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2998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5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专题复习资料(一).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1年历史高考专题复习资料(一)五年高考A组 2009年高考题组一、选择题1.(广东文基)下列王朝,不曾设置丞相的是( ) A.清 B.明 C.汉 D.秦答案 A2.(北京文综)右图是北京广安门桥北的蓟城纪念柱。礼记载:“武王克殷反商,未及下车,而封黄帝之后于蓟。”与蓟城建立相关的制度是( ) A.禅让制B.井田制C.分封制D.郡县制答案 C3.(北京文综)下列各组史实中,能够体现中央政府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因俗而治”的是: 唐朝在东突厥故地设立都督府 明朝在西南实施“改土归流” 明朝在西藏建立僧官制度 清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乱”A. B. C. D.答案 A4.(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

2、在秦汉以后仍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答案 A5.(辽宁文综)明朝“析中书省之政归六部”,六部所掌握的主要是( )A.决策 B.行政 C.监察 D.司法 答案 B6.(全国文综)古人在分析姓氏起源时说:“氏于国,则齐鲁秦吴氏于字,则孟孙叔孙;氏于居,则东门北郭。”由此推论,司马、司徒等姓氏应源自( ) A.官名 B.爵位 C.谥号 D.行业答案 A7.(四川文综)中央和地方关系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问题。下列措施中属于通过经济手段防止地方割据的是( )A.颁布附益之法 B.设置转运使 C.推行募兵制度 D.实施行省制

3、度答案 B8.(浙江文综)关于明代内阁,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明太祖罢除丞相职位,设内阁制 B.内阁成员的权势和地位有过提高C.内阁正式成为统率六部百司的机构 D.司礼监最终取代了内阁答案 B9.(天津文综)下列史实符合西周确立的宗法制继承原则的是( )A唐太宗通过玄武门之变继位B宋太宗继承兄长宋太祖之位C明太祖因太子亡指定嫡长孙继位D清康熙帝死后皇四子继位答案 C10.(重庆文综)下列关于秦朝历史的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郡县长官均由皇帝任免 B.太尉负责管理全国军事C.小篆以外出现了隶书 D.私学也可以教授律令答案 D11.(广东历史)君主专制在从秦到清不断强化的过程中偶有特殊

4、情况,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 ( )A.战国时秦国以王为首,统一后秦王称皇帝 B.汉武帝以身边近臣组成中朝执掌决策权,隋代实行内史、门下、尚书三省制 C.唐代决策、审议、执行权分离,宋代中央机构形成全面的权利牵制体系 D.明初废除丞相,清初“军国政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答案 D12.(江苏历史)“九鼎既成,迁于三国。夏后氏失之,殷人受之;殷人失之,周人受之。”其中所说的“九鼎”之所以被广泛重视并在夏商周流转,主要因为它是( ) A.反映民心民意的凭据B.国王祭祀的重要礼器C.青铜工艺水平高的标志D.王朝统治权力的象征答案 D13.(江苏历史)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

5、)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答案 CB组 20042008年高考题组一、选择题1(2008广东单科,1)下图是明清古建筑中的一幅牌匾,与它有关联的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是 ( )A.分封制B.宗法制C.三省六部制D.内阁制答案 B2.(2008广东文基,21)明初,朝臣建议建文帝削藩。随后,建文帝的叔叔燕王朱棣以“清君侧”为名起兵,最后占领南京,夺取帝位。此事说明当时( )A.实行了内阁制 B.设立了军机处 C.实行了分封制 D.郡县制受到挑战答案 C3.(2008山东文综,8)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 (

6、 )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答案 B4.(2008山东基本能力,11)人生需要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顽强精神。下列事例中,凭借坚强意志从失败走向成功的是( )A.勾践卧薪尝胆 B.项羽垓下突围 C.韩信胯下之辱 D.刘邦约法三章答案 A5.(2008江苏单科,1) “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 B.宗法制C.郡县制D.三省六部制答案 C6.(2008江苏单科,3)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

7、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主张 ( )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答案 A7.(2008宁夏文综,25)旧唐书良吏传记载了一名叫王方翼的官员,“(高宗)永徽中累授安定令,诛大姓皇甫氏,盗贼止息,号为善政”。当时此类的记载尚有许多,这说明 ( )A.官府与大姓的关系是地方治理的关键B.朝廷一直压制门阀士族C.朝廷对地方缺乏影响力D.士族大姓势力膨胀导致割据答案 A8.(2008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吏治腐败时会出现以钱买官的现象。“三千索,直秘阁;五百贯,擢通判”,就是对这一现象的揭露。这句话所反映的情

8、况发生在( ) A.秦代B.汉代C.唐代D.宋代答案 D9.(2008上海单科,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A.分封制B.井田制C.郡县制D.行省制答案 A10.(2008上海单科,6)“渔阳鼙鼓动起来,惊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这几句诗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七国之乱B.八王之乱C.安史之乱D.三藩之乱答案 C11.(2008上海单科,7)中国历史上推行重文轻武、大将不得据地拥兵政策的朝代是 ( )A.西汉B.隋朝C.宋朝D.清朝答案 C12.(2008上海单科,9)下图所示的是 ( )A.秦朝的疆域B.宋朝的疆域C.元朝的疆域D.明朝的疆域答案

9、C13.(2008上海单科,20)中国古代有一个统一王朝,它最先在全国范围内推行了郡县制,建立起中央集权制的政治模式。据此判断,这个王朝是( )A.西周B.秦朝C.东汉D.明朝答案 B14.(2008海南单科,3)刘邦在位末年与众臣歃血为盟,特别诏令:“非刘氏而王者,若无功,上所不置而侯者,天下共诛之。”其目的在于( )A.加强朝廷对地方的控制B.禁止分封异姓王侯C.鼓励臣民建立军功D.安抚汉初以来的功臣答案 A15.(2008海南单科,6)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B.汉朝的刺史C.唐朝的节度使D.宋朝的枢密使答案 D16.(2008天津,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

10、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 A.专制皇权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D.对农民的控制答案 A17.(2007山东文综,9)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图一 图二 图三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答案 C18.(2007广东,3)20世纪90年代,陕西章台出土了一些秦代封泥(密封信件文书时加盖了印章的泥块),上面有上郡、代郡、邯郸等郡名和蓝田等县名。这一发现可以印证秦朝(

11、 )A.政治上四分五裂的事实 B.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C.实行了郡县制度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事实 答案 C19.(2007广东,4)下列选项中,通过直接变革宰相制度来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有( )西周实行分封制 西汉设置刺史 唐朝实行三省制宋朝设立参知政事A. B. C. D.答案 D20.(2007江苏单科,2)平灭六国后,秦始皇“一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其中“书同文字”是指把以下哪种字体作为全国统一的官方书体( )答案 A21.(2007宁夏文综,26)中国古代有避讳制度,要避免使用本朝帝王的名字,遇有相同的字时,必须改用其他字。下列各项中属于这种情况的是( )A.汉初改“相邦

12、”为“相国”B.唐初改“内史省”为“中书省”C.北宋初改“昌南镇”为“景德镇”D.明初改“大都”为“北平”答案 A22.(2007宁夏文综,27)秦和西汉前期,丞相为“百官之长”,其主要职责是( )A.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B.对重大军政事务作出决定C.处理朝廷各种日常军政事务D.代表皇帝监督百官答案 A23.(2007宁夏文综,28)北宋前期继续设置三省六部,但其职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仍与唐代相同的是 ( )A.三省长官均为宰相B.设置“中书门下”为宰相的办公机构C.由中书省草拟诏令,门下省审议D.尚书省统领六部,为全国最高的政务部门答案 B24.(2007宁夏文综,29)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

13、处的共同之处是( )A.统领六部,处理各种政务B.参与决策,并负责朝廷日常事务C.参与机要政务,但没有决策权D.负责各地的军政事务答案 C25.(2007上海单科A,4)隋王朝国祚短促,但在制度建设上却多有建树,既有继承发展,又有开拓创新。其中,由隋开创并为唐所继承的制度有( )A.府兵制、三省六部制 B.府兵制、科举制C.三省六部制、科举制 D.科举制、均田制答案 C26.(2007上海单科B,1)商鞅一人多姓。史书上说:秦封于商,故号商君。卫之诸庶孽公子也,人称卫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其中“商”姓来源于( )A.自然的崇拜B.所在地方的地名 C.母亲的族姓D.因功得到的封地答案 D2

14、7.(2007上海单科B,4)我国历代王朝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先后推行了各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按照时序排列,以下选项正确的是( )行省制 州郡县制 郡县制 道州县制A.B.C.D.答案 B28.(2007江苏,4)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A.B.C.D.答案 D29.(2007全国文综,12)帝王谥号主要依据其生前行为而议定。下列各项中属于谥号的是 ( )A.秦始皇B.汉武帝C.唐太宗D.清康熙帝答案 B30.(2007全国文综,14)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 )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和尚书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中书省

15、和尚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答案 D31.(2006广东,5)反映我国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趋势的排列是( )参知政事的设置 丞相制度的废除 军机处的设立 三省六部制的创立A.B.C.D.答案 D32.(2006上海,3)荀子儒效篇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见同姓亲族是西周分封的主体。这些同姓亲族受封时,周王会给予他们 A.封号和耕牛 B.土地和耕牛 C.土地和人口 D.人口和铁犁答案 C33.(2006天津文综,12)西汉统治者总结秦朝历史,从“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的认识出发,采取的措施是( )A.实行郡、国并行制度B.颁布“推

16、恩令”C.实行编户齐民制度 D.颁布“附益之法”答案 A34.(2006天津文综,13)削弱相权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重要手段。与此相关的措施是 ( )A.秦朝设立御史大夫和太尉B.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C.北宋设立枢密使和通判D.元朝设立中书省答案 B35.(2005天津文综,14)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B.扩大了统治基础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D.实现了选贤任能答案 C36.(2004海南,全国,16)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以后,秦朝( )A.郡县长官直接由皇帝任免 B.贵族不得担任地方行政长官C.家族势力在地方绝迹D.县以下不设

17、立基层组织答案 A二、非选择题37.(2008全国,39)(节选)根据图文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一位西方史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土尔扈特回归祖国大事年表1629年漠西蒙古土尔扈特部首领和鄂尔勒克率部徙牧伏尔加河1632年俄国政府派使者前往土尔扈特部活动。1640年和鄂尔勒克返回准噶尔参加东西蒙古各部王公会盟,制定蒙古卫拉特法典,该法典成为各部蒙古共同遵守的根本大法。1644年土尔扈特部与俄国军队发生冲突,伤亡惨重,和鄂尔勒克阵亡。1645年俄国要求土尔扈特部臣服,遭到拒绝。双方商定土尔扈特游牧区域。此后十余年间,土尔扈特汗国逐渐形

18、成。1655年土尔扈特汗国与俄国谈判,同意听命于俄国沙皇。1657年土尔扈特向清朝“贡驼马二百余”。1672年俄国指令土尔扈特汗国派兵参加克里木战争。此后数十年间,俄国多次向土尔扈特征兵1696年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汗派人向清朝入贡,庆贺清军击败噶尔丹。1712年土尔扈特汗国使团抵达北京。康熙帝派遣使团出访土尔扈特,途中为俄国所阻。1714年清朝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阿玉奇表示“满洲、蒙古,大率相类,想起初必系同源”;蒙古“衣服帽式,略与中国同,其俄罗斯乃衣服、语言不同之国,难以相比”。1731年雍正帝派使团抵达土尔扈特汗国。1756年土尔扈特汗国使团到热河行宫觐见乾隆帝。1765年土尔扈特汗国

19、渥巴锡汗抗议俄国人对土尔扈特的侵扰和掠夺。1770年1770年俄国征调土尔扈特汗国2万余人参加对土耳其的战争。秋,渥巴锡从前线归来,秘密召开会议,决定东归祖国。1771年1771年1月17日,渥巴锡率领近17万人踏上东归征程。2月7日,沙皇命令堵截东归的土尔扈特人。7月8日,土尔扈特前锋抵达伊犁河流域。16日,清军总管会见渥巴锡等人。此时东归的土尔扈特部仅剩6万余人。10月15日,渥巴锡在木兰围场觐见乾隆帝。10月27日,乾隆帝立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和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两碑,以资纪念。摘编自马汝珩、马大正漂落异域的民族等(1)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祖国的原因。(2)如何理解土尔扈特的回归是“值得我们传

20、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答案 (1)土尔扈特与其他蒙古各部联系密切,遵守本民族的法典,保持其文化传统,与清朝政府保持往来,眷恋故土,对祖国有认同感;沙皇俄国压迫和奴役土尔扈特人,让其充当炮灰,土尔扈特游牧区屡受侵扰和掠夺。(2)土尔扈特克服艰难险阻、回归祖国,表现了不畏强暴、心向祖国的优秀传统;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体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38.(2008全国,3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792年,英国以给乾隆皇帝祝寿为由,派马戛尔尼使团前往中国,并致函两广总督,通报此事。英方在信函中说,英国国王为了“与中国皇帝发生友谊,并增进两国之邦交,扩充两国人民

21、之商业”,决定派遣马戛尔尼使团来华。使团携带有英国国王赠送给中国皇帝的许多精美礼物,以表达英国国王的真诚心意,从而“发扬两国之利益,建立两国永久之协和”。两广总督向朝廷上呈的信函译文称,英国国王命“马戛尔尼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惟愿大皇帝施恩远夷,准其永远通好,俾中国百姓与外国远夷同沾乐利”。 摘编自清史编年等材料二 朝隆皇帝接见马戛尔尼使团后,在给英方的回信中说:咨尔国王,远在重洋,倾心向化。朕披阅表文,词意肫垦,具见尔国王恭顺之诚,深为嘉许。尔国王表内恳请派一尔国之人住居天朝,照管尔国买卖。此则与天朝体制不合,断不可行。其实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

22、梯航毕集,无所不有。然从不贵奇巧,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又据尔使臣称,欲求相近珠山地方小海岛一处,商人到彼,即在该处停歇,以便收存货物。天朝尺土俱归版籍,疆址森然。即岛屿沙洲,亦必划界分疆,各有专属。此事尤不便准行。摘编自清实录等(1)根据材料一,指出在陈述两国关系方面,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与英方信函有何不同,并分析其原因。(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戛尔尼使团访华的英国国内背景。(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乾隆皇帝对英方要求的回应。答案 (1)不同之处:两广总督译文视两国关系为蛮夷之邦与天朝上国的关系,视双方往来为朝贡关系。英方信函认为马戛尔尼使团出使中国可增进邦交,扩大贸易。原因:清朝

23、长期闭关锁国,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自认为是天朝上国,两广总督上呈的译文是出于这种心态。 (2)工业革命;拓展海外市场;殖民扩张;中国成为其目标。(3)乾隆拒绝了英方的各项要求。维护了领土主权;盲目自大,坚持闭关锁国政策。39.(2007上海B,16)阅读案例,回答问题:案例一 汉文帝的车驾至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人,把皇帝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文帝大怒,把这人交给廷尉张释之治罪。经审讯查明,此人在桥下躲避皇上车驾,误以为车驾已过,急着回家,没想到惊吓了御马。张释之认为此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判以罚金后释放。案例二 汉武帝推行币制,主管财政的官员颜异表示反对,武帝不悦。后来,有人

24、在颜异面前批评朝政,颜异未加反驳,只是冷笑一声。廷尉张汤弹劾道:身为九卿重臣,不公开表示意见,而是在肚子里诽谤皇帝,这叫“腹诽”,属“大不敬”!颜异因此下狱,死在监狱里。问题:(1)从以上案例来看,汉朝廷尉的职责是什么?(2)张释之和张汤对冒犯皇帝的行为判决轻重悬殊,排除其他因素,在立法指导思想上有什么不同?(3)案例一如果发生在唐朝,是否会维持原判?为什么?答案 (1)负责司法。(2)从“无为”到“有为”,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以礼入法、礼刑结合成为立法的指导思想。(3)不会,中华法系至唐朝完全形成,触犯皇帝罪不可恕。或者,会,因为我国古代司法具有“人治”的特征,遇到开明君主或明智的司法官会

25、维持原判。40.(2007上海春季,31)(节选)鼎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问鼎中原、一言九鼎、革故鼎新、钟鸣鼎食等成语都与鼎有关。材料一 杜甫槐叶冷淘诗云:“入鼎资过熟,加餐愁欲无。”材料二 左传宣公三年曰:“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修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从上述材料看,鼎在古代中国有什么作用?答案 在古代,鼎首先是饮食器具,然后是祭祀器具,后发展为权力的象征。41.(2007天津文综,37)君与民的关系问题曾在中外政治发展中被不断探索。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孟子认为君权的获得依赖于天命和民心两方面,董仲舒主张“天子受命于天,天下

26、受命于天子”,黄宗羲则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材料二 洛克(1632-1704)认为,“人类天生都是自由、平等和独立的”,因此人们缔结契约,组建国家,将政治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和对外权。人民推选代表组成拥有最高权力的立法机关,并选定国家的形式;其他两种权力由君主掌握。法律一经制定,任何人也不能凭借自己的权威逃避法律的制裁。材料三 康有为在一份代拟的奏折中说:东西各国之强,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国会者,君与国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也。人君与千百万之国民合为一体,国安得不强?吾国行专制政体,一君与大臣数人共治其国,国安得不弱?盖千百万之人胜于数人者,自然之数矣。他在日本变政记按语中又说:吾今于此,尚非其

27、时也。(1)图中唐太宗这句话的思想内涵是什么?在其统治政策中是如何体现的?(2)材料一中三位思想家的观点有何异同?(3)概括材料二中洛克的思想(不得照抄原文),(指出其与孟德斯鸠主张的差异,说明洛克的基本思想在英国成为近代民主国家过程中是如何体现的。(4)材料三中奏折的主旨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尚非其时”的社会原因。(5)概括说明康有为的思想与材料一所反映的中国传统思想、材料二所反映的西方近代思想的关系。答案 (1)重民生。 戒奢从简;轻徭薄赋。(2)董仲舒神化君权;黄宗羲强调民本;孟子思想介于两者之间。 他们都没有超越“君主”这一思想范畴。(3)自由平等,分权思想,议会政治,法治思想。洛克提出了分权说,孟德斯鸠明确提出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权分立的原则。 1689年通过了权利法案,初步确立了君主立宪制。(4)实行君主立宪是强国之路。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维新派力量单薄;长期的君主专制统治,民主思想影响有限。(5)批判了封建君主专制思想,继承和改造了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借鉴了西方启蒙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