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战高考历史妙招:巧解历史材料分析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备战高考历史妙招:巧解历史材料分析题.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备战高考历史妙招:巧解历史材料分析题一、了解材料1材料类型 (1)文字材料 这是最基本、最常见的。可分为两类:一是典籍碑刻类。即从经典著作、历史文献、地方史志、名人文集、报纸杂志、铭文碑刻等文字资料中摘取的片断材料。二是文字作品类。即从诗歌、小说、剧本,温联、歌谣、传说等资料中选取材料。 (2)表格材料 表格材料其实是文字材料的一种特殊表达方式,它以各种项目的数据为主体构成,将文字材料表格化。数据具有说服力强的特点,表格具有简洁性特点,可以省略大量的文字表达,使人一目了然,可以从数字的变化中分析出某些历史特点。但是单纯的简单表格题是有局限性的,数据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这是简单的表
2、格本身反映不出来的,考生必须用课本知识来回答。而信息量较大的表格则可避免这一局限。 (3)图片材料 把历史地图,有关历史场面的图画,漫画和历史文物照片等作为材料。这类材料能生动形象地再现历史,具有直观性强的特点。但纯图片材料题也受图片的局限,只能借用来考查书本知识的记忆或运用课本知识辨别真伪(如上海高考邮票题),继续增大难度的设问则无法根据图片回答,还要回到课本上去。因此,图片材料和文字材料配合编制出来;才能具有适用性。2解题技巧(1)阅读、理解材料 通过阅读理解材料是解答材料解析题的前提条件。这一步骤大约需要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间、人物、事件;第二遍细读,对信息量大的材料要借助标点符
3、号(特别是分号和句号)划分层次,理解各层的含义和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归纳出材料反映的核心问题,同时用符号(直线或曲线)画出关键词句,去粗取精,即作到能力要求中规定的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还要考虑作者对事件所持的态度,材料反映的作者的立场,观点等。对组合型材料,还要考虑各段侧重点是什么,作者的立场、观点是否一致,有何异同等,第三遍结合设问重点读,答每一句,都到材料中去找你用符号标出的关键语句,重新阅读、理解,然后加以概括作为答案。根据您所感觉的难易,可以灵活掌握,最好第一遍就把材料和设问全部读完,第二遍就带问题去阅读、理解,将问题逐个解决。 阅读、理解过程中还要注意: 第一遍阅读全部文字,再决定
4、取舍。如题号后是:阅读下列材料,则一眼掠过,第二遍就不必去管它了。如果是提示性的,就必须重视,如1992年高考第46题下面是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就要在同一时代下面划出符号,以便第二遍阅读时加以理解,才能回答第1问中的哪一时代。注意每段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如果不属于提示性的,即作者、著作名都很生疏,如胶滨语录),杨文弱先生全集等,第二遍阅读时即可舍去不理,对解题毫无影响。有时命题专家把材料出处放在每段材料的开头,这不仅仅是设计的需要,更有引起考生重视的作用,并且具有直接提示性。是必读和必须思考的。如1995年高考的三大发明题,设问1的第一句从材料看,司南至迟发明于什么时候?材料一开头的韩非子
5、有度载就使考生由韩非于是战国法家代表人物,他记载了司南,而推知司南至迟发明于战国 可见,放在材料开头的材料出处一定有用,是必读的,放在材料后面的材料出处,有的对解题有用,有的无用,要在第一遍阅读时决定取舍。 第一遍阅读时要分出扣本内容和超本内容,以便找出解题的突破口。材料解析题引用的材料,即能反映课本内容,又高于课本内容,第一遍阅读时就应将材料中反映课本的内容与课本对号人座,确定材料反映的是课本哪一章节哪一方面的内容,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去理解超本内容。理解扣本内容是解题的基础,理解超本内容是懈题的关键,有的题必须以扣本内容力突破口。如上面所举的反映同一朝代的四段材料,从前三段很难判断出是哪一
6、朝代,而扣本内容只有最后一段中的福王常洵遇害,由此联系课本上讲的李自成率农民军攻占洛阳,处死贪暴的福王朱常洵。这就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有了豁然开朗和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由此才能正确理解前三段材料反映的内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2)理解命题意图 每道材料解析题的设计,都有其意图。通过阅读材料和设问,一定要理解其意图,考虑这道题考查哪些基础知识、基本观点、能力要求,从材料中可得到哪些认识,认识应达到的高度等。最后检查答案时还要从这些方面去衡量,找出漏洞,于以弥补。(3)认真组织答案 待添加的隐藏文字内容3答案是考试说明规定的材料处理能力的具体体现,是考生具体操作的关键环节。答案的组织整理必须注意
7、以下几点:按问作答,科学准确,语言精炼。如1996年高考的世界经济格局题,第问分为3小问,共7分,每小问的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说明19651993年高收入国家、低收入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4分)参考答案是:1965一1993年高收入国家和低收人国家的经济都在发展?又问高、低收入国家的经济状况呈现什么变化?(2分)参考答案是:高收入国家与低收人国家的经济差距在扩大。再一问是这种变化对它们的经济发展有何影响?(1分)参考答案是:这种变化不利于低收入国家。看!这三小问,不论是高分值(4分)还是低分值(1分)参考答案只有一句话。再注意细看,第一小问,要求说明的是1965一1993年(时间断限)高收入国
8、家,低收入国家的(对比的双方)经济(对比的方面)发展趋势(关键的答题内容),参考答案的一句话把几项答题要求全包括了。第问中,三方的变化也是每方一句话,各占1分。变化的影响,参考答案也是一句话,2分。整个答案既科学,又准确,且语言精炼,概括性强。 保证答案的全面性,防止片面性。即对有些认识。评论之类的答案,要从正反两方面考虑,切忌全面肯定或完全否定。如1992年高考的第47题,要求结合当时的历史条件评价法国1791年宪法,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首先应当肯定它反对封建贵族特权和专制制度的进步性,又要评价出它利用种种条件(从材料中看出)限制公民选举权的虚伪性,但很多考生或只答进步性,或只批判虚伪性,恰恰
9、暴露了考生个人认识历史问题的片面性。 注意准确性,防止随意性。考试说明要求分析不同的历史材料,得出正确的结论。意即论从史出,结论必须在材料中能找到依据,由此依据而得出。有的考生或随意发挥或穿靴戴帽,如1996年高考的大生产运动题,有的考生用大量笔墨答反腐败的重要性和提倡俭朴的重要意义。有的考生竟去答什么资产阶级不能完成民主革命任务,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夺取抗日战争和民主革命的胜利,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才能实现有中国特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等等。这主要是由于考生没有认真审题。所以答非所问。再就是考生拿出平时准备的靴帽生搬硬套。要坚持正确立场,观点,准确辨别材料观点的
10、正误。这一方面指答题下出现错误的观点,另一方面指对错误观点材料的辨别、认识和批判。比如新兴的剥削阶级上升时期,在历史上起着进步作用,他们在跟旧的统治阶级的斗争中与人民利益有一致之处,符合社会发展方向,因而这时不能够说实话。而在接触到他们的剥削时,就不讲实话,多方掩饰。这种两重性在分析材料时要特别注意,因此必须注意同时分析史料内容的进步性和局限性、竞争性和妥协性、共性和个性、现象和本质,不可偏执一端。要实事求是,切忌感情用事 要以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把材料中的人物、事件、观点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评价,得出正确的认识,不要以纯粹的阶级感情去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认为农民阶级一切都好,地主阶级一
11、切都坏。一看见资产阶级就痛加批判,一看见材料出自中共某一文件就认为完全正确。否则,有的同学连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违背了社会发展规律都觉得难以理解,这就会导致考生解题的片面性。二、材料分析题可分为四步:审题 、读材料、链接、 答题 。1、审题:拿到材料首先读题,不要急于看材料,审题包括该题中有几个要回答的问题,每个题的具体要求是什么,问题与问题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只有清楚了这些问题,才能带着问题去读材料,更有针对性地解答问题。2、读材料:读懂材料是答好题的前提。一般情况下读三遍,第一遍粗读,大体了解时段、地点、人物、事件等基本内容;第二遍细读,对材料去粗取精的简单处理,找到材料的中心词,找到材
12、料之间的对比处,即关联信息;第三遍重点读,结合前后问题有重点地细读材料,理解材料与问题之间的关系,阅读材料正文的同时,还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即时间地点、人物、材料的出处。3、链接:就是将材料与课文所反映的相关知识建立关系,判断材料所反映出的历史时期、历史事件,该内容在教材中怎样论述的,据此而建立答题的大方向,其次将材料与热点问题联系。4、答题:答题前请写出简单的题纲,答题一般有四种问法,一是根据材料回答,答案根据材料的内容即可,不必回到教材,如果问的是根据这几段材料回答,请综合每段材料的中心,分别写出,不要笼统概括,那样你是写不完整的;二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回答这类问题答案不能全从材料中得到,部分答案必须回到教材中去回答;三是根据上述材料谈自己的看法回答,这种提问题文综考试以来的新问法,是将材料中涉及到的都拿来当作有效信息处理、理解和把握材料的中心词作答案的关键;四是根据所学知识回答,即从所学知识出发探索历史问题的答案,既不用教材的内容作答,也不用照搬材料原句,用自己的语言陈述自己的观点,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在语言表达上要准确,语言简洁,层次分明书写工整。答题有四忌:一忌照抄材料做无用功,二忌照搬教材文不对题,即置材料于不顾一味回归教材;三忌白话连篇,不注意语言的表达,措词随便无中心;四忌堆积词藻 答完题后,检查书写的答案是否有漏、有误之处,再进行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