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08200 上传时间:2023-04-1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1.2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说明.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西地方标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2020年9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达了2020年第二批广西地方标准制定项目计划的通知(桂市监函(2020)1832号),广西农业科学院提出的地方标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牵头起草,该标准为首次制定,为推荐性标准。二、标准制定意义瓜类细菌性果斑病(以前也称瓜类细菌性果腐病),是由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rulli)引起的病害,简称BFB,是一种典型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同时,也是一种毁灭性的检疫性病害。该病害自1996年后在广西的西瓜上大量传播

2、和蔓延,病原随着外地西瓜种子流入广西。此后该病害一直在广西西瓜主产区蔓延,有些年份造成毁灭性的失收,给广西的西瓜生产带来严重的威胁。该病害在西瓜全生育期均可发生,苗期发病,可导致大量瓜苗腐烂死亡,严重影响西瓜嫁接苗的生产;大田期发病,可导致叶片、瓜蔓枯死和果实腐烂,病害一旦发生,发病率常达80%以上,给西瓜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几年该病害在广西各西瓜产区尤其是南宁市和北海市发生都比较严重,造成大量西瓜嫁接苗损毁和果实失收。因此,制定一套适用于广西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科学防治和促进广西西瓜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该标准由广西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西

3、甜瓜研究团队牵头制定,该团队40多年来一直从事西瓜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研究工作。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来源和发生情况进行过系统调查,并对种子酸化处理、苗期防治、大田防治等开展了系统研究,发表相关论文4篇,分别为种子酸化处理防治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腐病研究、春雷霉素和农用硫酸链霉素对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效、药物浸种处理防治西瓜嫁接苗细菌性果斑病试验、西瓜嫁接育苗细菌性果腐病综合防治措施等。出版著作华南西瓜甜瓜病虫害识别与防治1部,具备较好的研究基础。该团队制定的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主要从检疫、地块选择、轮作、种子处理、农事操作、田园清洁、水肥管理、药剂防治等方面规范了西瓜细菌

4、性果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对该病害的科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撑。三、标准编制过程1 .成立起草小组2020年9月项目下达后,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园艺研究所的叶云峰、洪日新、覃斯华、何毅、黄金艳、李桂芬、解华云、柳唐镜、李天艳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付岗、覃武等专家组成标准起草小组,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的专家赵廷昌以个人名义加入标准起草小组。起草小组讨论和研制了标准编制方案,并进行了成员分工,明确各自任务和职责,以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2 .资料收集与整理标准起草小组成员多年来从事西瓜育种、栽培和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来源和发生情况进行过系统调查,对病原菌

5、、病害症状、病害发生规律和防治方法进行过系统研究,发表了多篇相关研究论文,积累了丰富的研究资料。另一方面,系统检索国内外已有的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总结。3 .试验总结及讨论稿的形成2021年1月.2021年12月,标准起草小组在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子课题“广西地区西甜瓜化肥农药减施增效综合技术模式建立与示范”和广西创新驱动项目子课题“西甜瓜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与应用”等项目的执行过程中,多次开展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防治试验,包括种子处理、苗期防治和大田防治等试验,与不处理的对照相比,防治效果均达80%以上。标准起草小组总结了项目试验研究成果,结合查阅的相关资料,起草了西瓜细菌性综合防治技术规

6、程讨论稿。4 .征求意见稿的形成2022年1月至3月,标准起草小组于对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讨论稿进行了讨论和修改、完善。并严格按照G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形成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征求意见稿。四、标准编制原则L制定本标准的目的是统一和规范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综合防治技术。标准制定力求简单、易于理解,做到紧密围绕西瓜产业发展需求,具有较强的可靠性、适用性及可操作性,制定规程要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算、水平上先进。2 .本标准的格式和编写方法执行GB/T1.1-2020的规定。3 .本标准的制定力求准确、系统,内容真实可信

7、,可重复操作。五、主要技术内容的确定依据本标准规定的技术内容包括:病原菌、病害症状、发病规律和综合防治技术等。综合防治技术包括:检疫、地块选择、轮作、种子处理、农事操作、田园清洁、水肥管理、药剂防治等措施。1 .病原菌通过采集病样进行病原菌分离、致病性测定、生理生化特征鉴定及分子生物学(16Sr-DNA序列分析)鉴定等实验结果,将广西地区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病原菌鉴定为西瓜噬酸菌(Acidovoraxcitrulli)。2 .病害症状通过多年多点观察,明确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的症状可出现在西瓜的幼苗期和成株期,主要危害叶片、叶柄、茎蔓和果实。该病害在幼苗期和成株期造成的症状不完全相同,因此,本标准

8、分别描述了幼苗期症状、成株期症状和果实症状。幼苗期症状:主要侵染叶片,通常子叶先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出现水浸状褪绿斑点,常沿叶脉扩展为条形或不规则形的暗绿色病斑,后期转为褐色至黑褐色坏死病斑。高温高湿条件下,病斑处有菌脓溢出,干后形成白色菌膜。有时子叶病斑可扩展到嫩茎,引起茎基部腐烂,使整株幼苗坏死。成株期症状:主要侵染叶片、叶柄和茎蔓。叶片染病,初期形成水渍状暗绿色小斑点,病斑通常沿叶脉发展,形成条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褐色病斑,湿度大时,病斑上溢出菌脓,干后形成白色菌膜。叶柄和茎蔓染病,病部开裂甚至腐烂折断,湿度大时流出菌脓。果实症状:果实在授粉结果后20d内易感病,初期在果皮上出现直径几毫米

9、大小灰绿色至暗绿色水浸状近圆形小斑点,后迅速扩展成不规则形大斑块,逐渐变成褐色,龟裂,有时在病斑处溢出黏稠、琥珀色菌脓,后期病斑可扩展至果实内部使果肉变成水浸状腐烂,果实内部的病菌侵染种子,并通过种子传播病害。3 .发病规律通过多年多点调查,明确了西瓜细菌性果斑病菌的发病规律,包括侵染循环和发病条件。调查发现病原菌主要附着在种子和病株残体上越冬,种子带菌为翌年主要初侵染源。病菌在种子发芽后,随着植株的生长,在植株体内大量繁殖并产生症状。同时,随风雨、灌溉水、农事操作、昆虫等进行再次传播,侵染其他植株。高温高湿的气候条件适宜该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气温2532和空气相对湿度高于70%的条件下容易发病

10、,降雨过多的年份发病较重,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种植过密,管理粗放的地块发病较重。4 .综合防治技术(1)检疫西瓜细菌性果斑病属于检疫性病害,因此,在种子、种苗调运过程中进行严格检疫,是防止病害传入及扩散的首要手段。(2)地块选择选择适宜的地块,对减轻病害发生有较好的作用,例如选择地势高、排水良好、土质疏松的地块,可避免雨后积水,降低田间湿度,从而减轻病害的发生。(3)种子处理由于西瓜细菌性果斑病是典型的种子带菌传播的病害,因此进行种子消毒处理,是最有效的防治方法。我们通过查阅文献和实际开展种子消毒试验,发现3%盐酸浸泡种子15min、40%的福尔马林200倍液浸泡种子1h、双氧水80倍液浸泡种

11、子15min和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400倍液浸泡种子2h等处理,对西瓜果斑病幼苗期的防治效果分别为86.3%,82.6%,84.5%和82.8%,且对种子的发芽率影响不大。如果这些药品的浓度过低,会降低防治效果,浓度过高,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另外,需要格外注意的是,在用上述药品消毒种子后,一定要用大量清水清洗种子,将种子表面残留的药液都清洗干净,否则也会降低种子的发芽率。(4)农事操作农事操作不当,会造成病害在田间的传播和蔓延。在发病田块或发病株操作过的手和工具,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后再在健康田块或健康植株上进行操作,可避免病害传播。在农事操作前后喷施一次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

12、,也可预防病害的传播。(5)田园清洁做好田园清洁,及时清除田间染病的植株和果实,集中带到田外进行无害化处理,可显著减少田间存在的病原菌数量,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和传播蔓延。(6)水肥管理做好水肥管理,采用地膜覆盖和滴灌设施,可降低田间湿度和避免灌水传染。施足基肥,氮、磷、钾肥配合施用,避免偏施氮肥,合理增施生物菌肥或有机肥,可有效提高植株生长势,增强抗病能力,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率。(7)药剂防治在病害发生期,使用药剂进行防治是最有效的方法。由于西瓜苗对铜制剂比较敏感,容易产生药害,所以在苗期一般不使用铜制。经苗期防治试验发现,在苗期发病初期,及时清除病株后,喷施2%春雷霉素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

13、0.3%四霉素水剂800倍液2次,每隔7天喷药一次,可获得85.6%和87.9%的防治效果。成株期发病初期,喷施47%春雷王铜可湿性粉剂700倍液、或50%氯浪异氟尿酸800倍液、或0.3%四霉素水剂800倍液、或20%噬理锌悬浮剂500倍液2次,每隔7天喷药一次,可分别获得84.5%72.6%74.2%和76.3%的防治效果。由于同一种药剂在田间连续使用多次容易产生抗药性,因此建议药剂轮换使用。喷药时尽量使雾滴细化,避免叶面湿度过大。如施药后2h内降中至大雨,天晴后应补喷药剂,否则收效不佳。六、重大分歧意见的处理经过和依据本标准编制过程中无重大分歧意见。七、与现行法律、法规和有关国家标准的关系本标准(征求意见稿)制定是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等国家相关的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出来的推荐性标准,与现行法律、法规及强制性标准无冲突。西瓜细菌性果斑病综合防治技术规程编制小组2022年4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