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60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60页).doc(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论述类文本阅读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目录一、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 2考纲解读. 2把握命题规律. 2常见错误类型. 3技法指导. 6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 7二、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 8论述类问题阅读. 8三、2013年高考语文专题复习检测:论述类文本阅读. 35一、复习指导与技巧解读考纲解读新课程标准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将“能阅读一般自然科学类、社会科学类文章”修改为“能阅读一般论述类文章”,高考所考查的论述类文章,常常是指有关政治、经济、教育、语言文化、文艺、历史、法律、美学等学科的文章,涉及此要求的一共有六个考点,两个能力层级。“理解文中重要
2、概念的含义”和“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这两个能力层级为B级,属“理解的范畴”。“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规点态度”这四个考点的能力层级为C,属于“分析综合”的范畴。在上述的总共六个考点上,作为课改区的考查,词句的理解,信息的筛选是重点和热点。把握命题规律 了解科技文阅读题设置错误选项的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准确性,命题者设计错误选项的方法主要有如下十种:1、从信息范围的大小上看,有范围不清和以偏概全两种错误范围不清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大或缩小。以偏概全即扩大范围,选项对原文论述内容的范围加以随意的扩
3、大。2、从信息的有无上看,有无中生有和有意缺失两种错误。无中生有选项中信息在原文中找不到,也不能由原文中推断出来。有意缺失 原文中某些信息在选项中被命题者故意略去。3、从因果逻辑关系上看,有强加因果和因果颠倒两种错误。强加因果选项把原文没有因果关系的信息都说成是有因果关系的。因果颠倒选项把原文的因错断为果,果错断为因,颠倒了两者之前关系。4、从信息指代内容上看,有偷换概念和指代不明两种错误。偷换概念选项将原文中相关信息换成一种与之不符的说法,或对个别字词进行改动、变换等。指代不明指选项中代词的指代内容发生错误。5、从信息的时态上看,有未然说成已然和已然说成未然两种错误。未然说成已然忽视原文中“
4、将来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说成既成事实。已然说成未然忽视原文中“已经如此”等修饰语,把原文中既成事实说成尚未确定或还未实现的事情。常见错误类型1、( )即以部分替代整体,以局部替代全局,以个别替代一般,从而使考生作出错误的判断。特别注意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例如“一些”“有些”“几乎”“除之外”“到为止”“绝大多数”“有时” “全都”“全部”例1、关于中医学与西医学的比较,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湖南卷第8题)B.中医学能治疗包括中风在内的所有疑难杂症,西医学对这些病则感到束手无策。【对应文段】比如藏医,很长一个时期,它的传授是在寺庙中以隐秘的方式进
5、行的,它用青藏高原所独有的植物、动物、矿物和食物对患者进行治疗,对包括癌症、中风在内的多种令现代医学棘手的疾病有着较好的疗效。2、( )主要指命题人在解释概念,或转述文意时,故意弄错对象,迷惑考生,使考生误入歧途。例2、关于宋朝统治者重视“茶马互市”的目的,下列表述错误的一项是()(全国卷l第8题)D.藏族非常喜欢饮茶,以马易茶可以满足他们对茶叶的需求【对应文段】宋朝统治者为什么如此重视“茶马互市”呢?迫使朝廷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保持友好关系,以便集中力量与西北少数民族政权抗衡。“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
6、安全。(第二段)那么,藏族为什么也很重视“茶马互市”呢?因为藏族非常喜欢饮茶对于长期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为主的藏族来说,他们并不需要外界供给很多东西,但茶叶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第三段)3、( )是指所给选项中所说的内容在原材料中未涉及,也不能从有效信息句中推断出来。例3、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上海卷)A.不久前参考消息等3份中国报纸以其发行量巨大、国际影响深远而在全球日报发行量统计中名列前茅。【对应文段】根据世界报业协会2003年6月13日发表的全球日报发行量排行榜,中国有3份报纸进入前20名:参考消息以日发行量270万份排在第9名,人民日报以日发行量186万份排在第18名,羊城晚
7、报以日发行量150万份排在第20名。中国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报纸消费国,日销量达8200万份。仅次于中国的是日本,日销量是7080万份。4、( )例4、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D内地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使马匹的交易量减少。【对应文段】到了清代,“茶马互市”作为一种重要制度逐渐从历史地平线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边茶贸易”制度。藏族对茶叶的需求有增无减,对其他产品如丝绸、布料、铁器等的需求也开始增加;而内地对藏区马匹的需求虽然减少,却对藏区皮革、黄金,以及虫草、贝母等珍贵药材的需求大幅增加。这样,汉藏之间的贸易范围更加广泛,骡铃声声,马蹄阵阵,“茶马古道”沿线的民
8、间贸易更加繁荣。5、( )事物的变化发展就矛盾而言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就原因而言有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就表现而言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命题人设计陷阱时,有时会将这些“主要”的一面和“次要”的一面倒置。例5、下列关于“茶马古道”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全国卷第7题) B.在宋代,“茶马古道”上的巨额茶利收入是当时全国军费的主要来源。【对应文段】到宋代在这种情况下,“茶马互市”除了为朝廷提供一笔巨额茶利收入补充军费之需外,更重要的是,既满足了国家对战马的需要,又维护了宋朝西南边境的安全。6、( )例6下列对“气冰”“是一种危险的能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气冰”有利有弊,本身就像一柄“双
9、刃剑”,从目前的情况看,“气冰”的危害远大于功用。【对应文段】另外,陆缘海边的“气冰”开采起来十分困难,至今尚没有非常成熟的勘探和开发的技术,一旦发生井喷事故,就会造成海水汽化,发生海啸翻船。此外,“气冰”也可能是引起地质灾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由于“气冰”经常作为沉积物的胶结物存在,它对沉积物的强度起着关键作用。“气冰”的形成和分解能够影响沉积物的强度,进而诱发海底大陆架滑坡等地质灾害。由此可见,作为未来新能源的“气冰”,也是一种危险的能源。“气冰”的开发利用就像一柄“双刃剑”,需要小心对待。7、( )例7、以下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目前只让田菁枯萎而不损害大豆生长的“绿色”农药已经研制出
10、来。【对应文段】解开植物睡眠之谜,将为某种“绿色”农药的诞生铺平道路。目前的除草剂还无法只让田菁等豆科杂草枯萎而不损害豆科作物。研究人员已经人工合成了使田菁失眠的睡眠阻断剂,实验结果是田菁第三天就整株枯死。由于这种阻断剂只对田菁起作用,因此不会影响大豆的生长。8、( )例8、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C有了网格计算机,应急小组的领导就一定能够成功地处理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等事故,从而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失。【对应文段】克塞曼说:“设想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应急小组的领导,正在处理一起重大有毒化学物泄漏事故,你可能想要了解事故的有关情况,如泄漏物中含有哪些化学物,预报的天气状况如何,它们对
11、事故处理有什么影响,现在的交通状况怎样,它对疏散线路有什么影响要在今天的因特网上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因为登录步骤的繁琐和软件的不兼容随时可以使你陷入困境,而如果采用网格计算,问题的解决将变得易如反掌。网格协议不但为人们发现、访问和调用几乎所有的在线资源提供了标准的平台,而且也为安全和认证等要求提供了相应的解决方案。”必要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不存在, 事物情况B就不存在。在这种情况下, A就是B的必要条件。例如:只有年满十八岁,才有选举权。充分条件有事物情况A与事物情况B,如果事物情况A存在, 事物情况B就存在;如果A不存在, B不一定不存在,在这种情
12、况下, A就是B的充分条件。例如:某人犯了杀人罪,是某人被判处刑罚的充分条件。因为犯杀人罪触犯刑律,必然被判刑。但是如果某人未犯杀人罪却未必不被判刑,他可能因其他罪行而被判刑。事物间的充分条件关系,常以充分条件假言判断的形式表现出来。例如:如果某人犯杀人罪,那么,某人要负刑事责任。9、( )例9、从原文看,以下对“植物睡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B.指含羞草、合欢等植物晚上把叶子自动闭合起来的现象。C.指所有豆科植物都具有的晚上把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D.指豆科植物和捕蝇草等所具有的叶子闭合起来的现象。【对应文段】植物睡眠之迷 自然界有许多植物的叶子会运动,比如含羞草、合欢等豆科植物白天张开
13、叶子,晚上会合上叶子“睡眠”;捕绳草的叶子能闭合起来,捕食苍蝇等昆虫。像含羞草、合欢等植物的这种“睡眠运动”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可是植物为什么会睡眠,却一直是个不解之迷。10、( )命题者设计选项时,不尊重阅读材料中事物的客观性,故意夸大事物实有的能力、功能和效用。例10、根据原文所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湖北卷第10题)B.在太空中,航天员依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因此可以飘飞到任何想去的地方,行走范围是立体的。【对应文段】在太空中,八面无着,双脚无用武之地,必须靠太空机动器来移动身体的位置。目前用的是喷气设备,安放在舱外活动航天服背部,叫喷气背包,通过三个自由度六个方向
14、上的喷嘴喷气,以达到向任何方向运动的目的。原文已明确否定了某一观点选项却予以肯定,或原文已明确肯定了的观点选项却予以否定。即变肯定为否定,或变否定为肯定。例11、根据文意,下列说法错误的两项是(5分)(2008年广东卷)D、灵感就如同禅家所说的“悟”一样,常常突现于眼前而非艰苦思索的结果。【对应文段】读一首诗和作一首诗都常须经过艰苦思索,思索之后,一旦豁然贯通,全诗的境界于是像灵光一现似的突现在眼前,使人心旷神怡,忘怀一切。这种现象通常被人称为“灵感”。诗的境界的突现都起于灵感。灵感亦并无神秘之处,它就是直觉,就是“想象”,也就是禅家所谓的“悟”。技法指导在具体阅读解答每一篇论述类文章的问题时
15、,要做到如下四个步骤: 一、整体把握,微观勾画 1.阅读原文后,可提出如下问题:本文说明或论证的对象是什么?有什么最新成果或最新观点?今后的发展前景如何?作者对此新成果或新观点的态度和看法如何?2理清全文的脉络,把握主要内容,迅速提取每一节的主要信息。 3微观勾画是指随时勾勒一些关键词语,以备答题时所用。特别要关注指示代词、关联词语(如“一旦”“如果”“因此”“但是”“然而”等)、副词(如“凡时”“全”“将”“基本上”“已经”“也许”“可能”等)以及一些修饰性的词语。 此外,由于论述类文章中有些内容表达起来比较抽象,为了说得具体,有时会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理解时要找出其“本体”。要确切理解含有
16、修辞的句子,要注意前后对照,特点对应。 二、紧扣语境,把握内涵 要准确理解词、句在文中的意思,就要紧密联系语境,注意上下文的修饰、指代等暗示信息,从而把握其内涵。论述类文章阅读考查的词语往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词话要么是关键信息点(如指代性词语、概念性词语),要么就或承前或蒙后省略了相关内容。这些词语往往已突破了其原来的意义限制,与具体语境结合而有了新的意义。因此,阅读中要对这类词语慎重考虑。可采用如下方法: 1、瞻前顾后法。联系上下文选择恰当的义项。 2比照辨析法。仔细比较辨析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和同义词、近义词在语言运用中的差异。 3参考语境法。根据语境揣摩词语的语境义、比喻义、借代义
17、等,分析词语派生或隐含的内容。 论述类文章中重要的句子有如下几种:一是结构比较复杂的句子,二是内涵较为丰富的句子,三是与文章中心和结构密切相关的句子(如文眼句、中心句、过渡句等)。对于第一种,可以用“抽取主干法”,抓住句子主干,理清那些修饰、限制等附加成分,进而理解其含意。对于第二种,应该按照 “句不离段”的原则,结合上下文语境,仔细领会,整体解析。第三种句子体现了文章的思路,有的画龙点睛,有的承上启下,有的阐明要旨。要理解这些句子的含意,既要注意它在文中的位置,还要看清来龙去脉。 三、抓住概念,识别混淆 论述类文章阅读题目,在设置选项上具有很大的迷惑性,综观近几年的高考试卷,其干扰项的设置方
18、法主要有: 1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有意混淆。选项在概念的外延上做文章,或是外延过小,以偏概全;或是外延太大,判断过宽,以“面”代“点”。阅读时要特别留心材料和选项中的“凡”“一切”“全”“都“等修饰词语。 2、偶然、必然有意混淆。即把原文中的“可能”有意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3指代上的混淆,颠倒主客,偷换概念。选项偷换概念,用形同义异词或形近义异词来迷惑考生。解题时,要注意选项是否混淆了概念的所指对象,是否颠倒了陈述主体与修饰语,是否省略了一些关键的修饰词,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4现实和设想的混淆。选项在对概念的判断上时间超前或滞后。把已经成功的现实和没有成为现实的设想或可能性
19、混为一谈。 5.肯定和否定、主要和次要关系上的混淆,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有些选项的设置,把肯定说成否定,或把否定说成肯定,有些混淆主要和次要关系,有些属于无中生有,牵强附会,解答时,一定要在原文中找到依据,切忌主观臆断,望文生义。 6条件和结果:原因和结果的关系的混淆、颠倒。有些选项在设置时,将条件说成结果,或把结果说成原因,或强加条件及因果关系。要重点辨析,找准答案。 四、筛选判断,逐步排除 论述类文章阅读出的是选择题,让你判断辨别。对这类题型要分析、比较、选择,首先排除明显错误的选项,然后分析剩下的选项及与之相关的语言环境,瞻前顾后,寻找有效信息,并归纳信息的要点,进行筛选,再次排除干扰选
20、顼,剩下的便是正确答案。这样做题,可以提高答题的准确率。答题技巧与方法指导解答科技说明文要做到快速、准确,可以用用三遍阅读法来完成:第一遍: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争取完全读懂,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个别语句不能够读懂,可以跳过不管,一般来说,个别词语对整篇的文章理解关系不大。读完这一遍,要基本理解文章的内容。也许有同学认为这样阅读会浪费时间,其实是为后面作题节省了时间。如果第一遍不读懂,在作题的过程中,你会花更多的时间。第二遍:阅读题干和选项,要一字一句数着读,找出考查的信息和设置题目的角度。 然后结合题干提供的信息,有重点地阅读全文,划出与选项有关的信息。第三遍:把选项和选项有关的信息结合起来,仔细
21、比较,每个题目中设置的干扰项,都是可以从原文中找出依据排除的。在确定选择一个选项过程,就是排除其它三个选项的过程,一定要找出排除的依据,才能做到做题准确。几点补充:、冷静答题,切忌先入为主、巧用信息(作者、时间、注释等)3、逐题解答圈划题干对应原文的重点区域(注意题干要求、答题基本方法如下 : 1复位验证法。在理解文中的重要概念时,如果对自己的选择没有十分的把握,可把选出的答案“复位”到原文中“验证”一下,如果语意连贯、意思准确则该项即为正确答案。 2事理分析法。在论述类文章中,常会遇到事理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因果关系、条件关系、假设关系、选择关系等,要紧紧抓住表示事理之间逻辑关系的关键词语,作
22、出正确的判断。3、巧用选项法。在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命题中,命题者常常在句中确定两个考查点,每个考查点按两种理解列为四个选项。遇到这种题目,可以巧妙地利用选项提供的“方便”,根据自己对某一个考查点的正确理解,排除错误的选项。二、2012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解析:论述类问题阅读(一)(2012浙江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0题。(9分)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这个根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小学,一个是经学。经学就是“六经”,再扩展,是十三经。其实十三经已经推衍开了,基本的还是“六经”。“乐经”不传,实际上是“五经”。就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这就是经学。汉代一大批注释、
23、传疏、义证,晋唐又有一批,宋明又有一批。清代重新回过头来再注再疏。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中国的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怎样流变,有汉宋之争,有明清之变。研究经学史,不了解清代学术不行,因为他们把字、词、义解释得更清楚了,汉宋儒的不少错误得到了纠正。不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的重新检讨研究,念字就会念错,发音就会不准确。对“五经”音义的校正,是清儒的一大贡献。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他们抓住了周易。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
24、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清儒的原话,“读书必先识字”。你说“经”,是哪一本“经”?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经”的本原。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所以要说国学,最主要的应该是经学和小学。要懂经学
25、,就得懂小学。小学是工具和路径,不懂小学,通经之路就走不过去,就没有能力研究经学。8下列对“读书必先识字”理由的说明,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朱子、二程等人在没有小学功夫的情况下研究周易,是空谈义理。 B有了对经学字词义的大量注疏,才有可能去研究经学在中国学术史上的流变问题。 C字音没有念清楚,字词意思没有解释清楚,就不能够恢复“经”的本原。D汉、晋唐、宋明注疏有不妥之处,汉宋儒在研究经学史的过程中也存在不少错误。【答案】C【解析】仔细阅读原文第二段,不难找到正确答案。9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而作为工具和路径的小学是经学的根底。 B宋代学者从周易入手重归
26、“六经”,以“六经”的义理和思想来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C清儒有着深厚的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功底,他们对“六经”的字逐一进行了校正。D只有纠正了“五经”音义中的错误,才能真正了解清代学者对经学研究的贡献。【答案】D【解析】D项过于绝对。10. 结合上下文,指出作者认为“后来的经学,不是经学的原典,而是经学史”的理由。(3分) 解析:本题需要考生联系上下文,特别是下文有明确的暗示,答案示例:经过了后人不断的注释、传疏、义证;在中国学术史上经历了流变。(二)(2012重庆卷)阅读下文,完成第57题 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中,会讲两种语言比只会说一种语言具有明显的实际好处能够与更多的人交流。但近年来,
27、科学家们开始证实,谙熟两种语言还有着更重要的优势,会说两种语言让人更聪明。掌握双语会对人的大脑产生深刻的影响,提高与语言无关的认知能力,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长期以来,研究人员、教育工作者和决策者都认为第二语言是一种干扰,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他们的这种干扰看法没有错;有充分的证据表明,即使双倍折只是用一种语言,他大脑中的两种语言系统也都处于活跃状态,从而造成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的状况。不过,研究人员现在发现,这种干扰与其说是障碍,倒不如说让使用者因祸得福。它迫使大脑去解决内部冲突,从而得到增强认知能力的锻炼。许多此类研究得到的相似证据表明,使用双语的过程能够
28、增强大脑的所谓执行功能这是一种指挥系统,在我们作计划、解决问题以及执行其他各种对智力要求比较高的任务时,引导我们的注意过程。这些过程包括忽略干扰、集中注意力、随意在两件事情之间转换注意力以及牢记信息这就好比在开车时记住一连串的方位。 为什么两种同时活跃的语言系统间的冲突会提高这些方面的认知能力呢?知道不久前,研究人员还认为,双语者的优势主要来自一种抑制能力,这种能力在压制一种语言系统的过程中得到增强。据称,这样的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不过,这种解释显得越来越不够充分,以为有研究表明,即使在完成不需要抑制能力的任务时,如将任意分布在只剩的数字按升序穿成串,双语者的表
29、现也比之使用一种语言的人出色。 双语者与只使用一种语言的人之间的另一种关键区别可能更为重要:前者具有更加突出的监控环境的能力。西班牙庞培法布拉的研究人员阿尔维特科斯塔说:“双语者需要频繁切换语言-你可能跟爸爸说话时用一种语言,跟妈妈说话是用另一种语言。这就要求你注意周围的变化,这和开车时随时观察周围是一个道理”科斯塔和同事展开了一项研究,比较会说德语和意大利语两种语言的人和只会说意大利语的人在监控任务中的表现。他们发现,双语受试者不仅表现的更出色,而且他们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这表明他们在这方面更强。5.以下对文中双语者的“优势”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A与人交流的范围更广、能力更强B能通
30、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C注意力能在两件事情间自如转换D对获取到的信息记得更牢【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找出原文语句,然后比对,看其说法是否合理。如原文“抑制能力有助于训练双语者的大脑在其他情况下忽视干扰”而备选项“B能通过增强抑制能力来排除干扰”, “忽视”与“排除”含义不一样。6.下列不属于双语者的两种语言系统冲突所造成的结果的一项是A造成两种语言系统的相互妨碍B提升了双语者多种认知能力C对儿童的学业造成不良影响D增强大脑指挥系统的相关能力【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信息筛选的能力。原文“从认知的角度来说,会影响儿童的学业和智力发育”、 “因祸得福”从这些
31、词语可以看出,也有好的方面,不完全是不良影响。7.根据文章内容,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使用双语可以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两种语言系统的交流,可以消除两种文化之间的隔阂C使用双语可以开阔人的眼界,增强人的观察和应用能力D频繁切换语言,就能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中语句的理解能力。A项原文“甚至还能防止老年痴呆”,有这方面的可能,但不能绝对说是使人类思维更为活跃,从而避免大脑衰退。B项原文“一种语言系统妨碍另一种语言系统”,备选项偷换概念。D项原文“注意周围的变化、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较少”而不是“抑制参与监控的那部分大脑的活动”。(三
32、)(2012天津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自然、社会和人的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其实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 生态文明不仅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生态哲学将生态理念引向社会生活,将自在的哲学本质转换为自为的生态智慧。西方深层生态学的代表人物奈斯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理想,我称之为生态智慧。”生态智慧重建的不仅是自然生态平衡,更重要的是要重建人的精神生态和整个文明生态的平衡。现代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不仅包括外部自然生态的危机,而是也包括社会内部的自然生
33、态的危机,前者导致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后者导致人类社会系统的破坏。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 生态文明既反映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改造,又反映人类将认识和改造自然生态所获得的积极成果应用于社会实践所取得的一系列积极成果,包括: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的重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建是要建立自然生态,即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这是人类社会关系协调的基础;人与人的协调关系的构建则是要建立社会生态,是使各种社会矛盾的合理解决获得和谐有序的状态,这是自
34、然生态重建的根本保障;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目的是建立多元互补的文化生态,为社会生态的构建营造和谐有序的文明环境,为自然生态的重建奠定健康稳定的社会基础。. 下列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A.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建设和谐社会所应遵循的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 B.生态文明就是自然、社会与人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C.生态文明从根本上解决人类发展同自然的矛盾,其目的是协调人类社会关系。D.生态文明是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因此它也是一个哲学问题。【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概念的理解能力。A项不符合“生态文明”概念的内涵,从语法角度看,也
35、是有语病。即“生态文明是客观规律”,本备选项也颠倒了次序,先强调尊重自然,然后才能谈到人、社会。 C项是讲“生态文明”的作用,D项是讲“生态文明”范畴。7下列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要实现生态文明,人类必须重建人与自然的协调关系,构建人与人的协调关系,创建人类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B.构建生态文明必须把生态理念引向人的社会生活。C.生态觉悟在反思人与社会关系后产生,它在自然领域的扩展和推进构成生态哲学。D.自然生态平衡的破坏是由现代人类所面临的外部自然生态危机造成的。【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概括、筛选文中重要信息的能力。C项,偷换概念,“生态觉悟”包涵“生态哲学”,两者概念内涵不一
36、致,不能将属于“生态哲学”的表述说成是“生态觉悟”。原文语句“生态哲学是走向生态文明的理论准备,是人与自然关系反思后的生态觉悟,以及作为这种觉悟的生态智慧和理念在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推进。”8根据本文内容,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A.西方学者奈斯之所以说“今天我们需要的是一种极其扩展的生态思想”,是因为西方传统生态理念陷入困境,需要引进东方智慧。B.人类要走向生态文明,必须从理论上认真研究生态哲学。C.生态文明不只是一个理论和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实践问题。D.人类各种文明构成的协调关系的创建与社会生态的构建及自然生态的重建都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
37、能力,C项因果关系不成立。(四)(2012四川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警惕汞污染1953年,日本水俣湾附近发现了一种“怪病”,称为“水俣病”。这种病症最实出现在猫身上,病猫步态不稳,抽搐、麻痹,甚至跳海而死。不久,陆续发现了患这种病症的人。患者步履蹒跚,手足麻痹乃至变形,神经错乱甚至死亡。后来发现,这不是传染病,而是工业废水排放污染造成的公害病。水俣湾一家化工厂生产氯乙烯和醋酸忆烯使用了含汞的催化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汞。其中有的是甲基汞,有的是无机汞,而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甲基汞的脂溶性非常强,可以在生物体内逐渐富集并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被肠胃吸收,
38、侵害人的中枢神经细胞。公司和政府对水俣病的认定只考虑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症状,而这种症状与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所导致的症状不完本相同。因此,只有部分水俣病患者获得认定。水体中汞污染是人类健康的隐患。因为水中的微量汞,经过水中食物链(如:浮游植物浮游动物小鱼大鱼)的逐级转移,在食物链顶级生物体内可以富集到数千至数十万倍。以美国金枪鱼罐头为例,1953年含汞量为0.08PPM注,到了2005年就增长至1.79PPM。对以鳌鱼和鲸为主要食物来源的法罗群岛居民的追踪调查发现,他们的血汞含量可能是全世界人群中最高的,达到6PPM。鱼类体内的汞主要为甲基汞,其百分比随着鱼龄增加而增加,一年生的鱼所含
39、汞中的甲基汞的31%35%,812年的鱼所含汞中的甲基汞为67%100%。在一般情况下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目前全球人为活动向大气排放的汞达2000吨/年。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在不同的条件下,它会发生沉降,并在当地食物链生物体内聚积。由于汞的这种属性,它被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列为全球性污染物,是除了温室气体外唯一一种对全球范围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我国是汞生产和消费大国,十分重视汞污染防治研究。有研究表明:中国汞污染的健康影响途径与其他国家不同,不能照搬欧美研究成果评价中国汞污染情况,如在北美和北欧地
40、区,某些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但我国贵州即使在汞污染较严重的地区,鱼体内汞含量却相对较低。另有研究发现:汽车尾气中的汞进入到空气中后,可以被植物吸收,因此路旁植物中汞的含量要高于公园中的植物;北京市汞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煤和汽油燃烧的汞释放、化工厂的汞排放,贵阳市的汞污染原因则是土壤高汞背景值以及原煤汞含量高。垃圾焚烧是汞污染的又一个主要来源。垃圾中的汞主要来自电池、体温计、日光灯等,如果能对含汞废弃物采取比一般生活垃圾更严格的处理措施,将有利于减少汞污染。注PPM:即百万分之一。5下列关于“水俣病”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人和猫“水俣病”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但是彼此却不会相互
41、传染。B含有大量汞的工业废水的排入使水俣湾鱼虾体内含有甲基汞。C甲基汞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内的患者未被认定为“水俣病”患者。D所有的水俣病患者都具有直接接触甲基汞所导致的典型症状。【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解答概念题,要特别注意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本题主要错在概念的外延上。6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水中微量汞经过食物链逐级转移富集到数千倍时才会转变成为甲基汞。B鱼类体内富集的汞含量必定高于同一水域中的浮游植物或浮游动物。C特定水域中一年生的鱼所含的汞没有达到31%时表明汞污染并不严重。D我国贵州即使汞污染较为严重的地区污染程度也不及北美和北欧地区。【答案】B【
42、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的能力。阅读是要找到区域,抓住关键语句,仔细推敲。A项与原文 “无机汞会与水体或水生物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甲基汞”说法不同。C项与原文 “调查和监测鱼类的含示量,对于了解水域汞污染程度十分必要”说法不同。D项与原文 “鱼类体内的汞浓度具有一定的指标性意义”相矛盾,各地鱼体内含量汞浓度不明完全说明该地污染程度,不能钠含量进行完全比较,来说明问题。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A植物中汞含量与植物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B不同类型的城市其汞污染的主要来源存在差异。C直接焚烧含汞的废弃物会把汞排放到大气之中。D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答案】D【解析
43、】本题考查信息推断能力。原文“汞很容易蒸发到大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团作全球范围的迁移,在大气中停留几个月甚至一年”。从这句话里推断不出“人类活动较少的北极上空大气中的汞浓度最低”。属臆断。(五)(2012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围棋与国家 林建超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围棋极可能源自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因为其形制、内涵与中华文明的源头相符。围棋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围棋不仅对个人修身养性,而且对民族社会的群体心理产生深刻影响。围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象征,民族文化的瑰宝
44、、高度智慧的结晶,这种地位不是任何人封赐的,也不是带有感情色彩的主观结论,而是人们在反复实践和比较中认识到的,是随着社会和文明的进步而不断深化和升华的。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在与各种掷彩博累活动的比较中确立起来的。最早有文献记载的围棋活动是在春秋时期。从春秋到西汉,社会风气浮躁、趋利,具有运气性和刺激性、宜于赌博的博累棋流行甚广,围棋处于受挤压的位置,但始终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东汉中期后,社会风气转变,文明程度提高,思想更为自由,人们不满足于掷彩行棋的非公平的竞智斗巧,围棋更加受到人们的喜爱和重视,而曾经盛极一时的博累棋逐步走向衰弱,到唐代时完全消亡了。博累棋消亡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他们不符合我们民
45、族的思想特征,不能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真正需求,而围棋在与它们的比较中表现出了本质上的优势。围棋的价值和地位在与传统礼教观念斗争中确立起来的。围棋作为反映和体现人们心灵自由的智力博弈活动,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被认为不符合传统伦理观念。后来,人们逐步认识到这些观念都是不对的。从东汉中后期到魏晋时期,人们开始从生命意义上认识围棋的价值,就把围棋作为自觉的艺术追求和精神宣寄的工具,并把它纳入儒士必备的艺技。围棋的价值和地位是从正反两方面的社会实践对比中确立起来的。人们在围棋活动的实践中逐渐认识到,围棋本身具有娱乐、教育、竞技、交际等功能。弈棋活动的负面作用不能归咎于围棋本身,而是人们自己对“度”的把握不
46、好造成的。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普遍肯定了围棋的功能和价值,确立了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对围棋,不能神化,也不能矮化。正确认识围棋价值的出发点,应当是“国艺价值观”。所谓“国艺”,就是与国家民族有深厚渊源,上升到国家层面,能够反映民族精神需求的艺术和技能形式。儒家开始只承认“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没有围棋。到魏晋时人们对“艺”有了崭新的认识,突破了儒家历来只重“六艺”的传统,把围棋纳入“艺”的范围,围棋登入“国艺”的殿堂。事实证明,围棋在民族文化中的精髓和瑰宝地位,也只有“国艺”一词才能相配。(节选自围棋与国家,有删改)6关于围棋的起源和发展,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围棋发源于上古时期的结绳而治、河图洛书和周易八卦,其形制弈法等都饱含着文明母体的基因和特征。B.围棋起源于中国,是黄河文明的产物,其产生和发展始终与弈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的思考感悟联系在一起。C.围棋有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西汉时受社会环境影响而广泛流行,东汉时已深受人们的喜爱和重视。D.魏晋时人们对“艺”产生了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