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241333 上传时间:2023-04-1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振锟西安吟诵采录报告10月吟诵高端论坛.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西安、咸阳地区吟诵采录调研报告【调研时间】 2012年8月6日 至 2012年8月11日【调研地点】 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调研背景】吟诵,作为中国式读书法,是千年来汉诗文创作、学习、教育、欣赏、传播、传承的共同方式。汉诗文的声音古来如此。吟诵遵循汉诗文本身的语言、语言规律和特点,能够最好地用声音诠释汉诗文丰富的意蕴,在历代文人之间口耳相传,促进、保障着文化的传承。而近一百年来,吟诵之学却渐渐萧条,甚至不再为人所知,了解、掌握吟诵的老人也越来越少,吟诵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危机局面。为抢救濒临失传的传统吟诵,2011年,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吟诵的抢救”立项,计划到2016年底完成。其中包含两个

2、子课题,即“中华吟诵的调研与采录”、“中华吟诵资料库建设”;本课题的首席专家为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具体负责采录和调研工作的是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副教授。本次调研即是“中华吟诵的调研与采录”课题的一次调研工作。采录调研的意义在于:通过对现存的中华吟诵传人进行大规模的系统走访,获得吟诵资料和信息,以抽样普查的方式对全国吟诵状况进行整体研究,对采录所得之录像、录音、采访记录等进行切分、整理、分类,最终建立一个比较全面、比较细致、比较深入的中华吟诵影音、文献、图片资料库,为今后全国乃至海外的中华吟诵研究、传承和发展工作奠定坚实的材料基础。 此前,通过2010、2011两年的努力,中华吟诵的抢救

3、、整理、研究项目组与志愿者团体,已先后大规模采录了齐鲁、江浙、闽粤、云贵、湘赣等地区的传统吟诵,获得了非常丰富的传统吟诵影音资料。通过对这些珍贵的资料以及前辈学者的相关文献和论著的研究分析,项目组就吟诵的定义、规则、特点、功用、价值等方面都做了较为详细的界定和探讨,并在学术会议上公布,获得了学界广泛的认可。吟诵的采录和研究也有了较为明确的方向和成熟的模式。西安、咸阳地区,作为数朝古都,历史悠久,文化丰厚,教育事业一直十分发达,故推断应有为数较多的尚在人世的老人曾接受过良好的私塾教育,他们极可能曾习得传统的读书方式吟诵。而以往在此处的采录工作,除访到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甘肃天水调)、陕西吕忠

4、汉先生的吟诵较好外,并无全面系统的收获。我们认为这可能与有利线索尚未发现等原因有关,并不能否定该地区所蕴藏着吟诵价值。故本次再至西安、咸阳进行大规模搜寻,希望藉此整体了解该处吟诵的历史、系统、传承、发展等状况。【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意在抢救西安、咸阳地区的传统吟诵,最重要工作是尽量多且全面地收集、保存西咸地区的传统读书调,并了解该地区传统教育的方式与特点,以便与其它地区状况做对比研究,从而进一步探寻吟诵规律及古代教育诸多方法,丰富吟诵资料库内容。【调研对象搜寻】寻找采录对象是吟诵调研中很困难的一环,因为当今了解吟诵的人已不多,会吟诵的老人更加少。据以往经验,寻找采录对象的标准一般为:有过私塾或

5、类似私塾学习经历的,年龄一般在85岁以上。最正宗的吟诵,一般是通过教育体系传承下来的,故亦称之为“读书调”。 本次在西安的搜寻办法是通过西安市诗词学会的帮助,联系到几位老人,再由联系到的老人为我们进一步介绍、联系他们所熟识的通晓吟诵的老人,从而形成一个链条,不断扩大搜寻范围。在咸阳,则是找到市政府负责档案的部门及干休所的工作人员帮忙查询老人档案,从而获得年纪及受教育程度符合采录条件的老人信息。【调研具体方法】以访谈的形式开展工作,采录过程中着重获取以下信息:1了解老先生的吟诵学习经历,即师从何人习得吟诵,老师的吟诵从何而来,吟诵如何传承。了解当时课堂教育如何开展,学习状况及环境如何,所用教材为

6、何,学习方法为何等等。以老先生自行回忆为主,适当提出其它地区的教学情况,以便引导老人更清晰地描述采录所需信息并作比较分析。 2由老先生自行充分阐述其所接受传承的吟诵有哪些特点和规律;对在吟诵学理方面有深入研究的老人更要仔细询问,以期获得更多可支持本学科理论体系建设的资料。 3由老先生根据自身的吟诵学习和实践经验,谈论吟诵的意义、作用、当代价值以及未来发展空间的可能性等。访谈过后,请老先生进行吟诵示范,同时录音、录像,并且尽量要求先生先读一遍,后吟一遍,以进行声韵、吐字、腔调等各方面的对比研究。对于吟诵示范的文体,以全面为尚:蒙学、经学、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乐府、歌行、近体诗、骈文、散文、词、曲

7、等各体都要采集。当然这要依据不同先生的不同学力,读书时间的长短和具体情况的不同会直接影响先生所能掌握的文体种类和数量,总之要根据先生的学力尽量全面的采集。如遇到所学精深掌握吟诵调极多的先生,应再次约定时间,第二次上门采录更多的吟诵片段。4询问老先生是否还了解其他与之受教育程度相仿、接受过吟诵教育的老人,以期获得新的采录线索。【调研设备】录像:Sony PMW-Ex1r 高清摄像机保存格式为MP4,清晰度为19201080P HD全高清录音:笔记本电脑+无线麦克,cool edit软件录音 保存格式为wav,精度为44100hz,16bit【参与调研人员】宋振锟 张俊吟诵采录一般由4人进行,为标

8、准小组,分别负责对话访谈、摄像、录音、拍照与笔录的工作。但在参与成员采录经历比较丰富的情形下,3人、2人亦均可完成。本次采录组为2人组,宋振锟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在读本科生,张俊为中央民族大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专业在读本科生,前者负责采访和笔录信息,后者负责摄像、录音与拍摄工作照。二人均接受过吟诵课程培训及采录培训,在对吟诵基本理论比较纯属掌握且对采录工作方法及流程比较熟悉的前提下开展采录工作。二人均参与过多次不同地区的采录,工作经验较为丰富。【调研成果分述与讨论】陕西地区的吟诵采录分早期与近期两阶段工作。早期在陕西访到的人数较少,有代表性的是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先生,下面首先介绍霍先生的吟诵实践

9、与理论研究情况,再介绍近期陕西吟诵采录状况。霍松林先生1921年9月生于甘肃天水,为著名中国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文艺理论家、诗人、书法家,德学之名,俱扬海内。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担任中华诗词学会副会长,中国杜甫研究会会长,陕西诗词学会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中国韵文学会常务理事,美国国际名人传记中心终身研究员、指导委员会副主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日本明治大学客座教授,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秘书长及会刊中国唐代文学研究年鉴主编等学术职务。霍先生家学渊源,幼承庭训,父亲霍众特为晚清秀才,曾入陇南书院跟从山长任士言学习,为任山长得意门生。科举废除后还

10、乡开办私塾,霍先生入父亲私塾学习,深蒙教导,“四书五经”全部读毕,学问功底扎实。父亲读书、作诗,俱以吟诵之法,霍先生耳濡目染,亦渐得真传。先生之吟诵,颇有乃父之风,“声音洪亮,咬字准确,声如金石”(霍先生道乃父吟诵情形语),在西北地区可谓首屈一指。于吟诵之理论,霍先生亦讲解详尽,所论之深令人感佩,在吟诵学研究方面亦给出重要指导。上述为早期采录成果,以下述本次采录情况:本次吟诵采录工作,主要采录地区为西安市、咸阳市。共采访十六人,收获颇大,了解到西咸地区吟诵传承概貌,吟唱活动开展情况,及理论研究状况。西安吕忠汉先生,咸阳著名书法家李宏涛先生,二人吟诵水平尤高,理论研究尤深,为本次采录最大收获之所

11、在。下文分述各采录对象基本情况:6日上午往陕西省诗词学会办公室访郭文元先生。郭先生1933年生于辽宁本溪县桥头镇,因所居在深山,未受日本侵入影响,私塾保留时间较长。其祖父之兄郭秀成为私塾先生,郭文元先生五岁入塾读书,凡四年有馀,后读小学,参加朝鲜战争,战争结束到报社工作。先生曾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论语中庸诗经等书,言确有“拖腔”一事,并于吟诵理论作了细致讲解:平长仄短、入声更短,基本吟诵调相似,但每篇诗文依据情感不同而又各不相同。先生之理论对于我们之前的研究成果是极为充足的论据。但先生心脏和血压不好,恐吟诵易激动有伤身体,故未录得其吟声,实在遗憾。7日下午往西安市文艺北路访吕忠汉先生。吕

12、先生1936年生,本地人,并无私塾学习经历。退休后入老年大学,向赵仲才(湖南人)等老师学习古诗文吟诵,亦通过录音学习南京陈少松先生之吟诵调。吕先生很好地融入了陕西地方特色,故其老师为南方人而先生之吟诵调却为十分鲜明的北方调。现为当地老年诗词学会吟唱组主力成员。吕先生之吟诵,许多观念从舞台表演角度考虑,借鉴当地戏曲秦腔、道情之唱腔特色,融入吟诵,别有趣味。除吟诵实践外,先生对于吟诵理论亦有很深研究,专门搜集整理相关书籍、著作,对比各家说法,得出自己的想法和结论,并提出对于吟诵之“吟”与“诵”区分问题,提出“吟”与“唱”区分问题,提出每篇诗文的吟诵结尾句要重复回环以增其馀味,另就平仄字的高低和方言

13、、诗文情感的关系作出议论,认为平仄之高低并不固定,要依据方言和诗文情感本身灵活掌握。同时,先生还就吟诵学科如何建制,事业如何发展,提出自己的宝贵想法。先生之吟诵,录制颇多,诗词文章近二十篇;先生之理论,已悉数记下,以备细细研究。随后采访陕西省老年诗词学会吟唱组的几位主要成员,简单信息如下:马淑爱,女,71岁,退休前为粮食局负责职工教育工作人员,江苏人。爱好古诗词、歌曲、舞蹈,基础较好。2007年深秋加入吟唱组。郭玉梅,女,退休前为工人,因兴趣加入诗词学会,向马淑爱老师学习古诗词吟唱。朱建华,女,西安人,老年诗词学会负责人。邹德馥,女,73岁,东北黑龙江人。书香世家,父亲为私塾先生。所唱篇目皆为

14、年幼时父亲所爱,因父亲常唱而听熟学会,但俱非吟诵,而是偏于戏曲和歌曲相结合的一些唱段。这几位老师的中,大部分并非纯粹的吟诵,而是与戏曲结合十分紧密的“唱段”,或“吟”与“唱”的结合体;在他们的吟唱组中,有吟,有诵,亦有唱。在这里记录下她们的信息,是要表明西安地区的吟唱活动开展地如火如荼,有定期雅集、理论学习、交流、表演等。吟诵受到许多人的欢迎,传播广泛,发展趋势亦非常好。7日上午往陕西省诗词学会办公室访翟增泽先生。翟先生1930年生于河北霸州,幼年贫苦,读书时间不长,后参加革命;凭借记忆谈了一些关乎旧时读书状况之所见所闻,言确有“拖腔读书”一事,然以其本身读书时间较短之故并无具体了解。随后访李

15、雄飞先生,李先生1930年生于陕西三原,退休前为西安音乐学院教授。李先生生于书香家庭,乃父曾为于右任先生秘书,家庭文化氛围颇好,自幼耳濡目染培养出很好的旧学功底。幼年常见父亲与文人们交往的情境,曾听过父亲与一些长辈吟诗,至今能记忆两个吟诗调,一为五言调,一为七言调。坦言其馀不会。李先生对于吟诵理论有专门的论述文章,且对于吟诵的很多根本问题俱有所触及,对于进一步研究有相当大的指导意义。他说:“我是搞音乐出身的,对乐曲比较了解,所以我很能分出什么是吟,什么是唱。很多人其实是在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吟,却把它叫做吟。吟诵的研究最根本最首要的一个问题是,弄清楚哪是吟哪是唱,细微地分别开此二者。”先生还提

16、出了吟诵是一种“自我创作”,是“自我欣赏”传统诗文的过程等观点,颇有道理。总体上说,李先生虽然吟诵实践稍逊,但理论研究及对吟诵之理解颇有深度。下午往公园南路访郭东五先生。郭先生1922年生于湖南长沙,六岁入私塾,读十一年半,“四书五经”基本读毕。年轻时为语文教师,晚年参加当地诗词楹联学会,搞诗文创作。先生吟诵,只近体诗有腔调,为湖南调。其他各体据说在郭先生所读私塾中并无腔调。郭先生采访结束后,往金花北路西北电力设计院离休办张金立老人家中,访杨兆麟先生。杨先生1933年生于湖北孝感,高级工程师。爱好诗词戏曲,担任中华诗词学会、世界汉诗协会、全球汉诗总会、中国电力诗词、西安雁塔诗词学会会员,陕电诗

17、会理事。诗词作品在多种期刊上发表。乃父文化水平较高,幼年常听父亲吟诗。其本人吟诵更偏于“唱”,借鉴戏曲成分较多,亦为当地老年诗词吟唱组成员。吟诵文体较为全面。随后访周濂先生。周先生1934年生于湖南益阳。采访时身患重病,说话已然不清楚,吟了三首诗,平仄已不分明,当是疾病所致。因先生身体原因,采访时间很短。未病时亦是老年诗词吟唱组主力成员,其吟诵水平只得想见。最后访张金立先生。张先生祖籍山东,出生于江苏。诗词学会会员,作品多次发表。少年时因战乱未读私塾,但祖父母、父亲俱文化较高,曾得家中长辈教授读书。吟诵调有部分继承长辈,亦有部分为自己所创;方言色彩不浓厚,基本为普通话吟诵;吟诵体裁较全,涵盖诗

18、词文章各体。8日自西安到咸阳,上午于咸阳市第一干休所访杜峰先生。杜先生1928年生于咸阳,出身贫寒,读书时间不长,后参加革命,退休前为咸阳市副市长。对旧时读书之事略有耳闻,深则不知。 下午往咸阳第二干休所访李宏涛先生。李先生1927年生于陕西耀县,学识丰厚,原为咸阳市博物馆馆长,著名书法家。八九岁入私塾,虽只读一年半即入小学,但机缘巧至,小学语文老师为前清老秀才,李先生遂深得老师教诲,不仅学得老先生之诗文吟诵,更打下扎实的旧学功底。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古体诗、近体诗、词、骈文、散文,真可谓各体兼善(虽因年龄过大器官老化而时有声调不稳之状况)。第一日采录意犹未尽,10日上午再次登门,两次采录

19、共得先生吟诵各体诗文近四十篇,收获甚丰。更为难得者,李先生不仅吟诵极好,理论亦深。不仅谈及平仄、高低问题,谈及不同文体之腔调不同问题,更以前清老秀才隆中对(此为李先生印象最深最熟悉的一篇古文吟诵)吟诵调为例,逐行逐段做出分析,讲解声音与意义之关系,说明叙事、抒情、说理等不同功用文字在吟诵时该如何以不同声调诠释。闻者大有启发。李先生之吟诵,总其传承之正,体裁之丰,研究之透,当属本次陕西采录之冠。11日上午复回至西安,采录张翠萍女士。张奶奶1941年生于西安,现为老年诗词学会吟唱组主力成员。自幼爱好戏曲,戏曲功底深厚,深谙吟诵与戏曲曲艺间的关系,提出“一切传统戏曲都源于最基本的文人吟诗和诵文”的说

20、法,这与我们的理论研究甚为相合。虽未曾入私塾,但中学时所遇国文先生通晓旧学,故向其学习吟诵。因不懂格律,近体诗吟诵不好。古体诗与文章吟诵尚佳。11日下午往咸宁中路机勘院访陈不锈先生。陈先生原名嘉禾,笔名乐野。中共党员。1930年生于四川省富顺县沿滩镇(现属自贡市沿滩区)。退休前长期从事测绘工作。担任陕西省测绘学会常务理事、西安市兴庆老年书画学会副会长、厦门市老年大学诗刊鹭江吟草和诗集鹭江唱晚常务副主编;中国翻译协会会员、于右任书法学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书法及诗词创作作品曾多次参赛获奖。编写有格律诗词基础,书写有标准草书孙子兵法,著作有乐野诗词、见证沧桑等。乃父为私塾先生,讲解一些关于私塾

21、教学方面的问题,较有价值。论语稍有强调,其馀吟诵未曾学过。【吟诵动态、规律、价值总述】西咸地区的吟诵呈现出比较鲜活的动态面貌:首先,接受采访者,原籍不一,各省皆有,吟诵腔调亦有各地特色,可谓“南腔北调”,杂而不乱,和而不同。这很好地反映了吟诵强大的包容性特点规律统一而又不排斥各方言、各地方、各人的独有特色,再次证明了这种传统读书、学习方法的优秀性。其次,吟诵与吟唱的活动相对许多地区来说,发展势头尤其猛烈,开展得如火如荼,以西安老年诗词学会吟唱组为代表,定期举办吟唱理论讲授,吟唱篇目学习等课程,并时常开展学习报告、演出、会议等形式的交流活动,吟诵的传播辐射范围很大,十分有影响力。此外,该地吟诵理

22、论研也是比较发达的,以霍松林、吕忠汉、李雄飞、李宏涛诸先生为代表,都曾做过专门的文章、著过专门的书籍来深入论述吟诵的界定、规律、价值等比较专业的学理性问题,这对于丰富我们的吟诵理论建设十分有益。最重要的是,在该处采访到的吟诵老人数量较多,吟诵篇目、体裁更是丰富,表明了鲜活的吟诵传承面貌,可谓“吟诵在此处仍然旺盛地生长着而并未断绝”。西咸地区的吟诵规律:本地的吟诵规律在大原则上,与各地无二,一概遵循平长仄短入声更短、依字行腔、腔音唱法等基本规律;这再一次证明了吟诵是有统一规律和系统理论可寻的,一切特色和变化都是建筑于这总体规律之上的。另外,此地的吟诵亦有特色规律,最显著的是对于当地戏曲的借鉴。由

23、于陕西地区的戏曲古来发达,故吟诵的研究和爱好者们亦多多借鉴了当地戏曲如秦腔、道情的唱腔和表现手法,这样使得吟诵的曲调更加优美,婉转动听,韵味增强,同时再吸收一些舞台表演的方式融入吟诵,也使得吟诵的传播、传承更具生命力和感染力,更好地为大众所接受。西咸地区的吟诵价值:一、本地吟诵对于吟诵资料库建设及吟诵学理建构的贡献与价值:本地区吟诵,总体上说,价值很大。不仅吟诵体裁丰富多样,篇目众多,而且理论研究丰厚,以霍松林、吕忠汉、李雄飞、李宏涛为代表的先生们对于基本学理的探讨十分深入,丰富强化了学科理论体系的建构。从吟诵实践和吟诵理论上来讲,西咸地区无疑都有着重大价值。从采录对象个人的角度说,西安霍松林

24、先生、吕忠汉先生,咸阳李宏涛先生的吟诵理论与实践水平,从全国整体采录成果来看亦称突出。各位先生的吟诵传承与学习途径固然不同,但都有着各自的特色和钻研方向,对吟诵理论均讲解详实、理据充足,吟诵声腔则慷慨激昂,优美动听,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可以说,这几位先生之于西咸地区的吟诵,堪称锦上更添花。二、本地吟诵体现出的吟诵自身所具有的价值:由于该地的吟诵及吟唱活动比较多,故吟诵在陶冶性情、强身健体上的功用和价值体现得尤为突出,如吕忠汉先生、马淑爱老师、朱建华老师等,均以亲身经历为我们讲述,退休在家无事可做,于是学习吟诵,参与吟诵活动,读了许多古诗文,对自己的老年生活起到了丰富的作用,同时,每天吐纳胸中之

25、气,大声吟诵古诗文,也使得身康体健,促进了晚年生活的康乐幸福。这也是吟诵在生活中的价值,是不容我们忽视的,这种价值在本地表现得尤为突出。【调研工作总结】本采录小组在西安、咸阳地区走访一周左右时间,在以往对霍松林先生、吕忠汉先生的资料收集基础上,进一步进行了深入寻访,了解到该地区吟诵传承与发展的总体状况,突破个例局限而转向全面了解。总体上说,西安、咸阳地区的吟诵传承比较好,文体丰富、腔调优美,对于吟诵理论的研究亦比较深入。而且地方民众吟诵活动之开展如火如荼,吟诵为群众普遍了解并热爱,普及率较高。吟诵的学习、传播亦十分广泛。本次西安、咸阳吟诵采录工作,收获颇大,对于填补吟诵资料库的空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宋振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