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9445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高考语文试卷.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江西卷语文逐题详解江西省赣州一中 黄运华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两部分。第卷1至4页,第卷5至8页,共150分。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填写在答题卡上。考生要认真核对答题卡上粘贴的条形码的“准考证号、姓名、考试科目”与考生本人准考证号、姓名是否一致。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8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第卷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3考试结束,监考员将试题卷、答题卡一并收回。第卷(选择题共36分) 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3分,共3

2、6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绚(xun)丽 丰腴(y) 倩(qin)影 乳臭(chu)未干B赦(sh)免 嗜(sh)好 逡(qn)巡 弱不禁(jn)风C游说(shu) 愤懑(mn) 逶迤(y) 不见经传(chun)D泅(qi)渡 坍圮(p) 恐吓(xi) 否(p)极泰来答案:B。(A乳臭(chu)未干:臭xi ,气味的总称。身上的奶腥气还没有退尽。对年轻人表示轻蔑的说法。C不见经传(chun):传zhun,解说经义的文字。经传:指被古人尊崇为典范的著作。经传上没有记载。后常指人没有名声或论述没有根据

3、。D恐吓(xi):吓xi,使害怕;吓h,用于复合词或叹词,表示不满。恐吓:威胁人,使害怕;吓唬。亦作“恐赫”,以要挟的话或手段威胁人。)备考提示:考试说明要求“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字音”,主要是识记多音字和难读字。多音字,顾名思义,就是一字多音。在汉语中,一字多音现象主要是因一字多用而产生的变调或异音现象,如“与”,用作介词时,读“y”;用作动词时,读“y”。一字读什么音,关键要根据其被多用而产生的词境加以识别。从2010年高考题来看,应加强识记多音字,可依据其词境理解记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风靡 吻颈之交 自诩 一筹莫展 B寒碜 礼尚往来 偿试 杀一儆百 C端倪 改弦更章

4、虐杀 原形毕露 D肆意 淋漓尽致 编撰 理屈词穷答案:D。(A、吻(刎)颈之交:【解释】刎颈:割脖子;交:交情,友谊。比喻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出自】史记廉蔺相如列传:“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近义词】患难之交【语法】偏正式;作宾语;含褒义B、偿(尝)试:试一试;试验;试探。C、改弦更章(张):【解释】更:改换;张:给乐器上弦。改换、调整乐器上的弦,使声音和谐。比喻改革制度或变更计划、方法。【出自】汉书董仲舒传:“窃譬之琴瑟不调,甚者必解而更张之,乃可鼓也。”【近义词】改弦易辙、改邪归正【反义词】旧调重弹【语法】连动式;作谓语;用于人。)备考提示:高考错别字在作文和单选题中的考查,单选

5、题考查形式有两种:(1)辨识四组词语或四个句子中的错别字,单独设题。(2)将错别字与语音整合在一起考查。重点考查四类字词:(1)因同音形似而误。如吻(刎)颈之交; 偿(尝)试。(2)因音同而错。如改弦更章(张)。(3)因形近而错。如“如火如荼”误为“茶”;“草菅人命”误为“管”。(4)因意思相似而错。“天遂人愿”误为“天随人愿”;“独当一面”误为“独挡一面”等。音、形、义的统一是汉字的基本特点。词组中的字用错,其根本原因是不知词组义,另一原因就是记不住本来的字而用了同音字或形似字。正确识记现代汉语的字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1、以义为纲,据义辨形。具体的操作步骤是:先把握整体意义。推测个别

6、位置的字该是什么意义。看现有的字意义是不是符合。如不符合,联想同音字、形似字。2、追本溯源,明了典故或出处。3、根据语法,判定词语搭配是否正确。错别字复习最终还是要以积累记忆为本,立足课本和资料汇编。在积累过程中要讲究一些记忆方法。如:逐步“缩小包围圈”,即每次复习时都动笔将自己已掌握的排除掉,下次复习时再集中火力对准自己没掌握的。科学安排复习时间,分散反复记忆。汉字量很大,不要认为一两天就能弄好,要做好长期识记的准备,分散复习效果要比集中复习好。建议根据个人实际,建立复习卡片,集中近体字词。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想当初,慈禧太后的陵寝造得多么坚固,曾几何时,还是禁不住军阀

7、孙殿英的火药爆破,落了个一片狼藉。B导演冯小刚把集结号中最重要的角色给了谷志鑫,其他演员几乎成了举重若轻的人物。C上届冠军挪威队以全胜战绩出线,表现十分出色,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令人刮目相看。D露卡在美国算是穷人,经常得到政府机构的接济和帮助,但她并不总是拾人牙慧,而是主动为社会做些好事。答案:A.曾几何时【解释】曾:曾经;几何:若干、多少。才有多少时候。指没过多久。【近义词】稍纵即逝、转瞬之间、弹指之间【反义词】遥遥无期、久而久之、天长地久【语法】偏正式;作分句;指时间过去不久。“曾几何时”语出唐代韩愈的东都遇春,诗中有两句为“尔来曾几时,白发忽满镜”。后用“曾几何时”指时间过去没有多久,其

8、中“曾”是“曾经”的意思,“几何”意为“多少”。这个成语在后来的诗文中多有运用。如宋王安石祭盛侍郎文:“补官扬州,公得谢归。曾几何时,讣者来门。”宋赵彦端新荷叶:“回首分携,光风冉冉菲菲。曾几何时,故山疑梦还非。”结合解释,我们知道“曾几何时”指得是“过去到现在比较短的一个时间段”。对这个词语我们要把握住两点,一是它指“过去”,二是表示“时间短”,运用时这两条件缺一不可。(B、举重若轻【解释】举起沉重的东西像是在摆弄轻的东西。比喻能力强,能够轻松地胜任繁重的工作或处理困难的问题。【出自】清赵翼瓯北诗话苏东坡诗二:“坡诗不尚雄杰一派,其绝人处,在乎议论英爽,笔锋精锐,举重若轻,读之似不甚用力,而

9、力已透十分。”【近义词】精明强干、轻而易举、游刃有余。【反义词】心余力绌、力不胜任、力不从心。【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状语;含褒义。句中宜用“举足轻重”。举足轻重【解释】只要脚移动一下,就会影响两边的轻重。指处于重要地位,一举一动都足以影响全局。【出自】后汉书窦融传:“方蜀汉相攻,权在将军,举足左右,便有轻重。”【近义词】至关重大【反义词】无足轻重、无关大局【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用于指人的地位等。C、刮目相看【解释】指别人已有进步,不能再用老眼光去看他。【出自】: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近义词】另眼相看、另眼看待【反义词】视同一律【语法】偏正式;

10、作谓语、宾语;用于取得显著成绩。“刮目相看”经常与“另眼相看”混淆,这两个成语都表示用眼光来看人,但是,看人的角度不同,“刮目相看”是从“纵”向看人;“另眼相看”则是从“横”向看人。“刮目相看”是拿一个人的现在与过去相比。比如:学习成绩一向不被看好的王刚同学在这次数学竞赛中拿到一等奖,令人刮目相看。“另眼相看”则是拿此人(或此种人)与一般人相比。比如:我们对差等生不能另眼相看。句中说“其卫冕雄心及雄厚实力”显然是横比。D、拾人牙慧【解释】拾:捡取;牙慧:指别人说过的话。比喻拾取别人的一言半语当作自己的话。【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中军云:康伯未得我牙后慧。”)备考提示:今年高考主要

11、考查了成语运用应注意的三个方面:1形相近而义不同的。如“举重若轻”与“举足轻重”。2、意义相近而又有细微差别的。如“刮目相看”与“另眼相看”。3弄清使用范围和使用对象。成语有具体的适用对象、范围,或人或事,不能张冠李戴。如“拾人牙慧”。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素有“庐山第一景”之称的石门涧,是庐山的西大门。这里一年四季泉水叮咚,鸟语花香,青松翠柏,云蒸雾绕。 B某文化局长因工作需要调任交通银行行长,收入提高了十几倍;后改任财政局长,收入又降到了行长任上的十几分之一。 C10月份以来,江东村家家户户房前屋后银杏树叶飘舞,满地金黄,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慕名而至的游客。 D为了使这项住房政策

12、真正受惠于低收入家庭,香港政府制定了非常严格的申请程序,一旦发现诈骗,处罚极其严厉。答案:B。A、“这里”“青松翠柏”主谓搭配不当。C、“来自”“慕名而至”杂糅,可改为“全国各地的游客游客慕名而至”或“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D、“受惠”的对象不正确。可修改为“为了让这项住房政策真正使低收入家庭受惠”。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数学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其最根本的特征是它表达了一种探索精神。 人总有一个信念:宇宙是有秩序的 可是,离开了这种探索精神,数学是无法满足人的物质需要的 因此人应该去探索这种深层的内在的秩序,以此来满足人的物质需要 数学的出现是为了满足人类的

13、物质生活需要 数学家更进一步相信,这个秩序是可以用数学来表达的 A B C D答案:A.解析:本题素材来自高中第六册数学与文化一文最后一个自然段。解题思路:从横线前的“探索精神”联系选项中的“这种探索精神”来照应,选项中没有以开头的选项,那么,可以退而求其次,从A、C中选择选项。在这两个选项中在一起,可以不用思考,只需思考的位置。中有“因此”和“这种秩序”,显然放在句末更恰当。第卷(共114分)注意事项: 第卷共4页,须用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答案无效。四、(24分)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军人敢挟诏以干军制,后不可复治。(

14、3分) 译文:_(2)因以为人言如此,公不宜典机密,在上左右。(4分) 译文:_(3)平生少玩好,不以名位骄人。(3分) 译文:_答案:见参考译文。14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送人归京师陈与义门外子规啼未休,山村落日梦悠悠。故园便是无兵马,犹有归时一段愁。 【注】京师:指北宋都城汴梁。陈与义:南宋初年爱国诗人,河南洛阳人。(1)指出诗中“子规”意象的含义。(2分)答:_答案:思念故土,有家难归的悲伤。【解析】本题难度不大。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传说为蜀帝杜宇的魂魄所化。常夜鸣,声音凄切,故借以抒悲苦哀怨之情。在高中课文中经常提及“子规”这个意象。如“又闻子规啼夜

15、月,愁空山”(蜀道难),“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望帝啼鹃”(窦娥冤)。(2)诗中“故园便是无兵马”与“犹有归时一段愁”是否矛盾?为什么?(4分) 答:_答案:不矛盾。因为在诗人看来,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所以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解析】A与B是否矛盾的一类鉴赏题宜结合诗歌写作技巧,熨平诗文意蕴。诗歌讲究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又常用对比、映衬、反语、象征等,借助这些写作技巧的特点和作用,我们可以读出表象下含蓄的意蕴,从而正确而深入地理

16、解诗意。如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春日景物的美好反衬出征士兵的悲苦心情。辛弃疾西江月遣兴上片:“醉里且贪欢笑,要愁哪得工夫。近来始觉古人书,信着全无是处。”词人读书的结论似乎是古人书中的话都是不可信的,把一切古人圣贤都骂倒了,但联系前句可知词人是借醉求欢,以醉后的笑闹来排解内心的苦闷和忧愁,理解要服从整体,便可知,所谓“全无是处”是愤激之语,是反语,是词人为发泄对现实的不满情绪而故意说的偏激话,借醉后狂言的反语,清醒地指出了南宋当权者不思统一、不用志士、颠倒是非的行为是完全违背了古圣贤的教诲的。杜甫此诗为写景抒情,前面的写景为后面的抒情服务,情由景生,景为情设,二者从理论上应是和谐统

17、一的,故而前两联应与“孤”“忧”相和谐。首联从写法上看是运用了对比,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经历可以看出这个对比只能理解为抒发诗人内心的悲怆。颔联,以想象奇特的“坼”“浮”写出了洞庭湖水浩瀚无边的巨人形象,这壮阔雄浑不能理解为诗人由此就慷慨激昂、壮怀激烈,不能肤浅地理解为诗的感情基调就转为昂扬振作了,此处应是反衬的写法。孤老病弱之人在无边的天地间不停游荡,在浩瀚的江湖上接连漂泊,这宽阔宏伟更反衬出诗人的无尽悲怆和悲凉。作者简介:陈与义(10901138),宋代诗人。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今属河南)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登太学上舍甲科,授文林郎、开德府教授。后历官太学博士、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不

18、久谪监陈留酒税。北宋亡,奔徙于今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地。高宗绍兴元年(1131),抵临安(今浙江杭州)。历任中书舍人、侍讲、礼部侍郎、翰林学士等职。绍兴七年任左中大夫,参知政事。陈与义是南北宋之交的著名诗人。他的诗歌创作可以金兵入侵中原为界线,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风明快,很少用典,以墨梅诗受到徽宗的赏识。南迁之后,经历了和杜甫在安史之乱时颇为相似的遭遇,转学杜甫。他不象江西派诗人那样,只从句律用字着手,而是把自己的遭遇和国家的命运融合在一起,题材广泛,感时伤事,成为宋代学习杜甫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陈与义与吕本中有过交往,但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并未列陈与义之名。宋人也有称他崇尚

19、陈师道的,但多数人认为他最近于杜甫。元代方回在瀛奎律髓中称杜甫为江西派的一祖,黄庭坚、陈师道、陈与义为三宗。陈与义不是江西人,作诗重锤炼,固然有与陈师道相似的地方,但他重意境,擅白描,与黄庭坚的好用典、矜生硬,迥然有别,不应列入江西诗派。陈与义诗作最逼近杜诗的是七律。象登岳阳楼之一、巴丘书事、再登岳阳楼感慨赋诗、除夜等,雄浑悲壮,感慨多端。五言律如雨诗2首、除夜等则以清迥峭刻见长。五言古诗写景造意,接近谢灵运、柳宗元等人。如夏日集葆真池上中间写景:鱼游水底凉,鸟宿林间静。谈余日亭午,树影一时正。微波喜摇人,小立待其定。观察细密,造语工致。七言绝句重在意趣,格调清婉,如和张规臣水墨梅五绝、春日二

20、首、中牟道中二首等,或工于兴寄,或活用典实,屡见新意,耐人寻味。陈与义亦擅词作。临江仙中的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虞美人中的及至桃花开后却匆匆等名句都为人称诵,胡仔、黄等人对他也有较高的评价。总的说来,他的词作以清婉秀丽为主要特色。陈与义集原为其学生周葵编,共10卷,早佚。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胡笺注简斋诗集30卷(附无住词1卷)刊刻问世,四部丛刊即据此影印,并附印元刊陈简斋诗外集。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陈与义集即以胡本为底本.诗歌简析:门外子规鸟叫个不停,日落时分在山村中幽梦不断。即便故园没有战火,但国土沦丧,南北分裂,送友人归京时,触景生情,心中难免生出一段忧国之愁。诗中有寄托、

21、感慨、讽喻之意,有伤离感乱之情,对于现实表现了强烈的不满。15文学常识与诗文填空。(5题限选4题)(8分)(1)小小说、短篇小说、中篇小说与_,并列称为小说的“四大家族”。玛 蒂尔德是小说_中的女主人公。(2)岂曰无衣?_。王于兴师,_,与子偕行! (诗经秦风无衣)(3)离骚中屈原自述出生年月日的两句是:_(4)或取诸怀抱,_;或因寄所托,_。(王羲之兰亭集序)(5) 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 。(李煜虞美人)答案:(1)长篇小说、项链。(2)与子同裳、修我甲兵(3)摄提贞于孟陬兮,唯庚寅吾以降(4)悟言一室之内、放浪形骸之外(5)雕栏玉砌应犹在、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五、(21分)阅读

22、下面的文字,完成16一19题。饮一口汨罗江熊召政 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的诗史中,已经流了,两千多年。诗人如我辈,视之为愤世嫉俗之波的,不乏其人;取它一瓢饮者,更是大有人在。当然,饮的不是玉液琼浆,而是在漫长的春秋中浊了又清,清了又浊的苦涩。这苦涩,比秋茶更酽。 这会儿,我正在汨罗江的岸边,掬起一杯浑黄得叫人失望的江水。为了在端午节这一天,饮一口汨罗江的水,我可是千里奔驰特意赶来的啊! 脖子一扬,我,饮了一口汨罗。 立刻,我感觉到,就像有一条吐着芯子的蛇窜入我的喉管,冰凉而滑溜,在我肝胆心肺间穿行,如同在烟雨迷蒙的天气里穿过三峡的蛟龙。 愤世嫉俗的味道真苦啊! 同行人大概看出我脸色难堪,埋

23、怨说:“叫你不要喝你偏要喝,这水太脏了。”我报以苦笑。 朋友继续说:“你们诗人都是疯子,不过,也像圣徒。恒河的水污染那么严重,圣徒们也是长途跋涉,非得跑到那里去喝一口。” 我得承认,朋友这么说,并不是讥笑我,他只是不理解。我的行囊中,带有青岛啤酒和可口可乐,为什么,我非得饮这浑黄的汨罗?这小小的隔阂,让我想起禅家的一段公案。一次,著名禅师药山椎俨看到一个和尚,问:“你从哪里来?”和尚答:“我从湖南来。”药山又问:“湖水是不是在泛滥?”答:“湖水还没有泛滥。”药山接着说:“奇怪,下那么多雨,湖水为什么没有泛滥?”和尚对此没有满意的回答。因而药山的弟子云岩说:“是在泛滥。”同时,药山另一个弟子东山

24、大叫道:“何劫中不曾泛滥!”细细品味这句话,不得不佩服禅家独特的思维品质。何水不脏?我想对朋友当头棒喝的这四个字,本源于何劫中不曾泛滥的追问。不过,那四个字我终究没有问出口。然而由禅家推及诗家,我想得更多了。 汛期湖水泛滥,每个人都看得到。可是,干旱季节的湖水泛滥,又有几个人能感觉到呢?屈原淹死在汨罗江,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汨罗不只是湘北的这一条,也不尽然是由波涛组成,知道这一点的,恐怕更是微乎其微了。 何劫中不曾泛滥!还可以推补一句,何处没有汨罗江? 嵇康的汨罗江,是一曲裂人心魄的广陵散;李白的汨罗江,是一片明月;苏东坡的汨罗江,是一条走不到尽头的贬谪之骆;秋瑾的汨罗江,是一把砍头的大刀;闻

25、一多的汨罗江,是一颗穿胸的子弹到这里,我禁不住问自己: 你的汨罗江会是什么呢? 据考证,屈原本姓熊,是我的同宗。从知道他的那一天起,他就是我写诗做人的坐标。每当灾难来临,我就想到那形形色色的汨罗江。好多次,当我的愤怒无法宣泄,我就想跑到这里来,跳进去,让汨罗再汨罗一回。今天,我真的站到了这汨罗江的岸边,饮了一口浑黄后,我的愤怒被淹灭了,浮起的是从来也没有经历过的惆怅。 江面上,二三渔舟以一种“与尔同销万古愁”的悠然,从我眼前飘过。不知道屈原为何许人也的渔翁,一网撒去,捞回来的是最为奢侈的五月的阳光。偶尔有几条鱼苗,看上去像二月的柳叶,也被渔翁扔进了鱼篓。那也是他的收获啊!醉翁之意不在酒,而渔翁

26、之意,却是肯定在于鱼的。 中国的渔翁形象,从劝屈原“何不随其流而逐其波”的那一位,到“惯看秋月春风”的那一位,都是明哲保身的遁世者,权力更迭,人间兴废,与他们毫不相干。船头上一坐,就着明月,两三条小鱼,一壶酒,他们活的好逍遥啊!你看这条因屈原而名垂千古的汨罗江上,屈原早就不见了,而渔翁仍在。 这就是我的惆怅所在。一位清代的湖南诗人写过这么一首诗 萧瑟寒塘垂竹枝,长桥屈曲带涟漪。持竿不是因鲂鲤,要斫青光写楚辞。 看来,这位诗人的心态和我差不多,又及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结果是两样都当不好,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古人早就这么说过。 既如此,我的饮一口汨罗的朝圣心情,到此也就索然了。归去罢,归去来兮,说

27、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 (选自问花笑谁:熊召政美文精选,有删改)16结合文意,概括“汨罗江”的两种主要含义。(每种不超过15个字)(6分) 答:答案:1、忧国忧民者的精神寄托;2、忧国忧民者苦难的象征;3、屈原殉国之处。17从文中看;作者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6分)答:答案:愤世嫉俗(愤怒)、惆怅、索然(失望)解析:此题难度不大,这些表情感的词均能在文中找到。18“渔翁”在文中有何寓意?其作用是什么?(5分)答:答案:寓意指只关注眼前物质利益的人; 指明哲保身的遁世者。 作用:与愤世嫉俗的屈原形成对比,以凸显屈原的高尚,表达作者对现实的感慨。19下列对这篇散文的理解和赏析

28、,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作者认为,汨罗一水,迤迤逦逦,在中国已经流了两千多年,浑黄而不清澈,因此,它的味道是苦涩的。 B在作者朋友眼中,诗人的追求是崇高的,但行为是怪异的,所以他们是“圣徒”与“疯子”的矛盾集合体。 C文中“禅家公案”一段,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承上启下,拓展了文章的表现空间。 D“嵇康的汨罗江”一段,作者巧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使文章形象生动,语势增强。 E作者又想当屈子,又想当渔翁,但虑及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因而决定躲进书斋,做一个明哲保身的人。答案:A、E解析:A、汨罗江水的味道是苦涩的并不仅是因为江水“浑黄而不清澈”,更是因为它包含了屈原“愤世嫉俗的味道”。E、“因而

29、决定”错了。作者结尾说“说不定东湖边上的小书斋,就是我明日的汨罗”只是牢骚话。注意文中的“说不定”。六、(9分)20请概括下列一段文字的主要内容。(不超过25个字)(4分)用激光使水蒸气“冷凝”成为雨滴,称为激光造雨。研究表明,利用激光脉冲从空气当中的原子里分离出电子的过程有助于生成羟基原子团,这些原子团可将空气中的硫和二氧化氮变成能够“附着”水蒸气的凝结核,进而使水蒸气“冷凝”成水滴。这就和浴室中的镜子表面出现水雾的原理相同。比起在大气层中撒播盐粒或碘化银颗粒等人工降雨方式,激光造雨是一种更加“清洁”的选择。此项技术尚处初级阶段,能否大规模推广应用,有待进一步研究。答案:激光造雨的定义、原理

30、、优点及研究现状。解析:主要内容概括的方法有:1.连接段意概括主要内容;2.自问自答概括主要内容;3.抓住重点概括主要内容。这里适合运用第二种方法。21请说明下面这幅漫画的内容及其寓意。(不超过65个字)(5分)【答案】内容:漫画由奥运五环标志和萨马兰奇的头像构成,五环成为萨马兰奇的眼镜。寓意:萨马兰奇和现代奥运已经融为一体或萨马兰奇透过奥运看世界。【解析】解答漫画材料题,应从三方面入手:第一,要明确漫画的本意。通过观察漫画,包括标题及文字说明,找出漫画的关键点,将漫画所表现的信息进行综合,准确概括出漫画的寓意;第二,从多角度分析,推论出漫画的引申意;第三,面对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亮出正确的观点

31、,多角度、多层次进行思考和回答。附参考彩图:七、(60分)2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作文。(60分) 美国著名歌手迈克尔杰克逊在童年中曾深情地歌唱:“你见过我的童年么?我在寻找我来自的世界。”童年,本应天真烂漫;童年,本应百无禁忌;童年,本应无忧无虑可是今天,令人神往的“童年”却渐行渐远,正从我们身边消失。 请以“找回童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写议论文或记叙文。(2)立意自定。(3)不少于800字。(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解析:为什么要找回童年?因为现在社会太功利了,小朋友们压力过大,童年早已离开。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需要找回童年。重点关注“找回”这个动词。记叙议论都可以,文体要

32、明确。童年应是一首歌,童年应是一份美好的回忆,童年应该充满快乐、自在、纯真。童年,在大多数人的记忆中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画,一曲婉转悠扬的短笛,一束绚烂清新的茉莉,曾留给我们多少动人有趣的故事,曾编织了多少纯洁美好的幻想。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的童年更多的充斥的却是繁重的作业压力,还有各种补习班、各式各样的特长班,孩子的童年被“篡改”了,再加上受信息社会的影响,各种信息不加选择地灌入孩子的大脑,他们的童年也被污染了。所以,“找回童年”这道作文题目,能引起学生的强烈共鸣,说出自己的心声。但审题时需注意,本作文题目的侧重点是“找回”,在作文时一定要围绕这个方面来写。可以具体写找回小时候的东西,小时候喜欢的食物,小时候爱看的动画片,小时候爱听的一首歌,小时候的游戏(玩具)等。总之,题目暗示“现在的社会需要纯真”,课件写找回童年的“纯真”,摒弃“功利”,缓解“过大”的“压力”的具体做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