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的歌会 (2).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332086 上传时间:2023-04-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2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的歌会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云南的歌会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云南的歌会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云南的歌会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云南的歌会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云南的歌会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的歌会 (2).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的歌会教学目的1分析本文结构,理解散文特点。2感知文章内容,体会云南少数民族的歌会习俗。3掌握本文的词语。教学重点、难点散文特点、结构。以读讲、探讨方式围绕课文内容和结构展开。教学时数: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迤 (yi2) 西 譬 (pi4) 喻 糯 (nuo4) 米 蹲 (dun1) 踞忌讳 (hui4) 酬 (chou2) 和 铁箍 (gu1) 熹 (xi1) 微2解释下列词语。引经据典:引用经典中的语句或故事。譬喻:打比方。忌讳:忌怕而隐避。扶摇而上:形容直往上升。别开生面:另外开展新的局面。酬和:本意敬酒,引申为交际往来。悠游自在:快活的样子。若无其事

2、:好像没有那么回事似的,形容不动声色或漠不关心。熹微:形容阳光不强 ( 多指清晨的 ) 。淳朴:诚实朴素。二、导入在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每逢集会或节日,人们聚集在一起,即兴歌唱,互相问答,游戏传情。这种古老的歌会形式,蕴涵着浓郁的民间文化气息,自然引发了作者浓厚的兴趣与由衷的赞赏。作者简介:沈从文 (1902 1988) 苗族,湖南凤凰人,历任武汉大学、青岛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教授, 文艺副刊编辑,中国历史博物馆文物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在散文、小说创作和古代服饰研究方面均取得很大成绩,代表作有小说集 ( 边城 、散文集湘行散记 、论著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3、学生复述文中描绘的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学生自评、互评。四、学习课文1指定学生甲诵读 1 3 段。指定学生乙诵读 1 3 段。评议优劣。2归纳第一段:引出歌会地方。3讨论并归纳第二段的中心内容。分析:“这是种别开生面的场所却互不见面”“唱的多是情歌酬和随口而出。”“在场的既多内行解口渴去了”争论后归纳:写歌会的场所、方式、胜负的情况。引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发表自己的看法。五、小结了解文章描写的别开生面的云南歌会,表现了云南人民无限趣味的生活,给读者崭新的视野。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练习一。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一、复习 1 日课听写词语,并用其中的三个词语口头造句。

4、蹲踞 酬和 熹微 譬喻 淳朴即物起兴 引经据典 悠游自在 龙吟凤哕二、继续学习课文( 一 ) 诵读三五段师生点评诵读情况。( 二 ) 讨论第三段内容归纳:写女歌手的情况 ( 性情、外貌、穿着、本领。 )( 三 ) 讨论第四段内容1本段属于什么描写 ?( 环境描写、景物描写。 )2本段侧重写什么 ?明确:歌声不断。(1) 山鸟呼朋唤侣 ( 戴胜鸟、云雀 ) 。(2) 赶马女孩子唱山歌。环境:树林、山坡、花。侧重“各种美妙有情的歌声”。( 四 ) 讨论第五段。1段落主要内容:写“金满斗会”。2发起、处所、人数、曲名、唱法 ( 声响 ) 、时间、参加者 ( 妇女饰扮,熟人身份 ) 、作用和歌师傅。三

5、、讨论问题( 一 ) 下面两段人物描写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 你喜欢哪一种 ? 为什么 ?1这种年轻女人在昆明附近村子中多的是,性情开朗活泼,劳动手脚勤快,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2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着,把皮肤变得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一对眸子清明如水晶。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麂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沈从文 ( 明确:两段人物描写不同点是个别与群体,一重精神,一重具体的衣服。第二段文字还运用了

6、比喻的修饰方法,把人物描写得惟妙惟肖。 )( 二 ) 课文第四段,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写“开满杂花的小山坡”,“各种山鸟呼朋唤侣”,还有戴胜鸟和云雀的歌唱。这些内容和“赶马女孩子的歌唱”有什么关系 ? 你觉得作者写这些有什么用意 ?( 明确:用环境作背景,达到诗情画意的效果。 )四、拓展训练课外收集一些民歌、民谣,分小组进行交流,看看哪些属于“见景生情,即物起兴”,哪些属于“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哪些属于“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的。有兴趣的同学,不妨选择一两首唱一唱。学生可以收集民歌,互相交流,比较。例如:陕北民歌信无防字福州民歌 ( 真鸟仔,啄波波,三岁孩

7、子会唱歌一条竹子插下土,皇帝落难去放牛 ) 五、小结云南的歌会是一篇极富情趣的散文 ?在“歌会的大标题下,描绘了三个场合中唱歌的情景,三个场合在内容上各有侧重,在手法上也各不相同。本文虽然是描写音乐的佳作,但首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在教学中必须扎扎实实地从文本出发,引导学生品析词语、句子,感受语言文字创设的美妙情境。六、布置作业1研讨与训练四。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附件二:云南的歌会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云南的歌会,学习精读分析文章的知识,培养把握作品思路的能力,联想感悟能力,借鉴运用能力。过程与方法:朗读、品味 “ 美妙而有情的歌声 ” ,进而感受 “ 美妙而有

8、情的生活 ” 。通过阅读体会、共同研讨,促进师生素养的发展提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 “ 美妙而有情的生活 ” ,欣赏淳朴自然的民族文化,品味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二、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受 “ 美妙而有情的生活 ” ,欣赏淳朴自然的民族文化,品味生活的美好,热爱生活。三、教学过程(一)导入(播放课件)彩云之南人杰地灵,空气中弥漫着歌声,涤荡着人们的心扉;民风淳朴,随时随地都有着情感的表达。真美啊 ! 所谓“歌会”就是聚在一起唱歌。请回忆一下,本文写了谁在唱歌呢?除人外,还有谁也在唱歌呢?这些人与鸟在哪些地方唱歌呢?人也唱鸟也唱,真是自然的大合唱;山野山路山寨,怎一个山字了得。同学们,

9、你觉得作者写的这些美吗?板书:美妙有情(二)研读课文1. 从不同角度发现“美”、感受 “ 美 ”那我们不妨再来静静地默读这篇文章,从细节字句中去发现其中的美,别忘了在你有感觉的地方画一画、写一写。刚才同学们静静默读的场面令人感动,很多同学一边画一边写,这就是批注读书法,它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值得推广。下面,我们来交流交流。美妙:提问:你为什么觉得句子美?句子展现了哪方面的美?( 1 )歌声的美:演唱的方式多样;悦耳好听的山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了淳朴本色美;“忽然出现个花茸茸的戴胜鸟好像对于唱歌也发生了兴趣。”(侧面说明歌声的美妙)有点龙吟凤哕的意味;金满斗会,仅是这唱法就极有意思

10、;等等。板书:歌 淳朴本色(地方特色)、演唱方式、带给人的感受( 2 )人的美:年轻女人的健美和服饰美(年轻女人的打扮,衣服、裤子、鞋子、等)“金满斗会”也有服饰描写请学生朗读对年轻女人描写的语句“生长得一张黑中透红枣子脸,满口白白的糯米牙,穿了身毛蓝布衣裤,腰间围了个钉满小银片扣花葱绿布围裙,脚下穿双云南乡下特有的绣花透孔鞋,油光光辫发盘在头上。”讨论:对年轻女人外貌的描写是否太过啰嗦(出示课件)学生讨论后明确:从一个女人的穿着打扮可以看出她的精神面貌。这些女人把自己打扮得光鲜靓丽,可见他们个个活得鲜活滋润,对生活充满了热情,可谓活力四射,故色彩词等万万不可去掉。板书:人 肖像、色彩( 3

11、)景的美:山花烂漫,山鸟齐唱。用到了哪些修辞方法?(拟人、比喻)朗读第四段,提问:第四段作者主要是刻画赶马女孩的歌唱,为什么用许多笔墨描写由呈贡进城时一路的景色,还有山鸟的歌唱?以优美环境映衬优美的人物优美的歌。(课件展示:如没有一种适当的对象和特殊环境作为土壤,这些好歌不会生长,这些歌也不会那么素朴、真挚而美妙感人。(沈从文湘西民族的艺术)板书:景 拟人、比喻侧面烘托2. 看来作者真的是将歌、景、人都写得很美,你从中体会到了些什么感情呢?有情:歌者: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作者:对民歌的热爱之情、赞美之情;3. 小结:从作者对云南歌会的赞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极爱这

12、种淳朴自然的民间文化。同时,我们阅读与写作的方法上上也有收获:从整体到细节来把握文本;运用多种手法、多角度地写作手法(结合板书)。(可让几个学生总结一下他认为打动了他的写法。)(三)拓展迁移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云南的这片红土地孕育出了独特的民风民俗;那皇天厚土下的古都北京又有着怎样的风土人情呢?我们能否运用刚刚学到的经验、借鉴沈从文的写法来写一写北京?(课件:有北京地域特色的图片提示学生)学生小练笔并交流(四)教师的感悟在今天这个物质喧嚣忙忙碌碌的现实世界里,我们周围跋涉着太多疲于奔命而日益沧桑的灵魂,包括我自己。感谢沈从文!是他,让我们停下脚步,去体味这些乡野间自在优美的生命;是他,让我们回

13、望来路,去拣拾那些本就存活于我们生命中自然鲜活的基因。让清风明月走进心灵,让劳心苦形的生命重新吐露嫩绿的枝芽。我期待着大家每天都有灿烂的笑容,让我们的生命鲜活滋润地笔立于天地之间!(五)布置作业1. 完成本课的“学探诊”。2. 课外选读沈从文的其他散文。板书设计案例展示一【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散步授课教师: 王迪(北京四中)【教学设计】教学设计说明:( 1 )在阅读层面,本文的主旨不难理解,唯一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有所提升的就是将主题理解到“生命”的层面,可以突破这一难点的是环境描写。( 2 )在写作层面,文本有很多可学之处。现在学生的日常写作大抵停留在记录实事基础上,还未学会对所选教材进行艺术

14、加工,这篇文章不管是在环境描写的刻意点染还是分歧的故意制造上都值得学生体会、学习。教学目标:学习作者写作的慧心 教学重点、难点:1. 于平凡小事中写出波澜,突出文章主题;2. 环境描写的作用。教学准备:学案:散步原文,但没有景色描写。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很高兴能与八班的同学共同度过这下午最好的时光。也许我们彼此间还不熟悉,但今天即将谈论的话题一定会让我们彼此都有无尽的话意与幸福。一家人一起散步是一件再平凡不过的事儿了,或许在午饭后的黄昏,或许在周末的清晨;也许在海滩,也许就在离家不远的街心公园。不管于何时何地那种温馨的感觉却始终萦绕在我们心里。可是如何将“散步”这件小事讲得动人心弦而又意蕴深厚

15、呢?我们来看看作者莫怀戚是如何用了 686 个字就做到这一点的呢?我们给本节课一个标题:学习写作者的慧心设计说明与初次上课的班级联络感情,突出题材的常见与写作者艺术的高超,引导出本节课的学习主题。 二、初步感知与整体把握1. 给配乐,萨克斯曲春风,全班小声读课文,但印发的课文是没有环境描写的。2. 思考:你觉得作者想通过“散步”这件小事表达怎样的主题?设计说明熟悉课文,进入情境。呈现出学生通过自我阅读理解文章到何种程度。三、“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设计波澜刚才同学们都提到作者想表达对亲人和责任的赞美。基于这样的写作目的,作者莫怀戚进行了多处的艺术加工,如:散步之事,大多为真,譬如文中儿子的话完全

16、取自事实。但特意改造出“歧路之争,由我裁决,不能两全”这个重要波折。事实是有歧路,无争执祖母宠孙子,一下子就依了他。摘自莫怀戚 的写作契机,有改动。思考:为什么作者要设计这样一个“歧路之争”?请小组交流讨论。提示:既要精读第 6 、 7 自然段,又要结合全文主题。设计说明根据经验,一般会答到亲情、责任,但很少有人会理解到“生命”的层次。希望通过资料的引用和后期的讨论引导学生认识到:写作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需要围绕自己的立意去“创作”而不是“录实”。四、“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环境描写让我们想象这一家三代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散步呢?请你为第 4 自然位置填写一段环境描写, 100 以内即可。对比原文

17、环境描写,说说作者想达到怎样的艺术效果?对主题起到了怎样的促进效果?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中突出的“生命”主题。设计说明通过对比引导学生感受到环境描写对于表现、深化主题的巨大作用。五、“学习写作者的慧心”之自我发现作者莫怀戚自陈想通过散步这篇文章表达出一些“生命的感慨”,那么你还从文章哪些语句看出了作者的创作慧心呢?希望并引导学生关注结尾的深化但我和妻子都是 慢慢地,稳稳地 ,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 整个世界 。设计说明给学生一些自由空间,关注文章更多的细节,令学生有发现的快乐。六、小结设计说明使学生对于写作者的慧心有一个综合的体验。七、语文老师寄语:像艺术家一样去爱,去

18、写作。设计说明用寄语的形式再次强调本课学习重点。【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我通过导语和讲课过程中经过精心设计的穿插语,配乐朗读散步,将莫怀戚在文本中流露出的淡淡哀愁展示得淋漓尽致。 2. 整节课中,我围绕该主题营造了浓浓的感情氛围,学生涵咏在其中,也感受于其中。3. 在课堂最后,我将作者的写作意图呈现给了学生,让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同时更深深地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二、不足之处在课堂的最后告知学生在本课中关于有歧路无分歧的事实,但我没有很好的铺陈下去,就此戛然而止,使学生失去了一个质疑反思的机会。事实上,这是与学生共同分析散文创作的一个绝好契机,可以让学生更好的明白文学创作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的道理

19、,也是探讨文本这样处理孰好孰坏的一个过程,仅仅是简单的告诉学生这一事实意义不大。案例展示二【案例信息】案例名称:散步授课教师: 刘薇(北京四中)【教学设计】一、了解情节(文章写了怎样一件事?)我们全家在田野散步。我们全家(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我的孩子)在初春的天气里去田野散步。途中,因为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母亲与儿子发生了分歧,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母亲放弃了自己的意见,改走小路。后来,我背起了母亲,妻子背起了儿子。二、认识人物(文章写了怎样一些人?)孝顺的“我”当母亲不愿意出来散步的时候,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孝顺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的时候,我决定委屈儿子 孝顺当到了某

20、处时,我背起了母亲 孝顺慈爱、随和的母亲当我劝母亲多走走时,“她信服地点点头”,很听我的话 随和在我决定走大路之后,她改变了主意 慈爱温和、孝顺、慈爱的妻子当母亲和儿子的意见有分歧时,没有发表意见,而是遵从丈夫的意见 温和后又听从母亲的意见 孝顺背起儿子 慈爱聪明可爱、懂事的儿子散步时说的话“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聪明可爱在奶奶和父亲做决定时,没有发表意见 懂事充满爱、相互尊重、和谐的家庭三、理解文章(文章给了你怎样的启示?)1. 从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告诉我们应该营造怎样的家庭氛围,应该如何去营造家庭氛围,每个成员都应该怎样去做。2. 仅仅是这样吗?那么人物的塑造需要这么多

21、人吗?看起来哪个人物好像是可以去掉的? 妻子为什么母亲和儿子似乎还是不能去掉? 三代人只有两代人也能表现家庭关系的主题,有了三代人有什么更深刻的意义吗?在文章中我们会找到什么关键词 生命母亲 顽强的生命力儿子 旺盛的生命力(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是在体现这种“生命力”?)妻子可以去掉吗?没有背的环节。可以改为“牵手”,有什么不一样?“背”的沉重 责任中年人所应有的责任感。3. 理解文章的最后一句话: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_ ,就是整个世界。示例:每个人承担起属于自己的责任,承担起的就是整个世界。生命力的继承和延续,就是整个世界。每一个人在家庭中所感受到的温暖和爱,就是整个世界

22、。作业:改写成一首诗,可以从“我”、母亲、妻子、儿子中自选角度。板书:【教学反思】一、成功之处1. 讲读激情却富有理性,将学生在粗浅的理解散步仅仅是对孝顺的歌颂中拉了出来,进而上升到对生命的赞叹。2. 我在与学生建构了该图后,又利用学生惯有的思维误区,用文本中的语言解构了这张人物特色图,回到了这篇属于莫怀戚的散文,即对生生不息的生命由衷的感叹!二、不足之处1.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生成问题,我在关注度上还要加强,如学生对奶奶慈祥的质疑,如能关注加以探讨,会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厚度,学生收获可能也会更大。2. 我的整节课的设计紧凑,但是在教学策略的应用上还是有欠缺,比如对文本中出现的奶奶、我、妻子和孩

23、子的性格分析太多,没有抓住重点,事实上,文本是对生命的感叹,无论何人何事均应围绕这一环节来进行才合适。案例评析【案例名称】散步(同课异构)【评析教师】杨美俊(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研修员,中学高级教师)盛志武(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组长)马丽钧(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实验中学高级教师,语文教研组副组长)【评析文本】马丽钧老师的点评:教师的文本解读是课堂高效、自然、精彩的基础。再结合学情分析,才能确定这堂课教什么,怎么教,这是一篇课文备课之前应该入手的这样环节。今天看到的是散步的同课异构,条条大路通罗马,但一定有一条最快捷最便利的道路,同课异构是探索这条最佳道路的很好的方式。先

24、谈谈对散步这篇文章的认识。散步是一篇散文,不是一篇小说,这是第一步要确立的,它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呢,它不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而是一篇抒发感怀的散文,是依附于写人记事的抒情散文,“我”带着自己的母亲、妻子、儿子在一起散步,在散步的过程中,抒发出对母亲、儿子、对生命的感悟。基于这样的认识,教学内容的确立就显得非常关键。两位老师的讲课重点是有不同的, 刘薇 老师是一个非常耐心、非常细致、非常温柔的老师,她从朗读入手,分析情节分析人物,通过这些书梳理,曲折迂回的探到文章的主题,中间辅以板书的强调和落实,“能不能去掉一个人物”的探讨等。而王迪老师的教学重点更加突出,从一开始的导入,“我们要学习的是写作

25、者的慧心”,训练充分,比如说对这题的探讨,对中间六、七段的精读,探讨了这篇散文的主题,在这个过程中也运用了“变异法”(假如没有这样一个波折等等)。教师对文本解读到位了,在之后的教学设计中能不能设计到位,让学生也能抓住这个主旨,这是有难度的。刘薇老师的处理是从人物分析情节分析入手,稍显迂回。因为散文不是小说。不如王迪老师直接切入效果好。盛志武老师的点评 :教学是四个对话的过程,第一个是教师和文本的对话,也就是所谓的文本解读,这是前提,第二个是教师和学生的对话,第三个是学生之间的对话,第四个是学生和文本的对话。看了这两节课,王迪老师和刘薇老师在和文本的对话这个维度上都做的非常好。散步这篇文章确实是

26、意蕴丰厚的,一篇文章之所以动人、有教学价值,就是因为其意蕴的丰富有时候甚至是模糊的,正是意蕴的丰富和模糊,才带来了探索的空间,给学生的成长搭建了一个平台。教师对文本的成功解读,对后边的上课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就一堂课而言,教师解读成功了,恐怕不是所有的内容,它还有一系列的教学的设计、操作,在我们的教学理念里要尊崇学生的认知规律和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的教学设计是继文本解读之后的最关键的步骤。就这两堂课来说,这两位老师都是优秀的老师,各自有各自的特点,都成功地驾驭了课堂,学生在这样的课堂里面应该是有收获的。谈一点我自己的看法,先说刘薇老师的这节课。刘老师

27、这节课非常扎实,一开始的朗读,后来的概括,再到对文本题旨的探究,这些环节都很好,因为我们语文课不能把文本架空了,阅读课有一个基本知识与能力的要求,所以朗读概括都是必须的。刘老师的要学意图是很清晰的,如果她把教学意图当成一个恒定的目标,各个环节围绕这个教学意图来展开,可能更好。比如说,朗读是为了什么服务,概括的联系是不是要着力于概括能力的训练,如果是的话,这个能力训练和后面题旨的解读有没有什么必然的关联。用我一贯的说法就是,教学设计两个关键词,第一叫“定向”,就是有目标,第二是“有序”,各个环节指向这个目标,当然这个也不是绝对的,有时候一节课要解决很多问题,可以是散解式的。刘薇老师对文本的解读很

28、成功,最后把学生引到对生命的思考上。刘老师对学生发言的直接点评,非常见功力,这是很难得的一种能力。这节课,前面更多的在分析四个人物的形象。这里面就有一个问题,就这篇散文而言,它要不要分析人物。这篇散文的分歧在母亲和儿子的矛盾上,母亲要走道路,因为她衰老了,儿子要走小路,仅仅是因为好玩有趣吗?从这个矛盾入手,也能切入文本,不一定非要去分析人物。再有,是不是一定要分析人物的性格。最后的主旨是指向对生命的敬畏,如果仅仅分析儿子很孝顺,母亲很慈爱这些,最后就变成了“这是一个和谐家庭”。相比较,王迪老师的课很清楚,就是学习散文创作的技巧。几个步骤设计的很好,先探讨文本的主题,从写作的角度是先定中心,然后分析矛盾冲突,以及和中心的必然关系,最后是把环境描写抠出来让学生补写,这不仅要求学生有状物绘景的能力,还要很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生命有关。这个设计是颇具匠心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