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12807 上传时间:2023-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8.1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题 目:中学生阅读心理与阅读教学摘要错误 !未 定 义 书 签。 英 文 摘要错误!未定义书签。-.e -刖S错 误!未 定 义 书签。一阅读错误!未定义书签。(一)阅读的内涵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阅读的重要性4二中学生阅读心理错 误!未 定 义 书签。(一)阅读心理的要素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阅读心理的过程6(三)阅读心理的类型7三中学生阅读教学错 误!未 定 义 书签。(一)阅读教学现状错误!未定义书签。(二)阅读教学内容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阅读教学策略错误!未定义书签。结语12参考文献13附录14致谢16阅读是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获得最佳的阅读教学效

2、果,就需要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促使其达到最佳的阅读状态。在充分把握学生阅读心 理的前提下,运用恰当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应有计划的培养学生多种阅读能力, 建立起学生对阅读的兴趣。本文主要分析中学生的阅读心理要素、过程、类型以及阅读教学现状、内容、策略 两个方面的内容。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把握这两个方面的内容,让学生在阅读中体 味人生百态。关键词:阅读;阅读心理;阅读教学AbstractReading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students to pass their knowledge.In the course of teaching, teachers sh

3、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reading psychology, and make them reach the best reading condition.Under the premise of fully grasp the students* reading psychology, the use of appropriate teaching strategies. In the teaching of reading,there should be a plan to cultivate students, reading abili

4、ty, and to establish the students interest in reading.This paper mainly analyzes the reading psychological factors of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process, the type and the reading teaching present situation, the content, the strategy two aspects . Teachers should fully grasp the two aspects in the t

5、eaching of reading , let the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vicissitudes of life in reading.Key Words: reading; reading psychology; reading teaching前言阅读是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对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 力,恰当的阅读教学策略的运用就显得非常重要。但在此之前需要理解学生的不同阅读 心理以及目前的阅读教学现状,在此基础上,教师需要更新陈旧的教学观念,还原学生 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高 度重视阅

6、读教学。一、阅读(一)阅读的内涵现代汉语词典中对阅读的解释为:看(书、报等)并领会其内容。阅读是人类 社会的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它是人类独有的、最永久的、最普遍的学习方式,是人类 获取知识、认识世界的基本途径之一,被称为“智慧之源:它既是人的心理活动,又 是人的生理活动。在阅读过程中,生理活动是阅读的前提,阅读直接表现为视觉活动。 与此同时,人的心理活动也发挥着作用。如:人的情感、态度、兴趣或动机等。这些心 理活动又反过来影响着阅读的生理活动。因此,人的阅读过程,首先是心理活动与生理 活动相互作用的一个综合过程。再者,阅读也是一种复杂的文学活动。美国当代文艺学家艾布拉姆斯在镜与灯一文中提出文学

7、四要素的观点:他认为 文学作为一种活动,总是由作品、作家、世界、读者等四个要素组成。阅读作为一种文 学活动也与这四个要素有着密切的联系。首先,阅读过程是阅读主体(读者)对阅读客 体(作品)的构建与创造。读者在对作品动态把握的同时,还会带有个人独特的见解, 并赋予作品全新的意义和价值,从而不断丰富作品的内涵。其次,就是读者与作者而言, 阅读过程也是读者以作品为媒介,与潜在于作品中的作者进行的一种心灵的对话。再次, 从读者与世界的角度而言,也就是读者与人生社会活动的关系,阅读是一种精神文化的 消费活动。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实现了作者创作作品的价值,也促进了读者自身的成长。 最后,阅读也是读者寻求自我

8、的过程。一方面,读者通过作品去理解作者想要表现的世 界;另一方面,也是读者在作品中重新发现自己,构建自我的过程。因此,阅读既是一种个体的生理和心理相互的综合过程,也是一种文学活动。(二)阅读的重要性阅读在社会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有效的开展阅读教学工作,对于学生的 成长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语文教学包含五个领域:写字与识字教学、口语交际教学、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以及综合性学习阅读教学其实质是一种“合作”与“沟通”的 活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也是如此。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 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因此,阅读教学也就显得

9、非常重要。1 .获取信息众所周知,人类获取知识有两条途径:一是亲身实践即通过直接经验来获取知识, 二是借助书本即通过前人的成果获得间接知识。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中有非常丰富的信息 资源,如果想要通过亲身实践去获得所有知识,那是不可能的,而且这种方式耗时、耗 力,获取的信息是有限的。第二种通过阅读书本去获取信息是非常有效的。人们通过阅 读可以迅速获得千年以前人类所积累的知识。阅读是人类从书面语言中获取信息的最基 本的学习方式。特别是在当今这种信息爆发的时代,我们仅凭着实践活动获得技能、知 识和信息是远远不够的。所以,我们应该进行广泛的阅读。2 .获得审美体验审美是对美的现象和事物的追求,是一种积极的

10、价值取向活动。体验是通过亲自实 践来认识身边的事物。阅读中表现的审美体验是在阅读过程中,读者对所读的内容中美 的现象进行感知、再造想象,是读者的主观世界与作者所描写的世界产生联系,并生成 一种审美认识与实践活动。我们都知道,文字本身就带有一种美感,语言所描绘的、表 现的、丰富的内容是美不胜收的。阅读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字去感受美,这也就成了一种 审美活动。因此,阅读具有重要的审美体验功能,在关注情感发展的同时让人收到美的 熏陶。通过阅读获得审美体验可以激发写作欲望,提高写作水平。3 .认识世界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总被一些问题困扰。怎样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处理世界 与人的关系。而阅读提供给我们认识

11、世界的可能。由于我们很难去直接观察已经发生过的客观的历史事件,想要认识了解过去的历 史,就只能通过阅读与此相关的文字资料。阅读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大致可以了解此 时期的社会面貌。阅读孔雀东南飞,我们可以了解汉末封建礼教戕害爱情婚姻的现 状;阅读吴敬梓儒林外史,我们看到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阅读路遥平凡 的世界我们可以看出平凡人性的伟大书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通过阅读不同类型的 书籍,能过开拓我们的眼界、丰富精神世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二、中学生阅读心理(一)阅读心理的要素阅读是阅读主体的各种心理能力相互作用而形成的一个渐进的意识过程。“阅读过 程中感知、想象、情感、理解这些心理机制是构成这一

12、过程的基石。”1 .感知阅读最重要的就是感知。但是,阅读感知有它的特殊性,这是因为中学生在阅读时 所面对的并不是真实的物体,而是有代表一定意义的符号(语言文字)表现出来的事物。 所以说,阅读感知是具有强烈理解色彩的间接感知。要想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阅读感知 能力,需要注意两点:其一,扩大学生的生活积累。因为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对语言符号 阅读感知的基础。例如,陆蠡的囚绿记中涉及的常春藤,如果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没 有仔细观察过常春藤,不排除有的学生没见过常春藤,那么教师此时就需要调动学生的 生活经验进行适时引导。假如学校的某处就有这种植物的话,可以建议同学们课下去看 看,如果没有也可以让同学们联想一下爬

13、山虎,进行对比,给同学们一个直观的印象。 这样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其二,充分利用“差异原理”,学生的阅读感知能 力跟他们心中积淀的内在图式的差异程度有关。非常熟悉或者完全陌生的事物,感知就 会缺乏热情。因此,只有那些看似熟悉又不太熟悉的事物,才会引起积极的感知活动。 所以教师应该努力把握新知与旧知之间的关系,避免知识的重复与断裂,注重营造学生 似知又不知的心态,这样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开展感知活动。2 .想象想象是理性认知与感性认知相互联系的中介。想象在阅读中的地位非常突出。在学 习戴望舒的雨巷中,学生头脑中呈现的主要意象是“雨巷”“丁香姑娘”。但是,阅 读想象又不是简单地对语言的复制与

14、描述,而是需要联系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积 累去体验和联想。在文字基础上的简单想象属于再造想象,而更高一层的想象是创造性 想象。学生头脑中的“丁香姑娘”与戴望舒笔下的“丁香姑娘”肯定是有差别的。而且 每个同学所理解的“丁香姑娘”也肯定是不同的。如果这种创造性因素越强,想象、理 解和思维之间的联系就越密切。能够从丁香姑娘想到社会理想,从而把握作者的思想情 感,那么学生对文章的内涵的理解就会更加深刻。3 .情感“阅读过程中的情感因素,实质上是深入阅读的原动力。根据不同的阅读阶段可以 从三个方面去把握:阅读前的兴趣、阅读中的感性愉悦、阅读后的知性愉悦和满足。” 第一阶段:阅读前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就

15、好的老师。阅读兴趣的产生与学生阅读时注意 与心境有密切的关系。注意的定向选择性和心境的持续性,使学生阅读时产生了某种持 续的感情色彩。第二阶段:阅读中的感性愉悦。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阅 读会产生一种与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类似感情。如马致远秋思中选用的枯藤、老 树、昏鸦等九个并列的景物,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萧瑟凄凉的晚秋图景,这正是诗人哀 伤忧愁的情感创造的结果。学生在阅读时,通过这些意象也就与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 第三阶段:阅读后的知性愉悦和满足。学生阅读后,一旦掌握了文章的内容,随之就会 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反应。不同的文体可能会产生不同的情感。记叙文以产生美感为主, 同时又交织着理

16、智感与道德感;说明文与议论文产生的主要是理智感与道德感。由于这 是阅读理解后的情感,所以就是知性的愉悦和满足。4 .理解阅读是一种以理性为主导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高度统一的意识活动,在这个意识 活动中,理解就显得十分重要。阅读中的理解具有三个不同水平的层次。第一层是对真、 善、美的辨别。也就是说,学生在阅读时,需要根据语言文字形成科学的、审美的评价 判断。第二层次是对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技巧以及他们之间关系的把握。这一层次体 现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深刻的洞察力,这取决与学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和基本 技能。第三层次是对文章“言外之意”的把握。这四种心里要素相互融合,构成了阅读心理过程的基本框

17、架。感知是起点,想象是 途径,理解为目的、情感是动力。只有这四种要素交互作用有机结合,才能使学生对阅 读具有更深刻的认识。(二)阅读的心理过程阅读的心理过程大体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感知阶段、高潮阶段与效应阶段。L准备阶段我们日常所说的“阅读”与这里所说的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是有明显的区别的,二者 的主要区别在于语文阅读是一种具有目的性的行为。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启发诱 导,虽然学生在行为上还没有与阅读对象有直接的接触,但是阅读心理过程已经开始。 语文阅读的准备阶段也就是进入直接阅读活动前的一段时间。“准备阶段最主要的心理 行为是一种具有特殊性的目的性注意,由此产生了阅读期望J注意是心理活动对

18、一定 事物的指向与集中。他是有具体的对象的,但是这个阶段的注意指向的并不是一个具体 的事物,而是某种需要通过学生努力达到的抽象目的。也就是说,学生从休息状态中走 出来,心理上开始对教学内容处于兴奋状态。阅读前学生的意识还是散漫无目的的。这 种不良的心理状态对于开展阅读活动是一种阻碍。这时教师应该通过精彩的导入语吸引 学生的注意,使学生重新进入课堂状态。所以教师在备课中需要特别重视导入语的设计。2 .感知阶段在准备阶段中,通过教师精彩的导入与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或是引起了学生的兴 趣,此时学生对即将阅读的对象产生了期待。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开始阅读课文,也就 进入感知阶段。学生对这些语言文字符号进行

19、了初步解读,并在大脑中形成本文的框架, 大体掌握主要内容和基本情感。但是还不能完全掌握文章的深层含义,这就是对文章的 初步感知,需要进一步的理解文章就要更深入的阅读。对于本阶段可以概括为四个小部 分:对文字的概括、判断、确证以及对文字的深入理解。3 .高潮阶段此阶段学生开始脱离阅读的外在形式(语言符号)而重视文章的深层含义以及它的 中心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等问题。由于理解与想象的加入,此阶段的思维特征十分突出, 获得的是理性认识。思维方式分为两种: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但是两种思维方式并不 是完全割裂的。阅读中的抽象思维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制约:一是受作者的思路、表达方 式的制约,二是教学目的的规定性。

20、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两点来提升学生的思维速度。 由于文体的差异,记叙文是以形象思维为主,在理解文章所塑造的形象基础上,理性阅 读全文。学生的阅读高潮可分成两个部分:“知其然”与“知其所以然”。此阶段最重要 的是队后一部分的分析。4 .效应阶段在阅读高潮阶段,教学的过程已基本结束。但从整体上说,有没有完全结束,学生 的阅读会进入到效果延续阶段。“如果说阅读的近期目标是教材规定的教学目的,那么 通过阅读引起学生心灵上的变化(丰富知识、提高能力与智力、美化心灵等),则是阅 读的终极目标。”要想实现这个长期目标,仅靠一两次的阅读是不可能达到的,只有通 过多次阅读才可能完成。只有将每一次阅读带来的不同理解

21、积累起来,才能最终达到这 个目标。这四个阶段,既相互独立有彼此联系,基本与教学程序(导入、理解文意、体会深 层情感与含义)相对应。()阅读的心理类型学生的阅读心理主要分为两种对立的状态:消极阅读心理与积极阅读心理。消极 阅读心理是一种处于被动状态的心理活动,学生本身缺乏阅读兴趣,只是为应付教师布 置的作业而去阅读,看而不思,这种消极阅读是没有意义的。积极阅读心理是学生自发 的伴有浓厚的阅读兴趣的思维过程,这是最佳的阅读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学生会 排除一切外部干扰,聚精会神的投入到阅读中去,从而达到最佳的阅读效果。这两种对 立的阅读心理状态,进一步细分为如下几种阅读心理类型。L求奇心理与懒惰

22、心理中学生正处于叛逆期,对任何事物都保持着高度的好奇心,在选择阅读的对象方面 也不例外。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些题目新颖、怪诞的书籍。在阅读过程中具有新观点、新 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但值得注意的是,有些学生过分的追求荒诞、新奇 的事物,而不去阅读古今中外的优秀名篇,反而被一些书摊上低俗的“传奇”、“公案” “外传”所吸引。阅读这类书籍并不能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养分,反而用可能将他们引入 歧途。中学生在阅读时还存在一种漫不经心、走马观花的通病。这是懒惰心理的表现,具 有这类心理的中学生读书毫无目的。最近流行什么书或是突然喜欢什么书就开书读什么 书,阅读的书籍杂乱无章毫无系统性。阅读时只注重情节

23、大多采用略读跳读的阅读方式 很少采取精读。他们对阅读的作品永远停留在知道、了解的表面层次。对于作品的情感、 主题的深层内涵毫不关注。这样的阅读心理根本不可能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写作技 巧。5 .求知心理与自主心理中学生已经开始了解“知识可以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理。具有很强的求知欲。很 多学生不再满足于课堂上教师讲授的内容,希望可以通过阅读更多的书籍获得更多新的 知识。有的学生开始关注书本中作者的其他书籍。通过系统的阅读可以对这个作者的写 作风格有个整体的感知。与中学生求知心理相伴的是自主心理。二者紧密联系,但又主 次分明。在阅读过程中,中学生存在一种独立倾向,他们往往喜欢一个人阅读一些很深 的

24、理论著作,但由于缺乏阅读经验对专业术语不熟悉,最后可能对阅读失去兴趣,而停 止阅读。这种谋求独立发展的心理也因此成为了中学生阅读心理的障碍。6 .功利心理功利心理是一种较常见的阅读心理。具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喜欢阅读各种课外辅导书 籍,对那些具有实用价值的说明文和应用文更是爱不释手。这种为达到提高学习成绩而 进行阅读是中学生费力最多、耗时最多、效果最明显的阅读。信息反馈快是其主要特点。 但是现实中学生过分强调阅读的功用性,认为阅读只是为了完成作业,提高学习成绩。 这完全忽略了阅读带给我们的审美享受。这类学生大多数以各种练习册、模拟题为主, 但是这类材料本身引不起学生的兴趣,他们是在某种动机下进行阅

25、读的,其阅读兴趣指 向教师评价、阅读结果等。需要注意的是,单纯追求功利而进行阅读的学生还存在一个 弱点就是急功近利。与此同时,阅读过程中出现了急躁心理。为了解题目的答案,泛泛 而读。寻求答案是他们阅读的最终目的,而不在于对阅读材料的把握和理解。在教学中对于具有积极阅读心理的学生应鼓励其继续保持,也应适当关注具有不良 阅读心理的学生。“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最佳阅读心理。让学生在以后的 阅读中应保持乐观的态度、渴求的欲望、纯洁的心境、安静的心绪以及专注的精力J三、中学生阅读教学(一)阅读教学现状“阅读教学与读为本,以学生的读为本。但在这个以分数论胜败的教育中,教师一 味地为学生讲解答题技

26、巧而忽略阅读中学生的自我分析,从而导致学生主体性的缺失。 教师往往只会在新课的开篇带读一次JO如果是短篇的话,教师在第二课时开始时也可 能让学生在读一次。略读课文的话,教师只会花几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自由将文章浏览一 遍便开始进入正文分析。这种以讲带读、以练带读的教学模式非常普遍。这样的教学模 式让人十分的担忧。L只重视知识教学,对课文进行片段剪切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只注重抓课文的主要知识点,根据教学目标把一篇完整的课文 剪切成几个部分进行教学。现在的教师一般都是按照这样的顺序分析课文的:介绍生字 词、写作背景;分段;中心思想;艺术特色。这样的教学模式只是一股脑的将课文的基 本知识“塞”给学生,完全

27、忽略学生情感的需要。如果教师本身没有把握好课文的切入 点,那么学生理解起来也就更加的困难了。实习时有位老师他是这样分析孔雀东南飞 的。他将鲁迅对悲剧的理解作为本文的切入点。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撕碎给人看。这 句话已经包含了本文的重要知识点,学生理解起来也很容易。“悲剧”是对本文的定性, “美好的事物”是刘兰芝这个人物形象,由“撕碎给人看”中引出导致美好事物毁灭的 原因以及带给我们的启示也即文章的深层内涵。将此分析完以后本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分 析完了。所以教师在分析课文时应选择适当的切入点将文章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而不是 将文章进行片段剪切后在分析知识点。2 .“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的自主阅读能

28、力丧失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在阅读中教师完全取代学生的主体地位,把阅读时可 能遇到的问题在阅读前就告诉学生了。这完全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这种“满堂 灌”的教学模式降低了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有的教师在课堂上会留时间给学生思考, 但时间是非常短的,对学生回答的内容比加以引导,只顾着分析自己准备的内容。有的 学生回答的内容可能是教师自身都没有想过的。每一节课中,教师都应该设置一个重难 点,围绕这一个问题留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并在学生思考中给予恰当的引导,这样 的阅读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学生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3 .多媒体手段滥用影响阅读教学效果在当今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多媒体教学走进课

29、堂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多媒体教学通过声音、图像、视频等方式给语文课堂带来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可以创 设情境、激发情趣,化无声为有声,从而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同时也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适当的运用多媒体是可以的,但过多的 运用多媒体教学将影响阅读教学效果,使学生产生视觉疲劳也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本 该做笔记的地方而忘记做了,影响学习的效率。有的教师图省事,为了缩短备课的时间 而运用多媒体上课。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适合多媒,体教学的,多媒体 只是教学的辅助工具而已。他只是为教学、为学生服务的。教师在教学中应该选用恰当 的教学方式,使阅读教学获得

30、最佳效果。除了以上几种现状外,还出现了课堂教学“非语文”化的教学倾向、视自读篇目为 “闲文”、忽略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等。面对这些不良的现状,教师应该在充分了解 学生的前提下更新教学观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阅读教学内容依据语文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与 此相对应阅读教学的主要内容也有三个方面:阅读能力、阅读方法阅读兴趣与习惯。L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叶圣陶先生有这样一句话,教育是什么?简单说,就是培养良好习惯。教师在阅 读教学中应该注重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勤于读书、健康读书的 习惯。在讲解文章时注重培养学生边读

31、边思边动笔的阅读习惯,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 教育学生勤做笔记会做笔记,主动地将文中优美的段落或是教师分析精彩的部分记在书 上。阅读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教授学生答题技巧,而是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应自觉养 成实用工具书的习惯,在阅读中遇到问题应主动去解决。阅读兴趣:指的是对阅读活动产生的一种注意倾向、积极态度和喜爱程度。教师在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其一就是要明确阅读的目的与意义。当学生把 阅读作为一种自觉行为时,阅读兴趣也就随之产生了。所以明确的阅读目的可以激发阅 读兴趣,并用阅读成果强化阅读兴趣。其二鼓

32、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教师应该鼓励 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阅读书籍。其三追求阅读教学的审美境界。阅读教学的最高境 界是让学生学会如何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文章。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挖掘阅读作品中的 审美因素,带领学生从审美角度分析阅读材料,让学生学会用美的眼光发现美品味美并 乐在其中,从而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4 .阅读能力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是阅读教学的重点。阅读能力具体有 以下六种:阅读感受力,这主要是认识字形、字音了解文意。这是阅读过程中最基本 的能力。阅读理解力,在阅读感受力的基础上,深入到文字中去获取意义的能力。即 通过文字符号认识文章的内容,从而抓住作者的思想情感。理

33、解是阅读能力的核心。 阅读欣赏力,在理解的基础上,上升到对作者语言形态、思想内容的审美层次。通过反 复朗读并加入想象,实现情感体验和审美享受。这是一种较高层次的能力。阅读评价 力,教师要鼓励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本文的看法,不求完美但求合 理。“阅读迁移能力,知识迁移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阅读中也要学会这种迁移能 力,它不仅能够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也巩固了旧知识。”阅读创造力是最高层次的阅 读能力,教师在教学阅读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探究性阅读能力,鼓励多种角 度,有创意的阅读,从而提高阅读质量。5 .阅读方法阅读方法主要分为四种,前两种是根据阅读时是否有声音的发出而区别开来的

34、。后 两种是根据阅读主体对阅读作品的把握程度而划分的。朗读。这种阅读方式将文字变 成有声的语言,把单一的视觉转化成视听结合的综合活动。朗读可以增强学生对文字的 感知和理解,还可以激发思维,引发想象,培养语感。朗读时应该运用标准的普通话并 带有情感流畅的阅读。默读。这是与朗读相对的一种阅读方式。默读就是不出声的阅 读,是快速阅读的理想方式。默读时注意力应高度集中,把握好默读的速度。精读, 这是为了对作品做充分理解的一种阅读方式。它要求学生仔细认真的研读作品,对作品 的内容和形式应该完全理解。略读,这种阅读方式有利于快速把握文章大意,抓住重 点。针对不同的阅读材料,学生应该学会运用恰当的阅读方式。

35、(三)阅读教学策略教师在明确阅读教学内容之后,为了达到最佳的阅读教学效果,采取何种的教学策 略就显得至关重要了。L充实背景知识,探索作者原意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三者之间产生阅读理解,获得意义的过程。当学生在 阅读古代的一些诗词时,由于与作者有环境语言等的差异,因而不能完全体会作者的原 意。此时就需要教师为学生们讲述一些文章的相关内容。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问题 特点等,注意对作者高尚品质的介绍。可以运用一些经典的故事,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 也可以为学生们介绍与作者有关的著名景点。例如在介绍屈原的离骚时,就可以运 用湖南长沙的屈原祠里的对联作为作者介绍的切入点。对联是这样写的:何处招魂,香

36、 草还当三户地;当年呵壁,湘流应识九歌心。教师可以运用对联中的内容对屈原的生平、 作品以及香草美人意象进行介绍。在总体的介绍中把握屈原的品格。这些背景知识的介 绍对学生理解离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教师在备课时需要具备相应的、足够的背景 知识。2 .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加强主体意识“学生是阅读的主体,教师只是学生与作品之间的中介。学生对阅读作品的自主探 索才是阅读的核心。”刎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阅读的主体,鼓励学生 发问说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学生不应该指望教师为他们解决所有问题,对于一些学生解 决起来比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给予适当的点拨。例如在分析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 虚笔的作用时,可以给

37、学生们提供一些分析的角度(作品的内容、文学性以及思想情感 等方面)。在为学生们提供这些分析的角度之后,不应急着带同学们分析,而是留给学 生们充足的思考时间,不要让教师的讲代替学生的想。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 的主体意识,学生在日后的阅读中才会有更好的发挥。3 .面向社会生活,注重生活经验的积累“阅读教学不应脱离生活实际,面对作品中写实的部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联系自 己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充分理解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道理让学生每周写 一篇周记,及培养了学生的观察力也是积累生活经验的好方法。语文阅读教学不应脱离 生活而单纯的看文本。例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其中描写生活环境的内容就 需

38、要学生运用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从“鸡鸣桑树颠”这几个字展现了一幅农家生活的 场景,我们可以感受到周边环境的安静,没有嘈杂的人群。在这个作品中很多内容是需 要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发挥想象的。从生活中阅读,在阅读中发现生活,这才是阅 读的最高水平。4 .注重阅读与写作相结合,鼓励学生多写读后感教师的阅读教学不仅是为了提高学生读阅读能力,还有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提高 学生的写作能力。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技巧,并 对一些独特的写作方式进行分析,理解它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在写作的时候可以进行 适当的模仿。这样的阅读教学在无形中也就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写景散文故 都

39、的秋,郁达夫向读者展现故都的秋的特点是运用了五幅场景:秋晨院落、秋槐落蕊、 秋蝉残声、秋雨闲话、秋日果熟。作者对此用了非常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故都的秋却 来得特别的清,来的静,来的悲凉的特点。在学习者中描写的方式之后,就可以引导学 生在写作写景抒情散文时,对景物的选择要有代表性,对景的描写要有层次感、画面感。 鼓励学生模仿名家名作而写作文,并告诉大家模仿时不要生搬硬套,文章要体现自己独 特的见解和真实的情感。在学完优秀名篇之后,要求学生写作读后感。教师在平时的阅 读教学中要让学生自己学会分析文章中不同写作技巧的作用。结语总之,阅读是中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需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

40、 再充分了解不同阅读心理的基础上,运用最佳的阅读教学策略,从而使阅读教学效果达 到最佳水平。阅读可以使我们了解我们所不曾知道的领域,拓宽我们的视野,所以阅读 对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之前,要使学生对文章形成期待视野并且根 据学生不同的阅读心理,培养学生积极的阅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对阅读形 成了积极地兴趣,学生也就会主动地去阅读不同类型的作品,阅读的多了,也就会有他 们自己的思想。这对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是非常有用。与此同时学生的写作能力也会相 应的提高。阅读不只是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突出的地位,在其它科目的教学中也是举足轻 重的。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高度关注学生的阅读心理和教师

41、自身的阅读教学两大部分, 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参考文献口王骥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0.2刘友荣、方明.现代心理学基础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167.3陈心如.语文教学中的阅读心理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89, (05):21.4陈思.初中生语文阅读心理及教学策略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张传玉.浅谈从学生阅读心理入手提高教学技能J.好家长,2014, (39) :26.6刘婕.语文教学中最佳阅读心理的培养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8, (3) :137.7苏立才.刍议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与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

42、5, (08):137.8王文彦、蔡明.课程标准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01.9黎建永.论中学生语文阅读心理与教学指导方法J.语文学刊,2011, (01): 102.口 0徐栩.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主动性学习能力的策略苏州:苏州大学,2008.11龙翠翠.分析阅读心理图式,制定阅读教学策略UL现代阅读,2013, (05): 15.附录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表书籍是人类最好的营养品。她可以让你减少平庸,脱离低级趣味;她可 以提升你的气质,塑造你的心灵。1 .你是否读课外书? OA.经常读 B.儿乎不看 C.偶尔读读2 .你最喜欢阅读的是哪类课外书? OA.学科辅

43、导书B.科普读物C.流行小说D.文学名著E.诗歌散文3 .你一般每天阅读课外书多少时间? OA.从来不看 B. 20-30分钟 C. 40-60分钟 D. 1小时以上4 .你读书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OA.扩大知识面B.学好语文C.没有目的D.兴趣爱好5 .父母平时在家看书吗?()A.从来不看B.有时看一会儿 C.非常喜欢6 .你阅读的课外书来源于OA.购买 B.借 C.租 D.网络7 .以下为新课标必读书目,请在你读过的书上打勾:初中部分:西游记(吴 承恩)、水浒(施耐庵)、朝花夕拾(鲁迅)、骆驼祥子(老舍)、繁 星春水(冰心)、鲁滨逊漂流记(英-笛福);格列佛游记(英-斯威 夫特);童年(俄

44、-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前苏联-奥斯特洛夫 斯基);名人传(法-罗曼罗兰)高中部分:论语通译、三国演义(罗贯中)、红楼梦(曹雪芹)、呐 喊(鲁迅)、女神(郭沫若)、子夜(茅盾)、家(巴金)、雷雨(曹 禺)、围城(钱钟书)、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堂吉诃德(西-塞 万提斯)、巴黎圣母院(法-雨果)、欧也尼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复活(俄-托尔斯泰)、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泰戈尔诗选(印 -泰戈尔);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老人与海(美-海明威);谈 美书简(朱光潜)。8、你还看了哪些书?请试着把印象最深的书列举出儿本。9、现阶段你最想读的是什么书?10、是否满意教师的阅读教学?

45、谢谢您的配合!中学生课外阅读情况调查报告一、调查目的阅读时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教师不仅要重视课内阅读,同时也应关注课外阅读。 学生的课内阅读几乎被老师安排好了,学生无需自行安排。但是课外阅读的时间就需要 学生好好的安排。中学生是如何安排自己的课外阅读,对于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是非常 重要的。课外阅读是学生离开教师的帮助下,自己独立的阅读。如果学生选择的阅读内 容合理、方法恰当,也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这种能力将在课内阅读中体现 出来。所以教师越应重视课外阅读教学,给予学生恰当的指导方法。在教学中将课内阅 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一)调查时间:2

46、015年12月18日(二)调查对象:池州市第八中学高一(2)班学生(50人)(三)调查方式:问卷调查三、调查结果及分析(一)调查结果调查表中以下几个问题的结果是:高一 (2)班的学生对初中规定的阅读书籍阅读 的非常少,其中只有10%的学生阅读了 5本以上,阅读的书籍大部分是中国的,对外国 名著的阅读甚少。高中部分也是如此。而他们现阶段最想读的书籍中78%是现在流行的 网络小说。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书籍也大多是网络小说中的校园系列小说。关于是否 满意教师的阅读教学,82%的学生回答的是满意。(二)调查结果分析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不强烈,但阅读的目的性都非常强。 课外用于阅读的

47、时间很少。阅读的书籍大多数是时下网络流行的小说,对优秀文学作品 的阅读甚少,很少有学生完整的看过四大名著。在他们最想看的书籍中依然没有将四大 名著写在内,关注更多的还是穿越、玄幻、校园类的小说。问卷中,学生对教师的阅读 教学基本满意。说明教师的教学教学并没有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教师的阅读教学还 不能完全满足学生的阅读需求。四、调查后的反思及建议这50份的问卷调查结果虽然不能完全代表中学生这个群体,但它却反映了一定的 问题。中学生中大部分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很是匮乏。对优秀的文学作品接触的甚少。课 外阅读的不足将会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多给学生推荐一 些名家的优秀作品。在课内阅读教学中,不仅让学生掌握相应的基本知识,更应让学生 掌握阅读的方法,学会分析优秀作品,鼓励学生多写一些读后感。现如今,网络十分便 利,其中的内容也十分丰富,教师和家长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利用网络,并从网络中 寻找对学习用价值的内容。基于这次调查结果,家长也应为学生营造一个爱阅读的家庭 环境,从小句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让他们真正的喜欢阅读。此外,教师在阅读的 指导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对每个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的课外阅读水平促 进课堂阅读教学的开展。致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