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26851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0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的几点思考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发挥人大及其常委会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健全人大组织制度和工作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依法行使立法权、监督权、决定权、任免权,更好发挥人大代表作用,使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成为全面担负起宪法法律赋予的各项职责的工作机关,成为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的代表机关。”这一论断为我们做好新时期人大工作提供了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为适应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新要求,市人大常委会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近年来人大开展工作的经验、存在问题,并从做好新时代人大工作的角度,就如何加强和改进县级人大工作谈几点思考。一、工作现

2、状近年来,市人大常委会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紧紧围绕全市工作大局,进一步转变工作思路,全面强化“一线”作风,认真履行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充分发挥代表的主体作用,切实将人大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推动人大工作顺应新时代实现新发展。(-)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人大依法履职的全过程。坚持党的领导是做好人大工作的根本保证。在履职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市委重大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作为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内容,积极通过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和选举任免权,确保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确保党组织推荐的人选经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政权机关的领导人员。坚持把市委关注的重大问题列为监督题目,认

3、真审议、调研,推动工作开展。坚持重大事项和重要工作请示汇报制度,坚持每年至少一次向市委汇报工作,及时将人大工作的重要安排、重大活动向市委请示汇报,积极争取市委支持,努力把人大建设纳入市委的工作安排。同时,注重发挥人大常委会党组在贯彻党的领导的纽带作用和对人大工作的政治引导、具体指导等作用,建立完善了党组每周例会制度,及时传达贯彻党委重要精神和决策部署,交流工作经验,对存在问题讨论解决,确保人大工作与市委中心工作同心同向、同频共振,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二)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职能作用。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大工作永恒主题。在履职实践中,我们坚持以支持发展的理念思考、部署和开展监督工作

4、,完善了人大监督的发起、调研、审议和意见督办等程序,在选题上突出部门申报+网上征集,在调研上突出调研力量搭配、调研计划制定、调研渠道拓展,并通过建立中心发言人制度和人大代表列席常委会制度,强化责任委室跟踪督办责任等措施,不断加大监督力度、提高监督水平、增强监督实效。首次探索采用专题询问、网络直播的方式开展监督,进一步增强了人大监督的刚性,拓展了公众有序参与政治生活的途径。按照“抓重点、议大事、促发展”的思路,2次对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进行修订完善,对重大事项审查报备的范围、作出重大事项决议决定范围及相关程序作出规定,确保重大事项决定更加重点突出。始终坚持党管干部与依法选举任免干部相统一,完善

5、了任前法律考试、供职、颁发任命书、向宪法宣誓、干部任后监督等机制,使选举任免工作更加科学规范。进一步找准代表依法履职与服务发展最有效的结合点、着力点,通过加强代表学习培训、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开展述职评议活动、加强阵地建设、构筑网络平台、强化代表建议督办和代表履职考评等多种形式,保障代表依法履职、发挥主体作用,切实发挥好为民代言、为民服务、桥梁纽带、监督促进、表率示范作用。(三)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也是推动人大工作向前不断迈进的关键所在。在履职实践中,我们坚持把制度建设作为一项基础性工作来抓,围绕三权行使和代表、机关、镇街人大等工作的需要,先后3次组织开展修订和汇编整

6、理,并根据形势发展需要新制定了代表建议办理工作评价暂行办法代表履职评价办法专题询问工作办法关于实施宪法宣誓制度暂行办法关于加强本级预算审查监督的规定等制度,提高了人大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水平。坚持把加快信息化建设作为推进人大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平台,在外出学习考察的基础上,全面构筑起以官方网站为核心,以平台建设为主体,以“互联网+”为表现形式的“一网五平台,为加强人大宣传、推进代表履职、强化建议督办、拓宽联系渠道提供了新手段。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县乡人大工作的决定精神,常委会主任正职专职配备、组成人员专职化比例、人大专门委员会建设、镇街人大主席(主任)专职配备等要求得

7、到落实,县乡人大力量得到进一步加强。坚持强基固本,抓班子、带队伍,突出能力建设,通过举办专题讲座、集中培训、“以会代训”、外出学习考察、参加专题培训研讨班、开展“学习年”“干部大讲堂”活动等多种形式,系统实施了履职能力提升工程。积极适应人大新闻宣传工作走进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的客观要求,先后开通了人大官方微信和微博,改版了官方网站,开通了常委会会议和“民声”两个网络直播间,制定了信息宣传工作考核办法,建立了涵盖“一府两院”、各镇街人大及机关委室128人的人大信息员队伍,并通过在电视台开辟专栏、与报社合作开辟专刊等形式加强了与传统媒体的联系与合作,营造了全社会重视、支持人大工作的良好氛围,凝聚了民

8、主法治建设的正能量。二、相关对策建议(-)切实加强和改进党对人大工作的领导,为人大依法行使职权创造良好环境L党委对人大的地位和作用要进一步重视。各级党委要真正按照中发(2015)18号和鲁发2015)17号文件的规定,在每届人大任期内至少召开一次人大工作会议,每年至少听取一次人大常委会党组的工作汇报,定期研究人大工作,为人大履职创建良好工作氛围和社会环境。2 .进一步加大人大制度的宣传力度。人大的作用发挥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委对人大工作的重视与支持程度。一是各级党委要实实在在地抓好广大干部对宪法、法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主政治建设理论的学习培训,将其作为各级党委中心组学习的重要内容,作为

9、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党政干部以及公务员的必修课程。二是各级党委宣传部门、新闻单位要进一步加强人大制度、人大工作的宣传报道,丰富宣传方式,增强宣传效果。三是要支持人大机关信息化建设,加强人大机关网站的建设和管理,不断拓宽人大宣传渠道。四是党委、“一府一委两院”的主要领导干部要带头学习人大制度、理解人大工作,增强人大意识和民主法制观念,营造重视人大工作、支持人大工作的浓厚氛围。3 .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重大事项决定权。一是各级党委要支持同级人大常委会制定或修订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将涉及本行政区域内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卫生,环保、民政、民族等工作中的重大事项以及所涉资金

10、达到一定额度的重大项目,纳入重大事项界定的范围内容和确立标准,进一步规范重大事项决定权的行使。二是各级党委关于本行政区域内国家事务的重要主张,应及时通报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凡属于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法定职权范围内、需要全社会共同遵守执行的重大事务,应提出决策建议,通过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作出决议、决定。三是“一府一委两院”要健全重大事项向人大报告制度,应当由人大及其常委会讨论决定的重大事项,都应主动提请人大及其常委会审议决定。鉴于目前现状,对“一府一委两院”由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工作人员,采取任前考试的方式,对人大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和相关法律知识一起作为考试内容。这样,不仅让他们知晓有关“重大事

11、项”的规定,而且让他们清楚“重大事项”须向人大报告。四是各级人大及其常委会要抓住事关全局性、根本性、长远性的重大问题,加强调查研究,广泛听取意见,依法作出决议、决定,并监督其实施。4 .进一步强化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备案审查制度和能力建设,是保障备案审查工作取得成效的基础条件。一是加强备案审查工作机构和队伍建设。随着人大监督工作的深入,加强对规范性文件审查的任务将越来越重。为保证这项工作的开展,人大常委会应设立能够有效履行职责的专门审查机构。因此,建议省人大在设置备案审查机构问题上给予更加明确的规定,以便统一开展工作。二是要健全完善备案审查工作机制。一方面,细化备案审查制度与机制

12、,理顺审查建议办理、审查研究意见的处理程序及反馈和公开程序,增强审查刚性。另一方面,主动加强与党委、政府备案审查工作机构的协作配合,建立备案审查衔接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三是要进一步加强备案审查能力建设。一方面,要通过培训、讲座等形式,提高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备案审查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探索开展委托审查,充分依托法学专家、法官、检察官、律师队伍及第三方机构,开展审查工作,增强审查工作实效。四是要加快推进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建设。建议积极借鉴广东经验,从省级层面建设备案审查信息平台,并延伸至县级人大常委会及“一府一委两院”,构建上下联动、覆盖完整、信息互通的备案审查工作格局,

13、提高备案审查信息化、智能化水平。5 .进一步加强人大监督成果运用。各级党委要支持同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健全完善信息公开办法,促进人大及其常委会的重要监督事项、过程和结果依法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对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作出的决议决定、审议意见和评议意见等,要视情况适时督促“一府一委两院”认真研究处理。要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批评、意见办理工作纳入各级党委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内容。要将人大常委会在监督、任免工作中形成的测评、考察结果等作为衡量、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6 .进一步夯实人大人事任免工作。党委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推荐有关人选,应按照法定程序和有关规定办理。党委提出干部推荐意见时,在事先征求人大常委会

14、党组的意见的基础上,由党委组织部门和人大常委会人事任免机构组成考察组共同考察,并在人大常委会上提出初步审查意见,对拟任命人员作出综合评价,再按程序选举或任免。人大常委会要加强对选举和任命干部的监督,本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每年要定期向人大常委会书面报告遵守和执行法律法规及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的情况、履行法定职责等情况。(二)进一步加强人大机关干部队伍建设,形成合理的人才结构和年龄梯次结构1 .调整人大机构编制数量。当前,要抓住政府转变职能、精减机构的有利契机,在不增加全市编制总量的情况下,按照既瘦身又健身的原则,适当增加县级人大的有效机构编制。一是将人大常委

15、会组成人员编制或者驻会常委会委员行政编制进行单列。二是可以将以后调进人大工作的(包括换届选举产生的)常委会组成人员或者专门委员会、工作机构的班子成员的编制留在原单位不动,空出编制选调年轻干部。三是建议县级人大各专门委员会工作室下设综合科,并配齐工作人员,便于工作开展。2 .加强人大系统干部队伍建设。要切实把人大干部的配备纳入党委干部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通过增加、调剂编制有计划地选调、安排优秀年轻干部进入人大机关工作,优化机关工作人员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解决官多兵少、青黄不接的问题。3 .完善人大系统干部交流机制。要进一步完善人大系统干部交流机制,使人大机关干部的培养、交流、使用与党委、政府

16、序列干部一视同仁,在选调、培训、下派和提拔上同等对待。要积极推进人大机关与党政司法机关之间的干部双向交流,在同一职位任职满10年的应当实行交流,切实形成县(市)人大常委会机关每年交流出去1名的干部流动机制。(三)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代表工作,不断提升代表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L优化代表结构,健全竞争机制。要按照法律规定的代表比例,引导选民选出政治、法律、能力素质较高的代表,与时俱进调整并优化好代表结构,使代表队伍具有多层面、多岗位和较高的综合履职水平,使其在审议各项报告、开展监督中更好地发挥智能作用。同时,在直接选举的基础上可以适时、适度完善差额选举、代表十人以上联合提名代表候选人等竞争机制。2 .

17、强化服务保障,做好履职培训。把发挥代表作用、加强代表工作,放在各级党委和人大的重要工作日程抓具体、抓常态,建立健全人大工作问责制,督导镇街人大工作人员妥善处理好主业和兼职的关系,推动人大工作迈上新台阶。同时,通过集中培训、以会代训、组织代表学习、视察、检查、调研等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提升代表履职能力,增强代表发挥主体作用的软实力。3 .拓宽知政渠道,压实议案办理。通过及时向代表通报常委会和“一府一委两院”的重大活动情况,建立健全代表列席会议制、代表活动参与制、接待代表询访制、重大事项沟通制等,为代表更好地行使监督权提供便利条件,让代表更有效地了解情况、反映意见和提出建议。采取分类转办、重点交办、

18、跟踪督办、专题问询等方式,严肃代表议案建议的高效沟通和有效办理,适时组织开展办理情况“回头看”、办理结果集中评议,努力提高面商率、解决率和代表满意率。4 .深化履职方式,增强监督实效。围绕常委会年度工作安排、重点项目建设、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发挥代表联系选民的优势,精心组织代表开展走访、视察、检查、督查、调研、评议、述职等,把好选题、组织、成果转化关,了解社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提出真知灼见,使会议通过的各项决议、决定更加符合实际和群众的根本利益,进一步提升代表工作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坚持常委会组成人员分片联系指导,督导代表小组依法认真履行好监督权。5 .细化履职评价,激发履职热情。建立健全代表履职责任制度,严格代表联系选民、任期述职和履职考评,以拓展活动载体和丰富活动内容为抓手,对代表任期内参加活动、审议发言、提出建议、开展活动提出目标要求,表彰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和取得显著成绩的事,加强代表典型事迹和代表工作亮点的宣传,增强代表履职热情,营造代表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科学发展做出积极的贝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