后接水平段,将喉管的高程降至基准高程00,使位能降低,压能增大,从而可能避免点处

11、的真空。该项措施常用于实际工程的管轴线设计中。图3.4 实验管道系统图对于措施(d),不同供水系统调压效果是不同的,需作具体分析。可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确定改变作用水头(如抬高或降低水箱的水位)对管中某断面压强的影响情况。本设计性实验要求利用图3.1实验装置,设计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对喉管真空度影响的实验方案并进行自主实验。理论分析与实验方法提示:取基准面0-0如图3.4所示,图中1-1、2-2、3-3分别为计算断面1、2、3,计算断面1的计算点选在液面位置,计算断面2、3的计算点选在管轴线上。水箱液面至基准面0-0的水深为h。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对喉管真空度影响的问题,实际上

12、就是随h递增还是递减的问题,可由加以判别。列计算断面1、2的伯努利方程(取a2a31)有 (1)因hw1-2可表示成 式中zc1.2是管段12总水头损失因数,当阀门开度不变时,在h的有限变化范围内,可设zc1.2近似为常数。又由连续性方程有 故式(1)可变为 (2)式中可由断面1、3伯努利方程求得, 即 (3)zc1.3是全管道的总水头损失因数,当阀门开度不变时,在h的有限变化范围内,可设zc1.3近似为常数。由此得, 代入式(2)有 (4)则 (5)若0,则断面2上的随h同步递增,反之,则递减。若接近于0,则断面2上的随h变化不明显。实验中,先测计常数d3/d2、h和z3各值,然后针对本实验

13、装置的恒定流情况,测得某一大流量下、等值,将各值代入式(2)、(3),可得各管道阻力因数zc1.2和zc1.3。再将其代入式(5)得,由此可得出改变水箱中的液位高度对喉管真空度影响的结论。最后,利用变水头实验可证明该结论是否正确。3.5 数据处理及成果要求1记录有关信息及实验常数实验设备名称:_ 实验台号:_实 验 者:_ 实验日期:_均匀段d1=_10-2m 喉管段d2=_10-2m 扩管段d3=_10-2m水箱液面高程0=_10-2m 上管道轴线高程z=_10-2m(基准面选在标尺的零点上)2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表3.1 管径记录表测点编号*管径d /10-2m两点间距l/10-2m44

14、66413.561029.51616表3.2 测压管水头hi,测流量体积V和时间t的测记表(其中,单位 10-2m,i为测点编号,流量体积按重量换算)实验次数h2h3h4h5h7h9h10h11h13h15h17h19V/10-6m3t/s12表3.3 计算数值表(1) 流速水头管径d/10-2m/(10-6m3/s)/(10-6m3/s)A/10-4m2v/(10-2m/s)/10-2mA/10-4m2v/(10-2m/s)/10-2m(2) 总水头Hi (其中,单位10-2m,i为测点编号)实验次数H2H4H5H7H9H13H15H17H19/(10-6m3/s)123成果要求(1) 回答

15、定性分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2) 计算流速水头和总水头。(3) 绘制上述成果中最大流量下的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轴向尺寸参见图3.5,总水头线和测压管水头线可以绘在图3.5上)。图3.5 绘制测压管水头线坐标图(4)完成设计性实验3.6 分析思考题1测压管水头线和总水头线的变化趋势有何不同?为什么?2阀门开大,使流量增加,测压管水头线有何变化?为什么?3由毕托管测量的总水头线与按实测断面平均流速绘制的总水头线一般都有差异,试分析其原因。4为什么急变流断面不能被选作能量方程的计算断面?3.7 注意事项 各自循环供水实验均需注意:计量后的水必须倒回原实验装置的水斗内,以保持自循环供水(此注意事

16、项后述实验不再提示)。3.3 动量定律综合型实验3.3.1 实验目的和要求1通过定性分析实验,加深动量与流速、流量、出射角度、动量矩等因素间相关关系的了解;2通过定量测量实验,进一步掌握流体动力学的动量守恒定理,验证不可压缩流体恒定总流的动量方程,测定管嘴射流的动量修正因数;3了解活塞式动量定律实验仪原理、构造,启发创新思维。3.3 实验装置1实验装置简图实验装置及各部分名称如图3.3.1所示。图3.3.1 动量定律综合型实验装置图1. 自循环供水器 2. 实验台 3. 可控硅无级调速器 3. 水位调节阀5. 恒压水箱 6. 喇叭型进口管嘴 7. 集水箱 8. 带活塞套的测压管9. 带活塞和翼

17、片的抗冲平板 10. 上回水管2装置结构与工作原理(1)测力机构。测力机构由带活塞套并附有标尺的测压管8和带活塞及翼片的抗冲平板9组成。分部件示意图如图3.3(a)所示。活塞中心设有一细导水管a,进口端位于平板中心,出口端伸出活塞头部,出口方向与轴向垂直。在平板上设有翼片b,活塞套上设有泄水窄槽c。(a) (b)图3.3 活塞构造与受力分析(2)工作原理。为了精确测量动量修正因数b,本实验装置应用了自动控制的反馈原理和动摩擦减阻技术。工作时,活塞置于活塞套内,沿轴向可以自由滑移。在射流冲击力作用下,水流经导水管a向测压管8加水。当射流冲击力大于测压管内水柱对活塞的压力时,活塞内移,窄槽c关小,

18、水流外溢减少,使测压管8水位升高,活塞所受的水压力增大。反之,活塞外移,窄槽开大,水流外溢增多,测压管8水位降低,水压力减小。在恒定射流冲击下,经短时段的自动调整后,活塞处在半进半出、窄槽部分开启的位置上,过a流进测压管的水量和过c外溢的水量相等,测压管中的液位达到稳定。此时,射流对平板的冲击力和测压管中水柱对活塞的压力处于平衡状态,如图3.3(b)所示。活塞形心处水深hc可由测压管8的标尺测得,由此可求得活塞的水压力,此力即为射流冲击平板的动量力F。由于在平衡过程中,活塞需要做轴向移动,为此平板上设有翼片b。翼片在水流冲击下带动活塞旋转,因而克服了活塞在沿轴向滑移时的静摩擦力,提高了测力机构

19、的灵敏度。本装置还采用了双平板狭缝出流方式,精确地引导射流的出流方向垂直于来流方向,以确保v2x0。3基本操作方法(1)测压管定位。待恒压水箱满顶溢流后,松开测压管固定螺丝,调整方位,要求测压管垂直、螺丝对准十字中心,使活塞转动松快。然后旋转螺丝固定好。(2)恒压水箱水位调节。旋转水位调节阀4,可打开不同高度上的溢水孔盖,调节恒压水箱5水位,管嘴的作用水头改变。调节调速器,使溢流量适中,待水头稳定后,即可进行实验。(3)活塞形心处水深hc测量。标尺的零点已固定在活塞园心的高程上。当测压管内液面稳定后,记下测压管内液面的标尺读数,即为作用在活塞形心处的水深hc值。(4)管嘴作用水头测量。管嘴作用

20、水头是指水箱液面至管嘴中心的垂直深度。在水箱的侧面上刻有管嘴中心线,用直尺测读水箱液面及中心线的值,其差值即为管嘴作用水头值。(5)测量流量。用称重法测流量,流量对实验精度影响很大,为保证实验精度,每次测流量时间要求大于15秒,且需重复测三次再取均值。3.3.3 实验原理恒定总流动量方程为 取控制体如图3.3(b),因滑动摩擦阻力水平分力 Ff 90(即v2x 0)的水力现象参图3.3.3(a)。调整好位置,使反射水流的回射角度一致。以某动量实验台为例,某次实验测得作用于活塞套园心处的水深292mm,管嘴作用水头H0293.5 mm,而相应水流条件下,在取下带翼轮的活塞前,v2x0,hc196

21、mm。表明v2x若不为零,对动量力影响甚大。因为v 2x不为零,则动量方程变为参图3.3.3(b)(a) (b)图3.3.3 射流对活塞套的冲击与受力分析 就是说随 v2 及 a 递增。故实验中 hc。答一答:活塞套圆心与管嘴中心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当反射角a90时,活塞套圆心处的水深能大于管嘴作用水头H0吗?为什么?2. 定量分析实验恒定总流动量方程验证与射流动量修正因数测定实验实验方法与步骤:参照3.3中第3点的基本操作方法,分别测量高、中、低三个恒定水位下的流量、活塞作用水头等有关实验参数,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参考3.3.5。3.3.5 数据处理及成果要求1记录有关信息及实验常数实验设备名称

22、:_ 实验台号:_实 验 者:_ 实验日期:_管嘴内径d=_10-2m 活塞直径D=_10-2m2实验数据记录及计算结果表3.3.1 测量记录及计算表 测次体积V/ 10-6m3时间T / s管嘴作用水头H0 /10-2m活塞作用水头hc /10-2m流量/(10-6m3/s)流速v/ (10-2m/s)动量力F / 10-5N动量修正因数b1233成果要求(1)回答定性分析实验中的有关问题。(2)测定管嘴射流的动量修正因数b。(3)取某一流量,绘出控制体图,阐明分析计算的过程。3.3.6 分析思考题1实测b与公认值(b1.021.05)符合与否?如不符合,试分析原因。2带翼片的平板在射流作用下获得力矩,这对分析射流冲击无翼片的平板沿x方向的动量方程有无影响?为什么? 3如图3.3,通过细导水管a的分流,其出流角度为什么需使之垂直于v1x?3.3.7 注意事项 若活塞转动不灵活,会影响实验精度,需在活塞与活塞套的接触面上涂抹4B铅笔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