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附《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附《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摘要:煎煮时间对于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成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古至今,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人们的技术难题。对中医药典籍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汤剂的煎煮时间及其煎煮终点的判断经验进行了整理,发现其具有一定的规律,认为影响煎煮时间的因素主要有病证、方剂功效、药物药性、药材性状等;通过对其总结,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初步阐明传统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寻求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中药汤剂煎煮方法和现代中药制剂提取工艺的合理性对于保证中药临床疗效至关重要,而煎煮终点的判断一直是困扰研究者的技术
2、难题U-2。中医历来十分重视中药的煎煮方法,清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中说:“煎药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于此方虽中病,而煎法失度,药必无效”,充分说明煎药方法对于保证临床疗效的重要性3-4。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为中医药经典著作,传承多年,对方药的煎服皆有规定且相当考究,每一方剂的制备方法都十分精详,在今天看来,其中依然有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为后世树立了学习典范且影响深远,更为现代中药汤剂的制备方法提供了规范化保证5-6。因此,总结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传统汤剂的煎煮时间和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使传统汤剂的煎煮经验在现代应用中被更好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和实用价值7-8。本文对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
3、汤剂的煎煮时间与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进行整理分析,探讨其影响因素,以期能为中药汤剂煎煮时间及现代中药制剂的提取工艺提供合理的科学依据,为保证中药汤剂临床疗效和中药制剂的质量提供理论基础。1古代判断汤剂煎煮时间的概述中药煎煮随着历史的变迁不断发展和变革,从最早殷商时期的汤液到明清的饮片煎煮,煎煮时间作为煎药“七要素”之一也在逐渐变化9。两千多年前,时间这一概念就已经产生,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出现了一系列的计时工具,但其大多不便使用且不能精确计时,导致传统中医药典籍中虽记载了诸多中药汤剂的煎煮内容,而对煎煮时间却缺乏精确记载。正是由于上述原因,中药煎煮大多凭经验判断,有的依据药物形态变化判断
4、,如粳米入汤剂以米熟为判断标准、张仲景金匮要略以煮小麦熟为判断标准、瓜蒂散以豆豉的“稀糜”状态为判断标准;有的依据煎煮时的沸腾情况判断,如麻黄升麻汤“先煎麻黄一两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更煮大黄一两沸”、枳实桓子豉汤“更煮豆豉五六沸”等,都是源于日常的生活经验10。2汤剂煎煮终点的判断方法由于计时工具的落后,古代对煎煮时间的判断往往只根据生活经验,并非以时间刻度进行判断。而现代煎药的时间根据药物的功效确定,规范要求:“一般药物煮沸后再煎煮2030min;对解表类、清热类、芳香类药物不宜久煎,煮沸后再煎煮1520min;滋补药物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慢煎4060min;每剂药一般煎2次,第2煎的
5、煎煮时间应比第1煎时间略缩短”11。传统的煎煮方法经过数百年的临床检验,具有一定的科学合理性。通过总结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221个方剂煎煮终点判断的情况,可分为以下3种情况:一是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常规判断,二是中药汤剂煎煮终点的特殊判断,三是其他情况。2.1 煎煮终点的常规判断方法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大多以水分的减少量为依据判断煎煮终点,共208方。伤寒论中大部分中药汤剂以“加入多少升水,煮取多少升水,煮去多少升水”进行煎煮终点判断。如“桂枝汤加水七升,煮取三升,煮去四升”“甘草汤加水三升,煮取一升半,煮去一升半”“附子汤以水八升,煮取三升,煮去五升”“桂枝人参汤以水九升,先煮四味,煮去四升水时放
6、入桂枝,再煮去二升,最终煮取三升”“桂枝麻黄各半汤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放入剩余所有药,最终煮取一升八合”等。而在温病条辨中则是以“加入多少杯水,煮取多少杯水,煮去多少杯水”进行煎取终点判断。如“半夏汤以水八杯,煮取三杯,煮去五杯”“桑菊饮以水二杯,煮取一杯,煮去一杯”“清营汤以水八杯,煮取三杯,煮去五杯”“半苓汤以水十二杯,煮通草煮去四杯,再入余药煮去五杯,最终煮成三杯”“竹叶玉女煎以水八杯,先煮石膏,地黄煮去三杯,再入余四味,煮去三杯,最终煮成二杯”等。2.2 煎煮终点的特殊判断方法2.2.1 在加质程度及次数判断煎煮终点古代医籍关于方药煎煮法的叙述,常常提到“沸”,如“微沸”
7、“一二沸”“再沸”等,同时也作为一个计算单位12。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共有7方以汤剂中加入最后一味药后沸的程度及次数判断煎煮终点,如伤寒论中“调胃承气汤以水三升放入芒硝,上火微煮令沸”“柴胡加芒硝汤以水四升放入芒硝,煮微沸”“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以水八升放入大黄,煮一两沸”“大承气汤以水一斗放入芒硝,上微火一两沸”“枳实桅子豉汤以清浆水七升下豉,煮五六沸”“桃核承气汤以水七升放入芒硝,微沸下火”“大陷胸汤以水六升放入芒硝,煮一二沸,内甘遂末二2.2.2 以米熟判断煎煮终点以米熟为标志判断煎煮终点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的记载很少,共有4方,如“白虎加人参汤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白虎汤以水一斗,煮米熟
8、汤成”“桃花汤以水七升,煮米令熟”“竹叶石膏汤以水一斗内粳米,煮米熟,汤成去米二2.2.3 以香气判断煎煮终点以香气判断煎煮终点的记载更是甚少,共有2方。“银翘散鲜苇根汤煎,香气大出,即取服,勿过煎”“猪肤汤以水一斗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2.3 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煎煮终点判断不同的方剂温病条辨中的宣痹汤在上焦篇中煎煮方法为水五杯,煮取三杯,而在下焦篇则水八杯,煮取三杯。此外,一些汤剂的煎煮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记载不同,可分为2种,一种是煎煮方法不同,共2方;另一种是煎煮过程中水量的不同,共7方。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方剂的不同煎煮方法见表1。1伤事论和温痛条狮中汤剂的不同煎煮方法Table1D
9、ifferentdocringmethodsofdeactuneofrevaBtd*onIaTttatnfMFfbiikDhe”广ID*VffJmm比值方敷方名1.50.80.710.5147513131.522.523甘卓汤、甘草干要通.芍何甘草汤3U1.827254RA.通It逆通.通脉四逆加曙胆汤.川龙30人,丽3313230232干干委汤、16子厚朴汤3123036调月承气语.干要用子汤.桂枝甘草汤、精便访、白通话.白通IDSl胆汁汤4223023我葺甘草说、柴M加芒嫉汤、宿筝汤532301.72茯苓四逆说、抵当谢5252.537.521柞枝甘草龙骨牡帽汤4132.537.52.74析
10、子壁皮洞、检于豉诙、梅子甘草豉汤、梅子生姜豉/4122.842331小承,552345252柞枝二培椀一汤、桂枝二麻黄一汤6334522甘草用于砺、茯苓悻枝臼木甘草汤53.24821桂枝麻黄各半旃5133.552.5331勺麴甘草附子汤1064601.71黄连由8446021柴胡2D龙骨壮蛎汤734602312桂校访、松枝加附子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牙场汤、佳枝加大黄函、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IB厚朴杏子通、柒统桂枝汤、麻黄附子甘草汤、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小建中油6246037佳枝附亍说、去桂加白木汤、干类黄芍黄连人参汤、黄连阿皎说、小陷,旃、大陷胸旃、赤石IIB国余粮场723
11、4.567.521桃校承,通835752.75真式谢、附于旃、理中场、当归四逆汤、桂枝去桂加茯茶白木砺725753S3吴泰英羽、B头卷说.枳实梅子豉汤8269041再发黄芍黄连汤9369032大青龙丽、松枝人参画9236.597.53.61麻黄汤10371053315甘草汨。旃、半夏再心语.生关JIJC汤、旋覆代H诙黄芍诙、黄专即丰更生要通、厚朴生要半夏甘草人参汤、州枝MIM根屏、很手肝住甘草大宴涵、葛根汤葛根IIU华夏场、麻黄开麻语、*黄连相赤小百砺.麻黄细辛附子汤、小力龙场12S7IOS2.41当口因逆加吴豪兔生叁语1028120S1大承Pi123913546小策朗通、大柴M酒、聚的合枝要
12、j.杆枝加芍的生安霁RA*HK)ft.壮枝去芍Ki加部漆”蝎龙骨救运访.1BFffAIS312180S19门虎语.自虎就人“丽.ttICWft.帙花汤.大黄黄连汨心滥.WfS4.MIBrt.半夏敞及汤、珀联说3漫病条阱中有关汤剂熏煮时间的数据统计Table3StatisticsdataondecoctingtimofrelevantdeuTrtadseonDifffTCmtiahORandTrtanndttOfEjhdemicFebriltDiita%2、3、4、6h,给药剂量为临床用量的6、12、24、48、72、96、120倍,表明川乌与草乌除对肾脏、肝脏和心脏有一定的毒性,对其他指标均无
13、明显毒性。当川乌与草乌的煎煮时间为30min,给药剂量为临床用量120倍时,川乌与草乌的水煎液对痹证动物产生的毒性最大,但药效最佳。此外,也有发现当附子的毒性与其大辛大热之性密切相关,治疗的病证为真阳虚衰、阴寒内盛时,其毒性则不显15。对于附子的使用需要辨证论治,临床应用时通过炮制与煎煮对其进行减毒,还要多煮久煮,忽视了对其药效的影响。用附子是否会中毒,虽然与炮制和煎煮方法有关,但也与其品种、产地、患者体质和病变性质有关,对于阳衰之体、阴盛之证的患者来说,发生中毒的可能性很小。4.4 药材性状对煎煮时间的影响药材性状不同,其煎煮时间也会发生变化。中药饮片粉碎成粉末,作为煮散颗粒,在加水煎煮过程
14、中,有利于有效成分的溶出,可减少煎煮时间。如石决明的煎煮时间受粉碎程度影响,当其粉碎度在60目以上时则不必先煎,40目以下的粗粉时则需进行先煎38。又如通过石膏的粉碎度和煎出量的观察比较,60目以上煎出率可达100%39煮散颗粒只改变药材粉碎粒度等物理状态,有研究者40将苦杏仁煮散颗粒煎煮与传统饮片煎煮的质量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各煎煮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和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且差异显著。也有研究发现,将五味子煮散颗粒的煎煮与传统饮片的煎煮质量进行对比研究,其各时间点煮散颗粒煎液中指标成分的溶出量和干膏率均高于传统饮片I41o而矿物、动物贝壳、化石类药物经炮制粉碎后,煎煮30
15、、60min,其有效成分的煎出量相差无几;但动物甲骨,如龟板、鳖甲经炮制打碎后却相差较大42。再如对比研究根及根茎类药材、花、叶、全草类、皮类、茎木类和果实种子类药材煮散与饮片的煎煮效果,结果表明煮散水煎液的干膏率和有效成分煎出量高于饮片的煎煮且可减少煎煮时间43-44。相同的煎煮条件下比较中药煮散与传统饮片汤剂有效成分的煎出率,其中药煮散剂的生物利用度高于传统饮片汤剂,可提高汤剂质量,节省药材资源45。5结语除了煎煮时间对中药汤剂质量的影响较大外,煎药器具、加水量、火候、煎药浓度、煎药次数、特殊煎煮方法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9。随着人们对中医药认识的提高,中药汤剂的煎煮也在不断的发展,如伤寒论
16、和温病条辨中方药大多只煎煮1次,从现代制药环节的提取工艺研究来看,在水提条件下,提取1次很多成分的提取率相当低,而当代医疗机构代煎或家庭煎煮中药汤剂大多煎煮23次,有利于提高有效成分的煎出率。此外,煎药之前浸泡有利于药材有效成分的溶出,伤寒论和温病条辨虽没有特别强调药材在煎煮前需要浸泡,但有些药材在煎煮前经过了浸泡去皮等炮制处理。由于处方中各药材剂量不同、每种药材的吸水率各不相同等原因,统计每一方剂的吸水率较为困难,本文暂未考虑药材吸水率对煎煮时间估算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综上所述,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对汤剂的煎煮时间皆有明文规定且具有一定的法度,根据具体病证、方、药等多方面因素的不同,其规律
17、也有所不同。汤剂的煎煮时间要根据具体的病证来决定,不同的病证或相同的病证所处的阶段不同,则有轻重缓急之分,故其煎煮时间也不同,此外还要考虑方剂的功效、药物的药性、药材饮片的粗细度等,以保证方药的临床疗效和用药安全。而今日临床上对于传统汤剂的煎煮,多少存在不重视其煎煮时间的现象,值得反思。中医药典籍中对方药煎煮的规定有其道理,经过了历代医家的反复验证,决非虚设,整理传统典籍中的煎煮方法和经验,将其运用于现代中药汤剂煎煮提取中,有利于中药汤剂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伤寒论药物煎法解析药物的煎煮方法与临床药效关系密切,一直以来都为历代医家所重视。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在煎煮法上却浓墨重彩,可见张仲景对
18、煎煮法的重视。煎法,即对药物的煎煮方法。是理法方药的重要环节,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如徐灵胎谓:“煎煮之法,最宜深讲,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张仲景论煎服法独具匠心,如先下入煎、后下入煎、分煎合服、煎煮丸药、麻沸汤渍、去滓重煎、米熟汤成、加酒同煎、加蜜同煎等法。煎煮之法与药效关系密切,值得深入研究。先下入煎在伤最论中,使用解表发汗峻药时,常常用先煎去沫之法。如此煎煮,既可消散其升散温燥之气,以防过汗亡阳,又可缓辛温峻烈之性,以免药后心烦。其次,对于质地致密、板滞黏腻之品,亦用先煎之法。诸如枯萎、葛根等药,均需先煎以取尽其味。凡此类药物,每嘱患者,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2030分钟,更能煎出其有效
19、成分。此类煎法有22个方,如麻黄汤以及含有麻黄的方剂,均先煎麻黄;葛根汤及含葛根的方剂,先煎葛根;茵陈汤中先煎茵陈等。先煎者多为主药,其意久煎出汁,使药味浓厚,以更好地发挥功能。麻黄先煎去沫,可以减去沫中杂质带来的其他作用。伤寒论中用麻黄的方剂共有7首,此7方用麻黄虽皆是先煎,但先煎之中还略有差别:一是麻黄汤、葛根汤、小青龙汤等,都是“先煎麻黄,减二升,去上沫”;二是桂枝麻黄各半汤,麻黄升麻汤等,都是“先煮麻黄一两沸,去上沫”;三是麻黄连辂赤小豆汤中“先煎麻黄再沸,去上沫”。由此可见,麻黄在不同方剂中的煎煮时间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对于不同的病症,张仲景采取了不同煎法以使药物达到最好的疗效。后下
20、入煎针对不同药物性味的特点,根据病情使用后下入煎法。如桂枝既有解肌散风,调和营卫之功,又有温通经脉,温阳散寒之用,若用于外感表证,当另包后下,以取其辛香走窜之气味。如桂枝人参汤方后注云;“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取五升,肉桂更煮,取三升”本方先煮人参四味,取其温中散寒、补脾益气的功用,后下桂枝,使其发表出邪,而不受人参、干姜的羁绊,否则五药同煎,则变桂枝芳香走表为温里通阳之用,就达不到表里两解的目的。再如大黄,多数情况是与他药同煎,取其味厚力雄,以行破结化瘀之用,诸如茵陈蒿汤,抵当汤中之大黄。而大承气汤和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中之大黄,却后下入煎,如此取其苦寒之气,以清热导滞,推陈致新,清泻阳明
21、之邪热。又如桅子豉汤中的豆豉,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中的猪胆汁,黄连阿胶汤的鸡子黄和阿胶,小建中汤的饴糖等,均为后下或冲服、惮化。因这些药物久煎容易破坏有效成分,减低药效,或者不需煎煮,放入汤液中微加搅匀,令其溶化即可,以便更好地发挥药效。分煎合服将一个方中的药物酌情分煎,最后将诸药液合而服之。如附子泻心汤,煎附子取其味厚重浊下行之性,意在温补肾阳而固表实卫;另渍三黄,取其气薄清轻上行之用,意在宣泄郁热而消满除痞。如此煎煮,上可清热开郁,下可温阳实卫,寒热并用,相济不悖,可谓寒热异其性,生熟异其味,药虽同行,气味温凉殊途而功效各奏。张仲景用药之妙,其方之精如此。煎煮丸药对一些良味峻烈之品,张仲景不
22、但根据病情改汤为丸,而且常用煮丸之法,可使峻药缓行,以攻为和,这样既可使药物缓缓发挥作用,又不致于因药物过猛过急而出现伤正留邪之弊。如实热结胸偏上,病势偏缓者,张仲景在力大用猛的大陷胸汤内,加入白蜜、杏仁、拿茄子等制成丸剂,煎煮顿服,取“丸者,缓也”之意。再如抵当丸,“上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为取峻药缓攻之义。麻沸汤渍麻沸汤即滚开水。因水刚开时,水面有水泡如麻子大,故取名麻沸汤。用开水浸泡药物,搅拌后去滓饮汤,谓之麻沸汤渍法。大黄黄连泻心汤是治疗胃院部堵痞塞、按之柔软属气痞的有效方剂,张仲景在方后注曰:“上二味,以麻沸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服用麻沸汤渍之是因为大黄、
23、黄连气厚味重,长时间煎煮后,多走肠胃而具泻下作用,故本方不用煎煮之法,而以滚开的沸水浸泡少顷,绞汁即饮,这种特殊煎法所得汤剂就能达到取其气、薄其味而除上部无形邪热之目的,治疗火气痞。而在金匮要略中大黄黄连泻心汤则煎煮顿服,取其味厚力雄,清泄血分之邪热,治疗吐血。张仲景在使用附子泻心汤治疗“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时,将三黄”用麻沸汤二升渍之,以清泻上部之邪热而达到结散痞消;再将附子“别煮取汁”而发挥温经固表之功。去滓重煎本法先将药物煎煮时许,然后去滓再煎浓缩取服。大凡和解之济,诸药之性味有或辛或苦或甘之不同,作用又有或开或降或缓之区别,其效应有或取其味与气之差别。若以常法煎煮,则难免因性味不均而
24、影响疗效。使用去滓重煎法,则使诸药性味均和,作用协调,能达到和解之用,从而提高疗效。正如陈修园所说;“去滓重煎,有其能。”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生姜泻心汤均属和解剂,分别用于和中降逆消痞、和胃消中、消痞止利、和胃降逆、散水消痞。方后注曰:“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云“去滓再煎”者,就是使用浓缩法减少药物的体积,让患者服药量不致过多,其目的在于使“三泻心汤”和阴阳、顺升降、调虚实之功卓著。药性和合,不偏不烈,更适合于半表半里、升降失司、寒热错杂之证。米熟汤成白虎汤、白虎加人参汤、白虎加桂枝汤、竹叶石膏汤、麦门冬汤等,这些方后均注有“米熟成工米熟则汤成,目的在于取粳米甘平之性,在
25、补养脾胃肺阴的同时,缓方中其他药物的寒降之性,使药性在中上焦持久地发挥治疗效用。由于粳米是药食两用、以食为主的性能,属多数药房、药店配方“断档”饮片,医师处方、药师配方时只是告知病家或患者从自家的米袋中抓出“撮放在其他药中起煎煮。在处方或配方有粳米的处方时,“抓一撮大米放入”成了医师或药师们的“口头禅”,很少有医师或药师告知病家或患者“米熟汤成这个煎煮的“度加酒同煎酒乃水谷精悍之气也,有通心阳利血脉之功。因其性剽悍滑疾而不易入于血脉,故用其煎药时需加入一倍之水,以变悍为柔而减其滑疾之性。如炙甘草汤,原方要求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同煎。佐清酒同煎目的在于借酒行气血、通经络、和阴阳,助行药势、宣痹通
26、阳。尤其在补阴剂或气血双补剂中加酒能够通行药性,达到补而不滞之目的。炙甘草汤是治疗气虚血少之脉结代、心动悸的常用方剂,在煎药的同时加入清酒,不独增强通心阳、推动血行之作用,而且还使诸养阴药滋腻之性得清酒而消除。此外,酒还是一种很好的溶媒,加酒同煎,方剂中的有效成分能够最大限度溶出。因酒味芳香,易于走散挥发,故当以酒后下为宜,而且煎沸时间不宜过长。此外,书中还提到苦酒煮沸之法,古之苦酒,即今之米醋,因其性味酸涩,故有消肿敛疮,活血化瘀之功。少阴病,邪从热化而见咽中生疮不能言语者,张仲景用半夏、鸡子清纳于苦酒中,煮沸去滓含咽,以行米醋消肿敛疮之功。加蜜同煎陷胸丸,以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
27、服之。张仲景在方中加蜜之目的有四:一是为了缓和陷胸丸的峻烈药性变峻下为缓攻;二是取其和中之效,顾护胃气;三是取其甘润缓急之功,辅佐主药发挥作用;四是取甘以矫味。本草纲目云:“蜜,其入药之功有五,清热也、补中也、解毒也、润燥也、止痛也”“和百药而与甘草同功”“和营卫、润五脏、通三焦、润脾胃今天有些医师在处方时往往舍蜜不入,使方剂疗效不能尽最大限度发挥,甚为遗憾。其他还有很多例子,如浸渍法、急煎法、久煎法、惮化、兑冲等,在溶剂的选择上又有清水、涝水、廿澜水、清浆水、泉水、井花水、东流水等的分别,此外还有煎煮火候的讲究。张仲景当年写书时尚无纸张,故伤寒论中语言比较简练,但是为何在煎煮法上,张仲景花如
28、此之多笔墨?由此可见煎煮法之重要性。由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老的中药煎煮法似乎已经过时了。现在通常都是用机器煎煮,虽然省事省时,但是药物都是一股脑地投下去了,先煎、久煎和后下的不同效果就很难体现了。也有患者在自己家中煎煮,这样虽然能够区分先煎、久煎和后下,但是即便是先煎,如上所述,也是有差别的,这种差别恐怕很少有患者能够掌握。今人为了省事,煎煮中药时大都一概等同视之,中医的现代化不是这个样子的,虽然煎煮省事了,但是中药的效果却大大降低了,中医的疗效也就无从保证了。若欲治病,当深究药物之煎法,如此才能助汤剂洗涤五脏六腑、开通经脉、理导阴阳、破散邪气、润泽枯槁、悦人皮肤、益人气血。中药治病,如欲效宏,除辨证、立法、处方、选药必须切证以外,煎煮法亦应重视。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记载了制备汤剂的精细工艺,确保了经方的疗效。而当前.,中药汤剂的煎煮工艺呈不断简化的趋势,操作过程缺乏规范,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