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240186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4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doc(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从英语的发展看“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作者:王霖艳中文摘要:随着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的语言,而“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的呼声始终伴随着英语全球化的进程。进入21世纪,英语的国际化势不可挡,英语的本土化成为必然趋势,产生于英语、汉语接触过程中的中国英语,尽管发展仍不完善,但已具备了标准英语模式,而且汲取了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汉语的养分,成为了中国、中国人的标识。新形势,新环境,决定了应对“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进行全新的阐释。这对正确认识中国英语和中国英语未来的发展都具有现实的意义。关键词:英语全球化;英语本土化;中国英语;民族语言纯洁性Discussion on the

2、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nglishAbstract:In pace with the spread of English around the world, English has developed into a world-wide language. And the voice of guarding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always accompanies the process of English Globalization. After the 21s

3、t century, English Globalization happens irresistibly, English Localization is an inexorable trend. China English which was born in the course of contact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does not develop harmoniously, however, it has the standard English form, also draws the nutrient from politics, econo

4、my, social culture and Chinese in China, which becomes the symbol of China and Chinese people. The new situation makes people redefine the problem of guarding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It might have the immediate significance in understanding the China English well and promoting the further d

5、evelopment of the China English.Key words: English Globalization; English Localization; China English; the Purism of National Language 一.引言随着英语在全球的广泛传播,英语已逐渐取得了“世界语”的地位,但不可否认的是,英语统治地位的巩固,加速了世界上许多小语种的消失。据报道称1,“世界上大约有6000种语言,而每年有25种语言消失,有人估计,到本世纪末90%的语言可能灭绝,世界的部分文化、历史的多样性就会随之消亡。这正是英语全球化过程中始终伴随着捍卫民族语言纯

6、洁性呼声的原因。为此许多国家采取了各种措施顽强地维护本国或本民族的文化特色。早在1908年,印度的甘地就提出:给人们灌输英语知识,等于奴役他们。而后,波兰制定了一项法律,规定所有公司的推销广告和产品说明必须用波兰语;2001年,普京总统签署一项要求维护俄语纯洁性的命令,禁止在俄语中滥用英语单词;甚至连英语的发祥地英国都在高等教育方面坚守自己的一些特色。但这些都无法阻挡英语全球化的步伐。印度的一位国防部长曾扬言:不把英语赶出印度,他誓不罢休,而如今,英语成为了印度的官方语言。”英语以惊人的速度几乎渗透到了世界的各个角落。若此时,仍一味坚持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性是不现实的,而且英语全球化的同时也发生

7、了本土化,这使得人们重新审视“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身后所暗含的新问题成为必然。对于仍在发展中的中国英语而言,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史也同样充满了国人的叫嚣和置疑。然而,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加入世贸的强劲推动下,英语在中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尽管如此,近些年来仍有人打着“英语是美国孤立中国的手段”,“美国要用英语这个拳头打击中国”的旗号,捍卫民族语言的纯洁,大肆批判英语,并煽动人们抵制英语。且不论英语是否是美国的打击手段,如果是,抵制和逃避是没有用的。因为事实证明,英语的全球化是必然的趋势,而同时产生的本土化现象,又赋予了英语新的内涵,使英语在中国的发展深深烙上中国的印记。这些事实表明,我们应

8、站在新的高度看待民族语言的纯洁性问题。英语的全球化趋势否定了抵制英语的可能性;英语本土化的出现使发展中国英语成为可能;而迅速发展的中国英语因其具有的语言变体识别功能和民族的识别功能2(P258-262)成为沟通纯洁性民族语言汉语和外来语英语之间的桥梁,即将纯正的传统汉语文化渗透到英语中,使英语真正冠上“中国”的称号。二.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英语的世界语言地位,在20世纪初即已确立,到了20世纪后期得到了巩固和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尤其是国际互联网的普及,英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而且由于英语在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传播,不可避免地产生了英语的本土化现象,从而形成带

9、有地域特色的各种新英语。(一). 英语的全球化发展当今世界,英语作为主要的国际通用语言之一,其地位和作用之重要,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在世界五大洲,英语遍布几乎各个角落,除英伦三岛以外,在欧洲地中海的直布罗陀(Gibraltar)、马耳他(Malta),英语是其国语。几乎所有欧洲国家都把英语作为主要外语学习使用,在亚洲、印度(India)、巴基斯坦(Pakistan)、尼泊尔(Nepal)、锡金(Sikkim)、缅甸(Burma)、新加坡(Singapore)等国,英语被广泛使用,许多国家都会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在大洋州、新西兰(New Zealand)、澳大利亚(Australia)以及太平洋诸岛

10、,英语是其通用语言。在非洲,英语是三种通用语言之一,其中津巴布韦(Zimbabwe)、南非(South Africa)、尼日利亚(Nigeria)、博茨瓦纳(Botswana)、冈比亚(Gambia)、加纳(Ghana)、乌干达(Uganda)等十几个国家以英语为官方语言。在北美的主要国家美国(America)和加拿大(Canada),英语是本族语。在中美洲和南美洲虽然大多数国家以西班牙语为国语,许多地区英语仍然为国语或通用语言。此外在加勒比海地区和巴拿马运河地区,英语也非常通行。2(P53-57)而英语之所以成为世界语言,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播和使用,是由两方面因素促成的,一是英语本身所具有的特

11、征,如词汇量丰富,表达能力强,易掌握等;二是英语是借词最多的一种语言,对其他语言有极强的包容性和渗透性,能够及时吸取其他语言的优势,在创新中不断简化,比其他语言更易学易用,因而被广泛地接受。更为重要的原因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在世界政治、经济领域的巨大影响以及近年来全球化浪潮的推动。语言的传播实质上是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反映。事实上英语是很年轻的语言,只有1500年的历史,公元7世纪,才有用英语记载的文献,11世纪初诺曼底人入侵英国时,当时世界上说英语的人仅150万左右,到了16世纪中后期的莎士比亚时代,说英语的人也只有500万人。3但是,在过渡了中世纪的黑暗之后,进入近代的英国在经历了资产阶

12、级革命和工业革命之后,国力大增,大肆向外扩张领土。到了19世纪,英国的霸权地位已经确立,成为世界中心。英国在海外抢占的殖民地遍及五大洲,占世界陆地面积的1/4,是其本土面积的150多倍。英国每拓展一处新殖民地,英语便被带到这些国家和地区,使世界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认识了英语,并慢慢地接受了英语。19世纪,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交流都是伴随着语言上的交流而进行的。在这一过程中,英语加强了与其他语言的接触,吸收了不少的借词,为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奠定了基础。进入20世纪,在大英帝国衰落以后,美国成为推动英语走向全球化的新力量。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美国国力大增,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实力最强大的国家。

13、美国强大的政治,经济地位令世界瞩目,美式英语也为世界认识和接受。1955年英语在万隆会议上被指定为工作语言,其后又成为联合国的工作语言之一。因特网的普及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英语在全球的发展。据统计,4现如今全球电子化存储的信息80%都用英语;66%的科学家阅读英语文献;计算机编程语言也以英语为主。另外,世界上有接近40%的美国公司,50%的英国公司和80%的澳大利亚公司提供的仅仅是英语这种语言形式的内容。英语已成为国际互联网上的通用语言,不懂英语很难获取信息和进行网上交流。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国家加入到世界经济组织及世界生产、金融、贸易等领域,进一步推动了英语的全球化,使

14、之成为了一种必然的趋势。(二). 英语的本土化趋势英语在世界范围内的广泛传播,必然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各种英语,即英语的变体。英语的变体是与英语在全世界的传播相伴随的。如美国英语是在美国本土上使用的,19世纪逐渐本土化,二战后被承认的一种标准语;澳大利亚英语是在19世纪中叶,因澳大利亚发现金矿,大批英国移民到此而形成的。随后又出现了南非英语、印度英语、加拿大英语、新西兰英语等等。正如Kachru所说:“英语一旦在某一地区被采用,不论其目的是科学、技术、文学还是获得名望、地位或是现代化,它就会经受一个再生过程,部分是语言上的再生,部分是文化上的再生。”2 根据Kachru的理论,他把英语分成三个圈

15、:内圈(inner circle)英语,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爱尔兰、新西兰等国都是内圈英语国家,把英语作为本族语;外圈(outer circle)英语,印度、新加坡、尼日利亚、马来西亚等国是外圈英语国家,英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扩展圈(expanding circle)英语,日本、韩国、俄罗斯、中国等都是扩展圈英语国家,英语对于这些国家是外语。2(P90-93)这也正如英语公司(The English Company)的常务董事戴维.格拉格所描述的:“今天我们谈论英语是国际化语言,跟以前我们谈论它的国际化有完全不同的含义。随着英语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原来的中心化结构被打破了,取而代之的

16、是被若干从原点出发的射线分割的圆盘:世界各地的人都在说英语,中国有中国的英语,巴西有巴西的英语,南非有南非的英语,不再有所谓的正宗英语。”5即原来以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为中心,为标准的大一统格局,随英语的不断扩张早已开始瓦解,代之而起的是象征不同文化,不同国家,不同社会制度的多种英语变体,如印度英语、马来西亚英语、德国英语、日本英语等。英语由单一类型发展为多个类型,由零变体发展到多变体。当今的全球语言英语并非仅是不同民族交往使用的重要混合语,它也正在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生根发芽,逐渐为当地人所“盗用”,英语的各种新方言(即英语变体)因此产生发展起来。可见英语的本土化,地域化,多元化是全球化培育、

17、孵化出的新英语,即各种英语变体。一方面英语是世界通用语,不同语言背景的交际各方,依赖英语沟通信息、表达感情,英语成为无国界语言。另一方面,各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透过交际各方所用英语在语音、词汇、句法等方面的不同体现出来,于是就有可能形成这样一个场景:美国人用美国英语,中国人用中国英语。然而主张“唯一标准”的学者却对此忧心忡忡,他们认为各种英语变体(varieties of English)应均以英国英语或美国英语为标准进行自我匡正。该派的代表人物英国著名语言学家Quirk希望以“增援”合格英语教师来解决这一问题;而“多元标准”的倡导者美国语言学家Kachru则认为应对各种英语予以认可,并应

18、对其轮廓和文化导入(acculturation)等由英语的学习和使用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进行全方位探讨。目前除公认的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外,越来越多的非英语国家,特别是原英国殖民地国家,宣布自己的“英语独立”,且不说将英语作为官方语言或官方语言之一的印度、尼日利亚、新加坡等国,就连把英语做为外语学习和使用的不少国家的学者也加入了这一行列。由此可见,在全球范围内坚持“唯一标准”显然是不现实的,也不大可能。各种英语变体在一定社会群体中有效担负各种交际功能的事实,要求人们对各种变体及其承担的文化现象进行充分的调查和研究。只有这样,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才能充分实现并不断自我发展其跨地域文化的交际功能。

19、三. 英语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英语作为英语国家使用的英语跟中国特有的社会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一种客观存在。” 6(P90-103)(一). 中国英语的界定 中国英语作为一种理论概念的提出已经二十多年了。1980年,葛传椝老先生首先指出:“无论在旧中国或新中国,讲或写英语时都有我国所特有的东西要表达。”如Four Books(四书),eight-legged essay(八股文)等。80年代末,翻译界引发了一场“汉译西化”和“西译汉化”的辩论,黄金棋教授撰文分析了“汉化英语”的出现和发展,“汉化英语就是带中国特色的英语(Chinese-colored English),它首先是正确的,其次是带有中国

20、特色的,它是适应于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化,并为中国的思想方式和文化丰富了的英语。”到了90年代初,汪榕培教授首先将中国英语界定为“中国人在中国本土上使用的,以标准英语为核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并指出“中国英语是个客观存在,它既不会长他人志气,也不会灭自己威风。”两年后,李文忠教授在就“中国人在本土上使用的”和“标准英语”进行讨论后,对中国英语下了新的界定:“中国英语是指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表达中国社会文化诸领域特有事物,不受母语干扰和影响,通过音译,借译及语义再生诸手段进入英语交际,具有中国特点的词汇,句式和语篇。” 7(P33-37)在这些定义中,有两点是非常明确的,一是“以规范英语为核心

21、”;二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应该说,中国英语具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在英语本土化的推动下,“规范英语”是否仍是中国英语的核心就有待商榷了。Kachru把世界英语按其历史、社会语言和文学特征分为三大类别,并提出了三大共轴圈理论。但是语言是动态的,是不断变化的。在世界英语中,外圈的英语使用者可能会牢固地建立起自己的英语规范,从而不再向核心圈或内圈寻求标准。这样,外圈与内圈的界限将变得模糊。扩展圈中某些外语使用者也有可能成为功能性的第二语言使用者,或半个本族语者(functionally seminative speakers)。以欧共体为例,英语除被用作一种国际通用语以外,

22、还被广泛地用于媒体、商务、高等教育、专业领域和国内的相互交流。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的外语地位都有可能向第二语言转化。鉴于此,日本学者Yasukata对Kachru的“三大共轴圈”进行了修正。8(P21-25)他认为英语的未来可以用三维的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透视,以便代替Kachru的二维平面视角。即取消核心,让世界英语真正处在平等的位置上。Yasukata借用了语言学家通常用于描述克里奥耳语连续体的术语“高方言”(acrolect)和“低方言”(basilect)来表示世界语在不同使用场合下的变体。用于国际交流和国内正式公共场合的英语为高方言,这样的英语语言正式、规范、向世界标准英语靠拢。用于国

23、内交流的为低方言,非正式,口语化是低方言的语言特征。因此,在他的分类模式图中,当英语被用作高方言时,Kachru三大同轴圈中的世界英语被虚线模糊了边界。当英语被用作低方言时,每一种变体的本土特征得以充分的体现,因而各种变体间的界限也变得明显。根据Yasukata描述的英语发展趋势,中国英语的发展也不应再拘泥于“规范英语”的标准,而是在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基础上,根据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同场合选择不同的标准。例如,在国际交流的正式场合,应力求以标准英语作为规范,这样可以促进双方在可理解性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国内非正式的、口语化的交流中,可应用具有中国特色的英语,使交流更顺畅、自然。因此,可以说,未

24、来的中国英语应是一种具有“高方言”和“低方言”的双重标准甚至是多重标准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使用型英语变体。(二). 中国英语的发展及现状在中国,从19世纪到现在接触和使用英语已有一百八十多年的历史。由于中西两种文化的相互影响和渗透,大量的汉语借词进入英语,成为规范英语的一部分。近年来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以及对外宣传和交流的迅速增加,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日常生活等领域表达中国独特事物的英语词汇大量涌现,在语音、词汇、句法、以及语篇等方面都对英语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其规模和速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换言之,英语在中国正在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国际交流工具。而中国文化历史悠久,造就了中华民族生存的社会文化环境

25、和氛围,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心理,表现出与西方截然不同的特质。由于文化的影响,在汉语语言上,汉字的方块字是一种象形结构,是汉民族“具向思维”的产物,形成了汉字“因形见义”的独特性;英语则不然,它是由音素组合的拼音文字,是抽象性思维的结果,形成“由声入义,声入心通”的原则。由此可见,中国人在运用英语进行交流与传播中,有意或无意地要受到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形成中国英语的表达方式。中国英语的语言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句法上。1. 词汇中国英语主要由音译词、译借词和一些独特的句式构成。它的词汇主要包括两部分,一是被收入国内外英语词典的那部分;二是尚未被收入但在对外宣传和外事活动中实际应用

26、、表现中国特色的一些词汇。根据以上定义,可按不同的类别将英语词汇分类,比如一些饮食类的中国英语词汇:ginseng(人参)、litchi(荔枝)、ketchup(番茄酱)、kaoliang(高粱)、soy(大豆)、China tea(茶)、steamed bread(馍)、spring rolls(春卷)、bean curd(豆腐)、chop-suey(杂烩)、hot pot(火锅)、congou(工夫茶)等。按照年代可列出大量具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时代特色的中国英语短语,如50年代的Great Leap Forward(大跃进)、Three-anti(三反)、paper tiger(

27、纸老虎)、reform through labor(劳改);60年代的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贫下中农)、barefoot doctor(赤脚医生)、Culture Revolution(文化大革命);70年代的The Gang of Four(四人帮)、ideological remoulding(思想改造);80年代的four modernizations(四个现代化)、township enterprise(乡镇企业)、vegetable basket project(菜篮子工程);90年代的one country、two systems(一国

28、两制)、special economic zone(经济特区)、socialist ethic(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国英语还包括那些原有的英语词汇在中国文化环境中所产生的新含义。英语在新的社会文化环境下再生的过程中,不仅会产生变体所特有的新词汇,还会使英语的一些词汇产生新义,以此来反映层出不穷的新事物、 新概念,与此同时还会变更词义的轻重、使用范围、褒贬色彩等,既丰富了语言的表达手段,又完善了语言的交际功能。这种过程包含了语言的再生和文化的再生,如chopsocky(武打片)、tow-way choice system(双向选择)、peasant(农民)、propaganda(宣传)、lef

29、tist(左倾,左派)、rectification(整风)等。Chopsocky(武打片)就是根据chopsuey(大杂烩)一词而构成的新词。Peasant(农民)和propaganda(宣传)在原有的英语词汇中均属贬义,而在中国这一特定环境中却属中性词。汉语中的“农民”是指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而英语中的peasant则是指无知、愚昧、粗俗的下层人物或体力劳动者。9(P195-203)文革期间有一个常用的句子“The poor and lower-middle peasants have become the master of our country.”曾使许多欧美人大惑不解,惊叹一个国家

30、怎能由这样一些“愚昧无知”的人掌管。但因为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和发展,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表达方式已被越来越多的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的人们所接受。据统计,10牛津字典中以汉语为来源的英语词汇有一千多条(1189个),英语中已使用从中文借用的词汇、短语数量种类之大,居英语中借词第十一位。从语义划分,可具体分为19类:饮食包括烹调器皿类(190个)、生物名称(175个)、地理名称(110个)、艺术名词(100个)、宗教和哲学名词(49个)、政府和政治名词(48个)、种族词汇(34个)、职业身份名词(34个)、度量和货币(31个)、语言写作(28个)、朝代名称(23个)、服装名词(17个)、娱乐名词(16

31、个)、协会和秘密社团名称(9个)、武术名词(8个)、药品名称(7个)、经济学名称(6个)、地质学名称(6个),颜色词汇(5个)等。这正如罗运芝教授所指出的:“作为英语的一种变体,中国英语虽然还没有被广泛接受,但已呈现了不可阻挡的趋势。”11(P24-25)作为一个独特的词汇群,它对于英语的价值是无庸置疑的。其一,汉语借词表意独特,构词灵活,具有不可替代性,没有为英语增加同义词的负担;其二,汉语借词进入英语后很少产生附加意,表意准确简明;其三,汉语借词由于其表意的独特性而极少产生转移现象,不会引起歧义;正因如此,汉语借词作为一种必须的全新的意义进入英语。2. 句法人的大脑对客观显示的反映过程,我

32、们称之为思维。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语言的发展推动着思维的发展,思维的发展也推动着语言的发展,而人类社会的前进又推动着语言和思维的进一步发展。就某一具体民族而言,千万年来世世代代,将对现实的认识凝固成经验和习惯,借助语言形成思想,又赋予思想一定的模式。这就是某一民族所特有的思维模式。同样一个现实画面,各民族可以用自己特有的思维习惯来认识,反映现实要素的顺序不尽相同,其先后顺序无法划一。而且在文字出现之前很久,就已形成各民族自己特有的思维模式。英汉两个民族在思维模式上的差异反映在语言上就形成了语句线性序列的差异,这方面我国学者贾德森曾作过深入细致的研究。12(P12-16)英汉两个民族反

33、映现实要素的思维序列不同:.英民族反映现实要素的思维序列是:行为的主体主体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行为的标志表现在语句线性序列上则为:主语谓语宾语各种状语例如:Lily/bought/a book/yesterday.汉民族反映现实要素的思维序列是:行为的主体行为的标志主体的行为行为的客体表现在语句线性序列上则为:主语状语谓语宾语例如:Lily/yesterday/bought/a book.即使是那些受过专门训练的中国人,也往往会有意或无意的说:Yesterday Lily bought a book.因为它与汉语遣词造句的走向不谋而合,同一个思维模式。(三). 中国英语的存在意义中国英语的客观存在

34、是不容置疑的,而且其存在既有利于继承中国传统文化,又能增强民族文化意识。中国5000年的悠久历史,蕴涵了无尽的中华文明,无论是美国英语、英国英语、加拿大英语还是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英语都没有能力能够生动准确地表达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要继承中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文化意识,只有靠中国英语。中国英语的特点就在于能够很好地表现具有中国文化背景和特点的事物,能够充分满足人们日常生活中用英语交流以及对外文化交流的需要。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词汇和词用方面。在词汇或短语方面,中国英语主要通过音译,意译的手段从汉语中大量引入而且还可以根据需要随时引入表现中国特有事物的词汇。通过音译引入的词汇如表示武

35、术类的Yin(阴)、Yang(阳)、Dantina(丹田)等;表示茶叶的oolong(乌龙)、twankay(铁观音)等。通过意译引进的成语如to stir up the grass and alert the snake(打草惊蛇)、to play the lute to a cow(对牛弹琴)等;歇后语如like the dumb man eating the bitter herb(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a dog should not chase mice: that is the cats job(狗拿耗子,多管闲事);惯用词如tear up by the roots(连根拔)、

36、get in by the back door(走后门)、the strength of nine bulls and two tigers(九牛二虎之力)等等。语用方面。现在英语教学越来越注重英语国家的文化习俗,强调使用英语时若不注意英语国家的交际方式就可能导致交际的失败。中国日报(1984年12月23日)曾刊登一封国外读者来信。指出中国人常常因为在用英语交流当中涉及对方的隐私如行动方向、年龄、收入、支出、婚姻状况等使西方人感到不快甚至引起反感。上述观点本质上都是以英语正统观为出发点的,即学习英语就必须遵守西方人的谈话方式,却忘了英语不再为一国或一民族所有,而是一种中性的信息媒介。因此,中国

37、英语完全有理由被用来表现反映中国文化和习俗的谈话方式,如见面打招呼用“Have you eaten your meal?”;致谢时用“Sorry to have wasted a lot of your time.”,“Sorry to have troubled you.”;表示关切时说“Put on your coat, or you will catch cold.”“Dont drink too much.”受别人称赞时说“Oh, no ,my English is quite poor.”也许有人会认为这样会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障碍,其实不然。外语界前辈王宗炎教授曾指出:“跨文化交际是

38、双向的交流,而不是单方面向一方学习。在中国人力图学习地道的英语,学习英美本族语的语用习惯的同时,对方也在捕捉、模仿中国人的一些语言思维习惯。这就是说,用一种语言可以学习另一种文化,语言交际本身就伴随着文化交流。”13(P14-16)而且跨文化交际应该有两条基本的原则:一是互相理解;二是入乡随俗。中国人到国外自然应该尊重外国文化习俗,外国人到中国也理所当然When in China, do as Chinese do. 因为尊重是相互的,文化是平等的。总之,大量的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特色的词汇引入中国英语,并按照汉语的语用方式加以运用以便使中国英语牢牢贴近中国文化,这不仅真正成为了可供人们进行国内外

39、交流的工具,而且使中国传统文化以另一种语言形式得以继承,由此不必担心因为学英语而淡化了民族文化意识。四. “中国英语”vs.“民族语言纯洁性”如何界定“民族语言纯洁性”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待“中国英语”的态度问题,由二、三两方面的论述,即“世界英语的发展趋势和英语在中国的发展”,可以得出:英语全球化的必然趋势决定了单纯一味的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是毫无意义的;英语本土化趋势的兴起为各国发展具民族特色的英语提供了可能和方向;中国英语蓬勃发展的趋势显示了中国英语的强大生命力,而中国英语所具有的民族识别功能,使“民族语言纯洁性”与“中国英语”在一定程度上的共存成为可能。(一).“民族语言纯洁性”的新释义有意

40、识地发展中国英语新形势下英语的发展决定了我们应从新的角度,一分为二的看待“民族语言纯洁性”问题。首先,英语的全球化趋势说明一味抵制英语来达到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目的是不现实的;其次,捍卫“民族语言纯洁性”的目的就是为了保有中华传统文化并使其发扬光大,这个目的既然无法通过抵制英语来实现,我们就应该另寻他法,比如,赋予“民族语言纯洁性”以特别的属性,将中国的纯正的传统文化融入英语当中,使英语冠上“中国特色”的帽子,即以英语为媒介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全世界。这样,不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中国民族、语言及文化的纯洁性,又推进了中华文明在世界的传播。记得一位学者说过:“今天我努力学习英语,就是为了将

41、来让全世界努力学习汉语。”因此,我们应当有意识地发展具“中国特色”的中国英语。在国际交流日益频繁、全世界是一个地球村的今天,借助世界语英语的传播,将中华民族文明发扬光大,让全世界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才是对中国民族语言甚至是文化、传统真正的捍卫。(二). 中国英语发展过程中的困扰借助英语传播的中华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髓,而其承载者应是中国英语(China English)。然而,却不可否认中国式英语(Chinese English)的存在。因而在文化交流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中国英语”和“中国式英语”的混淆。为了更好地传播民族文化,应当正确认识“中国式英语”。1. 中国式英语是负向迁移的结果

42、在心理学上,人们把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一个人在学外语的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其母语的干扰和影响,这一现象被语言学家称为“母语迁移”(mother tongue transfer)。就迁移的效果来讲,我们可把它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和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促进作用时,便是正迁移;反之,当母语对外语学习有抑制干扰作用时,便是负迁移,亦称干扰(interference)。14(P22-30)因而中国式英语体现的是母语下不可避免的干扰现象。 2. 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中的过渡语李文忠对“中国式英语”是这样定义的:“中国式英语

43、,是指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和使用者由于受母语的干扰和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在英语交际中,出现的不合规范英语或不合英语文化习惯的畸形英语。”7(P33-37)的确,长期以来,中国式英语被视为一种“语言错误”,无论英语学习者或英语老师都深受其扰。他们总是试着防止、避免和矫正不规范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些尝试似乎是徒劳的,随着英语学习者的增加,这种“错误”就越来越普遍。然而普遍性隐藏着规律性。于是直到Selinker等人提出“过渡语言假设”(Interlanguage Hypothesis) 15(P72-75) 才使人们认识到这种规律性的存在。Selinker认为学习者在学习另一种语言的过程中总是要使

44、用一种过渡语,它既不是学习者把本族语翻译为外语,也异于那些从小讲某一种语言的人所说的话。它是一种介于母语与第二语言之间的、非任意的、遵循一定规则的语言。王宗炎也指出,过渡语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套用母语的模式;b.滥用所学的语言模式;c.用已学过的词汇及语法绕弯子的说话。中国式英语最大的特点就是套用母语模式。然而需要说明的是,身处汉语文化的大环境中,很难脱离母语的干扰。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学习者对英语的使用,在表达上逐渐向标准的英语模式靠近。由此可见,中国式英语实际上是一种过渡语言,是一种独立于汉语与英语之间的语言系统。3、客观公正对待中国式英语中国式英语虽然不是地道的英语,但是它反映了中国人学

45、英语过程中所做出的努力。我们不能否认外语学习实际上是一个逐步重新组织的过程(progressive restructuring)。学习者正处在一个逐步调整他的母语系统,使之越来越接近目的语的过程。学习者的进步意味着逐一地用新语言特征去代替母语的特征。同时外语学习也是一个重新创造的过程。即学习者经历一个和母语习得基本相同的过程,其语言由简到繁,逐步增加复杂程度。学习本身就是一个和错误打交道的过程。从心理学的角度看,过分指责学习者的语言错误会使学习者失去学习语言的兴趣。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为学习者的暂时的语言错误而大伤脑筋。因为人类习得语言时,大脑会对各种语言现象进行有条不絮的调整,进而形成一种系

46、统,而无须借助十分周详的解释。中国式英语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中介语,无论它体现在用词、语法结构还是在思维方式上,它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追求精湛的模仿并非学习外语的万全之策。词汇可以多记,句型结构可以多学,但是影响语言表达习惯的思维防御系统则不是那么容易改变。因此,笔者认为对中国式英语应该采取“谅解和宽容”的态度,不要去耻笑它,也不要对它抱有悲观态度。语言的规范固然重要,但传递信息是语言的最基本功能。因而,应更加公正、客观地对待中国式英语。(三). 如何加强英语的中国特色促进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使中国英语真正具有中国特色,应该把握三个基本原则:首先,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是我们应该遵

47、守的一个基本原则。长期以来,英语教育的主要模式是要求学习者学到纯正的英语语言,大量占据了母语空间,强化了英语文化,削弱了本土文化。为了使我们的民族文化在世界文化中更加发扬光大,在英语教育本土化过程,我们应该培养出真实而具有丰富中国民族文化底蕴的英语人才。其次,中华民族具有博大精深的精神内涵,更具有明显的本土特色,我们同样应当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第三,英语本土化不是闭关自守、闭门造车,而是与国际化并存。我们必须将国际化和本土化有机结合起来,借鉴国际英语中的先进理念、先进模式、先进方法,并创造地吸收和消化,才能真正达到英语本土化的目的。我们在学习了解英语国家的先进文

48、化知识和将具有本土特色的民族文化推向世界的同时,又要保护好我们的本土文化。五. 结束语由于英语国际化和本土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英语已不再是某一国家或民族的专有语言,而是承载着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传统,并使之传播至全世界的信息媒介。中国英语在经历了近两百年的发展之后,以其惊人的规模和速度对英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意识的发展中国英语能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与交流。因此,正确认识和对待中国英语,研究具有中国社会和文化特色的中国英语必将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历史意义,它对中国的英语教学,语言规划等方面都有启示作用。参考文献:1. 姜磊. 英语是个帝国. 环球时报,2002,01,31(14),2. 颜志强. 世界英语概论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3. David Crystal.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 英语:全球通用语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P25,P83)4. 英语统治这个世界. 财经文摘网站,2005,09,02。5. 世界现状:作为全球化语言的英语. 中国广播网,2005,03,01。6. 汪榕培. 英语词汇学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03)。7. 李少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