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理解.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文化·理解.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历史文化理解 论文关键词 国际理解;课程;历史教育 论文摘要 中学历史课程是实施国际理解教育的主渠道。在全球化背景下,如何凸显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国际理解教育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国际理解”的本质是对人类的尊重、共识和共享,历史教育在其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历史教师应从共存、共生的角度审视历史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内容的范畴与内涵、课程目标与实践,并由此归纳出历史学科国际理解教育的共同价值,旨在借助课程改革的动力进一步完善历史课程,使之为健全我国的公民教育体系做出贡献。 国际理解教育旨在谋求人类的和平与发展。它有两个基本着眼点:共存与共生。即:在全球化背景下,增进不同地区、不同、不同文化背景、不
2、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宽容,通过积极的合作,对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全球性重大问题达成共识,强调的是养成人们共存和共生的意识。换言之,它探讨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并借此“促使每个人都能够通过对世界的进一步认识来了解自己和了解他人,将事实的相互依赖变为有意识的团结互助。”1 国际理解的前提是承认全球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由此衍生的多元价值观念。因此,谈“国际理解”无异于在说“文化理解”。“文化理解”是“国际理解”最为核心的内容。 学校的历史课程是文化理解的信使。历史所揭示的文化独特性,能够融通共存、共生的观念,使学生意识到人类共同遗产的存在,并深刻地感知自身的历史、文化与其他国家、民族的历史、
3、文化和精神价值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进而尊重文化多元,崇尚和平,实现相互理解与共同发展。 一、历史课程中国际理解教育的范畴与内涵 历史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是特定社会中特定价值取向的集中反映。国际理解,作为全球一体化、多元化背景下产生的生存与发展观念,不仅要求教育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而且要求它透过广泛、具体的历史事实达成实现人权、国际和平与人类共存的目的。国际理解教育的实质,主要是养成国民的宽容和尊重态度,以及与别国沟通协商和共同行动的能力。因此,无论我们是基于了解世界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传统、文化、宗教的视野,还是从处理当前国际事务和应对国际挑战的角度审视“国际理解”的意义与价值,只要将“宽容”“
4、尊重”“协商”和“共同行动”落实在熟稔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技能、共同缔造世界和平、创造人类美好未来的信念方面,我们就不能不借助历史知识以及历史视野,并由此获得一个促进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历史意识与观念。 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以下统称为历史课程标准)指出:“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传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就成为历史教育不能回避的问题。”2 1“国际间的交流不断加强,竞争日趋激烈。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强弱从根本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高低,而国民素质
5、的不断提高有赖于的持续发展。”3 1 毋庸置疑,历史课程标准已在渗透国际理解教育。较为具体的内容是:“初步形成正确的国际意识,理解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学习和继承人类的传统美德,从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曲折历程中理解人生的价值和意义,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2 1“了解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国、各地区、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学习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初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2 5“学习从历史角度去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3 1“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
6、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3 5 较之过去的历史教学大纲,观点更为鲜明,内容更为丰富。 笔者充分肯定课程改革取得的成绩,但也认为有必要实事求是地梳理历史学科在国际理解教育方面存在的问题,以便进一步凸显历史课程标准欲确立的国际意识。 首先,应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这两个历史教学思想的同时,更加务实地对其真实内涵予以挖掘,反对的历史唯物主义和虚无的爱国主义。4 否则,历史课程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很难落实。比如:从历史课程标准看,初中的国际理解教育内容具体且较
7、为丰富,高中的则十分笼统;初中的国际理解教育落脚点是比较狭义的,高中的则有些大而化之。显然,其结果不仅有倒挂之嫌,使国际理解教育缺乏连贯性,而且正因为国际理解教育零碎而使爱国主义教育也一木难支。更深层的内容还有:将本国历史过于浓缩,且对历史知识缺乏整体把握;过于精简本国的古代史内容,致使古代、近代、现代各部分内容失衡,专题与模块都缺乏内在线索。还有,使本国历史缺少主轴,导致历史意识游离于历史学科特性、国情和应有的课程目标;世界史内容偏移于西方中心,缺少多维的、整体的世界史观;过于随意割断世界史脉络,教学中出现诸多时序错乱的现象等。如果这些问题不能引起重视,不仅课程改革追求的文明史教育目标不能实现,还有可能造成不良影响:中国的落后和西方的进步自古注定。这是对“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一向站在世界文化的最前列”的观点的彻底反动;错乱的历史时序关系,则是对“通过具体事实,帮助学生认识历史发展规律”的指导思想的根本动摇。不扎实的爱国主义教育,也会使国际理解教育虚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