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6274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5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doc(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课改背景下大纲地区高考备考建议地理考生须知 一、新课改背景下的命题设计理念1. 注重评价学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 考查学生独立获取地理信息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包括探究学习)独立发现思考并解决问题2. 注重考查学习方法 空间定位的方法 对现实地理现象或地理问题进行抽象、模拟、假设的方法 区域比较的方法 案例分析及论证方法3. 注重考查对实际问题的解决 强调学习“有用的地理” 试题情境设计选用实际材料,要求考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认识和解决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4. 注重考查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关注和地理认识 试题设计选取被普遍关注的全球或我国的可

2、持续发展的相关问题。 如全球变暖、自然灾害的成因及分布规律、城市热岛效应、生态环境与农业发展。 考查学生对社会重大问题的地理认识能力。5. 体现地理学的前沿性 地理学研究新技术手段的应用 地理学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二、2009年新课标地理试卷对我们的启示2009年实施新课标的省份有:宁夏、海南、山东、广东、天津、安徽、浙江、福建、江苏等9个省区。其共同特点值得我们注意的是:1. 命题立意关注学科思想,注重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的考查2.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并注意构建新的联系线索3. 突出能力立意,注重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4. 情境设置新颖,注意图文结合,考查图

3、像图表资料的解读和运用能力5. 选材角度独特,关注社会热点,注重联系生活,地方命题突出联系地方实际6. 设问开放,体现发现、探究精神,重视发散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考查三、 明确地理考试的基本要求1、解读文综考试大纲提出的地理考核目标与要求(4项13条“能够”)(1)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能够从题目中的文字表述中获取地理信息,包括读取题目的要求和各种有关地理事物定性、定量的信息。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形语言形式的地理信息,包括判读和分析各种地理图表所承载的信息。 能够准确和完整地理解所获取的地理信息。(2)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P.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

4、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地理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3)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能够用简洁的文字语言、图形语言或其他表达方式论述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特征。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变化,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的要点。能够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通过比较、分析、判断、阐释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4)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够发现或

5、提出科学的、具有创新意识的地理问题。能够提出必要的论据,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能够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关系,表达出论证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过程与结果。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 2、剖析地理学科的能力要求(10项)(1)对地理事实的识记与空间定位地理名称、地理资料、地理时事的掌握(2)对地理概念的理解与区分一般概念、特殊概念、集合概念 (3)对区域特征与差异的分析比较中国、世界的区域特征与区域差异 (4)对地理图像的判读与使用绘制了解图像的分类、命题思路、图像要求(5)对地理事物的描述与理解概括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以及人地关系的空间结构联系与发展变化(6)对国情国策的认

6、识与开发整治国情、国策及有关政策法规的关系,国土开发与整治措施(7)对原理规律的运用与推导说明以原理规律说明事实,以事实材料印证原理规律(8)对数据信息的提取与判断反思使用和分析数据,提取有效信息(9)对地理现象的比较与分析评价分析地理事物和现象,解释和解决问题(10)对学科术语的使用与准确表述运用学科术语,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3、临场能力要求(1)对新问题的应变能力(2)提取有效信息并迅速解读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3)对储备知识的联系迁移能力(4)文字准确、条理清晰的表达能力(5)随时调整心态稳定自控的能力 以上各项能力需要从现在起就要有意识地进行锻炼、自觉培养。四、综合题的命题模式1.

7、描述地理事物特征命题方式:等值线图与区域地图的结合例如:描述区域降水量分布(观察等降水量线分布,递增或递减规律,并分析原因)描述区域地形分布状况(山脉答分布位置及走向、平原答分布位置、高原答位置及表面状态);说明城市分布特点并分析原因;描述等温线、等压线分布特征等。 P.2等值线可以有:等温线、等压线、等降水量线、等盐度线、等太阳辐射线、等震线、等0积温线、等高线等多种;区域图种类更多,范围大小、地形类型、气候类型、不同自然带、不同植被、海洋中不同海域、大陆东西岸的不同洋流分布等;解答这类试题需要:了解区域特征、了解等值线图原理及影响因素、掌握等值线图的判读要领与分析能力。2. 分析自然地理原

8、理规律在区域中的应用此类试题常围绕某项问题深入分析,而且要求比较全面地掌握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 例如:自然地理要素在区域中的分布,自然现象在空间的分布与时间的变化: 地形的成因原理,气候要素(气温、降水、气压和风)的成因原理,河湖水文特征的形成原理,自然植被和自然带的分布规律等。例如09年全国卷1尼罗河问题;09年北京卷渭河平原成因、泾河张家山及渭河咸阳两水文站的含沙量比较。 正午太阳高度在地区的分布或季节变化,昼夜长短在区域的分布或季节变化,晨昏线的分布与变化,自然景观的特点和分布等。3. 根据自然条件思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类的应对措施注意不同自然条件下人类对环境的适应、利用、改造的措

9、施,人类对环境施加的影响,或人类在不同环境下所遇到的困难,解决的办法。要求考生要能超越空间、时间,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去进行“设身处地”的独立思维和探究、想象。需要结合实际、独立思考,并能根据所提供的材料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4. 分析人文地理原理在区域中的应用例如:区位因素在工业、农业、城市、交通等方面的应用,这是近年来高考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命题思路。考生在掌握各区位因素的同时,还必须了解具体的区域知识,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运用某区位因素分析问题时,还需要结合目前已经变化了的形势(如新资源的发现或老资源的枯竭、设备的更新或技术的陈旧、政策的变化、交通条件的改善、引进资金技术等)5. 比较区域地

10、理在不同范围或不同要素方面的差异 利用局部地图让考生比较两区域的差异(有时是中国与世界的两个区域),这也是地理综合试题中经常出现的,在被比较的区域中一定有某些相同或明显不同的因素,考生需要熟悉被比较的区域地图,并了解各自的位置和所处的地形区、气候类型、自然带等。6. 选修模块试题突出所选内容的主要问题 选修模块内容比较简单,突出所选内容的主要问题,目前一般选修旅游地理、环境保护、自然灾害与防治等。有的省区只选择其中两个模块,也有的省区不考选修模块。五、复习备考的应对措施:1、熟悉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牢记重要地理事物相对位置,并注意局部地图与全局的关系 地图知识需要加强,考生应熟练地掌握地图,在

11、复习过程中列出对地图的记忆要求,要能默绘区域草图,掌握主要地理事物的相对位置,说出重要经纬线所经过的大洲大洋名称,能描述中国全国和各分区的重要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分布。地图复习要领:搭骨架(树立经纬网概念)、描轮廓(画大洲大洋、中国政区轮廓)、填内容(主要地理事物)、塑高低(地形地貌山河)、布风云(气压带风带、洋流)、画点线(城市交通线等)、说特征(圈不同范围的区域说特征)、比差异(对比区域差异)析原理(分析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的成因原理)、找规律(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地理现象的运动规律、变化规律)。 P.32.、注重临场探究能力的培养,加强独立思维分析的练习,明确不会有书本上的现成答案加强讨论,

12、争取发言机会,重视表述能力的锻炼;特别是某些重点问题,需要深入全面地广泛联系(不是把知识讲得有多深,而是要从结构上联系广泛,如主要河流的源流概况、补给来源、径流变化、水利水害;某些地形区的地形分布、地形成因、地形特征、地质灾害等)。鼓励发散思维,有些问题不追求唯一答案等。例如:大气环流的概念全球性大规模、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大气环流的作用全球热量交换、水气输送的重要方式;大气环流的形成因素太阳辐射(形成单一热力环流)、地球自转(形成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地球公转(气压带风带有规律地季节位移)、海陆分布(气压带风带被切割,形成高压低压中心)。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以北半球为例):气压带风带 运动

13、方向 性质 移动影响范围 对气候的影响副极地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4060 温凉湿润降水均匀西风带 西南风 湿润 3040 夏干冬雨副热带高气压带 下沉 干燥 2030 终年炎热干燥信风带 东北风 干燥 1020 高温分干湿两季赤道低气压带 上升 湿润 南北纬10间 终年高温多雨3、重视观察图像资料的练习,学会迅速阅读提取信息的本领(如等值线图,要观察数值间隔和单位、注意延伸方向、递增递减规律、疏密程度等),注重提取与处理信息的训练学会总结观察、判读各种图像要领的方法,并多举实例与区域的实际相结合,描述特点、分析原因、比较差异、预测趋势。考生要多接触新的图像资料,主动多搜集新的图像资料,作发现

14、信息、提取信息、探究问题的练习。(1) 等值线图判读要领 观察数值间隔及单位; 观察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确定影响因素; 观察递增递减规律,分析原因; 根据等值线的疏密程度,判断变化剧烈或 缓和; 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封闭等值线的判读:低于低值,高于高值。(2)晨昏线、日界线及昼夜半球的判读要领 晨线以东为昼半球,昏线以东为夜半球; 昼半球的中心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心线为24点(新一天的0点); 自然日界线(0点线)以东为新的一天,人为日界线(180度线)以东为旧的一天。(3)地球日照图判读要领 根据极圈内的昼夜状况确定日期节气、季节、太阳直射点位置、自然现象和自然景观判断、农事活动判断等 根据

15、晨线或昏线与赤道的交点确定钟点时间计算、自然现象判断等 P.4 根据0点线或180经线变更日期(4)地球公转图的判读要领 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方向必须一致 地轴北端倾向太阳一侧时为夏至日 夏至日地球必须位于远日点附近4、构建地理知识的联系线索,掌握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的内在联系,并熟悉表述的技巧复习过程中随时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不断构建知识联系的线索,多联系、多迁移、多思考、多应用,胜过单纯地机械重复多少遍。在构建知识联系线索的同时,一定要把基本概念讲清楚,否则就会主次不清、概念混淆,联系线索就失去意义。融会贯通要联系,触类旁通要迁移。知识联系的方向:纵向联系延伸、演变、发展、传递;横向联系影响、制

16、约、渗透、交流;多向联系多层次、多角度。知识之间的关系:前因后果、主次从属、平行并列、大小包含、矛盾对立统一。区域要素之间的联系:位置、地形、气候、河湖、植被、资源、工业、农业、人口、城市、交通、商贸。 如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等知识的联系线索。类 别 联 系 线 索地 形对气候、水文、植被、交通、居民生活的影响气 候对植被、自然带、水文、地形、农业、生活的影响河 流对地形、交通、气候、农业、城市发展的影响湖 泊对河流、地形、气候、生产、生活的影响城 市对气候、河流、交通、生产生活、文化发展的影响工 业对经济发展、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影响农 业对经济发展、生活环境、居

17、民、城乡发展的影响交 通对资源开发、物质流动、经济发展、城乡面貌,居民联系的影响5. 复习过程中注重联系实际,学会具体问题全面具体深入地分析,并随时注意动态的变化。复习到一定程度,跳出教材,运用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实际的案例;拓宽思路,接触新问题。 这就体现“高考遵循大纲、源于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 ”的精神。因为考查的是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问题自然都是新问题,当然就不会重复教材上的内容(那种以书本上原词原句作为答案的试题,是不符合今日高考改革精神的)。在复习过程中要多给学生提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这就要多寻找“问题源”,让考生多接触新问题,见多才能识广,多思考、多运

18、用知识和技能,需要: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归纳、重组、联系、迁移),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思考问题的线索,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培养表述答案的能力。平时要多做单项能力训练的练习。6. 学会整理加工知识的方法 P.5 高质量的复习不是教材的机械重复,而是师生共同对知识进行整理及施工,使陈述性知识变为可以应用的程序性、策略性知识。如梳理系统、整理结构(例如气候知识结构包括:气候因素、气候要素、气候特征、气候类型、气候分布规律及地区、气候资源、气象灾害、气候评价、气候与其他自然要素的关系等);总结规律(地理分布规律、运动规律、变化规律等);分析联系(纵向、横向、多向;因果关系、主次关系、包含关系、并列

19、关系等);归纳特征(地理事物特征、区域特征);比较异同(如比较区域差异)、分析(全部局部)、综合(局部全部,如综合区域特征)、归纳(个别一般)、演绎(一般个别)等,这就是思考、运用的过程。在运用过程中学生就会:掌握运用知识的方法,熟悉解答问题的思路,构建知识联系的线索,学会提取信息的本领,同时就培养了表述答案的能力。要把方法教给学生,把时间还给学生。相同知识的归纳,不同知识的重组,相似知识的迁移,相关知识的联系,这就是知识的运用。 整理知识结构,分析知识联系类别地形气候河流湖泊城市工业农业交通结构要素海拔类型特征分布成因特殊地貌资源灾害评价因素要素特征类型分布资源灾害评价与其他要素的关系源流概况各段特征水文水系水利水害与其他要素的关系类型成因特征分布功能变化与其他要素的关系职能规模历史沿革发展对外联系居民建筑风格类型部门结构原料市场区位优势三废处理部门类型耕作制度作物耕地类型区位优势类型起止地点枢纽城市区位优势地理意义总结知识规律,理解概念原理如:昼夜长短变化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和季节变化规律; 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规律;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 洋流的分布规律;海水盐度的分布规律;大气环流的基本原理;自然带的分布规律; 水循环运动的基本原理;地球物质运动的基本原理等。科学备考,讲求效率;掌握方法,注重能力。 祝高考成功! P.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