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37710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鉴赏专项练习.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诗歌鉴赏专项练习 1阅读下面的短诗,回答下列问题。 毒 火 覃子豪在恐怖的夜里在惨惨的夜里火把黑夜的烟照明在风呼啸着的原野中像有无数的幽灵往天上驰奔一切都是沉默的只有火是可怕的猖獗燃烧的声音像河流的巨响山和山互相凝视着失去了声音,失去了颜色树在风中战栗着从火巢里飞出了许多老鹰它饥饿地在寻找寻找从火里逃出的人民阅读提示:毒火是覃子豪应约为画家萨一佛就福建永安遭受日本侵略者飞机大轰炸后的残景所作的画的配诗,是配画诗。这首诗中,“毒火”的象征意义是什么?答:诗中第一节渲染了一种怎样的气氛?答:这首诗体现出作者什么样的情感?答:在诗的第二节中描写“毒火”的疯狂的句子是哪几句?答:“像有无数的幽灵,往天

2、上驰奔”明是写火焰,实则比拟什么?答:结合自己的想象,描绘诗中最后三行所展示的画面。答: 阅读下边水乡行一诗,读后完成23题。 水乡行水乡的路水云铺;进庄出庄,(2)甲鱼网作门帘,挂满树;(2)乙榴火自红柳线舞;(2)丙要找人稻海深处;一步步,踏停蛙鼓。蛙声住,水上起暮雾;儿童解缆送客,(2)丁2诗中甲乙丙丁是诗句的位置,下面的ABCD是原有的诗句,分别将诗句的序号填在相应的横线上。A走近才见,几户人家住。B一手好橹。C家家门前,锁一副。D一把橹。答:甲_ 乙_ 丙_ 丁_3下列各项中,诗明写的是什么?暗写的是什么?(每条横线上只填一个序号)A水乡的劳动。B水乡的人热情好客的性格。C水乡安定、

3、宁静的气氛。D水乡人民生活。E水乡生机盎然的景象。答:明写的是_,暗写的是_。4阅读下面短诗,回答下列问题。 塞下曲 卢纶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对这首诗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月黑雁飞高”仅用五个字就写出了两种景象漆黑的夜晚,高飞的大雁。B“遁逃”把敌人落荒而走的败势表现出来。C“欲将轻骑逐”中的“欲”字在这里是希望的意思。D“大雪满弓刀”是描绘在漫天大雪中,刀和弓闪着寒光。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在诗中选择了飞雁、单于、轻骑、大雪、弓刀这些边关战地特有的事物,有机地组成了敌逃、我追的场面,鲜明生动地描绘出边关前哨雪夜追敌的画面。B全诗简

4、洁明了,以精炼的文字表达了丰富的内容。C我们从诗的字里行间仿佛看到刀光剑影,漫天飞雪;仿佛听到马蹄声声,震破夜空,也可以想像出我军的破竹之势,将土的昂扬斗志和敌人的败走情景。D作者通过叙述边关雪夜追敌的过程,表现出边关战士奋勇杀敌的精神。5对下面这阕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采桑子 欧阳修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鸥鹭闲眠。应惯寻常听管弦。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谁羡骖鸾。人在舟中便是仙。 A“天容”是指万里晴空上飘动着几片或几缕白云。“容”指容貌,云为天之容貌。“水色”,水本透明无色,但清澈如镜的水中映入天光云影就成水色。“天容水色”概括了西湖湖面上下动人的风光。B“鸥鹭闲眠。应惯寻

5、常听管弦。”这里是说沙鸥和鹭鸶却安闲地睡着。这是静。诗人接着指出:这些在西湖栖止的水鸟对游人如云,画船如织,管弦齐奏的场面,早应该司空见惯了。这是动。C“风清月白偏宜夜,一片琼田。”是说徐徐的清风和明淡如水的月色适宜在夜幕笼罩中出现。“琼”,即美玉。“一片琼田”是说环顾四周,那晶莹闪光的湖面泽如美玉铺就的万顷良田。而这美妙的幻觉,则要凭借着柔和的夜和柔和的月光。D词的最后两句抒发了诗人置身在美妙的大自然美景之中快乐逍遥的心情。“骖”古人称同驾一车的三匹马曰骖,这里指马车。6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人与时鲁迅一人说,将来胜过现在。一人说,现在远不及从前。一人说,什么?时道,你们

6、都侮辱我的现在。从前好的,自己回去。将来好的,跟我前去。这说什么的,我不和你说什么。A在这首诗中,鲁迅把“现在”这个抽象的时间概念采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使之具有了人的品格。时间以“我”的口气评论对“我的现在”的三种不同态度。一种人认为“将来胜过现在”,一种人认为“现在远不及从前”,一种人说“什么”,就是没有明确表示自己的态度。三种不同的态度在诗中代表三种不同的见解。B这首诗用拟人化手法把抽象的时间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借以表达诗人自己的见解。鲁迅是一向不满现实的黑暗而寄希望于将来的。他相信“将来必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C说“现在远不及从前”的,显然是复古主义的思想表现。复古主义者总是留恋逝去

7、的岁月,他们念念不忘“祖传”、“旧例”。“国粹”,他们对新思想、新事物,总是这也看不惯,那也不满意,甚至抱敌视的态度。D对于三种持不同见解的人,“我”采取的态度也不同。对那种认为“现在远不及从前”的人,就请他“自己回去”。说“将来好的”人,还有向往将来的一面,所以请他“跟我前去”,共同战斗夺取光明。至于说“什么”的糊涂人,也就不需要和他多费口舌了。7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诗后各题。 礁石艾青一个浪,一个浪无休止地扑过来,每一个浪都在它脚下被打成碎沫,散开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的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礁石一诗表达了一种什么精神?答:_请指出“礁石”和“海洋”的象征意义。答:_附参考

8、答案1象征着残酷的战火。诗中第一节渲染了在大火中恐怖阴惨的气氛。(写恐怖悲惨亦可)这首诗体现了作者对战火中人民的深切关注和同情,对敌人残暴行为的愤怒,全诗洋溢着悲愤之情。燃烧的声音像河流的巨响山和山互相凝视着失去了声音,失去了颜色树在风中战栗着比拟在战火中被涂炭的生灵无数被大火吞没了生命的悲愤的灵魂。人们大都在战火中受难而死,原野和山在火与烟中是一片空旷的惨象。只有从火巢里飞出的老鹰在空中盘旋,它们在饥饿中寻找,寻找那些仅有的火里逃生的人民。毒火在猖獗地吞没受难的大地,死亡又在追逐劫后余生的人民。2甲D 乙A 丙C 丁B3明写的是CE,暗写的是D4C D5D6B7这首诗表达出一种不怕厄运、坚定

9、不移、顽强不屈的反抗精神。 “礁石”象征着被迫害者。“海洋”象征着迫害者。 陶渊明的“安”高一(3)郑晓璐 望远处,连绵的青山起伏跌宕;看脚下,碧绿的稻田一望无际。只见那桃李榆柳的环绕中坐落着几间茅屋,远处的村庄依稀可见,轻烟袅袅,那炊烟随风舞动,终于消失在这一片茫茫的翠绿之中了他看得入了神,沉醉在这如世外桃源般的仙境,他不禁笑出了声,喃喃自语道:“这才是我陶渊明的归宿啊!”他的笑容是那样的恬淡、安详,一如他所生活的村庄那般恬美、宁静他爱这里,爱这片安静的土地,他后悔当初的顿悟太晚,以至于现在才找到自己心灵的寄托。他远离了仕途,他厌恶那里,那里充满了尔虞我诈、血雨腥风。年少时的他也曾慷慨激昂:

10、“我满腔的抱负,一定要造福苍生。”可是,慢慢的,他发现一切并不像他想得那么容易,他的心死了,因为他终于知道他不适合这里。他决定放手了,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地方。他来到了这里。当他吮吸着这里甜净的空气,手捧着这里肥沃的土壤时,他的心苏醒了。因为这里的悠远宁静与他的恬淡虚静是那么相配,他简直觉得自己和这里相见恨晚。他欣喜的情不能已,由衷吟出这首诗:“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此后的每天,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却乐此不疲。这种安静朴实的田园生活是他一直所向往的。也许有人会说他傻,放弃了荣华富贵,到这里耕作受苦,可是没有人能体会到他那份超脱了尘世的快

11、乐,那份安贫乐道的自由与安稳。“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试想陶渊明是怎样的悠然自得会写出如此的诗句。面山结庐,抱膝吟歌,采菊观日,笑傲风雪,此时的他已经超然冥邈,神逸方外,完全与自然融为一体了!而这首诗更是成为了诗坛的奇葩,千百年来为人所传颂。尽管他欲辨已忘言,可是这种闲然安适的感觉却深深埋在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心里。我经常在想,如果没有陶渊明的归田隐居,没有他天性的安静恬淡,还会不会有日后刘禹锡陋室铭中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还会不会有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莲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想也正是陶渊明的这种安静、安逸和豁达传承了数百年,在中国的历史上才会有如此之多高风亮节的人物,如此之多恬淡优雅的诗篇吧!评语 作者为写这篇文章颇下了一番功夫。归纳起来,文章有以下几个特色:1知识储备丰富,材料广博;2笔触细腻,描写生动;3文章紧扣题目,处处体现陶渊明的“安”;4末尾提出疑问并阐明自己的观点,别出心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