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280877 上传时间:2023-04-13 格式:PPT 页数:27 大小:660.0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第9课-《古诗四首》课件-苏教版.ppt(2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H,1,李商隐,夜 雨 寄 北,H,2,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怀州河内(现河南省沁阳县)人,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艺术成就很高,特别是他的咏史诗和描写爱情的“无题”诗,影响很大。,H,3,比一比,看谁读得,好,H,4,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七言绝句),H,5,夜雨寄北 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探究技巧,H,6,李商隐,夜雨寄北,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H,7,再读课文,体悟情感美,诗歌

2、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怎么体会出来的?,H,8,1、读文题,2、读作者,3、读懂文意,4、品味情感,友情提示:,H,9,诗题中的“寄北”,有的选本作“寄内”。内即内人,妻子。从诗的内容看,按“寄内”解释很合适,解为寄给住在北方的友人也可以。李商隐曾宦游梓州(今四川三台一带),其妻王氏留在长安。这首诗大约是其收到妻子的来信后所作。,读文题,读文题,H,10,夜雨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读文意

3、,H,11,小组合作,探究艺术美,夜雨寄北没有一个“思字,也没有一个”愁字,但那种缠绵婉转的情调,却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心弦,你知道为什么吗?,H,12,“君问归期未有期”,像是一问一答,夫妻之间的关怀、惦念,宦游人的乡愁、歉意,都在这看似平淡的诗句中表现出来。“巴山夜雨涨秋池”,借凄凉的秋夜雨景抒写客愁旅况。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

4、夜雨寄北赏析,H,13,“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从眼前遥想异日重逢,西窗剪烛,重话巴山夜雨情景,使诗的意境回环映照中更增深永情韵,融凄清与温煦、黯然与神往、寂寥与慰藉为一体。这首诗的构思极富特色,先写妻子思念远游巴山的丈夫,丈夫思念留在北方的妻子;后写想象中他日两人同在长安共话巴山夜雨的情景。既写出空间的悬殊异,又写出时间的变迁,还从空间、时间的相关变化写出人的悲欢离合,丰富展示了今日彼此相思之意。,H,14,2、,两题任选一题。1、发挥联想和想象,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2、“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为千古名句,请简要分析它好在哪里?,向大家展示你的才情吧,H,1

5、5,1、诗中两次提到“巴山夜雨”,你分别怎样理解?第一个实写,第二个是虚写,是想象和妻子团聚,共诉写信时的相思之情。2、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愿望,诗人想象出什么样的情景?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想象与妻子团聚的情景,表达渴望与妻子团聚的相思之情。3、诗中的“秋”字除点明季节外,还起到什么作用?烘托人物心情。,H,16,4、成语“剪烛西窗”源自本诗,结合诗歌内容,说说你对这一成语的理解。表达思念朋友,渴望团聚的感情。5.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诗人“今夜”的心境。漂泊在外的孤寂,苦雨深秋的落寞,归期无期的无奈,相见共语的期盼,H,17,6.这是一首抒情诗。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的形式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作

6、者孤寂的情怀和对妻子深深的怀念的思想感情。后两句通过设想来日重逢,畅谈昔日相思的情境,反衬今夜的孤寂。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7.一首诗出现两次“巴山夜雨”,你认为有重复之感吗?为什么?再次出现的“巴山夜雨”,无单调之嫌,文意反而曲折深厚。如果说,前一句“巴山夜雨”是以景写情,那么这一句的“巴山夜雨”却是以情写景。它与“西窗剪烛”,组成一幅温暖的动态画面,表现了诗人对于归期的向往,对于“君”的深厚友情。这给诗中增添了欢欣感。,H,18,8.“却话巴山夜雨时”,夫妻团聚,话巴山夜雨时的什么?话巴山夜雨时的情景及旅途见闻,思念亲人的种种情思。9.诗人在巴山夜雨时是什么样的心绪?这种

7、心绪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孤寂思乡(凄凉愁思)。是通过描写当时所处的环境,想象未来夫妻西窗剪烛夜话的欢乐情景做反衬,又用重复“巴山夜雨”来表达这种心情。,H,19,论 诗,赵翼,H,20,作者简介,赵翼(17271814),清史学家、文学家。字云崧,号瓯北,江苏阳湖人。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编修,官至贵西兵备道。辞官归乡后,主讲安定书院,专心著书。诗集有瓯北诗钞。论诗主张独创,力反摹拟,著有瓯北诗话。又长于史学,著有廿二史劄记等,为当时重要史学著作。,H,21,H,22,论 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赵翼,H,23,释义:论:评论、议论。风骚诗经中的“国风

8、”和屈原的离骚。后来把关于诗文写作的事叫“风骚”,这里指在文学上的地位和深远影响。,H,24,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释义:各个历史时代都会涌现出自己本时代的杰出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哲理:长江后浪推前浪,历史就是这样在一代一代人才辈出、推陈出新中不断发展、前进的。年轻人应该有自己的抱负,创造出自己的辉煌未来。,H,25,论诗简析,前两句从大诗人李白、杜甫入手,不是故意贬损李杜,是从读者审美角度说的。尽管李杜的诗篇万口传诵,人们仍然需要欣赏新的作品。后两句提出作者对文学创作的见解。江山,这里指祖国河山,才人,指有才华的诗人、文学家。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屈原的离骚,后泛指文学

9、。赵翼认为,各个历史时代都会出现杰出的诗人,创作出具有时代特色的作品。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两句是全市的重点,着眼于创新。,H,26,1.问:诗人狂妄地认为:李白、杜甫的诗篇流传的时间很长,已经“不新鲜”了。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答:同意。“万古传”表明诗人并没有真的否定李杜的成就和地位。虽然成就大地位高,但历史在发展、文学也在发展,否则它就会老化僵死。每个时代的文学都应该有自己的成就,有自己的“李杜”,才能保持它的青春和生命。2.说说你对前两句的理解。诗的前两句以李白、杜甫的诗为例来说理:“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李白、杜甫的诗歌万古流传,无人能与之相比,然而,就是如此伟大的诗篇,至今也觉得不新鲜了。,H,27,3.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国家代代都有有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作者认为诗歌应随着时代不断发展,诗人在创作上应求变创新,而不要刻意模仿,跟在古人后面亦步亦趋。4.“风骚”在诗中的具体含义是:在诗歌(或“文学”)创作上的地位和影响。(说明:回答“文学才华”不给分。)5.流传万古的李杜诗篇至今无人可及,为什么诗人却说“至今已觉不新鲜”?国家代代都有有才情的人出现,他们各自的影响也不过几百年而已;或“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