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 (2).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357852 上传时间:2023-04-19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98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书愤 (2).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书愤 (2).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书愤 (2).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书愤 (2).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书愤 (2).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书愤 (2).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书愤 (2).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示儿,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梁启超读陆放翁集,书 愤,陆 游,教学目标:1、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领悟诗人的思想感情,学习陆游的爱国热情,对国家的责任感。,作者简介,陆游,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时越州山阴 人,我国古代著名的爱国诗人。,陆游生在民族矛盾尖锐、国势危迫的时代,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一贯坚持抗金主张,决心“扫胡尘”、“靖国难”,但在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

2、挤、打击,嘉定二年(1210),85岁的老诗人,抱着“死前恨不见中原”的遗恨,离开人世,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陆游的诗今存9300首。他是我国文学史上存诗最多的诗人之一。陆诗的突出特点是“多豪丽语,言征伐恢复事”,这首诗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创作背景介绍:,陆游生活在金兵大举入侵,中原沦陷的时代,那时南宋当局偏安江南一隅,不思北伐。陆游主张抗金,触犯了投降派的利益,所以一再遭到打击排斥,多次被罢官。这首诗作于宋孝宗十三年(1186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北定中原、收复失地的志向眼看就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写下了这首诗。,解 题,书:写愤:悲愤,愤懑,抒发心中郁

3、愤之情,书 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朗读注意:1、节奏 2、重读 3、情感,注意: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陆 游,这首诗题目为“书愤”,就全诗来看,作者因哪些事而“愤”?(找诗中字眼回答),所愤之一:世事艰;所愤之二:空自许;所愤之三:鬓先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

4、,投降派对敌人妥协退让,对爱国志士排挤打压,所愤之一:世事艰联系时代背景,回答:“世事艰”具体指什么?,公卿有党排宗泽,帷幄无人用岳飞。(陆游夜读有感),剧盗曾从宗父命,遗民犹望岳家军。(陆游书愤),不用动词,不用虚词,纯意象的组合,战船、战马、酷烈的战争坏境、险要的军事据点,组成了两幅气势宏大的战争场面,有力地烘托了作者早年“气如山”的豪情壮志。,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两句写景的句子有什么特点?有什么作用?,用了南朝刘宋名将檀道济自许为“万里长城”的典故。作者以檀道济自喻,“空自许”,跟“世事艰”照应,既是对自己壮志难酬的感叹,又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所愤之二:“空自许”这里运

5、用了哪一个典故?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大志落空而年华已老,何等悲怆?我有心,天不予,能不愤乎?,所愤之三:鬓先斑,这里又采用了哪一个典故?用意何在?用了诸葛亮上表后主刘禅,出师北伐的典故。赞扬诸葛亮坚持北伐的壮举,表明自己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谁堪伯仲间”,含蓄地谴责了南宋朝廷畏敌如虎、苟且偷安,以致收复大业无人领军,抒发壮志难酬的愤懑。,所愤之四:“谁堪伯仲间”,书 愤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首有名的七律作于宋孝宗十三年,此时陆游已61岁,在山阴闲居了6年,少年时的志向眼看就

6、要化为泡影,在悲愤失望中他挥毫写下了这首诗。,报国无门壮志未酬年华空老无人领军,愤!,那么,造成诗人“愤”的根源又是什么?,愤的根源是南宋朝廷的“主和派”,他们是阻挠抗金救国的绊脚石,是绞杀爱国力量的刽子手。,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岳飞小重山,时代的悲剧英雄的悲愤,这首诗是诗人几十年生活经历的生动概括。它借北望中原,回顾了青年时的凌云壮志和火热的战斗生活。并由此俯仰千载,抒发了诗人壮志难酬、老迈年高的感叹和对投降派的强烈愤慨。,主 旨,前两联回忆过去,抒写他的抗敌抱负。“气如山”一语提挈全诗

7、,须重读;“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写诗人的向往,要用炽热的感情读出。后两联侧重写现在。“塞上”两句集中表现了诗人的悲愤;“出师”两句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矢志北伐,死而后已。这首诗的基调是悲愤,然而并不绝望,还有豪壮的感情蕴藉其中。,感情基调把握,再读,艺术特色,除了用典,这首诗还用了哪种修辞手法?对比 昔日“气如山”今日“空自许”、鬓先斑 诸葛亮积极进取投降派苟且偷安,总结:,一心报国却壮志难酬,这样的遭遇不只是一个人的,诗人的遭遇也是民族命运的缩影。爱国的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有句话说“国家不幸诗家幸”,每当国家危亡时刻,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陆游继承了这种传统,并把

8、它发挥到无人企及的高度。爱国主题不但贯穿在他的诗歌中,而且融入了他的整个生命,成为陆游诗歌的灵魂。,“拿剑,拿剑,痛击狂胡三百万。”回望中原,你看见萧萧边关,你听见刁斗笳鼓,猛然呐喊。激愤万千,气势如山,比五千仞摩天之岳还高,比三万里入海之河还长远。,美文赏析,少年时的梦想,壮年时的期盼,都是想恢复中原,恢复那几万里河山。而梦想是你的,期盼是你的,所有的正义和悲愤都是你的,江山却是那个姓赵的,他只想求得半壁江山的苟安。于是,你的手,你可以草就军书和锦绣文章的手,你可以抽倚天之剑的手,你充满正气和愿望的手,此时,攥紧的是一把喷血的激愤和疼痛。,狂胡不是你的对手。你在茫茫夜雪里的楼船猛然一动,就啸

9、气成剑,就剑影刀光,就杀声震天,就让狂胡伏尸百万,那河山就阳光遍布,那遗民就笑语纷然。秋风里,你铁血强劲的狂飙,就激起万里滚滚烟尘,胡马望尘而逃。,你的对手在大宋的朝廷里,他们躲在阳光射不去的最潮湿的角落,他们附着那个姓赵的家伙,一遍又一遍地算计你,让你满手的力量无法释放,让你的剑抽不出来。无路请缨,空怀长风;欲死报国,不见战场。你只能在那个名叫大宋而其实很软很弱的国度里,把那段长城在内心里修筑,巍巍浩荡,坚不可摧。但岁月的侵蚀终是抵挡不了,时光使你的貂裘暗淡了光色,使镜中如霜的鬓发更接近秋天。,于是,在你61岁的时候,在你的书房,在你的窗前,在你纵横万卷诗书之时,你想念三国的诸葛孔明,你想他当年怎样力主北伐,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你想念出师一表中的恳切浩荡之气。你想,在千年的过往英雄之中,试问有几人可与诸葛伯仲之间,那帮主和派嗷嗷不已的群凶自不必说了,而你胸中的百万雄兵,你那词句铿锵的出师表,又是怎样的被遗落?而今又在何方?,放翁,无可奈何的你,心事浩淼的你,就归老林泉,而你的这一声长叹,却在历史的长空里,回荡千年。,熟读这首诗,力争背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