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351067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7.8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 一.docx(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毛泽东战略战术思想在三大战役中的运用一、主要战略思想1.放眼全局,注重战役间的协调配合2。针对不同情况制定不同的战略方针3.以攻打重点目标统率战役全局二、主要战术思想1.分割敌人,各个击破2.攻城(围点)与打援、牵制相结合3.军事打击为主,辅之以政治攻势在三大战役中毛泽东还大量运用了其他的一些战略战术,如充分调动敌人在运动中大量歼敌、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先打弱敌后打强敌,以保存自己、消灭敌人为战争的军事目的和基本原则。毛泽东指出,战争的目的,在军事方面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军事上的第一要义“,是一切军事原则的根据。一切技术、战术、战役、战略的原理原则和行动,都必须遵循这个战争的目的

2、。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只有大量消灭敌人,才能有效地保存自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毛泽东指出,明于知己暗于知彼,或明于知彼暗于知己,都不能实行正确的作战指导,“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他指导每次革命战争,总是首先找出敌我双方在军事、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强点和弱点,据此制定战略战术,用于指导战争和作战。承认积极防御,反对消极防御。基本原则是:在战略防御中实行内线的持久的防御战,在战役和战斗上实行外线的速决的进攻战;实行“诱敌深入”的方针,以“走”创造歼敌良机;通过大量的战役、战斗的进攻战,消灭敌人,逐步创造有利战略态势,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慎重初战,首战必胜。在战略防御和战略进攻

3、中,都要“慎重初战”。第一仗,是战争或战役的“序战”,它的胜败能极大地影响于全局。打第一仗,必须遵循三个基本原则,必须打胜;必须照顾到全战役计划;必须照顾下一战略阶段。简称“初战三原则:力争主动,力避被动,夺取和掌握战略主动权。毛泽东指出,行动自由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保持主动地位,最主要的是保存并集结最大而有活力的军队;在战略上处于劣势、被动地位时,要通过许多战役、战斗的进攻战,造成许多局部的优势和主动地位,逐步夺取战略上的优势和主动地位;用战略进攻夺取绝对的战略主动权。依据战略形势运用战争形式,游击战、运动战、阵地战紧密结合。毛泽东用兵如神,不拘一格,依据

4、战略形势,适时改变主要作战形式。土地革命战争初期,红军弱小,敌人强大,红军以游击战为主。1930年8月,红一方面军成立后,实施了第一次战略转变,开始以运动战为主,赢得了四次反“围剿”战役的胜利。抗日战争开始时,依据敌强我弱的形势,实施了第二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游击战为主,把游击战争提高到战略地位。在八年抗日游击战争中,歼灭日军52.7万人、伪军118.6万人,对赢得抗日战争的胜利起了决定性的战略作用。日本宣布投降后,为粉碎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的阴谋,实施了第三次战略转变,转变为以运动战为主,并把运动战、阵地战、游击战紧密结合运用,四年歼灭国民党军807万人。抗美援朝战争中,指导志愿军实施了第四次

5、战略转变,把国内正规战争转变为世界型的正规战争,五次进攻战役中,以运动进攻战为主,以后转入以坑道为主体的坚固阵地防御战为主,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歼敌71.8万人。战场作战的基本方针是歼灭战。歼灭战,是毛泽东人民战争战略战术的核心。“对于敌,击溃其十个师不如歼灭其一个师歼灭战的基本方针是: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或夺取地方为主要目标;以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为主要作战方法;先打弱敌,后打强政;在战役、战术部署方面,每战集中六倍,至少三倍于敌的兵力,四面包围敌人,务求速决、全歼、不使漏网;在战略部署方面,集中一个或两个野战军和军区的主力,实施一个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围歼敌

6、人的战略集团。正确选择主要作战方向,实施重点打击。毛泽东把正确规定主要战略方向作为第一位的战略问题,以实施重点打击。他指出:在有强大敌军存在的条件下,无论自己有多少军队,在一个时间内,主要的使用方向只应有一个,不应有两个;只要主要战略、战役方向取胜,就能把战略、战役全局搞活。战略防御时,通常把主要战略防御方向选择在对己威胁最大的方向上;战略进攻时,把主要战略进攻方向首先选择在敌人力量较薄弱、又能威胁敌人心脏的方向上;战略决战时,把首次决战的方向选择在敌人比较孤立、少援,又能断敌退路和援路的方向上。照顾战争全局,把握战略重心,实施集中统一指挥。毛泽东指出,战争胜败的主要和首先的问题,是对于全局和

7、各阶段关照得好或关照得不好。“一着不慎,满盘皆输他指导战争,总是倾注全力,运筹关照战争全局,找出每一时期的战略重心,即对战争全局有决定意义的问题或行动。采用“各个击破”、“各个解决”的政策,集中主要精力和力量解决之。得手后,再转换解决另一个战略重心的问题。他要求备战区的作战都要配合战略重心的行动。为实现战略意图和计划,他强调实行集中统一的战略指挥。把灵活地使用兵力和变换战法,作为作战指挥的中心任务。把战略防御导向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战争命运。毛泽东指出,积极防御战略方针的目的,是“将战略防御转变为战略进攻”,以战略决战“解决两军之间谁胜谁败的问题”。解放战争第一年度进行战略防御,歼敌112

8、万人,打退了国民党军的战略进攻,于1947年7-9月转入了全国规模的战略进攻。经过备战场上的攻势作战,举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同敌人进行战略决战,百万雄师过大江实施战略追击等战略行动,于1949年底解放了除西藏、台湾以外的中国大陆。QD发挥政治优势,切结自己,战胜敌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次革命战争能以弱制强、最后战胜敌人的奥妙,就是党中央、毛泽东善于发挥政治优势,高举解放人民、为人民利益而战的旗帜,从而能从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条战线上调动浩浩荡荡的大军,以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同敌人进行英勇的斗争。还成功地运用了“军事攻势与政治攻势并举”的战略、策略,在强大的军事攻势的震撼下,采用各种形式,对敌人进行政治攻势,争取敌人起义和公开劝降。解放战争四年中,争取敌人起义84.69万人,投诚63.35万人,和平改编29.3万人。进行战争动员,充分发挥战略后方的作用,保障战争胜利。毛泽东指出,要战胜强敌,必须进行军队、人民、政治、经济总动员,以造成“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采取后方供应、就地取给和取之于敌相结合的方式,解决战争的物质保障问题。以“发展经济,保障供给”、“耕战互助”、“一切服从战争”等方针、政策,动员、指导后方军民开展大生产运动,全力以赴支援战争,保障战争的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