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3439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4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高三一轮复习学案: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doc(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世界现代史学案一、世界现代史概述见中外历史大事一览(现代史)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传统观点:以1917年十月革命作为开端。20世纪80年代后,相继提出了20世纪初开端说、1914年开端说、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开端说。学术角度:将20世纪初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依据如下:世界现代史的总主题是资本主义持续发展、社会主义曲折前进、两种社会制度长期共存的历史。是世界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和霸权主义,争取民族独立、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国家主权的历史。是各国家、各地区和各民族之间多元文化冲突、交流与共存的历史。是科学革命、技术进步和知识增量突飞猛进,并且对人类社会和历史变迁产生越来越大影响力的历史。是国家关系由体

2、系化向多元化发展、国际秩序由两极或单极化向多极化演变、国际交往由单一式向多样化发展、国际和平由暂时性向长久性过渡的历史。是整体世界趋势的大背景下,世界经济有民族经济、区域经济向现代化和全球化发展的历史。二、知识梳理与重点解析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考 点内 容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四月提纲;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俄国十月革命二月革命A、背景: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俄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但远

3、远落后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各种社会矛盾十分尖锐。俄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社会矛盾进一步激化。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B、时间:1917年3月,革命爆发。因为发生在俄历二月,被称为“二月革命”。C、结果:推翻了统治俄国长达三百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革命中,建立了新政权工兵代表苏维埃。革命后,出现了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临时政府掌握实际权力。D、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四月提纲A、背景: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1917年4月,列宁回到彼得格勒。B、内容:提出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的任务;提出“不给临时政府以任何支持”“全部政权归苏维埃”的

4、口号,争取以和平式夺权。C、意义:为俄国革命指明了方向。彼得格勒武装起义A、过程:1917年11月7日晚,起义开始。列宁亲自领导起义。到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临时政府最后据点冬宫的信号。8日凌晨,占领冬宫,起义取得成功。B、结果:7日晚,全俄工人士兵代表苏维埃代表大会开幕,标志着苏维埃政权在俄国的正式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的诞生。会议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正式宣告临时政府已经被推翻,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通过了旨在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和平法令和消灭俄国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地主阶级的土地法令;选举产生第一届工兵苏维埃政府人民委员会。十月革命胜利的历史意

5、义A、对俄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一批工人、农民和士兵的代表走上苏维埃领导岗位,代表人民行使权利或监督权利的实施;为俄国社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B、对世界: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由无产阶级领导,以建立体现社会公正和平等的社会制度为目的。成功地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上打开了一个缺口,沉重地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鼓舞了国际无产阶级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将社会主义从理论变为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A、背景:严峻形势:十月革命胜利后,国内外敌对势力联合起来,企图扼杀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1918

6、年夏,苏俄进入艰难困苦的国内战争时期。主要目的:为了集中全国物力、财力,支持红军、战胜敌人。B、内容: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工业:全面推行国有化。把大中小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国有。贸易:取消自由贸易。分配:实行实物分配制;实行普遍义务劳动制。C、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两种特色,被称为“战时共产主义”政策。D、评价:当时所处的战争条件下,是基本正确的。有利于粉碎了国内外敌对势力的武装干涉,取得国内战争的胜利。新经济政策A、必要性:国内战争结束后,苏俄继续执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1921年2月一个海军基地发生的兵变,引起列宁等人的高度重视。B、标志:1921年,

7、俄共(布)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决议。C、主要内容:农业方面:以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可以自己支配剩下的粮食。工业方面:解除了大部分小企业和一部分中型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对一些国家暂时无力开发的矿产、森林、油田等,政府以租让的方式让外国资本家经营。贸易方面:改变由国家垄断贸易的做法,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分配方面:废除实物分配制。D、作用:新经济政策的实施,提高了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迅速恢复,有利于稳定政治形势。到1925年,苏俄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是列宁在总结战时共产主义的教训之后找到的一条适合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8、斯大林模式”A、含义:斯大林执政时期开创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被称为“斯大林模式”。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B、经济上的主要表现:在经济体制方面实行单一的公有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建立相对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的经济体系。为迅速增强经济实力和国防力量,采取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由农业和轻工业为重工业的发展提供资金。为加强对农业的管理,摆脱粮食供应困难,苏联政府推行了农业集体化。到1937年,超过90%人农户加入了集体农庄。C、主要成就与弊端成就:在这一模式下,国家可以按照统一计划调配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在较短的时间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到1937年,苏

9、联的工业产量已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为后来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弊端: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国家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过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计划经济体制因没有进行有效的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二战后苏联的社会主义改革赫鲁晓夫改革A、背景:二战结束后,苏联进入和平建设时期,斯大林模式的弊端日益显露。如:农民没有生产积极性,农业单位面积产量低,粮食短缺;忽视农业、轻工业发展,不利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B

10、、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重点放在农业方面。内容包括:取消农产品的义务交售制,实行收购制,提高收购价格,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农民和农场职工发展家庭副业,扩大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地,提高粮食产量,提倡种植玉米。工业方面:废弃部门管理体制,将部分中央企业的管理权下放给加盟共和国;给企业部分权利;一定程度上承认企业和个人的物质利益,调动生产者的积极性。C、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对斯大林模式缺乏科学认识,无法从根本上突破。1964年10月,赫鲁晓夫下台,改革随之告终。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A、背景:20世纪80年代中期,苏联出现社会动荡、经济增长速度下降、人民生活水平逐步下降

11、的危机局面。1985年,戈尔巴乔夫开始执政。B、经济改革的主要内容首先进行经济改革。重点是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实际上承认了市场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如:减少指令性计划指标,代之以指导性计划指标;调整苏联的所有制结构,个体劳动和合作社得到迅速发展,企业开始实行各种形式的租赁和承包,出现与国外合资的企业,一些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也开始实行租赁制或建立家庭农场。C、结果:由于缺少宏观决策和相应的配套措施;没有放弃苏联的传统做法,继续优先发展重工业。致使经济不断滑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下降。在经济改革没有取得预期成果的情况下,把改革的重点转向政治领域,最终导致国内局势的失控和苏联的解体。思考:从列宁、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苏俄和苏联的经济政策曾经出现过哪几次重大转变?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有何启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