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058269 上传时间:2023-04-02 格式:DOC 页数:48 大小:22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论文.doc(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研究向东中学 宋丽青内容摘要在语文教学的诸多内容中,阅读教学耗时最多而往往收效甚微,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学了很多的课文,做了很多的笔记,最终却少有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独立的阅读能力,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也是如此。教师不注重建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导致了学生的阅读效率低下,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育工作者的思考和重视。为此,语文教学界一些有识之士不断地探索阅读教学的新方法,阅读教学策略的建立是教师引导学生正确学习中国现代文学作品的有效途径。本研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阐述了新课标的理念下,为达到阅读教学最优化,在现代文学作品的阅读教学中,可采用的一系列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

2、策略- 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审美式阅读教学策略,探究式阅读教学策略。本研究具体结合了中学生的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实际,提出了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内涵和操作方法。通过此研究,让教师学会如何用有效的策略培养学生阅读现代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学会阅读、学会学习。本研究还提到了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中的注意点和遵循的原则,这为阅读教学策略的实施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前提条件。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 阅读教学策略第一章 提出问题的背景一、语文学科与文学阅读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学语文教学中“工具论”逐渐成形,并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观点,传授语文知识和培养语文能力成为语文教育的主要任务,文学

3、教育尚不是人们关注的重点。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商品大潮的冲击使人们的观念发生巨变,功利主义、享乐主义等思想泛滥,人文精神受到侵蚀。人们试图寻找摆脱精神危机的途径,于是呼唤人文精神的回归便成为人们反思现状之后的新的立足点。同时,在语文教学中,“工具论”的缺陷日益明显,语文的“人文性”逐渐为大家所认识并得到普遍的认可。人们意识到,语文学科的任务不应仅仅是掌握和运用语言这一工具,更应通过语言的学习和感悟,去培养学生的情感、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在这种背景下,文学教育得到大力提倡,要通过文学教育来增强语文教学的人文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张志公先生强调“应当

4、向儿童、少年、青年进行文学教育”。1语文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语文学科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方面内在规定着中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中学生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的培养。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的要求中就有“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据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与“在阅读鉴赏中,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了解作品所涉及的有关背景材料,用于分析和理解作品。”2这有力地证明了文学作品

5、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相应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是对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必然要求。现代文学作品是中国现代文人智慧的结晶,是情感的世界的反映,它真实形象地记录了中国由近代到现代的历史,是人对自然和社会的精神观照。现代文学语言是对民族语言的提纯升华,是富有生命力的语言。通过教师建立的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优秀的民族语言,形成健康人格和良好个性。因此,建立简便、有效的中学生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迫切需要。二、教师队伍现状现在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的教师,都存在着一个共同的问题:工作以后就少有时间去接触文学理论,所学的知识或多或少已经过时。21世纪以来的文学观念

6、始终处在不断的革新之中,现代文学理论、文学批评研究、现代文学史的研究也发生着更新和变化,这些必然会给现代文学阅读教学带来相应的影响和变化。语文教师只有不断更新自己的文学观念,及时摄取文学批评的新的理论与方法,并使之与语文课堂教学接轨,才能使文学阅读教学中阅读和评价的尺度、方法日渐多样化,成为一名在语文教学上有所建树、有所创造的出色的语文教师。在现实的教学中,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更多的语文老师的精力大部分放在如何提高学生的考分上。一些教师备课时主要以教学参考书为标准,语文老师没有太多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如何改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的脱节,阅读文学作品的面窄,文学鉴赏能力较弱,对文学现象缺乏关注的状况。

7、三、文学阅读教学现状传统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类型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满堂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储存器,关于现代文学的知识只是进行填塞;二是“满堂练”,让学生埋头于题海之中进行机械操练,其目的是为了应付考试;其三是“满堂问”,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形式上虽然热热闹闹,最终还是老师说了算。这几种教学模式,忽视了学生的阅读个性,忽视了学生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培养,这不能不引起语文教师的思考。现在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总是围绕“写了什么”和“怎样写”这两个问题展开。从教师精心设计的教学思路到学生思维的出发点和终结点,乃至于对学生的自读指导和作业练习,常常以这两个问题为内核,可谓形成了文学阅读教学的思维程式。其

8、弊端在于:其一,学生接受的只是一种复述性的简单罗列式的读文训练,久而久之则窒息了学生探究和创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二,教给学生的往往是千篇一律的套语。文学教学不是教给学生如何去咀嚼,去品味,去感悟,去深究创造,而是习惯于训练他们去进行简单判断、抽象概括和空下结论,并授之以文章分析的陈辞套语,诸如“描写了;概括;歌颂了;批判了。”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似乎达到了理性高度,其实对课文中一些词句的意思尚不能意会,更别谈领悟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丰富的感情意蕴了。这种程式化的抽象的读文训练,对于切实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力、联想力、想象力、顿悟力、创造力实在是收效甚微。这种教学存在着明显的缺点,就是没有注意到文学

9、作品的阅读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更是一个审美体验、感悟、再创造的过程。四、中学生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现状不同的文学体裁中,中学生中喜欢小说的学生占大多数,小说有着其他各种读物所无法取代的地位和优势,但在学生中的调查可以发现,这些喜欢小说的同学往往只凭自己的喜好和直觉来选择,阅读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而阅读的出发点则是作为消遣,流行什么就被什么吸引。名著的阅读的方式是原著阅读的是凤毛麟角,改变成影视剧的相关作品关注较多一些,对现代作家中思想深邃的如鲁迅的杂文,鸿篇巨著如茅盾的小说自觉阅读极少。阅读的时间安排上,大多数学生放在假期中阅读,或在双休日老师要求做摘记时才阅读一些,其余阅读时间每天几乎为零。老师和

10、家长虽然支持学生的课外阅读,但都有其较明确的目的性,而作出决定的指挥棒就是“是否对成绩有帮助”,真正以增强学生素质或者照顾他们的兴趣为出发点而鼓励课外阅读的很少。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缺乏,影响了中学生对现代文学读物的选择、兴趣和自觉性上。五、论文研究的意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处于社会的转型期,中学语文教学中,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可以在理论和实践中,让教师自觉地运用有效策略引导学生增强人文底蕴,实现人性的弘扬。1、现代文学与近代历史、近代文学以及外国文学、现代文论都有着直接或十分密切的联系。因而,通过有效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可以帮助学生反观二十世纪上半叶中华民族情感

11、的历程,接触和了解对近现代史、现代文学、现代文论,引导学生走近时代,走近作家,开阔视野,思考现在。2、通过实用性、操作性强的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的研究,可以让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成为学生欣赏与借鉴文学作品的良好示范,让学生系统地了解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概貌,理清中国现代文学演化的脉络,探讨它的历史规律,总结它的经验、教训;培养正确观察、评价现代文学现象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掌握分析、鉴赏现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从而切实提高现代文学修养,陶冶自己的情操。目前现有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研究的不足在于:文学阅读教学的策略、方法,多是教育实践工作者从自己的实际工作中摸索、总结出来的一些心得体会和经验,缺乏理论性和

12、系统性,理论和实践联系不紧密,这或多或少影响了阅读教学的成效。本论文的研究力使中学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策略能同时注重理论性和实践性,更好地面对严峻的挑战,承担自身的责任,寻找一条更为理想的路。 注释:1、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一版第97页2、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法倪文锦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11月第一版第67页第二章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论研究第一节 中学现代文学阅读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分析一、文学阅读作家写作品是为了给读者阅读,并能够接受作品中表达的思想感情,认同他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和评价。作家的创作总是由内而外,即先有因客观现实的感发而产生

13、的内在情志(内容),然后才用一定的文辞(形式)表达出来;而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则是由外而内,即通过语言的媒介与作品外部的艺术形式,再由内逐步获得对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到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这种由外及内的感受与体验、欣赏与鉴别,就称为文学阅读。文学阅读教学:文学阅读教学是以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文学作品的知识、能力为目标的教学,这是关注学生学习的态度,注重过程,培养热爱文学、热爱人生的教学。二、文学阅读教学的基本特点1、关注主客体关系客体指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是具有审美价值的审美对象,是产生审美心理的客观基础.能够唤起学生美的

14、感受和体验,满足审美需要的事物。主体指鉴赏者学生,是有一定的生活阅历、文学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能认识、欣赏、评判审美客体(对象)和创造美的人。2、进行二度创造学生在文学阅读中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作品形象,而是积极能动地进行艺术创造,相对于作家创作中的创造而言,这是一种“二度创造”,或叫做“再创造”。这种创造主要受阅读者的生活经历、审美经验和文化修养的直接影响。3、尊重个性差异文学阅读是一种极富想象力、创造力的过程,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能够调动学生形象思维的各种手段和方法,激发学生去想象,把学生的创造能力不断引向新的高度,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独立见解。

15、三、文学阅读教学的策略共性1、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任何文学作品一经产生,就成为一种客观存在,有其客观的规定性。这种客观的规定性是由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决定的。读者在阅读中的想象与联想,终究是以作品提供的艺术形象与生活画面为基础的。但是学生阅读文学作品又不是纯客观的、消极的、被动的,它还带有一定主观性。每一个学生有各自的生活经验和立场观点,有各自的思想感情和文化修养,因此他们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往往与作家自己在创造形象时的感受、体验和认识并不完全相同。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读者中,往往会产生不尽相同、甚至很不相同的感受、体验和认识,从而产生不完全相同的影响。鲁迅曾经指出,在看红楼

16、梦时,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1这就是由于文学鉴赏的主观性而造成的差异性。文学阅读教学中,文学作品的解读是多元的,但不是毫无界限的读,不能脱离作品中心,不能演变成任意的读。我们常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是,不管是一千个,还是多少个,总还是哈姆雷特,而不会是麦克白斯或李尔王。主客观只有相互碰撞,既有矛盾,又有统一,才能形成真正的文学阅读。2、感觉与理解、感情与认识相统一学生阅读文学作品,是从形象感受开始的,形象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和感情,使读者受到艺术感染,于潜移默化中逐步体会到包含于其中的思想、

17、情感。学生对文学作品所揭示的生活本质的认识,始终是和学生对作品所反映的具体生活现象的直接感受和情感反应分不开的。在阅读教学中,单有感觉没有理解或单有情感没有认识,是不可能深切领会文学作品的意义,不是真正的文学阅读。所以,教师一方面,不能夸大感觉与感情在文学阅读中的作用,只把文学阅读归结为脱离理性认识的“形象直觉”活动;另一方面,不能无视文学阅读过程中感觉和感情的作用,不懂得文学作品所反映的生活必须被读者在感觉和感情上肯定和接受才能在理性上肯定和接受。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感觉与理解、情感与认识是不可分割地统一在一起的。这是文学阅读教学活动的基本特点。3、共鸣共鸣现象,是文学作品影响读者思想感情、发

18、生社会作用的一种重要现象,文学作品的教育作用,往往是通过读者与作品所表现的思想感情的共鸣来实现的。如果一部作品根本引不起读者的兴趣,无法使人产生共鸣,那么它也就不能发挥感染人、教育人的作用。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和研究文学鉴赏中的共鸣现象,积极引导学生接受并发扬文学作品可能产生的好的影响,抵制并消除某些文学作品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不断地提高分析、评论文学作品的美丑、好坏的能力。4、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行“再创造”“再评价”“再创造”的心理过程,主要表现为想象活动和情感体验。读者的想象和体验,是文学作品所塑造的艺术形象能够以小见大、寓实于虚、借形传神的重要原因之一。文学作为语言艺术,其形象具

19、有间接性,不像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综合艺术那样直接塑造视觉形象和听觉形象,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的想象力,进行“再创造”。“再评价”则是在教学中,教师结合学生的思想感情对作家所反映的生活加以重新认识。这种评价可能和作者的评价完全一致,也可能高于作者或低于作者的评价,但这种评价是学生接受或不接受作品思想内容的必经过程。四、中国现代文学史与作家作品“中国现代文学”是指因为“诗界革命”、“文界革命”的推动而发端于19世纪末,又因为“五四新文学革命”而正式诞生于20世纪初,以白话文为主导,以现代人本观念为价值坐标,并在此后的近一个世纪中居于文坛的文学形态。中国现代文学精神的核心是启蒙,反对封建文

20、化和儒教纲常,批判专治制度,维护和张扬人的个性以及世俗生活的快乐,呼唤人的解放,并由此构成了是中国现代文学主导性启蒙潮流。按照恩格斯的说法,意识形态领域内发生的种种新变革、新学说,“虽然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却又往往以“先驱者传给它而它便由以出发的特定的思想资料作为前提”。2成为现代文学开端的“五四”文学革命也是这样。它吸取了欧洲资产阶级革命以来文化和文学方面的许多成分,同时也利用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积累的“思想资料”以及某些改革的成果,从而在新的基础上去完成先驱者未能完成也不可能完成的历史性任务。“五四”文学革命运动的兴起,及是近代中国社会与文学诸方面条件长期孕育的必然结果。“五四”

21、文学革命时期,为了反对封建文学并使文学适应于新的社会现实,曾经着重介绍和学习了西方近代文学。当时的新文学,从思想倾向到形式、结构、表现方法,都曾广泛接受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文学的积极影响。初期新文学受过较多的外国文学影响,这并不意味着它就和本民族的文学遗产割断或没有联系。但是,在新的基础上正确地继承遗产、学习外国而使文学民族化,不仅需要一个过程,同时还要经历一番曲折,付出一些代价。纵观整个现代文学的历程,文学的民族化是一个民族的文学趋于成熟的重要标志,这种民族化的文学的真正形成,既有赖于深深植根在革命现实生活的土壤之中,也有赖于对古典文学遗产的批判地继承和对外国进步文学的创造性吸收。中国现代文

22、学史上,大凡有地位的作家,都有相应的经典性的作品。但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不仅包括作家写出作品,同时还包括读者接受作品。美国文学理论家艾布拉姆斯认为:“每一件艺术品总要涉及四个要点”,即作品、艺术家、世界和欣赏者。3对于作品的存在来说,作者的创作是重要的,读者的理解同样是重要的。在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现代作家的作品来带动整个现代文学作品的学习,要注意避免重微观轻宏观,使现代文学作品的历史存在变成阅读现实,使它的本质功能得到实现。五、中学语文教材中现代文学作品选材的分析中学语文新教材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增加了文学作品,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在新教材中占有较大的比例,例如全套书编排的文学作

23、品在新教材沪教版高中语文(试验本)中占到总量的60%。其中高二全部是文学作品,高三的文学作品量也占到三分之二。整个高中课文249篇,中国现代文学作品24篇,占高中课文总量的近10%。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随着新课程新教材的出台,现代文学作品的“出线率”较老教材有过之而无不及。例如这次新入选高中教材的我国现代文学作品,打破了以往的范围,在鲁迅、郭沫若、巴金、老舍、曹禺等常见大家之外,逐步收入了萧红、徐志摩、戴望舒、郁达夫、殷夫、胡适、沈从文、梁实秋等现代文学家的作品。过去有些长期被排斥在教材选文范围之外的作品,也随着改革开放以来现代文学研究的深入,而被收入教材中,这是新教材的进步之处。现代文学

24、作品进入中学语文教材80多年的历史中,历经了一条坎坷之路,现在已取得了很大的进步。这种进步改善了语文教材的结构,丰富了中学生的现代文学知识,扩大了中学生的视野,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和深远的意义。教师进行教学时,要依据系统的整体原理,一切从整体出发,注意学生认识能力的发展水平,着重培养学生观察、感受、理解的能力,开发自我想象力,着重于美好人性的开发与启蒙,引导学生通过美文的阅读,认识个体生命的尊严、价值与美,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世界(民族、家庭、社会)之间的和谐、美好的联系,启迪学生对理想与未知世界的向往、追求以及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学生以生命的亮色。第二节 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分析一、现代文学作品

25、阅读能力层级的提出通过建立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提升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对于同样面临时代转型时期的中学生有着积极的价值和意义。但目前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在低年级的时候能普遍地、稳步地提高,但似乎越是到了高的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的提高就趋于缓慢甚至停滞不前了。学生的阅读表现为绝大多数人只能有效地进行“知识性阅读”,不能有效地进行“理解性阅读”。正因为如此,一个普通中学毕业生甚至是一个大学生,就理解性阅读而论,其水平很可能远低于学历要求的水平。比如,他能有兴趣地阅读一篇平常的小说,但是,给他读一篇写得精练严谨的论文,或者一篇要求用批判性眼光来考虑的文章,他就无能为力了。为此在实施现代文学

26、作品阅读教学时,有必要将个体的阅读能力分层,并以此来建构明确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目标。二、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层级结构的划分中学生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从总体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为本体性阅读能力,另一类为相关性阅读能力。(一)本体性阅读能力1、知识性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这种阅读能力主要取决于学生对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的掌握程度。在这里语文基础知识或常识主要包括:(1)现代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基本字词知识;(2)基本语法知识;(3)基本修辞知识,包括了解常见修辞格的一般用法;(4)基本现代文学知识,包括了解课本所涉及的重要现代作家及其作品,了解散文、诗歌、小说和戏剧等现代文学体裁的基本常识等。2、理解性的

27、文学作品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不同于知识性阅读,阅读者具备一定的语文基础知识是不够的,在理解性阅读中,阅读者的理性思维能力及体验感悟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理解性阅读能力包括:(1)转换能力:能用自己的语言或与原先不同的表达方式,来阐述、解释在现代文学阅读中的某一概念、问题、观点主张。(2)分析能力:这里所讲的分析能力,并不是指传统语文教学中所讲的“划分段落”,更不是要求学生去分析什么“句与句”“段与段”的关系,而是指能识别现代文学作品中的阅读材料所包含的要素或构成成分,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联结在一起的组织原理等。(3)概括能力:能从整体上把握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内容、核心思想及情感态度倾向。(4)推

28、断能力:能结合上下文推断特定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能根据阅读材料的立场、观点及论证,合乎逻辑地推断出某些结论。3、探索性的文学作品阅读能力。(1)审美能力:对阅读材料所包含的美所具有的一种感受、鉴别与欣赏能力。中学生需要学会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学会初步鉴赏文学作品。(2)评价能力:对阅读材料包含的知识内容、思想观点、情感态度、表现形式等的合理性,进行有根据的评价与判断。(3)创新能力:能够超出原文给定的有限信息,从原文中引申出新颖的思想、观念,对原文具有与众不同的新颖见解。(二)相关性阅读能力所谓相关阅读能力是指不直接与个体的文学阅读理解水平相关的能力,

29、但对于有效完成文学作品的阅读,起到不可分割的辅助、促进的能力。它包括以下几点:1、自动化阅读能力:其标志是能做到边阅读边思考。2、朗读与默读能力: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默读有效率,具有一定的速度。3、浏览检索能力:能根据需要,从书、报、杂志、互联网等,搜集并处理有关信息材料。4、查阅工具书的能力:会使用多种语文工具书查阅自己所需要的资料。5、摘录、制作卡片的能力:摘录选择那些最有意义与价值的内容;制作卡片讲究规范。6、写内容提要和读书笔记的能力。三、现代文学作品阅读能力层级建构的必要性首要,它赋予阅读能力要求以一种合乎逻辑的“理论结构”,它使得阅读能力成为一种“立体化”的犹如

30、金字塔一般的层级图。其次,各种能力之间的相互关系能够清晰的显现。探索性阅读能力、理解性阅读能力、知识性阅读能力分别位于金字塔的顶层、中间层和基底层。每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发展都以下一层级阅读能力的充分发展为前提基础,与此同时,在同一层级阅读水平上,不同的阅读能力要求又呈现出相互关联的态势。透过阅读能力层级的建构,可以看到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大多数阅读教学还只是停留在知识性阅读水平上,理解性阅读也只是在比较有限的范围内有所涉及,至于探索性阅读那就更是少之又少了。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重要的因素便是当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重讲读、重分析、重机械训练的教学方法,使学生

31、只读教科书、只读与考试有关的书籍。四、现代文学作品阅读目标1、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目标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的教学目标:教师积极以新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为凭借,发挥教材选文的综合效应,更新教学观念,建立起有效、简捷的阅读教学策略,让现代文学作品中的杰作成为与中学生进行心灵沟通的读物。通过教师的积极引导,中学生与文学大师对话,提高审美眼光和文化品味,培养良好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精神,促进个性的和谐发展,培养创新的意识。2、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目标的注意点(1)、中学现代文学阅读教学目标中,要摆正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位置,找到这三个方面的最佳组合点。新课程从过去单纯强调知识和技能转向同

32、时关注三个维度,这是显著的变化,但同时不可矫枉过正,因为失去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将无所附丽。(2)、文章无非是个例子,学生才是发展的对象,教学目标的设定要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从学习者的需要出发确立目标。“当前,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发展趋势是尊重学习者的主体意识、呼唤学习者个性的发展。这种课程价值观必然要求以学习者的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的主导取向。以学习者的经验为核心整合学科知识、整合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是体现时代精神的课程选择取向。”4(3)、不要把文学阅读教学过程只作为一种技术性的过程,只对文本进行肢解;而要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把阅读过程作为创造性和个性化的过程,以学生的自

33、主发展为根本,为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服务。注释: 1、鲁迅全集第7卷第419页2、恩格斯曾多次表示过这类意见。可参阅反杜林论引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和1890年10月27日给康拉德施米特的信。此处引文分别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56页,第4卷第485页。3、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5页4、张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11月版第209页第三章 中学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策略的实践研究第一节 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21世纪的语文教学不能离开中国人所处的传统和文化去构建语文教学体系,现代文学作品是精神的宝藏,蕴藏着丰富多彩的人性表现,人

34、生的价值和意义是多元的。中国现代文学的阅读教学要转变教学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建立整体式教学的策略。整体式阅读策略是针对以往文学作品教学中常常把一篇生动的课文肢解为一堆知识拼盘的问题而提出的。这种问题表现为:教师以大量讲解替代学生阅读;教师讲解课文内容(词句含义、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的依据是教参;教师在讲解中,对字词句篇、语法修辞进行面面俱到的抠挖“肢解”;不断地进行烦琐的“知识泛滥”式的考试。面对这种现状,教学中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要转到“整体感知”“整体把握”的能力积累。“发展独立阅读能力。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1一、整体式阅读教学策

35、略的理论依据1、整体意识整体意识、大局观念是21世纪人才素质构成的一个重要方面,良好的大局观念是思维认知结构健康发展的主要标志之一。现代人才观摒弃那种只顾眼前不顾将来,只抓一点不及其余,只看局部、不管整体的狭隘的局部意识和观念。中学语文的现代文学阅读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整体阅读的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从而培养学生的整体意识和大局观念。通过“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使学生做到:着眼于现代文学作品的整体,注重理清作品内部的相互关系,领会作品的主旨内涵,吸收其精髓,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发展学生健全的认知结构。2、艺术的整体性俄国著名文学家托尔斯泰曾经在艺术论里指出,各类文章和艺术作品的主要艺术特征

36、是:“完整性,有机性,以及这样的物质、形式和内容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以表达艺术家所体验过的感情。”2一切经典作品都是整体的,是构成文章多种要素的辩证统一。它包括: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整体框架和局部意义的统一;表层形象和内层意蕴的统一等等。优秀的作家在写作过程中,都用心于文章有机整体性的艺术构建和创造。各个组织部分只有在整体中起到构成作用,并给文章整体以生命,才具有存在的价值。一旦脱离了文章的整体,任何一个具体的部分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3、 现代文学作品的整体性和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现代文学作品整体特点:从性质上看主要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是人民的文学;从基本特征上看,都以表现普通人的平凡生活为主

37、,都以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为主导,但不排斥现代主义和浪漫主义;从作家来看,既注意通俗性又注意现代性,作家大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具有较强的忧患意识。现代文学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性原则,应用整体阅读教学策略,以整体的眼光看待中学教材中的现代文学作品这个动态系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各组成要素加以整体审视。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的“整体式阅读教学策略”是指教师引导学生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重于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领会文章的主旨内涵,吸收文章的精髓。二、现代文学作品整体式阅读教学的实践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对教材进行处理,让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家的创作有一个整体认识。1、以作家

38、或文体为单位来灵活处理教材,避免将作家的整体创作作人为地分割。比如学习鲁迅的作品,不能将他的小说、散文、散文诗、杂文因为单元组合的需要而机械地分别嵌入不同的单元。教师可以为学生设计一个自主学习的章节,对鲁迅的创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鲁迅是一个充满深刻矛盾的整体,不同时代、不同层次的读者从不同侧面去接近鲁迅都有着自己的阐释和评价。他是伟大的,但也不能忽略其平凡的一面,他热爱人民,但对民族弱点又有着强烈的恨,他是为了反抗社会的黑暗写作,但也是为了自己内心的黑暗而写作。教师要不被教材的编排所束缚,引导学生多角度的立体思维,去关注鲁迅的方方面面,更接近真实的鲁迅,建立对鲁迅的整体认识。也可以按文体来处理

39、教材,自主地按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的体裁元素来整体认识现代文学作品。2、融合不同学科的整体教育观教材中的现代文学要与相关学科知识(如哲学、心理学、美学、教育学等)相融;扩大知识面,拓展教学视野,提升现代文学作品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价值。如阿Q正传的教学中关于阿Q的性格分析,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参照些积极心理学。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最新的研究成果,它是一种关心人的优秀品质和美好心灵的心理学。它挖掘人类自身的潜在积极的因素,让人以积极的美好的心态来生活。学生最初的学习对阿Q的评价基本都认同为一个充满悲喜剧的角色,精神胜利法也较容易接受,但对此并不继续深思这种心理的深层含义。教师在引进积极心

40、理学后,可以协助学生认识阿Q是旧社会中最底层的人,他贫穷懦弱,他鄙贱卑微,他饱受欺凌,他孤苦无助,靠着自己的精神胜利法,于种种屈辱、种种不如意中,把日子打发的飘飘然。然而,仔细推究一下阿Q的精神胜利法,却能看出其心理有着不健康的一面。他被赵太爷打了,他获得平衡的办法是骂赵太爷“儿子打老子”,他认为这样他就占了上风,就出了恶气。同时,他还转移情绪,转而去凌辱更弱小的小尼姑,以此排解心中的愤懑。他参加革命后,就去打砸抢,以此显示自己的地位,证明自己的威力,这是一种遭受屈辱之后的报复行为,带有明显的复仇心理和侵略行为。他所谓的“只有孙子才画的圆”,这不是在接受现实,承认自己,而是一种带有侮辱性的解嘲

41、。他总是想占便宜,占了便宜便沾沾自喜,没有占便宜便垂头丧气。此外,阿Q的快乐,还表现在自欺欺人的自高自大:“先前比你阔多了”。他解脱自己的方式还可以采取无端的自轻自贱“我是虫豸”。教学中,积极心理学的借鉴,可以使学生认识到阿Q的行为,是被动之中的一种反抗,虽有积极的成分,但都是阴暗、猥琐的、狭隘的,可以说,他的快乐是建立在占便宜、损人利己的基础之上的。这些行为,都不是人性中的优秀品质。他的生活态度是可取的,但是他谋求心态平衡的方法则是应该摒弃的。阿Q典型性的阅读教学提出的启示是文学作品的阅读不能只局限于单一的学科中。三、整体性中遵循的原则1、联系性原则。联系性原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注意材料

42、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局部与局部的联系、局部与整体的联系。我们阅读教学的对象是文本,汉语言文字具有整体性、意合性的特点,它与西方文字不同。汉语语义的理解依存于一定的语言环境,一些有歧义的话进入上下文歧义就消除了,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获得截然相反的意义,句子和篇章的关系也是这样。如鲁迅秋夜开头一句话:“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棵是枣树,还有一棵也是枣树。”让学生单看这个句子,看不出它的究竟,但是如果教师引导学生从全篇着眼,就会发现,开头一句话是为了显示这个平淡无奇的环境窗外只有两株枣树,别无它物,多么单调而乏味的生活,是为联系性原则。2、主导性原则。汉语形式灵活,富于弹性,“言外

43、之意”极为丰富,只有把握文章的主导思维倾向,才能真正认清局部细节的作用。主导性原则就是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把握读物思想的主导倾向,辨清主次,分别轻重,区别表象与本质。比如鲁迅的祝福既说到封建政权对中国妇女的压迫,又说到封建族权、夫权、神权对中国劳动妇女的摧残,而其主导思想是揭露封建礼教对妇女的精神压迫和摧残,再教学中要让学生认识这一点,才能进一步弄清小说局部的作用和用意。比如小说提到鲁四老爷家的那半副对联,“事理通达心气和平”,又如小说中反复提到的祭祖等等,都与作者的主导思想倾向有密切关系,这就是主导性原则。四、“整体式阅读教学”的一般过程1、初读获得整体感受文学作品的阅读过程应是系统而完整的,

44、由浅入深、由易而难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师要做好带领学生对课文的整体感受。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是影响文本阅读的因素。以往我们的文学阅读教学,往往在一开始就因为“急功近利”,而把文章进行机械的分割,孤立地、静止地去讨论各个部分,以完成某些既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只能导致学生获得零散的语文知识,却没有得到完整的文学阅读的审美感受。所以最初的初读整体感受文本,不能被忽略。初读基础上的整体感受是以后的文学教学的前提,是后面的深入阅读提升的基础和铺垫。这种整体式的体验,不是为了看出小说的主题、戏剧的人物性格和散文的写作特点纯粹这些的“明确”的教

45、学目的而给学生预设的模式和套子。有人感慨地“毫无目的和无人指点的阅读,成了我个人最重要和真实的经历。”3教师可以创设情境,利用插图,通过对话,刺激学生的阅读欲望,用简明扼要的方式带领整体感受新课。如教师留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整体初读地球,我的母亲,学生会感到在字里行间中,没有一丝被动学习的勉强,而是身心不由自主地荡漾在抒情句中。文中郭沫若在和地球母亲对话,摆脱了那象征性的号召语句,时而激昂,时而平静的语气扣人心弦,从作者的赞美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他的用意。“我”不单单指作者自己,泛指全人类。从地球母亲成千上万关怀举动透出地球尽到了责任,而我们人类远未做到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作为人类,有理由不报答母

46、亲吗?这种初读的感受对于下一步的阅读时十分重要的。整体初读在具体的做法上可以是:布置预习,要求学生先整体阅读,扫除文字障碍,整体感知,写出初步感受;然后再细读一遍。同时,也要注意要求学生在老师上完整篇课文后自己再审视一下,看看有哪些感受是值得保留,为以后的阅读积累经验。2、深入作品世界与文本对话在最初的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教师只要能够把握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地由现象到本质的逐步推进,就可以使学生在思想上再次受到更强烈的震撼,继续人生的种种思考,引发内心的冲突,深入文本的意境。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认为“真正的对话-无论是开口说话,还是沉默不语-在那里每一位参与者都真正心怀对方或他人当下的特殊存在,并带

47、着在他自己和它们之间建立一种活生生的相互关系的动机而转向他们。”4学生在经过初读,获得整体感受后,作为文本的阅读参与者,会对文学作品进一步产生互动的激情而主动转向这些文本。如:以绿的教学为例,学生在学这篇散文的时候,在教师的推动下,初读时学生能感受的是:朱自清散文“顺口、顺耳、顺眼”的语言美,特别是叠词使用,妙不可言。教师适时把握学生产生的激情,继续探入“绿”的世界,学生还可以感受到朱自清散文讲究“线条、色彩、质感”的绘画美,从“远眺飞瀑”到“坐观水花”到“近赏潭绿”,真可谓“白话美术文”。此外,还能通过文中的层层设喻、多方陪衬、奇特联想、神妙比拟产生联想和想象。这正如罗丹说的:“大师,用自己

48、的眼睛去看别人见过的东西,在别人司空见惯的东西上能够发现出美来”。深入文本的整体对话的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深入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去,联系上下文抓住文章中的关键词句、重点段落,加深理解,读、思、议相结合。3、教师积极引导,处理好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在现代文学作品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来认识分析文章的各个部分和各个构成要素,让各个部分和构成要素在文章整体系统中显现出深刻的意义与重要作用,从而发现文章艺术营构的规律和特点。现代文学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注意整个篇章中词、句、段各部分内容的相互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内容同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以实现学生对整篇课文比较完整、深刻的理解。内容上如此,教学环节的处理也是如此。教学要求要按层次由粗到精,由浅入深的,各阶段、各层次之间,既有纵向的深入,又有横向的联系,这样纵横交叉,才构成阅读教学过程的整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