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

上传人:laozhun 文档编号:4252272 上传时间:2023-04-12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中心王其标主任.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福建省会议交流材料一、上轮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任务落实情况(一)上轮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任务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20012010)(以下简称规划)中提出福建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目标:通过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使补充耕地的数量和质量不低于同期建设占用、灾害损毁减少耕地的数量和质量,林地等其他农用得到有效增加,土地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土地生态环境得到改善,土地资源尤其是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全省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54000公顷(810000亩),平均每年补充耕地5400公顷(81000亩)。其中:1、土地整理目标。到2010年,通过耕地、其他农用地和农村居民点整理

2、补充耕地31826.7公顷(477400亩),平均每年3182.7公顷(477400亩);2、土地复垦目标。到2010年,复垦废弃地补充耕地2733.3公顷(41000亩),平均每年273.3公顷(4100亩);3、土地开发目标。到2010年,通过开发宜耕土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19440公顷(291600亩),平均每年1944公顷(29160亩)。(二)福建省2001年以来土地整治工作基本情况1、基本情况截至2009年12月31日,我省共组织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05个,规模303.04万亩,新增耕地109万亩,省级下拨补助资金58.19亿元。同期,2001年至2009年我省建设占用耕地为75.1

3、5万亩,占补平衡节余耕地33.85万亩。与规划目标对比,已超额完成规划目标28万亩。2、落实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主要做法一是科学编制土地开发整理计划,实现省级统筹。根据规划目标,并结合我省土地利用计划,科学安排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统筹安排土地开发整理任务。二是坚持高标准、严要求,科学选定项目。在项目选择上做到“四结合”,即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与基本农田建设相结合;与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相结合;与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现代化建设相结合,做到认真科学选定项目。三是坚持公众参与,把群众的意愿落到实处。规划设计阶段,我们要求设计人员广泛征询乡村干部、群众代表意见,把群众的愿望落实到规划中。四是严格按基建程

4、序办事,把工程质量放在首位。在项目实施管理过程中坚持五项项目管理制度,包括项目业主负责制、项目公告制、工程招投标制度、监理制度和稽查制。同时,切实做好服务,为业主、公众、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做好技术咨询服务和组织协调工作。五是规范资金使用,顺畅资金渠道。我省为规范资金管理,建立六大资金管理制度,包括县级土地开发整理资金专户制度、资金的会计核算制度、项目资金县级报帐制度、项目资金分期拨付制度、资金在线监控制度和项目资金审计确认制度,确保了国家资金的安全。六是严格项目验收和后续管理,实现土地资源长期合理利用。我们实行严格的项目验收制度,并建立了项目后续管护制度,保证项目实施成效。七是整合部门资金,合

5、力开展土地整理工作。我省将国土、农开、烟草等部门的资金进行整合,按照“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检查,分别实施”的原则,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协调机制,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确保年度土地整理任务的完成。3、取得成效在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下,依据土地利用计划,科学制定我省的土地开发整理年度计划,落实年度土地开发整理目标,努力实现年度内的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土地开发整理总体目标的实现。经过积极探索、努力实践,取得一定的成效。一是有效地增加了耕地面积,确保我省年度耕地占补平衡。2001以来,我省连续多年实现了年度建设占用耕地占补平衡;二是通过土地开发整理,使路渠成网,排灌畅通,耕作条件得到改

6、善,小型农业机械耕作的比例大幅增加,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三是通过实施中低产田改造,提高了耕地质量。经调查测算,整理一亩耕地可增产粮食50-100公斤,降低生产成本20%;四是改善了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通过实施易冲地段的防冲岸工程,增强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实现了旱能灌、涝能排、洪能挡,农田生产和生态环境得到很大改善。除了顺利完成规划目标外,福建省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也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我省省级土地整理项目多年被列为省委、省政府 “为民办实事”重点项目。土地整理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的“民心工程”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工程”。(三)我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实施存在的问题1、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执行不够严

7、格福建省正处于快速城市化进程中,为了保障经济的建设和发展,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会适时进行调整,而我省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并没有根据总体规划的调整而相应调整。这造成部分原先已列入土地开发整理计划的地块用途被改变,就存在一些项目无法落地而随意调整项目位置的现象,使得原批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和年度计划无法严格执行。2、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据统计,从1997年到2009年,我省平均每年占用耕地达到9.46万亩,占新增建设用地的45.5%。预计今后每年建设占用耕地需求在1015万亩。但从我省耕地后备资源总量来看,我省仅有300万亩后备资源总量,其中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面积仅为73万亩,主要有国家级

8、可开垦土地面积70.6万亩,国家级可复垦土地面积为2.5万亩。国家级耕地后备资源仅能满足57年的耕地占补平衡,加上容易开发的土地已基本开发完成,剩余的后备资源普遍存在开发难度大,单位出地率投资成本高,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等生态问题,而且开发出的耕地一般处于人烟稀少的地区,弃荒现象严重,再加上沿海滩涂围垦投入不足,前期工作涉及部门多、协调难度大,工程投资多、风险高、工期长,回收周期长,今后新增耕地难度不断加大。除此之外,地方政府开发整理土地的积极性不高,也是造成耕地占补平衡压力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土地整理涉及面广、季节性强、需要做大量的群众工作,基层存在一定的畏难情绪,项目申报的积极性不高。3、补充耕

9、地的质量有待于提高我省目前补充耕地中有部分是群众开发新增的耕地和县级小规模开发的耕地,其新增的耕地质量不高。根据调研结果显示,按照2005年、2006年占用耕地和补充耕地的结构,如果实行按等级折算,全省大约需要用1.31.5亩的补充耕地折抵1亩的占用耕地才能实现年度耕地占补数量质量平衡,这种状况对全省今后完成耕地数量质量占补平衡极其不利。4、项目实施中的其它困难。项目实施中同时也存在着如土地开发整理后的管理维护实际无法监管;土地整理前后权属调整难度比较大;相应的测量、设计、监理、施工资质认证规范管理不够;工程资金拨付效率不高且基层财务管理欠规范;土地整理专门人员力量单薄、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等

10、问题。二、我省新一轮规划期内土地整治目标及任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2006年至2020年完成的耕地保护和村庄整理等土地整治目标如下。(一)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针对全省300亩以上集中连片耕地,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在已经完成土地整理、旱片改造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土地整理力度,2008-2010年整合部门资金联合开展土地整理,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农田生产能力,2010年后继续结合土地整理进行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期内力争完成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提高耕地质量,增加补充耕地储备。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布局重点对象:集中连片300亩以上的耕地;重点区域:福清

11、、长乐、连江、闽侯、永泰、罗源、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龙海、长泰、南靖、漳浦、诏安、云霄、平和、东山、福鼎、霞浦、福安、仙游等沿海县(市)的平原及台地的农田连片区。浦城、建阳、建瓯、光泽、邵武、顺昌、建宁、宁化、明溪、沙县、尤溪、武平、上杭、长汀、永定、屏南、古田等内陆县(市)的丘陵盆谷地农田连片区。(二)1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改善工程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下、不适宜开展土地整理的耕地,加大资金投入,继续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以改善耕作条件。规划期内完成6.67万公顷(100万亩)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三)10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工程合理开发耕地后备资源,补充耕地。规划期内

12、逐步推进10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包括开发宜耕荒草地75万亩),补充耕地3.20万公顷(48万亩)。土地开发整理重点区域 100万亩耕地后备资源开发布局荒草地开发重点对象:面积大于300亩宜耕荒草地后备资源;荒草地开发重点区域:建阳、松溪、政和、寿宁、福安、周宁、连江、仙游、洛江、安溪、永春、德化、南安、漳浦、云霄、将乐、永安、长汀、连城、上杭、武平、永定等县(市、区)的宜耕荒草地。(四)村庄整理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造福工程、地质灾害危险点搬迁和万村整治工程,重点对空心村、零星分散的偏远村庄和地质灾害危险区域内的村庄进行综合整治。到2020年,力争完成0.47万公顷(7万亩)村庄整理。三、对

13、新一轮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建议(一)体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在上一轮规划的执行过程中,我省并没有制定出完善的实施计划和年度安排,加上上一轮规划存在调查不够到位、规划前瞻性不强等问题,许多土地开发整理复垦项目的立项实施并没有严格遵循专项规划要求。但是各级政府对此类项目并没有及时制止,反而认可其合法性和有效性。这对于一个由政府批准实施的专项规划来说,是十分缺乏严肃性的。因此,本轮规划要建立和完善规划实施管理相关法规,研究出台土地整治规划的管理办法,强化和规范规划实施管理。体现土地整治规划的重要性严肃性,提高各级政府的重视程度。(二)加强组织、资金和技术保障,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

14、展各级要相应成立土地整治规划工作组、修编组和专家咨询组,为此项工作提供组织保障。而且各级都应重视这项工作,要拨出专项经费投入到规划修编工作中去。同时部里最好尽快修订完成土地整治规划编制技术规范和实施办法,为各地规划修编提供技术依据,也要召开土地整治规划修编培训班,培训技术过硬的工作队伍,确保编制工作顺利开展。(三)合理确定规划基期,提高规划可操作性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以2005年为规划基期,如果以总体规划基期年作为土地整治规划基期年,到各级土地整治规划都编制完成,2006至2020年整个规划期过了将近一半,这会给规划的执行实施带来许多问题。建议将本轮土地整治规划基期年调整为2009年,提高规

15、划的可操作性。对福建省“八山一水一分田”而言,土地整治规划应着眼于按流域分布进行。(四)激发基层政府的积极性,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近几年来耕地占补平衡的压力日益增大,而开发整理项目的实施难度也在不断加大,基层政府已从前些年的跑项目要项目到现在的推项目躲项目。目前实施土地整治项目是上级政府下达指标任务要求基层政府按时完成。本轮规划要制定和建立土地整治规划有效实施的政策、制度、机制和办法,完善法律、行政、经济和技术保障措施,加强土地整治规划对补充耕地的调控引导作用,有效激发基层政府的积极性,确保规划目标的实现。(五)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规划体系,有效落实规划目标上一轮规划编制和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重视补充耕地数量轻视补充耕地质量的问题。本次规划应完善补充耕地质量规划体系,结合耕地数质量折抵成果,制定出补充耕地质量等级,有效落实规划目标,切实完成耕地占补平衡任务。(六)允许早期项目重新建设,切实发挥土地整治效益上一轮规划开始实行到现在已有十年,十年前实施的项目设施经过老百姓长期的使用有的已破旧不堪,有的已无法使用。加上福建省属丘陵山区,自然灾害频繁,许多已实施项目破坏已十分严重,难发挥土地整治预期的效益。建议本轮规划允许将2005年完工的项目重新编入规划,完善土地耕作条件,切实发挥土地整治效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