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249495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植树的牧羊人 教学设计.docx(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植片葱茏绿抚慰世人心植树的牧羊人教学设计芜湖市繁昌区田家炳中学吴启春【教材简介】植树的牧羊人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2课。本单元课文,从不同方面诠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有对人物美好品行的礼赞,有对人生经验的总结和思考,还有关于修身养德的谆谆教诲。植树的牧羊人原题是种植希望与幸福的人,讲述者“我”回忆了一段跨越数十年的经历,叙述了牧羊人艾力泽布菲一个人在荒地高原种树的故事。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告诉大家,虽然有的人在破坏环境,但是也有人大爱无私,用努力与坚持,用有限的生命,创造无限的奇迹,实现自身价值。【教学目标】L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高原变化,体会“创造”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牧羊人独

2、特的人格魅力。3,理解“植树”的深层含义,探究作品的现实意义。【教学重点】L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高原变化,体会“创造”之美。2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牧羊人独特的人格魅力。【教学难点】理解“植树”的深层含义,探究文章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近文本(屏显)这个故事我已经讲了几年。几年前阅读到,心里被葱茏覆盖,想不说给别人听根本做不到。虽然作家的叙述平静得没有波澜,甚至没有涟漪,就像是在讲日常,讲一个他亲眼看见的人,但它仍然是葱茏的童话美丽极了,美丽极了梅子涵一个人的种植二、速读课文,梳理故事情节作家梅子涵读了这个故事,有种要讲给别人听的冲动,同学们读过这篇课文,会不会说给别人听呢?现在,

3、请快速阅读课文,讲一讲牧羊人的传奇故事。三、读懂“变化”,体会创造之美活动设计:学生小组合作,在课文第2自然段和第20自然段中,找到具有对比性的语句,通过对比阅读,感受高原的变化。(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语调、语速、重音等方面予以点拨)屏显示例:地貌对比: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山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学生回答预设:村舍对比:废弃的村庄,倒塌的房屋一一干净的农舍,人们幸福、舒适地生活。水源对比:泉眼已经干涸了一一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了泉水。情景对比: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一一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生活对

4、比: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一一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针对前后环境变化,学生谈自己的感受。师生小结:对比手法的运用,彰显牧羊人植树成效,把荒芜的土地变成了美丽富饶的田园,创造了奇迹,做到了只有上天才能做到的事。问题:两次见面环境对比特别明显,完全可以看出植树的成效,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第二次见面呢?学生讨论交流并回答。教师引导:作者写第二次见面,让读者更切实感受到环境的变化,体会到树木生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植树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更能理解牧羊人坚持、坚毅的优良品质,从而使文章内容更加充实,思路更加清晰。活动设计:在叙述第二次见面的语段中,找到描写高原慢慢发生变化的语

5、句,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师:面对环境的巨大变化,作者不禁感慨:”每当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屏显:人类除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引导学生讨论“毁灭”与“创造”的含义,教师适时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屏显:我了解这一带,仅有的四五个村子都远离公路,住的大多是伐木工和烧炭工,日子过得很艰苦。这里,一年到头,气候都很恶劣人们却只顾自己,从不关心别人。这里的人们只有一个念头:赶快想办法,逃离这个鬼地方。再加上这刮不完的风,吹得人发狂,自杀和精神病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植树的男人小结:环境被破坏后,在别人的逃离与艾力泽布菲的“逆行”中,我们

6、读到了毁灭与创造。牧羊人不仅改变了环境,也让人的心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树,不仅植在荒漠里,也“植”在了人们的心中。屏显:从1910年到1945年,法国经历了什么?1914年至1918年1929年至1933年1939年至1945年1914年至194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 法国内阁变更45次师生讨论:战争、经济危机、混乱的国家管理,尤其是两次世界大战,给法国乃至整个人类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但,在这毁灭之中,却有人坚守信念,种植生命,创造奇迹,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屏显:从1910年到1945年,艾力泽布菲在做什么?当荒原还是荒原时,他一个人种着树。当世界陷入战争时,他一个

7、人种着树。当无数生命和家园被摧毁时,他一个人种着树。三年来,他一个人种着树。九年来,他一个人种着树。三十五年来,他一个人种着树。小结:几十年如一日,艾力泽布菲不受战争等因素影响,坚毅而执着,以自己的无私奉献,在普鲁旺斯山区种植爱与希望,为那个时代的人们抚平战争的创伤。四、读懂牧羊人,品析人物形象情境设置:某班学习这篇课文后,开展了“我为牧羊人拍摄特写镜头”的活动,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拍摄”了很多与牧羊人有关的“特写镜头”,表达出对牧羊人的崇敬之情。如果你也参与了这次活动,你会“拍摄”怎样的场景?请谈谈自己拍摄的理由。教师出示课文插图做示例,引导学生在文中寻找能表现牧羊人品质的语句,通过对“镜

8、头”内容的描述,品析人物形象,锻炼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学生活动预设:例1:“拍摄”第5段“房间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J拍摄理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他在生活中也是个一丝不苟、不愿马马虎虎过日子的人。例2:“拍摄”第6段“他的那条大狗也像主人一样,安静,忠厚,不张扬J拍摄理由:以物衬人,从侧面烘托牧羊人安静、忠厚、不张扬的性格特征Q例3:“拍摄”第10段“他是在种橡树!我问他,这块地是你的吗?他摇摇头说,不是。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J拍摄理由:他根本不在乎这土地是谁的,彰显出

9、牧羊人的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精神。例4:拍摄第11段“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J拍摄理由:在一片荒芜中,牧羊人有信念,有希望,他想让这片土地充满生机,有生命。例5:拍摄第14段“战争并没有扰乱他的生活。他一直在种树。种橡树,种山毛棒,还种白桦树J拍摄理由:牧羊人做事专一,排除一切干扰做好自己的事。小结:一组组镜头,一张张特写,让我们看到了一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一丝不苟、坚毅执着的牧羊人。五、拓展延伸,探究作品现实意义屏显:普鲁旺斯在法国,艾力泽的种植也是在法国,可是这个故事的生命诗意属于世界,属于任何年代我们“砍伐”太多了,“种植”太少了;想得到属于自己的太多了,想为世界去增添太少了;想今天的满足太多了,想明天的绿色太少了梅子涵一个人的种植朗读屏显内容,谈一谈梅子涵这段话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这篇课文的现实意义,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植树人二师生讨论:一个平凡的老人,几十年坚守,以无私的大爱、顽强的毅力,改造了自然,创造了生命,种植着希望和幸福,诠释了生命的意义。我们都可以是生活中的“牧羊人”,用我们手中的“铁棍”去“种植“,去创造,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六、布置作业请同学们利用文中议论性语句,再加上自己的学习感悟,写一段话送给艾力泽布菲,以表达我们对这位老人的崇敬之情。附板书设计:植树的牧羊人废墟干涸坍塌不毛之地奇迹生机勃勃一片沃土(荒漠)(绿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