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1577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一轮 课时专练(九) 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doc(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九)一般论述类文章阅读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明道魏饴“文以明道”,几千年来这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不过,对“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则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其一是以刘勰为代表的“自然之道”的观点。他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所谓明道,也就是要明自然之道。其二是以孔子、荀子为代表的“儒家之道”,即孔子极为推崇的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理想。“文以明道”,就是要用文章来宣传儒家之道,这也是在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

2、刘勰主张文章写作应是人类自身生活的必然产物,是人类发展内在规律的自然体现, 这无疑是正确的唯物主义的观点,而且给后人以很大启发。不过,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这又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一般而言,中国古代散文美学中的“明道”,则是多从明儒家之道的角度来要求的,我们知道,儒学以“文雅”为风貌,以“仁爱”为灵魂,它在维护社会的稳定,培养良好的仁德精神等方面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儒学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将“人伦”关系植入政治统治中,则又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所以,这里说的“明道”就要做具体分析了。过去讲“明道”,往往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其实,一切优秀的散

3、文不仅有“道”,而且都有正确的“道”,先进的“道”。但是,我们又不能把散文写成是政治教科书,应将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重“道”亦须重“文”。(摘自中国散文审美传统新论,有删改)1下列对“道”的表述,与文章意思不符的一项是(3 分)()A“道”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几乎是被人们极为推崇的传统审美观。B“文以明道”中的“道”的含义,是中国古人长期争论的一个问题,概而言之,主要有两种观点。C刘勰认为文章是自然之物,并不是什么别的力量“外饰”上去的,主张“自然之道”的观点。D“儒家之道”,是中国文坛一直居统治地位的文艺思想,推崇的是以仁爱治天下的政治

4、理想。2在文章写作中,古人强调“明道”时有哪些消极做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_3请用自己的话简要阐述本文的主旨。(3 分)答:_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9分)“新批评”这个词在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过三次:第一次是美国文论家乔艾斯宾岗(Joel Elias Spingarn)于1911年出版的新批评(The New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的。斯宾岗的“新批评”指的是克罗齐美学。第三次是五十年代法国出现的“新批评”。它是指当时法国文学理论领域内纷纷涌现的各种学派(如存在主义、结构主义等)的总称。由于这些学派并不是一个统一体,因此当它们不再“新”时,“新批评”这个术语也就不必

5、存在了。第二次就是本文讨论的“新批评”。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这个派别一二十年代在英国发端,三十年代在美国形成,四五十年代在美国文学批评界取得主导地位。新批评的诗歌理论对英美现代主义诗歌的创作有很大的影响,其批评的方法论也为后来多种批评理论所吸收。进入六十年代,随着从欧洲大陆进口的各种新潮学说的风行,以及欧美各种社会运动的勃兴,新批评逐渐失去了往日受人瞩目的光彩。“如今新批评不仅仅被看做是失势了、过时了和寿终正寝了,而且似乎还是偏颇和错误的东西”。但对于那些反对新批评的人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新批评形式主义在(美国的)公立学院和大学中仍然是一个主导的教学模式”,而“当我们谈论具体诗

6、作时,我们听起来仍像是新批评家”。不论新批评在美国的兴衰荣辱为何,新批评在热衷追逐西方话语的中国文坛的确没有多少正面的影响。从笔者现今见到的国内有关新批评的一般的论述来看,新批评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它专注于文本本身的细读分析,把作品看成是一个自足、封闭的体系,割裂作品与作者、读者乃至社会历史的联系,甚至不要作者研究、读者研究和社会历史研究。尽管只要认真读一读新批评的论著,这种误解和歪曲就会不攻自破,但强加在新批评之上的错误印象却始终摆脱不掉。这在一定程度上使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局限于理论探讨的范围,运用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文章寥寥无几。八十年代中

7、后期,特别是进入九十年代以后,心理分析学派、女权主义、读者反应论、神话学派以及各种“后现代”理论学说一时兴盛,新批评被迅速抛弃。无可否认,新的理论展开了文学研究的新角度、新层面,改革开放以来的文学研究可以用“面的开拓与点的掘进相结合”来概括。但研究的发展一定要抛弃对文学作品“文学价值”的评判吗?我们进行文学批评不需要标准,而要服从“相对主义”的理念吗?难道“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在今日中国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现实需要的土壤?4下列关于“新批评”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3分)()A本文讨论的“新批评”是二十世纪西方文论中出现的第二次,它是一个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派别。B进入六十年代,“新批评”

8、在美国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在公立学院和大学中还是一个主导的教学模式。C“新批评”在“新时期”的文坛中主要体现在理论探讨上,很少有运用这种方法对当下的文学现实做出切实评判的文章。D本文从文艺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新批评”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比了“新批评”与其他的理论学说。5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3分)答:_6“新批评”在当今中国的现状如何?作者对此有何看法?请简要概括。(3分)答:_2014高考语文一轮课时专练(福建专用):(九)1A解析 A 项表述的内容是“文以明道”审美观的影响,而非“道”。2刘勰把文章写作与自然界无意识的现象混同,陷入了自然主义的泥坑;(1分)儒学强调明儒家之道,

9、将社会阶级关系“血亲化”,给社会留下了许多弊病;(1分)儒家将“道”与“文”割裂开来,一味强调“道”的作用。(1分)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题干中“消极做法”是一个重要的提示和限制,答案对应原文的后三个自然段,答题时应注意从各段“不过”“但是”等转折连词之后去筛选。3一切优秀的散文都必须有正确而先进的“道”; (1分)应该把健康的思想内容与完美的艺术形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1分)要“道”“文”并重,过分强调任一方面都是不对的。(1分)解析 本题考查概括作者观点的能力,所谓“主旨”,在论述类文章中其实就是作者的观点,也就是文章的论点。回答这种题目,考生首先要判断文章是否有概括全文的中心

10、语段(句),如果没有,则应逐一概括各段内容,再合并分点作答。本文的中心段是最后一段,因此,考生应主要以最后一段为答题区间,从中去筛选组织答案。4D解析 本文并没有从文艺学、方法论的角度对“新批评”进行详细的阐述。5先讲了“新批评”的历史发展;然后说“新批评”在中国的现状;最后指出作者对“新批评”的看法。解析 概括论述思路,前提是判断文章的中心论题,本文论述的对象是“新批评”,因此,中心论题应是:“新批评”对中国文坛的影响。围绕这一论题,再对全文内容进行层次划分,并结合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概括出各层的大意,即可得出“论述思路”。6“新批评”在现今中国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论被迅速抛弃;(1分)作者认为“新批评”并没有真的失去它现实需要的土壤。(2分)解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是信息的筛选整合,对于“概括”的要求并不高。第一问的原文对应语句是“新批评被认为是一种狭隘的形式主义文论”“新批评被迅速抛弃”,据此直接整合作答即可。第二问的对应原文在最后一段,对应原文是“难道新批评的理论方法在今日中国已经真的失去了它现实需要的土壤”,考生只要将其由反问句改写为陈述句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